關于企業中臺、城市中臺、經濟中臺的實踐思考與比較探討

3 評論 5672 瀏覽 29 收藏 26 分鐘

編輯導語:自從阿里提出中臺概念后,各行各業不斷推出了中臺的應用與落實。關于中臺的概念和應用已經有很多文章都講過了,但是具體的企業建設的文章還是比較少。本文作者就以自身工作實踐為基礎,分享了自己關于企業中臺建設的一些思考和實踐,與大家分享。

最近回答了一個關于會不會讀死書的問題。個人理解為這個問題實際是,看書看多了,會不會變成一個不切實際的理想主義者?

就個人成長而言,一方面是要腳踏實地,參與工作本身就是給自己營造了這樣一個大環境,同時項目經理崗位面臨的最急迫的事情往往就是如何采取卓有成效的手段定義并達成現實的階段性目標,這么來看還是沉得下來的;另一方面還是要仰望星空,要回答我們的業務愿景是怎樣的?我們的產品演進路徑是怎樣?我們的工作標準什么?。

上述兩個方面,一個是道,一個是術,都是需要自己通過不斷的吸收更加先進的知識經驗并不斷總結反思的,就目前情況評估,現在的閱讀量還是遠遠不夠的。

這篇文章算是對最近一年干的事的簡單總結,從具體事情上來說,包括:政務中臺項目投標及相關項目建設;經濟中臺的落地探索與實踐;基于經濟中臺上的應用場景的建設。而這篇文章要說的不是具體做的事務而是“仰望天空”的遐想,一些理想化的推理。因此,本文算是基于我現有的經驗和認知水平,簡單串聯了“企業中臺”,“城市中臺”及“經濟中臺”等概念并開展遐想和推理的結果,漏洞自然很多,有待實踐的檢驗。

一、企業中臺

1. 對于企業中臺的基本理解

個人理解,企業中臺概念的產生是因為互聯網巨頭發展為具有多個產品部門的形態,造成大量的煙囪式管理系統,要想整合這些技術、數據和業務于是集團內部就有了建設拉通相應能力基礎設施的需求。

當這些互聯網廠商包裝這些實踐形成所謂中臺產品并出售給傳統企業的時候,中臺似乎更多的變成了以解決企業當前營銷問題為導向,支撐企業開展消費者運營為核心的基礎設施。

我理解上述目標也是企業中臺和城市中臺最大的區別。企業中臺的出發點是解決企業這個以營利為目的的市場主體的生存和發展問題,核心就是怎么滿足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

因此是站在市場或用戶“需求側”的角度出發來規劃整個企業中臺建設。而城市中臺,是站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出發,解決的是為城市公眾提供有效的公共服務資源供給并推動城市有效治理的問題。

從企業中臺的建設路徑來看,核心是圍繞業務數據化和數據業務化開展的,這一點上我覺與城市中臺有共通之處。其建設的最終的目標應該是實現企業基于數據驅動的運營。

相比傳統企業信息化系統而言,企業中臺試圖解決的是企業全價值鏈條的問題,比如汽車零售就是試圖解決“圍繞消費者認知—體驗—考慮—購買—使用—服務”的企業經營問題,而不單是企業某個職能部門管理問題;另一個方面是支撐企業中臺的技術進一步進化,用到了一系列更專業的技術理念以提供有效的支撐,包括:云服務、容器、微服務化等。

2. 企業中臺建設中面臨的困境

如果基于上述判斷推演,是否帶來了一些建設層面的現實問題:對于普通企業而言是否需要這樣龐大的技術支撐?從實施層面,需要一個多么卓越的組織才能夠成功實施?這樣的系統建設成本又有多高?這也是閱讀《中臺實踐:數字化轉型方法論與解決方案》這本書給我帶來的疑問。

這樣的資源要求與現實的矛盾對于大多數企業我想都是存在的問題,在后面的經濟中臺或者是產業互聯網建設案例中,我似乎看到了適合更大多數企業的解決方案,這部分在后面的經濟中臺模塊中闡述。

繼續梳理企業中臺的建設過程,會出現的另一個問題是在數據和業務雙中臺概念里,數據中臺的建設邏輯似乎更容易成立和易于落地,而涉及業務中臺的實踐就不是那么的簡單。

從業務本身來看具備以下特點:首先,業務的特性明顯,不同的行業、不同的公司之間業務存在顯著區別,這一點在我做erp項目的時候就深有感觸;其次,業務流程本身也不是一塵不變的,受公司文化影響較大,變更及整合業務流程更是涉及到公司本身的變革。

上述情況意味著,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廠商在業務中臺建設過程中需要有深厚的行業積淀,也帶來了實施周期和投入方面的現實問題。

單從業務中臺的建設目標來看,其就是要為企業抽象出通用業務能力并與現有業務應用系統深度融合并賦能,為企業提供一個相對穩定的通用業務能力底座。

業務中臺對業務本身進行抽象的同時也意味著他是不能直接帶來所謂的業務價值的,因為中臺不直接承載具體的業務功能和動作,也無法直接觸達企業的合作伙伴或顧客。因此在進一步的實施的時候,要回答的就是哪些能力屬于通用業務能力需要沉淀到業務中臺中去?切分標準是什么?以及具體的業務架構規劃和技術實現問題。

同樣,這個問題在城市中臺和經濟中臺的建設中也會遇到,后面進一步討論。

二、城市中臺

1. 智慧城市的演進與城市中臺的定位

城市中臺是通過服務于城市管理者(政府),使城市管理者為居民提供更有效公共服務的數字化基礎設施。站在政府的作用和價值出發,個人認為,政府一方面就是要維護市場公平,促進市場充分的競爭和發展活力;另一方面,是提供公共服務,兜底民生相關問題,具體就包括醫療、教育等領域。

這兩個方面,站在智慧城市建設層面,后者主要是基于現有電子政務建設的延伸,同時結合了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新一代技術;而第一個方面,在當今消費互聯網迅猛發展的趨勢下,經濟交易數據都已經被互聯網消費巨頭壟斷,政府其實更多的還是政策手段的直接干預(比如出臺反壟斷法),并沒有找到很好的決策支撐工具。

結合后面闡述的經濟中臺并與城市中臺進行比較,我認為第一個方面政府作用的發揮需要依賴于經濟中臺的建設,目前了解這個現在在全國范圍內都還是探索階段;而第二個方面價值的體現,依賴于現有城市中臺的建設。

我們從智慧城市角度出發討論城市中臺建設,這里借用黃奇帆在《結構性改革》一書中提出的智慧城市建設階段的版本框架:

  • 智慧城市1.0版:數字化,目的是讓我們生活的世界可以通過數字表達出來;
  • 2.0版:網絡化,就是通過網絡將數字化的要件聯系起來,實現數據交互共享;
  • 3.0版:智能化,在網絡傳輸的基礎上實現局部智能反應與調控;
  • 4.0版:智慧化,借助萬物互聯,使城市各部分功能在人類智慧的驅動下優化運行。

對照現有的城市中臺建設邏輯來看,包括三個方面:“聚”、“通”、“用”。理解“聚”和“通”是基于智慧城市總體建設1.0版本到2.0版本的過程,即數字化到網絡化的建設;而“用”追求的就是智慧城市3.0和4.0版本的高版本動作。因此這么來看,城市中臺在其中發揮的是智慧城市基礎設施或底座的作用。

2. 城市中臺與企業中臺的比較

基于上述框架的4.0版即智能化,比較企業中臺和城市中臺,他們的核心目的都是要通過數字驅動運營,只是說主體不一樣,一個是企業,一個是城市。

進一步通過城市中臺大的分類與企業中臺進行比較,通常包括技術中臺、數據中臺、業務中臺三個組成部分。城市中臺建設中技術中臺被單獨抽離出來了,系統實現層面有一個單獨的封裝和開放平臺。

個人理解為相比企業中臺,城市中臺需要面向更廣闊的技術需求方提供通用技術服務能力,而站在企業層面并沒有太大的需要。在數據中臺層面,企業中臺的數據體量也許并沒有城市中臺大,但是其業務的復雜性也是相當高的,二者在這一方面也許并不能放在同一維度進行比較。

3. 關于業務中臺建設問題的繼續探討

在這里想站在城市中臺建設層面繼續討論業務中臺建設遇到的問題:包括資源困境和業務難以抽離及如何為具體業務賦能兩個方面的問題。

站在城市管理者的角度,個人理解城市中臺也是要抽離這許多電子政務服務應用共同的業務屬性,為后續應用建設提供共性能力,并基于此開展有效運營。

城市中臺的業務抽離是否更加困難?首先,對政府提供的服務而言,其業務屬性本身就不像企業場景和后面的經濟場景那么強,這里的比較標準是涉及交易業務數量多少來看的;同時這樣的整合不僅僅是企業部門之間了,而涉及到城市公共服務部門之間的業務協同,是否難度就更高了。

也許正因如此,目前無論是“城市中臺”還是“城市大腦”建設,更多的都是基于某個公共服務場景數據本身的融合、共享及單個場景支撐的智能化應用,典型的如智慧交通,涉及城市級別的跨部門業務沉淀及協同比較少,目前我個人理解還處于探索階段。

我們不妨從數據中臺建設的角度考察業務中臺建設問題的解決路徑。黃奇帆在今年的外灘金融峰會曾說“數字化平臺具有全空域信息、全流程信息、全場景信息、全解析信息和全價值信息的‘五全信息’,任何一個傳統產業鏈一旦能夠利用‘五全信息’,就會立即形成新的經濟組織方式,從而對傳統產業構成顛覆性的沖擊。”

這個觀點是否提供了一種推理依據,當數據本身足夠的全面、足夠的場景化、足夠的準確,他自然會帶來業務模式的變革,就能實現所謂“數據的業務化”,因此數據本身不僅僅能夠支撐業務,甚至數據就能帶來業務甚至是商業模式的變革。

進一步推理,在具體的建設中我們是否可以將數據化的標準提高來作為業務變革和支撐的有效的抓手?

這樣的邏輯是否會帶來一個悖論:數據本來就產生于業務,要產生這樣的良性循環,成了回答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偨Y來看,個人認為還是要依賴于具體的業務運營手段,而這些支撐業務運營的不是“中臺”而是前端應用。

企業中臺的建設依賴于大量面向消費者的前端應用,同理城市中臺也應該是如此。于是我們回到了企業中臺建設面臨的一樣的問題,我們是否需要先建設大量的前端應用或者是接入和整合這些應用。這樣看來,這個硬骨頭還是要啃下去。

三、經濟中臺

1. 經濟中臺解決的問題

經濟中臺相比城市中臺個人理解是一個更加宏大的概念。如果講城市有明顯的地理界限及行政區劃的劃分,那經濟并不是如此,經濟活動通常是不受區域限制的。

這里說的經濟概念更像是產業的集合,而經濟中臺建設解決的問題我認為其中一個核心就是前文所說的城市管理者通過一個有效的抓手或決策工具“維護市場公平,促進市場充分的競爭和發展活力”的問題;另一個核心,我認為甚至更重要的是通過經濟中臺解決“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打破行業壟斷和地方保護,形成國民經濟良性循環”的問題。

如果基于上述定位,就使經濟中臺相比城市中臺即具有明顯的市場屬性,又具有明顯的政務屬性。這里市場屬性指的是產業發展歸根結底是市場主體的自愿行為;政務屬性是指政府這只有形的手在其中要發揮更“有效”作用,基于后者政府可以通過“產業政策”和宏觀調控兩個維度開展具體的動作。

站在政府這只手的角度,我們會在建設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是政府這只手的邊界是什么?他希望做什么?他能做什么?這個需要在實踐中結合具體的項目運營動作去探索。

2.? 產業鏈視角下的經濟中臺

站在市場這只手的角度,我們不妨降維到產業層面來推導一下經濟中臺的發展前景及路徑,這里還是從企業中臺面臨的業務中臺建設困境說起。

在前面闡述的企業和政府維度業務中臺的建設過程中,都遇到了資源缺乏及業務本身的復雜性帶來的業務協同和整合的困難。記得在政務中臺的建設中,我們的方式是通過構建或整合應用前端實現,我們是否有更加有效的途徑。最近在電商領域看到了一種解決方式,這種方案是shopify和有贊這類產業互聯網企業實施的。

他們的回答是,面向電商產業鏈上的實體企業,只提供配置化的開店工具,實體企業不需要再單獨建設前端支撐應用,電商產業平臺通過利用先進的技術架構,面向市場上已經具備的各種服務應用,平滑的接入若干應用能力即可實現為實體企業提供生產、分配、流通、消費等各環節服務。這種方式與其說是產業中臺不如更形象的說是產業的“路由器”。

針對這種方式,他們的服務對象更多的是小微企業。正如有贊創始人所說:“有贊的客戶主要以中小企業為主,大家的需求更加趨同?!稑藴驶侵行∑髽I服務的趨勢,就好像一個好的收銀機可以滿足所有小賣部的需求一樣?!?/p>

站在這個層面上,進一步分析一下其商業模式。這類商業模式相比傳統電商其最大的不同是為實體企業提供了一個獨立的工具,在關鍵的銷售渠道等方面依賴于實體企業自身的“私域流量”,而不需要依賴于淘寶等中心化平臺的“公域流量”。

站在消費者體驗來比較,消費者不需要通過“淘寶”就能訪問到具體的賣家,可以直接通過訪問賣家店鋪的私有域名就行,至于是通過微信、抖音、美團等渠道進入都是可行的。

這樣的變化意味著實體企業能夠更加全面的掌握自己服務的消費者群體的用戶畫像等一些列核心運營數據,更有助于打造自己的核心品牌,經營自主性隨之也大大提高。而在這類模式出現之前往往只有大型企業才能獨立開辟屬于自己的“私域流量”,中小企業通常會受制于建設成本高昂和平臺壟斷等問題。

因此,總結來看,shopify和有贊的方法實際上是一種產業互聯網建設模式,他通過為產業鏈上的若干實體企業賦能,進一步增強了實體企業的數字化能力,客觀上也達到了“去中心化”(相比現有的中心化電商平臺來看)的效果。

站在產業互聯網發展的角度來看,這類方式的出發點不是站在單個企業數字化,而是站在產業的角度為鏈條上的企業去賦能,從而解決他們自身數字化基礎設施薄弱的問題。

需要指出的是,這種模式和蘋果應用超市或微信小程序出發點上有本質的不同,后一種還是巨頭的圈地行為,是為了將流量更好的流在以巨頭為核心的生態圈的做法。

當然,目前了解的產業互聯網的做法不能局限在shopify和有贊這一具體模式上,包括工業互聯網平臺、供應鏈金融平臺都是具備相關特征的實踐模式。

但他們的出發點都是共同的,這個平臺的建設者的基本立場一定是中立的,而不是既當裁判員也當運動員,如果基于此推導這樣的平臺不會是圍繞核心企業的自建中臺系統演化而來的,也不會是消費互聯網巨頭的“圈地”行為。

從現實的問題出發,即解決消費互聯網巨頭帶來的壟斷問題,也能佐證產業互聯網模式的合理性:

從發展的角度來看,消費互聯網巨頭們提供了眾多互聯網場景下交易及服務的基礎設施,能解決線下交易場景下由于信息不對稱等原因帶來的壟斷等問題,但目前來看隨著其發展也帶來了壟斷,消費互聯網所具有的網絡效應等特點帶來的實際效果是“贏家通吃”的商業競爭結果。

那面對這種情況解決的辦法是什么?政府層面當然可以出臺反壟斷法,但從解放生產力的角度來看,我想如果產業鏈上的企業如果都具備了基本的數字化能力,那自然政府擔心的市場公平競爭問題能夠得到更有效的解決。

因此,我們需要更加“基礎設施化”的平臺工具,這個平臺就是要均等開放的為產業鏈條上的每個企業進行數字化賦能,而不是“割韭菜式”的服務。

站在商業進化歷程的角度,也許能夠更好的闡述“基礎設施化”這個動態的發展過程。

這里引用劉潤在《商業簡史》中提煉的商業進化歷程:即商業的核心是圍繞交易,商業發展從商業原始社會到線段商業文明(如絲綢之路)到中心化商業文明再到去中心化商業文明,而每一次商業的進步都是依靠消除信息和信用不對稱來解決的。

就目前來看,我們肯定是越來越依賴科學和技術工具來消除這樣的不對稱性,而這些平臺工具都應該是基礎設施的范疇。隨著整體社會層面的數字化水平的提高,也呈現出越來越基礎設施的趨勢。

如果要對照這樣的發展階段,個人認為:消費互聯網的巨頭代表的就是中心化的商業文明,產業互聯網應該代表就是去中心化的商業文明。

這里面總的趨勢是隨著商業進化基礎設施的普及程度會越來越高,相關市場主體的數字化能力會越來越強,這當中沒有絕對的邊界,其實是一個漸進發展的過程。因此產業互聯網評估應該是比消費互聯網平臺提供更加底層和革命的基礎設施。

3. 從產業互聯網回到經濟中臺建設實踐

如果我們要為產業鏈條上的企業提供更加革命的數字化基礎設施,搭建均等化和開放包容的平臺,實施層面可以從哪些方面考慮?

  1. 站在技術層面,中臺歸根結底還是一個技術底座,在這個底座肯定是要有效的吸收企業中臺、政務中臺建設中先進的經驗,這里面包括:業務中臺及數據中臺的建設經驗;
  2. 站在市場層面,要為經濟中臺要為產業鏈條上的相關利益主體提供一整套共贏的運營服務方案,教實體企業(特別是產業發展的薄弱環節)怎么中臺提供的科技工具,武裝自己開展有效運營;
  3. 站在政府層面,結合前文所述的政府的關注點和可以采用的動作協同運營,有效發揮政府這只手的作用。

四、綜述

綜合來看,企業中臺,城市中臺,經濟中臺所站的視角是不一樣的,一個是站在企業主的視角;一個是在城市管理者視角;而經濟中臺是站在產業角度解決產業暢通及協同共贏的問題。

但是歸根結底,他們都是數字化基礎設施,只是這個基礎設施的服務對象不同,基礎設施化的程度不同,業務中臺、技術中臺、數據中臺連通、整合賦能的對象不同,但他們也都是運用科技手段圍繞數字化,圍繞數據業務化,業務數據化來開展的。

 

本文由 @特立獨行的豬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pexels,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學習收藏了,今天就當一回課代表吧。搭建私域流量運營,當然必須要有工具。給大家推薦一款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起點課堂】旗下獨立研發的私域流量運營工具——糧倉·企微管家。糧倉·企微管家是一款基于企業微信的一款營銷型SCRM系統。集裂變獲客、留存促活、銷售變現、客戶管理于一體的私域增長閉環系統。覆蓋企業客戶運營的生命周期,助力企業私域流量運營,提升售前/售后服務能力。還可以免費開始使用哦~ http://996.pm/M0A06

    來自廣東 回復
  2. 智慧城市不需要中臺,只有平臺。中臺就是個故事。

    來自廣東 回復
    1. 解決數據孤島還是需要用中臺的技術

      回復
  3. 太干了 一時看不懂 先收藏為敬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