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研究:全新 Spotify 社交功能構建分析
導語:我們所接觸的事物都由不同顆粒的更小物質組成,所有細節總和構成了所看的樣子。作者運用斯坦福設計思維中常用的 UX 設計方法,通過對 Spotify 社交功能的設計分析,向我們展示了設計語境、衡量標準、理解用戶在用戶研究及優化迭代方面的重要意義。
文章從用戶調研、設計策略、原型設計、可視化設計、可用性測試和品牌推廣等方面闡述了項目流程,揭示了新功能從無到有的全過程,并運用大量的設計工具及研究方法,產出了細致精美的分析圖表。
最后,作者抽絲剝繭,對自身收獲和成長進行了復盤總結,強調了組件化對于設計成本和設計師的價值所在。
一個全新的 Spotify
一、一石二鳥
還記得自己在各個 APP 之間不斷切換嗎?
例如在多個社交媒體上分享歌曲或內容;同時打開多個應用查詢信息;從未得到過偶像的回復,卻依舊熱衷于評論和打榜;通過社交軟件尋找興趣相同的音樂好友……所有這些除了加載等候,還需要冗長的操作流程,我們在互聯網上投入如此多的精力,到底是為了什么呢?
試想,你可以在一款產品上完成這些事,不必多平臺切換,會是怎樣的體驗?如果可以一邊聽音樂一邊做這些所有的事情,不必來回切換,會是怎樣的體驗?如果為 Spotify 提供社交功能來提升產品體驗,會是怎樣的效果呢?
以下是我在 Purwadhika Startup & Coding School 設計課程中,為 Spotify 創建的社交功能的項目流程。希望通過提供多樣化的音樂服務,滿足全球大多數用戶的需求。
1. 設計背景及目標
Spotify 作為流媒體音樂行業的領跑者之一,試圖通過延伸社交能力來提升產品的參與度和留存率。
產品已經建立了一些核心功能,例如關注藝術家或朋友、宣傳音樂活動等基本社交活動,但除此之外,Spotify 還有很多事情可以做。我們的任務是制定一個最佳方案,確保新功能可以無縫銜接到 APP 中。
2. 分工及時間規劃
用戶界面及體驗設計師需要在精益用戶體驗框架(within a Lean UX framework)內,完成用戶調研、設計策略、原型設計、可視化設計、可用性測試和品牌推廣等工作,最后一個環節,預計在 4 周內完成。
3. 我的設計流程
設計思維流程圖
二、理解用戶
在這個階段,我的目標是充分理解整個業務,并了解 Spotify 的用戶群體,與目標群體產生共情,從而理解用戶需求。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我先后進行了競品分析、啟發式評估、用戶體驗研究等作業。
1. 競品分析
首先,我對二手資料進行了快速研究,花費幾個小時來了解 Spotify 在流媒體音樂中的定位,并收集了足夠的信息來幫助確定我的研究重點和范圍,我收集了競爭對手的信息并分析了優劣勢,以幫助 Spotify 通過新的社交功能實現差異化,從而找到了讓 Spotify 的社交功能脫穎而出的機會。
競品分析(2020)
2. 啟發式評估
在進行了競品分析后,我想通過執行啟發式評估來熟悉 Spotify。
即使我對移動端 APP 非常熟悉,但我認為在設計新功能之前,首先要建立結構性認知。啟發式評估是一個很有效的應用走查方法,可以用來評定 Spotify 的可用性,深入了解產品框架、結構和內容。
Spotify 應用程序走查分析(2020)
3. 用戶體驗研究
在熟悉產品結構之后,我進一步挖掘了 Spotify 的用戶需求,這有助于為后續設計注入真實的聲音,從而為用戶提供最佳的解決方案。
1)研究方法
研究采用 定量 和 定性 兩種方式。定量作為初步研究,采用在線方式,目的是獲得用戶行為及模式的量化數據。這些數據可以幫助我們識別 Spotify 用戶群體存在的某種現象,以更具體的方式推動研究。
然而,僅依靠定量數據并不能揭示用戶更深層次的見解,我們還需要借助定性研究,通過 1v1 的用戶訪談,進一步挖掘用戶行為的動因。
2)用戶訪談
為了確保研究順利進行,我創建了一個 開放式訪談指南,來驗證設計是否達成初始目標。了解受訪者聽音樂、內容分享、社交互動的使用習慣,以及他們是如何收集信息的。
3)招募要求
為了獲得更全面的用戶信息,這次訪談需要涵蓋 Spotify 中藝術家和非藝術家群體。同時,我借助了人口統計學的方法,收集了更多來自普通用戶的聲音。此外,還需要對比其他社交媒體,了解 Spotify 的用戶在其他平臺上的社交行為。
基于這些假設,招募的受訪者需符合以下特征:
- 藝術家 2 名 / 播客 2 名 / 非藝術家用戶 4 名
- 22 – 34 歲的用戶
- 每天在 Spotify 上花費 2 小時以上的用戶
- 每天在社交媒體上花費 2 小時以上的用戶
4. 研究綜述
根據用戶訪談內容,我整理了一份文檔,將陳述和觀察到的信息組織在便簽上,歸類相似信息,再定義各自的主題,以便發現和確定用戶需求。其中包含了一些重復的答案,描述了用戶如何思考、感受、表達和傾聽。
用戶訪談整理
5. 用戶洞察
- 隨機調研 Spotify 用戶創建的歌單,發現大家音樂喜好相似;
- 協作共享播放列表通常用作歌曲參考或純分享;
- 分享歌曲或播客是一種自我意識的表達;
- 用戶傾向于在 Spotify 上尋找志同道合的人進行交流和分享;
- 藝術家和粉絲之間的互動深入且有趣,尤其是現場問答環節。
6. 用戶需求
- 用戶需要一種有效的方式找到志趣相投的人;
- 藝術家需要一個和粉絲親密互動的空間;
- 用戶需要一個分享和接收信息的空間。
7. 創建人物畫像
為了創建更準確的人物畫像,我重新審視了訪談中有關用戶看法、需求和痛點的內容 —— 這些代表了關鍵用戶群體的核心需求。最后,從人物背景、特點、需求、痛點、常用功能等方面進行了人物刻畫。
三、定義問題
1. 定義問題
人物畫像建立后,我試著 將用戶的見解和需求轉化為明確的觀點陳述(POV:Point of View Statements),嘗試回答 “我們如何做”(HMW:How Might We Questions)。通過定義設計挑戰和設計問題,為一系列創新方案鋪平了道路。
2. 理解業務與用戶目標
在尋找解決方案之前,需要確定業務目標和用戶目標的優先級。通過對業務目標、用戶目標和技術因素的拆解,將三個維度的重疊區域設定為項目目標。
3. 定義功能并確定優先級
基于業務目標和用戶目標,以及頭腦風暴提出的想法,確定了哪些構想可以進一步發展為社交功能。
Spotify 論壇希望為 用戶提供一個隨意且親密的交流空間,以問答發帖的形式進行互動。在這里,允許用戶尋找趣味相同的人,更深層次地連接藝術家和粉絲,通過激發他們的社交驅動力,從而提升產品的參與度和留存率。
4. 信息架構
之后,我搭建了 Spotify 的信息架構,展示了新功能與當前架構的融合方式。
四、繪制原型
1. 繪制流程圖
新功能融入產品體系后,我開始 梳理產品的任務流,用來描述用戶需要經過哪些步驟來完成關鍵任務。
接下來,我需要對任務流進行詳細的說明,梳理出與新功能交互時可能存在的所有必要關鍵點。我通過兩個場景假設(粉絲交流 & 成員問答)創建用戶流程圖,展示用戶與新功能交互的兩條路徑。
2. 低保真原型圖
在繪制了一系列低保真原型圖后,我輸出了第一個高保真原型圖,可以用于第一次可用性測試。
社交信息流 / 詢問卡片 / 收件箱 / 回答頁
五、測試階段
1. 可用性測試
該測試的目的是 對功能可用性、接口設計、信息流及信息架構進行評估。為了確保測試結果的穩定,我設置了適度和非適度兩種測試場景,分兩期進行,共 46 名參與者。
適度可用性測試 –主持人將直接與測試參與者合作,指導他們完成研究,如果參與者在完成任務時遇到任何挑戰,主持人會幫助指導回答問題。適度可用性測試中研究人員可以遠程或親自進行。
非適度可用性測試 — 它 沒有受到監控或指導,因此在研究期間除了參與者外,沒有其他人在場。參與者按照自己的節奏、時間、地點完成任何任務并回答問題。
由于新冠疫情的大規模爆發,測試選擇線上開展。
非適度可用性測試將在 Maze 網站進行;而適度可用性測試由管理者主持在線會議,向參與者提供一系列任務和問題,然后記錄下他們的導航選擇、測試完成率、評論、總體滿意度、問題和反饋。
每個非適度可用性測試大約需要兩天,適度可用性測試則需要花費參與者 1 個小時左右。
總的來說,通過可用性測試的會議可以驗證某項功能的目的和意義,以便參與者可以很快理解并使用。根據會議中出現的幾個關鍵問題,將成功、模式、評論、收獲四個內容,劃分為觀察/反饋、用戶洞察、建議三個維度。
2. 關鍵反饋
盡管測試存在許多問題,但也 收獲了關鍵的正向信息。或許是因為任務流足夠簡捷,用戶能夠快速獲得信息,幾乎所有的參與者都認為產品非常容易使用。
有趣的是,一些正面評價與負面評價出現了重疊,雖然看似可以達成某種平衡,但事實并非如此。這些現象恰恰 指出了該功能的作用需要更加明確,盡管其概念已經存在,但仍然需要被更好的執行。
六、重新繪制
1. 迭代改變了什么?
根據第一次測試結果,我做了重要的優化設計,并再次邀請 5 名受訪者參與測試。受訪者都認為與先前版本有很大不同,并表示這是一個正向的變化:功能更加清晰;整體的隱私性提升;任務流程也更加順暢。
1)社交信息流
- 修改前:信息層級不清晰;視覺壓抑;藝術家個人論壇層級較深且不明確;
- 修改后:功能融合算法推薦;提供清晰導航介紹;突出論壇入口,更容易找到志趣相投的人;弱化交流空間;提供更多的交流機會;輕松訪問個人主頁;簡化論壇的驗證流程。
社交動態的迭代
2)詢問卡
- 修改前:詢問流程不清晰;用戶對向誰詢問以及選擇的原因感到困惑;按鈕功能不清晰;
- 修改后:用戶清楚向誰提問;更好的對比問詢對象;按鈕的功能指向性更明確。
重復詢問卡片
3)收件箱
- 修改前 — 與社交信息流布局太相似;不支持內容篩選。
- 修改后 –布局優化;更新入口和信息層級;支持關鍵詞搜索以及問題排序。
收件箱頁面的迭代
2. 品牌識別
遵循 Spotify 品牌設計原則,在現有色板、字體、圖形的基礎上,我創建了視覺規范文檔(這也是設計靈感收集的方式),其中包含 Spotify 論壇迭代后的設計元素。基于項目背景和用戶調研,我首先定義了品牌調性。
3. 更新低保真原型圖
在考慮了一些建議后,我將優先級更高的問題分離出來,重新繪制了低保真原型圖,并用相關軟件渲染出高保真原型圖。其中社交頁、收件箱、詢問卡、答疑流程是優化的重點。
七、總結
1. 語境限制
在 Spotify 項目中,我成長了很多,最重要的是培養了自信心:相信這是一個合適的解決方案。根據項目的設計語境,優先考慮哪些是必要的,哪些是多余的,并以此設定目標。這些都促使我不斷評估自己的期望,努力去創造一個允許所有因素存在的體驗,并且堅信它是 “值得的”。
另外,設定一個預期成果,有助于我們審視設計過程以及有計劃的規劃時間節點,使自己變得更加靈活且具備項目管理意識。所以,我始終堅信,實際項目的限定語境,能夠幫助我們根據實際情況明確關鍵的設計要點。
2. 明確衡量標準
另一個收獲是,定義清晰的衡量標準。這有助于更好地分析研究結果,找到最佳的前進方向。無論是共情分析,還是可用性測試,指標都是推動優化的關鍵,同時有助于我們關注更重要的東西。
3. 多維視角(共情力)
通常在穿越馬路前,我們需要看下路的每一邊,這一點也適用于設計流程。在設計一款產品時,會有多方參與共創,當然也會產生多種 “應該被滿足” 的需求。
在 Spotify 項目中,我切實體會到了共情力在設計中的意義,設計師不僅要從用戶的角度進行思考,理解業務同樣是找到最佳方案的關鍵。
4. 冰山一角
設計過程高于設計內容。設計師的價值不僅在于圖稿的輸出,美學只是冰山一角,更重要是的思考、組織以及共情力,為產品找到最佳的戰略方向和解決方案,這才是令人興奮的時刻。
八、反思
1. “完美” 參數
研究過程中,我們需要提供準確的平均值,識別那些引起數據偏離的異常值,并設定一個較小的誤差范圍。為了做到這一點,我們需要更大的樣本量,來假設那個更準確或更具代表性的結果。
這也是該項目中可以被優化的部分。盡管有時情況并非如此,大量的樣本只會增加更多成本,并沒有改善結果,但我相信,找到樣本量與成本的平衡點,是共情設計的關鍵環節。
2. 所有細節的總和
人類由細胞構成,細胞則是由更小的事物組成,更小的事物中還存在更細微的成分。數字產品亦是這樣,不同顆粒和層級構成了我們最終看到的東西。
通過本次 Spotify 的項目,讓我認識到了組件的重要性,它們不僅決定了設計的一致性,還可以減少迭代成本,使設計過程變得簡單、高效。這也是我成為優秀設計師的必備技能,希望在未來的工作中,能夠將注意力放在更重要的部分。
作者作者:Faisal R Wargadinata
原文鏈接:https://uxplanet.org/unleashing-spotifys-social-capabilities-a-ui-ix-case-study-2ac44ed012cc
譯者:張小璽;審核:徐曼鷺、張聿彤;編輯:徐小淇
本文由 @三分設 翻譯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喜歡。清晰的闡述了設計思維的過程,用例也很nice,有參考價值。啟發性評估實用性不是很強,很難找到真正的專家,通過迭代讓市場驗證可能更適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