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經驗:從人和產品的復雜性切入
從小到大我的理想一直都是做一名設計師,喜歡滿世界的逛,喜歡把自己一個人關在房間里寫寫畫畫。工作后真的成了一名設計師,才發現設計其實只是設計師工作職責中一個很小的部分,或者說需要我們設計的并不只是那一件衣服,一個雜志封面,而是整個設計事件里的方方面面。
前幾天看到一篇不錯的文章,翻譯出來和你共享。下面進入譯文(語句帶有個人情感,不完全和原文一致):
在完成我的那篇“數據驅動設計”的文章之后,我決定開始著手研究一個和那篇文章相關且同等重要的話題:管理設計的復雜性。
你一定知道這種感覺,當你向團隊其他成員展示你的設計方案的時候,沒有人向你點頭微笑,也沒有人對方案表示肯定,這時候的感受是多么地局促不安。因為你知道設計方案之外還有很多隱藏問題有待解決。如果你不攻克這些難題,你的設計會受到毀滅性打擊,甚至被扼殺在搖籃里。
產品設計的復雜性往往體現在兩個方面:
- 人和意見的復雜性。
- 產品設計本身的復雜性。
在產品設計的過程中我們對功能,用戶和利益相關者的思考,并不總是客觀的。 我過去走過一些彎路,所以我想分享一些我在處理這些復雜設計項目時的經驗。
從人的復雜性切入:改變對話的方式
我將從“人”開始切入,因為這是管理任何設計項目都會涉及到的主題。 作為設計師,我們經常接到項目和需求并按照要求完成它們。通常一開始,我們接到的需求信息雖然不是那么面面俱到,但我們總會投入最大的精力和創造力來設計,力求做到最好。但是隨著需求不斷變化以及諸多的限制條件,我們不得不在設計上妥協,結果也讓人很沮喪。
產品設計之所以復雜,有一半原因在于它處于高風險環境,設計過程中充斥著各類角色的聲音。 更可悲的是,設計師的發言權往往很有限。 所以很多人就開始抱怨公司的業務,其實在這個過程之中設計者有更大責任。
作為設計師,我們有責任改變和其他角色的對話方式。 我們需要教育我們的客戶,老板和團隊如何作出成功的設計。
說來輕松,實則很難,這里分享一些我的技巧,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預先引導
在項目的開始,我會向利益相關者簡要介紹我們的設計流程,向他們展示流程中的關鍵節點以及對應的產出物。 然后在項目的各個節點,會告訴大家我們正處在哪個階段以及我們接下來的目標是什么。
圖1 實際項目中的流程和時間線
除了解釋我們的設計過程,我認為說明我期望從他們那什么類型的反饋以及時候需要反饋也非常重要。 有時我甚至向他們解釋為什么得到他們的反饋是必要的。 這樣,大家都使設計做的更成功需要雙方共同的努力,而不是設計師一方的責任。
向上溝通
每當我們開始一個新的設計項目,我都會要求與“老板”見個面。 通常他是CEO,或者是我能找到的最高級別的管理者。 我希望從源頭直接了解項目的愿景和預期的結果。
我會詳細地記錄我們的談話,并試圖捕捉他所有的情緒和“聲音”。 當進行設計評審時,我會把這些內容重新說一遍以支持自己的設計觀點。這個方法很奏效,因為沒有人想和老板唱反調。
當事情變得像往常那樣混亂的時候,我也會試著重新強調老板的觀點。 作為設計師,我們的工作就是以完美的解決方案實現公司的目標,沒有什么比“來自老板的聲音”更好的方式來和大家討論大局形勢了。
懷有同理心
在設計調研階段,我們通常將高管和利益相關者聚集在同一個房間,讓他們描述對目標客戶的理解。做這件事的目的是讓他們固有的認知,回過頭來從用戶的角度思考產品。
我們使用一種叫做“同理心地圖”的方法來開展討論。 方式很簡單,向這些利益相關者詢問“他們的客戶在想什么,做什么,說什么,聽什么以及感覺到什么”,然后映射到一個具體人物。 也就是我們常說的“persona”。
圖2 高管們畫的共情地圖
在幾個項目中使用了這種方法后,我們得到了來自高管們的的一致反饋:? “這是第一次設計師和所有的高管在一個房間里談論我們的客戶,確實很有見地”。所以從那之后我們一直沿用這個方法。
這個過程初看有些形式化,但是對于真實用戶行為以及洞察的挖掘卻是非常好用的。這種方法也讓我在那些從未參加過這樣嚴格的設計流程的合作者中建立了設計權威,體現了設計師的專業性。
從產品的復雜性切入:了解使用頻率
如果你正在對一個現有產品進行重設計,通常有一大堆功能需要重新調整。 我在一些大的軟件產品中看到的一個常見的問題是,它們通常使用一套方案對所有場景一刀切。 換句話說,就是用一種產品形態應對不同的用戶和需求。 如果要給這些產品打個標簽,就是復雜。接到這樣的項目是很有挑戰的,我們需要熟悉用戶對功能是使用頻率才能設計出成功的產品。
了解用戶對一個功能,頁面,按鈕或輸入框的使用頻率,能幫助你更好地處理功能的優先級。這樣可以有效地區分出用戶高頻使用的功能和極少用到的功能,幫助他們重新梳理現有的頁面和元素。這也是我們常說的二八法則。
圖3 某個項目的抽樣調查
上圖是一個項目中對具體用戶的抽樣調查。 目標是了解人們的行為傾向,然后在重設計過程中確定這些功能的優先級。
找到起點和終點
多數時候,產品的成形意味著結束。 產品的需求通常來自一個地方,輸出到另外一個地方。
人們往往容易陷入像素級別的細節設計當中,而忽略研究產品的來龍去脈。你的用戶幾乎不可能不受任何干擾,緊盯著你的產品細節。所以你應該更多地關注這樣的問題:“信息從何處而來?”“信息接下來要傳遞到哪里?”
這兩個問題的答案對你理解產品的來龍去脈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你的產品所在的生態系統的復雜性對設計有著很大影響。你可能會了解到,你的產品和其他30個窗口在桌面上并存,或者它主要用于平板電腦或其他意想不到的用途。
圖4 用戶對產品不同的使用方式
在現場訪談中,我們將人們實際使用產品的行為和利益相關者期望的情況進行了對比,令我們驚訝的是,每個參與者都使用和期望中完全不同的方式使用了產品。
了解用戶的行為以及他們對其他產品的任務的使用情況,確定了我們產品重設計的策略。
提高可發現性和易學性
當你在手機上下載一個新的應用程序時,只能通過應用商店的一小塊區域了解到它的價值。也就是說如果它沒有通過這塊展示區引起人們的興趣,這個應用基本沒有什么希望了。 這就是要提升可發現性的一個重要原因。
這種可發現性的缺陷甚至在一些企業軟件中也經常出現。很多用戶反饋無法找到某項功能,所以我們應該使它更突出或更容易被發現。 如果像這樣每個功能都被放大會造成怎樣的結果?沒錯,事情會變得更加復雜和糟糕。
這是本質的問題,復雜的系統需要犧牲部分功能的可見性為代價來明確功能的優先級。 我們的工作是讓所有的操作更符合用戶的直覺。 用戶絕非特意去發現和學會這些功能,而是在直覺的引導下自然而然地使用我們的產品。
精簡性和清晰性
企業軟件的一個很大的挑戰來自于如何管理信息和展示信息。 頁面上呈現太多的信息會顯得過于繁雜讓人無從下手,展示的信息太少又無法滿足用戶最基本的需求,那么如何找到平衡點呢?
精簡性
很多時候我們不得不在很小的空間內展示大量信息。此時,我們一般建議使用漸進式展開策略來梳理界面的信息層級,這是一種用戶興趣驅動的信息保真度的原則。
界面上只直接展示核心元素,更多的細節信息在用戶有需求時再進一步展示。 這樣是會對用戶的查看效率造成一定影響,但是卻換來一個更加清爽簡潔的界面,是一個犧牲小我成就大我的過程。
清晰性
另一方面,某些產品需要展示詳細的信息才能幫助用戶完成任務。 例如金融,醫療保健和電子商務等眾所周知的復雜型產品。
當我們不得不在一個頁面呈現密集信息的時候,應該盡量地將信息統一化,模塊化,既整齊又有章可循。
圖5 系統地使用顏色,字體,標簽來確保界面的干凈和簡潔
動畫交互
過去我們曾花費很多時間專注在設計各類線框圖及與之相連的各種線條、方框與箭頭。這樣的產出物有時無法讓其他人更好的理解并有可能引起歧義。
使用動效來展示方案可以喚起觀眾的注意力,也能夠更準確地呈現方案。所以我們開始嘗試在一些重要或特殊的交互環節用動效來展示設計方案。
滿足需求并超出預期
亨利·福特最著名的格言精準地描述了這段文字的主題:
如果我問人們他們想要什么,他們會說一匹更快的馬。
客戶通常會要求我們設計出“更快的馬”,甚至可能對它的外觀和功能還有一定要求。正如大多數設計師一樣,我們也經常被要求設計一些無聊的功能。完成需求誠然重要,但是做正確的事更重要。我們要像文章開篇所講那樣,從源頭出發進行設計,不光是我們自己還要帶著利益相關人一起以一種全新的方式思考問題。
我們的目標是通過基于依據和數據的理性設計,建立與客戶之間的信任。我們不斷挑戰假設,將完善的想法擺呈現出來并和客戶溝通,客戶通常尊重并且普遍會接受這些方案。
最后的想法
設備,應用和數據訪問的發展使得設計以令人振奮的形勢成長著。 兩年前,為筆記本電腦,手機和手表的設計方法還很少,如今卻成為設計師的必備基礎。 交互設計的格局不斷壯大,對于復雜性的管理能力也要求更高。
設計是一個有趣的旅程,如果你將有類似的經歷,我希望這些想法能為你的下一個設計項目帶來啟發。
作者:微微風
來源:微信公眾號【ME網易移動設計】
原文地址:https://blog.truthlabs.com/designing-complex-products-8f9289ab26c9#.aaf0vw274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