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探索期,設計師要怎么做?
編輯導語:在產品整體的推動和設計中,除了產品經理整體的推動以及團隊的合作之外,設計師在產品的設計過程中也需要占一定的主導地位,在一定程度上推動產品的前進;本文作者分享了關于在產品探索期的設計師應該怎么做,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筆者的上一篇文章“近萬字長文| 理順B端產品經理和體驗設計師的工作職責邊界”發布后,閱讀完此文的設計師小伙伴們,又陸陸續續問了筆者幾個問題,總結如下:
“產品需設計的模塊和頁面數量與預計偏差較大,產品中的跳轉關系、開發功能點不斷地變化,感覺產品團隊總是在反復推翻他們原先定下來的結論,作為設計師的我們,實在是太累了,跟著他們瞎忙活??偢杏X自己一直在加班,在畫圖,但是忙忙碌碌一點實質性的進展都沒有,這樣子的設計真的不想干了?!?/p>
筆者聽到設計師小伙伴的此番抱怨,也是頗為理解;不論任何人,都是希望自己的努力是有一個好的結果的,而不是窮忙瞎忙。
那么,如果我們改變不了現狀,又該去如何應對呢?我想,這是設計師們需要去認真思考的。
下面,筆者試圖從客觀的角度,來為設計師小伙伴解答以上的疑慮,給遇到同樣情況的設計師一點建議。
一、產品發展四大生命周期
首先,筆者先為大家引入產品發展的四大生命周期,這是業內較為一致認同的產品生命周期定義;從產品發展的生命周期,我們可以了解產品團隊各崗位在處理產品時候為什么如此,又為什么不如此。
不論是B端產品還是C端產品,通常都會經歷從準備進入市場到被市場淘汰的過程,即引入期、成長期、成熟期、衰退期這四個生命周期。
1. 引入期
引入期是指當產品團隊經歷了漫長的開發周期后,終于把產品一期的核心功能開發完畢,正式上線的階段。
在引入期,產品的功能肯定不能滿足用戶的全部需求,不能完全覆蓋業務的所有情況,也許還會存在這樣或那樣的BUG;但即便如此,產品也要投入市場做快速驗證,在驗證中快速迭代來調整產品的方向。
產品團隊工作狀態:根據市場反饋,快速推進必要需求轉化為功能落地。
設計師工作狀態:接到的設計需求相對較為明確,該時期雖然工作忙碌,但設計工作有節奏、有結果。
2. 成長期
產品經過了一段時期的推廣,在市場上已經被廣泛知曉和接受,并且當產品推廣的速度越來越快,產品能覆蓋到的市場也越來越廣,產品亦能滿足越來越豐富的業務需求,進而產品為企業帶來的價值也越來也大。
也就是說,這時候,產品的規劃已經逐漸清晰和明確,市場占有率不斷上升。產品經過引入期的調整與磨合,在成長期已比較穩定。
產品團隊工作狀態:可復用性功能沉淀,個性化功能做特殊處理,不斷調整產品,以適用更廣泛的用戶群需求。
設計師工作狀態:接到的設計需求拆分清晰,需求來源與需求需要解決的問題較為明確,設計工作越做越順。
3. 成熟期
產品經過成長期的穩步增長或快速爆發增長,已經擁有了相對穩定及全面的產品功能,客戶數量和客戶回購率也都比較穩定,為企業創造了穩定的商業價值;這時候,揭示著產品進入了成熟期。
產品團隊工作狀態:產品功能較為全面,產品團隊會考慮拓展產品生態,穩定當前產品。
設計師工作狀態:接到的設計需求會越來越少,如果有,大多是在原有基礎上的體驗優化,大模塊的設計任務基本很少展開。
4. 衰退期
當新的科技出現,使用舊科技的產品就會被淘汰;當新的業務形態發展起來,如果產品不能與時俱進,就會無法滿足和支撐當前市場的業務狀態,產品就會面臨客戶流失的困境,產品就進入了衰退期。
產品團隊工作狀態:這個時期,產品的迭代頻率非常低,迭代速度非常慢,有些B端產品甚至不會再迭代和維護了,產品團隊也許正在將重心往其他方面遷移。
設計師工作狀態:基本不會有什么設計需求,設計師會投入到新產品的支持中去。
二、產品探索期
從產品發展的四大生命周期中,我們可以發現,設計師接到的設計任務情況、設計師的工作狀態與產品所處的時期有極大的關系。
那么,設計師小伙伴所說的“產品團隊總是在反復推翻他們原先定下來的功能、需求,作為設計師的我們,無法抓住設計要點,理不清頭緒,跟著他們天天瞎忙活”是處在產品的哪個時期呢?
以上描述的狀態,不處在產品的任何一個時期,而是處在產品引入期的前一個時期,我們可以稱之為“產品探索期”;因此,筆者認為,產品可以分為五大生命周期:探索期、引入期、成長期、成熟期和衰退期。
在產品探索期,由于沒有真實的用戶,產品一期的功能范圍通常來自于戰略的需求、產品經理的經驗、競品的參考等。
基于此,產品需求會頻繁改動,而設計師的體會就是:覺得和產品經理合作太累了,他剛把你叫過去,對接了一些設計需求,你追著他把需求情況、設計注意點都問清楚了,半信半疑卻又努力地畫出了稿子;剛準備發給他審核,他就立馬和你說,他的想法又變了,希望你能再出一個稿子,之前稿子以作廢告終。
產品的探索期無可避免,比起被動接受,設計師需要主動出擊;在這個過程中,設計師可以做哪些去緩解此局面,或者說,用設計師的專業能力去推動產品加速進入引入期呢?
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去嘗試:
- 深入理解產品目標;
- 采取方法發現問題;
- 精細化競品分析;
- 主動推進評審;
- 平衡各方訴求;
- 共建思維。
三、深入理解產品目標
設計界面前要深入理解產品目標是一句聽得耳朵都起老繭的話了,但還是有很多設計師一接到需求就直接開始畫稿子,沒有弄清楚為什么產品經理要我們畫這個稿子,產品的用戶是哪類人群等;從而導致設計出來的稿子與產品經理的需求偏差太大,進而變成反復改稿。
出現此類問題,通常是因為設計師在畫稿子前,雙方沒有對需要達成的點達成一致。
筆者建議設計師:
- 從雙方溝通中,深挖產品目標與需求方的真實訴求,最終確定他們想要達到什么目標。
- 明確產品的核心用戶人群,及用戶的特征、痛點,用戶在什么情況下會使用我們的產品,產品經理期望用戶使用產品獲得什么。
- 明確產品團隊期望設計具體起到什么作用,如何支持產品目標的實現。
四、采取方法發現問題
深入理解產品目標只是設計前的第一步,在設計中,還會發生很多問題。那么設計師需要具備發現問題和及時提出解決方案的能力。
去年我們有一名設計師,在協助產品經理完成大會購票頁面的流程優化和設計后(從4步縮減到2步,同時美美的設計稿已經完成,準備切圖開發了),產品經理又說他需要補充一個票種。
設計師不慌不忙,將設計好的購票頁與現在的票種進行了分析,然后巧妙的在現設計稿上加了個tabs來完成了產品經理的新需求。他以最小的修改設計稿的成本,獲得了需求方的贊揚。
建議設計師們在日常工作中有意識的去鍛煉自己發現問題的能力,并且發現后去主動思考如何解決。幾次下來,收獲會很大。
五、精細化競品分析
《孫子·謀攻》:“知彼知己,百戰不殆?!蔽覀冊诋a品設計中也是如此。
如果行業已有類似的產品,我們就不能因為麻煩不去做競品分析,從而導致設計出來的產品與行業習慣相違背;設計師想要與產品經理有十足的底氣溝通,那么做競品分析這一步必不可少。
否則,只能被產品經理叫著一會改這,一會改那。
記得有一名設計師,產品經理讓他給工作臺的圖表配色(顏色多達十幾種,人工配色相當難,一部分顏色由于色相相近,導致看不清楚),設計師直接做了完整的圖表配色競品分析;產品經理聽了他的分析后,直接用了他的配色方案。
六、主動推進評審
在產品探索期的設計方案,不能等著產品團隊來發起評審,設計師需要主動發起階段性評審(線上、線下皆可),幫助自己的設計不斷趨向合理與精確。
通常來說,一次評審就通過的設計稿幾乎不存在,既然現實如此,設計師為何不主動推進評審呢?
在設計評審中,設計師可以將自己對設計的理解表達出來,這樣子,大家就會明白設計的意圖與產品目標之間的關系,從而有利于設計定稿;避免在和產品經理的私下溝通中,因為雙方的一些偏好不同而頻繁改稿。
七、平衡各方訴求
在產品探索期,產品需求的對接人也許只有產品經理,但產品需求的輸出方可能是多人,例如決策者、研發經理、架構師、運營人員等;這將導致需求之間可能會有沖突和矛盾,進而導致設計任務很難順利展開。
遇到這樣的情況,設計師一定很難受對不對。但是,誰又是最合適將這種混亂、沖突、矛盾的東西理順,進而成為用戶拍手叫好的產品的呢?筆者認為 ,非設計師莫屬了。
設計是什么,設計就是解決問題。設計師是什么,設計師是解決問題的一群人。
設計師需要平衡決策者、研發經理、架構師、運營人員、產品經理的需求沖突,需要平衡商業目標、藝術價值、用戶體驗與技術能力,最終通過一張紙來平衡和呈現各方訴求。
八、共建思維
在產品探索期,設計師不要將自己置身事外,要和產品團隊共建產品。需求的挖掘、方案的提出不能只是產品團隊,設計師也需要參與其中,只有深刻理解產品、理解用戶,設計才能真正解決問題。
2021年初,營銷部簽署了一家客戶,客戶對產品界面的要求非常高,我們直接派一名設計師駐場設計半個月左右,每天將客戶提出來的問題進行分析、方案輸出、組內評審、修改、提交和解說方案;最終得到了客戶的一致好評,認為我們細節做得好,很專業。
九、總結
面對復雜的設計環境,設計師除了要具備畫圖的能力,還要具備應對復雜問題的能力。
設計師需要一顆靜下來與不斷嘗試心,理清問題的本質,在各種約束下,拿出最優的方案才是正道。
作者:知果;公眾號:知果日記
本文由 @知果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