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向產品思維:「用完即走」的邏輯是怎樣的

2 評論 11865 瀏覽 40 收藏 17 分鐘

我覺得用完即走應該是一種逆向的產品思維,比起中庸的思想,我想逆向思維才能更加完美的詮釋“用完即走”這個觀點。

在寫這篇文章之前,我先來回顧一下“用完即走”這個概念的誕生歷程:

  • 2016年初,張小龍在微信公開課上首次提出“用完即走”是微信的價值觀之一,并提出微信正在研發區別于公眾號和服務號的“應用號”。
  • 9月21日,沉寂已久的“應用號”以“小程序”的名稱放出內測的消息,一時刷爆朋友圈和各大互聯網媒體。張小龍也再次提成小程序是用完即走的產品。
  • 11月3日,微信“小程序”公測開放。

這篇文章不談小程序,談的是微信的“用完即走”。也許,談的是一種逆向的產品思維。

什么是用完即走?

當大多數人聽到好的產品應該是用完即走的這個觀點時,應該是不可理解的,他們會想好的產品不就是要獲得巨大的流量嗎?不就是要把用戶留住,不給用戶走嗎?不就是要越來越高的活躍率嗎?甚至大多數人的心里會想:微信牛逼了才會這樣說。

我們不妨先想想什么是用完即走。

相信很多人都會很容易的陷入一個誤區,那就是一提到產品這兩個詞的時候,就會聯想到各種APP。比如,講到寫文章的產品時,會想到”微信公眾號平臺“或是”“簡書”,卻不會想到“筆”或是“本子”;講到出行的產品時,就是“滴滴”“優步”,卻不會想到“公交車”或是“地鐵”。(這樣的例子大家可以試著做更多的聯想,也想想我們為什么會陷入這樣的誤區)。

我們完全把我們日常生活中各種非常常見的實實在在的產品給忘記了,也許那樣的產品才是最本質的產品。而這些都是我們所說的“用完即走”的產品。

我們用筆寫字,寫完了就會放好,如果你還一直拿著把玩,那么你也許是有愛筆癖好;我們坐公交車,到站了就會下車,如果人人還賴著不走,那么這樣公交車是無法正常運作下去的;再比如上廁所,完事就走人,難道還有人不肯走?

那么,這就是“用完即走”,用一款產品高效的解決自己的需求,解決完成后就放下產品走掉,絕不會繼續黏著產品不肯走。

為什么這些產品,都可以讓人用完即走:

  • 這些產品都是工具性產品(甚至可以理解為基礎設施)
  • 這些產品大都只有單一的功能
  • 這些產品解決了剛需

為什么微信要用戶用完即走

微信已是移動互聯時代下的基礎設施

就像剛剛舉的例子一樣,微信對于大部分人的來說已經跟日常用品、出行交通工具一樣重要了,離開了微信生活似乎就沒發正常運轉了,而微信在某種意義上已是移動互聯時代一種新的基礎設施。

寫字寫完了,還一直拿著筆把玩,是效率的降低;到達了目的地,還一直在車上坐著,是資源的浪費。對于基礎設施,離開它不行,太依賴它也不行。微信也一樣,微信作為以社交為切入口的產品(基礎設施),如果你用完了還不走,還在瀏覽各種價值不大的信息,那么這不但會降低你的效率,還會影響你的生活質量。

微信的社會責任

從社會的基礎設施延伸下來,就會涉及到基礎設施管理者的社會責任,而微信的用戶量就決定了這背后的責任是非常巨大的,而管理者的作用也是舉足輕重的。

這里可以舉幾個例子。比如,在早期,微信的搖一搖功能時常會引發一些社會新聞,所以微信會限制每個人一天搖一搖的次數。再比如,當微信公眾號火了后,各種誘導分享及關注幾乎天天可以看到,這里就會引發大量的虛假信息傳播,所以微信會大力限制誘導分享關注的行為,也不鼓勵用戶關注太多的公眾號。

微信的關注度太高了

就像每年的春運一樣,一年中峰值的高客流量是會讓社會管理者的精神高度緊張的,各種配套支持都必須待命,生怕有什么異常狀況發生。而微信一年中這樣的狀況似乎不止一次。

正所謂人怕出名豬怕壯,任何事物一旦有了過高的關注度,難免會帶來負面的影響。微信也正在這樣一個處境之中。你會發現微信發布任何一個新功能都是非常謹小慎微的,因為一旦發布了某個功能,就會馬上成為關注的焦點,而成為焦點之后的外界評論和焦點之后引發的事情就會越來越不可控了。

比如,在年初在微信公開課傳播出去的一個鏈接,幾乎刷爆了每一個人的朋友圈,而突然爆發的高流量也讓微信猝不及防。之后發生了各種病毒鏈接的謠言,這就是高關注度的煩惱。如果用戶看完這個鏈接就走,也許后面不可控的事情發生的概率就大大降低了。

微信已占用了用戶太多的時間

信息過載。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也把我們帶進了一個信息爆炸的世界。任何信息只要連上Internet,便觸手可得。而微信的誕生與發展,更是把信息爆炸帶到一個新的高度——信息過載。

公眾號的各種推送、群組的各種消息、朋友圈的各種信息、以及好友的消息,這些龐雜的信息每天都充斥在我們的眼前。我們在生怕錯個某個有價值的信息的同時也在接收甚至傳播著垃圾信息。信息過載已是我們每天使用微信的一大障礙,而怎樣解除這個障礙顯得更有價值。

超級APP(OS)

如今每個人的手機里有個五、六十個APP已經是很正常的事了。但我們不妨來做個試驗,就是把你手機里能刪的APP都刪了,但唯獨不刪微信,我相信你一樣過得很正常。因為單單使用微信已經能滿足你絕大多數的需求了,微信作為一個開放的平臺接口,已經接入了各種各樣的服務和產品,你不需要去別的地方你留在微信就行了。

社交“恐懼癥”

相信很多人有以下兩個經歷,一個是加過一些好友或是被加為好友,好友加了之后,卻從來沒有交流。另外一個則是加群的問題,加了很多的群,久而久之群沉寂了,甚至淪為了廣告群,但是有的人就是舍不得退群,生怕群里哪天會發生什么大事自己錯了。我認為它是社交“恐懼癥”,要適當遠離微信才能治好。

微信用完即走的邏輯

在最開始解釋“用完即走”的概念時提到,“用完即走”即是用一款產品高效的解決自己的需求,解決完成后就放下產品走掉,絕不會繼續黏著產品不肯走。而微信下的用完即走我認為應該是這樣的:在順暢的用戶體驗下,用戶高效率的解決自己的需求,解決完之后立馬走人,當再有需求時又能高效的回來,而這一整個過程微信并不打擾用戶。

  • 順暢的用戶體驗,我們可以看到微信在商業化廣告上的心意,APP啟動頁至今仍沒有打廣告,而朋友圈上的廣告也是非常小心,甚至出來后成為人們津津樂道的談資;
  • 高效率,這似乎是從微信誕生開始就伴隨著的,也是微信壯大的重要原因之一。新穎的信息展現形式和語音形式的信息傳輸,都是微信最初高效的社交體現;
  • 而最后一點不打擾用戶,我則認為微信并沒有做的很好,我們現在幾乎每天都主動或被動的被微信打擾著,這樣導致微信的效率逐漸降低了。

微信真的希望你用完即走嗎?

記得在iPhone剛剛推出3D touch的時候,微信更新了支持3D touch的版本。在當時的版本微信有一個細致的3D touch功能,就是當你大力按壓微信的APP圖標會喚起3D touch的功能列表,里面有一個叫“免打擾”的選項。當時我在想這個功能不是很多余嗎?用戶都每個兩三分鐘開一次微信,你還來個“免打擾”?

不知何時,“免打擾”的選項不見了,變為了如今的二維碼和收付款的相關功能。

現在回想起來,我當初的想法是大錯特錯的,因為現在我幾乎每天都會使用iPhone自帶的免打擾功能,開啟免打擾功能后,我的效率會有很大的提高。

也許,有人會說既然微信“免打擾”的功能取消了,那么他就是想讓微信打擾用戶啊!但是我認為任何一個功能的嘗試和取消一定是基于數據來決定的,“免打擾”的嘗試也許是基于用戶使用微信時間太長的數據決定的,而取消這一功能也許是基于太少用戶使用這一功能決定的。

也就是說,以這樣的方式去減少對用戶的打擾是失敗的。但是,至少看見了微信在“不打擾用戶”這件事上是有在嘗試的,在“用完即走”上是有努力的。

再回到微信最近推出的“小程序”,這又是一個很好說例子。小程序,無關注、沒有外鏈、無法分享到朋友圈、原生程序的體驗、沒有游戲、沒有直播、微信審核機制,這些都很好的詮釋了體驗順暢、高效、不打擾用戶,即用戶用完即走。

就像張小龍年初在微信公開課說的:用完即走已是微信的產品價值觀之一。微信已在慢慢地踐行著這一價值觀,剛剛講到我親身經歷的例子以及小程序的發布,這些似乎都是很好的證例。隨著微信不斷的發展壯大,“用完即走”儼然已是微信的一大任務。

真的有用完即走的好產品嗎?

如果你問我有什么產品是比好產品還難設計的,那我想就只有“用完即走”的產品了。所以,這件事,由打造微信這款好產品的微信團隊來做了。

  • 不好用的產品真的就是用完即走,走了就再也不回來。(相信大家有很多這樣的體驗)
  • 而好用的產品是一定會讓用戶多次使用的。但是,是不是讓用戶用完即走呢?是不是就不打擾用戶呢?比如大多數的電商產品,它就是喜歡你呆在里面越久越好。而它是不是每天都推送各種你想買你不想買的商品信息給你呢? 而大多數的工具型產品雖然用完即走,但似乎效率卻不高,比如手機內置的短信功能。
  • 所以說,做好用的用完即走的產品是非常難的。

大家有沒有發現哪一款是用完即走的好產品呢?可以想想自己每天都使用的APP(我的答案是:Keep)

用完即走,是一種逆向的產品思維。

在最初構思這篇文章時,我在想用完即走的觀點應該能很好的詮釋中國的一派哲學思想,那就是儒家思想中的中庸之道思想,不偏不倚,凡事不多不少,剛剛好就行,就像我們常說的喜歡是放肆,但愛是克制。

但是,當我不斷思考不斷寫下去的時候,我覺得用完即走應該是一種逆向的產品思維,比起中庸的思想,我想逆向思維才能更加完美的詮釋“用完即走”這個觀點。

我們平時在做產品時,總是會自覺或不自覺的從我們的角度從發、從產品的目標出發,于是我們會給產品設計一大堆功能,設置各種促活促轉化的產品方案和運營方案,久而久之用戶的體驗就下降了,用戶的效率也下降了,慢慢的,用戶少了。

不妨,我們反過來思考。

當我們做某個需求時,我們嘗試著從用戶的角度出發,設計更順暢的用戶體驗,多點真誠,少點套路;當我們期望用戶停留在產品的活躍度更高時,我們嘗試著讓用戶用完就走,提供高效率的產品方案,盡量不打擾用戶。這樣,即是最本質的去滿足了用戶的需求,也不會給用戶造成反感,還可給用戶留下非常好的印象。而我們最早定下的目標說不定也能完成。

這樣逆向的來去嘗試達成我們的產品目標和運營目標,一定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有了用完即走的思維和方法論,才能設計出體驗好、高效率、可讓用戶用完即走的產品,而這樣用戶才會經?;氐疆a品上來,而此后才能按部就班的去滿足用戶更多的需求。

最后

我所寫的每一部分也許看起來是相互無關聯的單獨的個體,但是我想當你讀完后,我相信他會是聯成一條線的,并讓你有所收獲。

剛剛有提到幾個問題,大家可以再思考思考:

  • 你是否有陷入一提到產品這個詞的時候,就會聯想到各種APP的這個誤區?
  • 如果有,為什么會陷入這樣的誤區?
  • 在你用過的產品中,有沒有哪一款是你認為的用完即走的好產品?

如果你對我提的問題也有思考,歡迎留言討論。

 

本文由 @張健威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文章有點長,但值得讀完,謝謝作者。

    來自江蘇 回復
  2. :mrgreen:

    來自江蘇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