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用PSM模型來確定合理的產品價格?
編輯導語:PSM模型在70年代被推出后就被廣泛應用,這一模型基于受訪者反應來進行產品價格測試,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兼顧了企業與受訪者雙方。本篇文章里,作者就結合自身經歷,利用PSM模型進行實操,闡述了產品價格的制定過程。感興趣的話就繼續看下去吧。
一、業務背景
2019年8月份,因為一直對開盤啦的競價打板很癡迷,正好產品線也缺少這一塊,所以提出了要做類似競價打板的產品,于是不斷改進并回測算法,最終產出了zpxgb,主打競價抓漲停的。
由于一開始對標的是開盤啦和換手率的高端競價選股,所以對這個產品的定位就是高價產品,年版價格3000以上,月版388元。
10月18號上線的時候,市場很配合,好幾天每天100%成功率,我還得瑟地發了朋友圈。上線一個月,自然用戶存量就到2000個,用戶的使用率達到85%,次日留存率達到88%,認可度很高。
但這個產品畢竟是高風險用于競價打板的產品,用戶群體偏向激進風格的。在市場行情轉冷,打板的賺錢效應持續變差時,客戶的續費就下降,且出貨量也明顯下降。雖然每年都有360萬的收入,客戶的認可度也不錯,但出貨還是沒有達到預期的目標,內部普遍認為這個產品的價格定過高了,經過一年多的糾結,終于決定對這個產品進行降價處理。
但,價格要定多少呢?這個可不是隨意定的啊,要保證降價的同時能保證收入不減反增,而且要最大化。
為了科學合理的確定最終價格,我們最終決定采用了PSM模型,通過問卷方式,去獲取一個合理的理論價格。
以下我介紹下如何利用PSM來確定zpxgb合理估價的過程。講之前,我簡單介紹下PSM。
二、什么是PSM
PSM(Price Sensitivity Measurement),價格敏感性測試,該模型是在70年代由Van Westendrop所創建,其目的在于衡量目標用戶對不同價格的滿意及接受程度,了解其認為合適的產品價格,從而得到產品價格的可接受范圍。
PSM的定價是從消費者接受程度的角度來進行的,既考慮了消費者的主觀意愿,又兼顧了企業追求最大利益的需求。
但,其價格測試過程完全基于所取購買對象的主觀自然反應,沒有涉及到任何競爭對手的信息。雖然缺少競品信息是PSM的缺陷所在,但我們已經是該行業市場最大的C端APP了,其他APP對我們的定價其實影響不是很大?;蛘卟灰樀恼f,我們的降價完全有實力去影響市場其他競品的價格。
三、具體操作
1. 設計價格梯度表和問卷題目
設計出涵蓋產品價格區間的價格梯度表,因為我們是降價處理,所以直接確定從最低10元到400設計以下四個問題:
- 便宜的價格:對您而言什么價格該產品是很劃算,肯定會購買的?
- 太便宜的價格:低到什么價格,您覺得該產品會因為大家都可以隨便用,而覺得這個產品會失效無用?
- 貴的價格:您覺得“有點高,但自己能接受”的價格是多少?
- 太貴的價格:價格高到什么程度,您肯定會放棄購買?
2. 清洗并整理數據,獲取樣本
清洗并整理數據,選出代表性的樣本,取被訪者在價格梯度表上做出四項選擇:有點低但可以接受的價格,太低而不會接受的價格,有點高但可以接受的價格,太高而不會接受的價格。處理后的數據如下:
3. 繪制敏感測試圖
對取出的樣本數據繪制累計百分比曲線圖,四條曲線的交點得出產品的合適價格區間以及最優定價點和次優定價點。
- P1(太便宜×有點高)=(71.4元/月,46.3%)
- P2(有點高×很劃算)=(99.7元/月,62.1%)
- P3(太貴了×很劃算)=(111.1元/月,42.4%)
- P4(太便宜×太貴了)=(92.8元/月,31.5%)
P1-P3區間內的價格(71.4元/月~111.1元/月)都是用戶可以接受的價格,低于P1會因為太便宜而擔心產品策略失效,高于P3用戶會覺得太貴,P2為最優價格點。在該價格點位下,用戶覺得價格既不會太貴也不會太便宜。
4. 繪制模擬收益圖
根據以上的樣本數據,繪制模擬收益圖。
其中,潛在用戶比例是每個價格檔位下可能會愿意購買的用戶占比,即:潛在用戶比例 = (總體-覺得太貴不會買的用戶人數)/總體。
另外,虛擬收益 = 對應檔位價格 × 潛在用戶比例。
從圖了解到,價格在120和200元的收益最優。但結合之前的價格敏感測試曲線圖,120元的價格更為合理。
從以上的圖形可以看出,120元的模擬收益是360元的1.5倍,即120元的定價不僅不會帶來收入的減少,反而會使得收入提升。
當然,由于檔位不夠多,模擬收益的曲線變化過大,計算時會比潛在用戶曲線計算的誤差大。我們從潛在用戶的角度來測算。
價格在360元的轉化比例為11.61%,(388元的轉化比例≤11.61%),我們暫定用11.61%來作為388元的轉化比例。而120元的轉化比例為52.26%,原來轉化率是原來的4.4倍。
由此可以計算,價格降為原來的31%,而模擬出貨量是原來的440%,整體的收益是原來的 31% * 440% = 136%。從理論上來說,本次降價帶來的是收益正向增長,理論上預估可以帶來 36%的收入增量。
風險提示:以上的測算是來源于理論模型,并且樣本數只有200多條,并不是特別大,因此存在的誤差會大一些。并且上訴的潛在用戶比例,也是用戶答卷說的,真正在付費的時候,轉化率會低于上訴的潛在購買比例。
四、最后結論
當然這個模型還是比較粗糙的,很多細節點,我這邊都沒有認真講。因為趕著早點發,就先這樣子發,后面有時間再來完善。
模型雖然粗糙,但我們還是大體得到一個有理論依據,至少不是拍腦袋瞎說的。
但是這個價格是不是有效,每個公司還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實際的線上售賣測試,以驗證該價格的可靠性。
本文由 @新時代過客(韭菜)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為什么240太便宜有7個人,200塊太便宜只有3個人,考慮到累計因素,200塊應該是10個人吧
價格是填空還是選擇呢?
調查問卷怎么驗證是有效問卷還是無效問卷呢
依靠數據量
投入的樣本人群標簽是否合理,樣本數據是否夠大,我其實本次投的人群有100多萬,結果只回收200多份。這次投放面向的人群也是關注集合競價功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