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驗分享 | 從0-1產品設計個人心得

10 評論 12991 瀏覽 107 收藏 18 分鐘

導語:商業講究邏輯,工作講究方法,產品講究邏輯加方法。對于一款產品是如何從0-1建立起來,筆者最近參與了觀摩了互聯網產品0-1的產品設計工作,在這里總結一下項目在實施過程中的個人經驗和設計方法論,希望對0-2歲的產品同學們也能有所幫助。

產品是指能夠供給市場,被人們使用和消費,并能滿足人們某種需求的任何東西,包含了服務類產品、數字化產品、硬件產品等。

衡量一個產品好壞的緯度可以從其技術實現方式、商業價值、用戶體積以及是否可持續發展四個層面進行分析。

一般數字化產品的誕生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1. 市場分析
  2. 思維的發散與收斂
  3. 用戶需求調研
  4. 產品體驗五要素分析
  5. 業務流程/服務藍圖設計
  6. 功能拆解與需求評估
  7. prd與精準評估

本文將針對這些點進行具體的描述,作為產品新人的筆者有些分析可能略不成熟,歡迎大家指教。

一、市場分析

所有的產品可能都是從一個靈感開始,但是一個靈感是否能造就一款成功的產品呢?此時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有很多。誰是我們的客戶?產品有應用場景嗎?為什么以前沒人做?競爭對手是誰?我們的優勢是什么?這就需要我們在設計產品之前充分地了解市場和自己的競爭力所在。

通常我們可以從行業背景、市場現狀和商業模式三個方面來分析市場的現狀和趨勢、行業的趨勢和競爭對手以及行業的前途。

關于行業背景的分析,這里推薦兩個模型:PEST模型-用于分析宏觀經濟、波特五力模型-用于進行競爭態勢分析。如果這個0-1的項目是用于已有行業進行產品創新或者用于進行產品改進,由于行業未發生變化,可以省略行業背景調研這一步驟,因此筆者在進行協作教育平臺的市場分析階段花了更多的經歷在市場現狀分析以及商業畫布中。

市場現狀分析總結下來可以包含:市場階段分析、市場規模分析以及競爭環境分析三種類型,通常我們可以通過購買市場分析公司提供的報告來獲取前兩者的信息;至于如何進行競爭環境分析,這里也提供一個模型:SWOT模型,這個模型非常好用,不但能用于分析產品在市場中的優劣勢,也是競品分析時的好幫手。

商業模式的分析主要是為了分析產品可能的商業模式以及競品的商業模式,自身產品的商業畫布會在產品設計的各個階段不斷地改進和完善,筆者認為產品初期針對競品和自己的產品撰寫商業畫布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幾點:

  • 理清用戶可以細分為哪些
  • 確認產品核心競爭優勢
  • 找到產品價值定位/主張
  • 思考盈利模式
  • 產品是否有可持續性

在這里需要注意的是商業畫布的撰寫需要一定的順序:客戶細分-價值主張-渠道通路-客戶關系-收入來源-核心資源-關鍵業務-重要伙伴-成本結構。

二、頭腦風暴

在建立了行業初步認知之后,此時我們就需要更多的靈感,而這個時候個人的想法可能會受到自我認知的主觀意識影響,困頓在一個圈子中走不出來,通常這個時候我們會進行一場頭腦風暴。

頭腦風暴的好處是,你可以收集到不同思維角度下想出的idea,但對新手來說,腦暴容易陷入“腦死亡”,讓會議陷入僵局,因此在會議開始之前,可以利用桌面調研作為前期準備,在會議開始時,個人認為主持人可以選用5W1H的方式引導會議走向:why、what、when、where、who、how —— 簡而言之就是通過場景化描述用戶在什么階段為達到某種目的采用了何種方式,并且適時的提問為什么。

  • 頭腦風暴前:會議主題、會議目標、會議人選、會議地點;
  • 頭腦風暴時:主持人需要避免對想法的肯定,這樣容易將會議的思維固化,而應該對腦暴發言的態度進行肯定。產品初期,更多的點子,意味著更廣的思維,要相信量變引發質變;
  • 頭腦風暴后:對整個思維進行收斂,對點子進行分類歸納,站在用戶的角度分析解決方案的的市場機會或者說市場價值。

當我們有了足夠的點子并歸納出了我們認為性價比最高的方案,這時候依然不能拍板決定方案是否執行,產品初期是最困難的,如果決策方向錯了,再怎么努力也枉然,此時我們還需要聽一聽用戶的想法。

三、需求調研——定性&定量調研

“需求的本質是人性”,無論我們在創造需求、驗證需求還是豐富需求的過程中都離不開目標用戶的想法支撐。一個好的需求必然是在商業價值和用戶價值中擁有一個平衡點。

通常我們利用訪談與問卷的形式來驗證需求的真偽、找到用戶痛點以及發現更多的靈感或產品信息點。

筆者總結的用戶訪談的基本步驟有:

  • 根據訪談目的列出訪談問題提綱;
  • 選定預備的受訪人、預約時間和地點;
  • 記錄訪談內容,分析總結;

訪談可以為問卷的問題提供支撐,輔助判斷前期需求是否切入了用戶的痛點。同時可以為問卷問題的設計提供數據支持,讓問卷的問題更有層次與深度。

當然,訪談和問卷只是一種形式,最重要的還是需求和數據的分析能力,如何從茫茫多的數據中,找準用戶痛點進行切入是產品的主要職責。

在擁有了數據支撐之后個人認為可以利用用戶畫像和用戶旅程圖可視化展示核心用戶的行為特征和路徑,幫助尋找產品機會點、痛點和優化前期需求。

在這里著重介紹一下用戶旅程圖:用戶旅程圖主要從用戶角度出發,捕捉用戶的在關鍵節點的體驗標志,也就是服務體驗的前臺;我們通常會繪制他們的行為、想法、感受,以及他們的互動媒介。

為了總結出好的用戶旅程圖,產品經理需要產品發揮自身的同理心,站在用戶的角度思考問題,讓用戶旅程圖貼近真實的用戶體驗環境。從而推測用戶在未來的體驗中可能會看到什么會做什么。

大家不要小看需求調研的用處,需求調研可以存在于產品孵化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需求挖掘的越深,決策出正確需求的可能性越高。

四、競品分析

競品分析的方法有很多,通常它的應用場景分布在市場分析階段和產出產品設計前,筆者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主要運用到的有業務分布分析、歷史發展分析、數據表現分析以及用戶體驗五要素分析。

前三種分析方法主要用于上文所提及的市場分析階段,可利用這三種分析方法歸納形成商業畫布并最終通過SWOT模型總結出我們自身產品的機會點和優勢。

用戶體驗五要素分析法更適用于在產出產品業務流程和線框圖前的準備階段,筆者認為這個過程可以幫助我們快速的建立對產品的全貌理解,幫助自身梳理針對所要孵化的產品形成初步設想。

五要素包含以下這些內容:

  • 戰略層:這是一款什么樣的產品,利用什么手段滿足了用戶的什么本質需求
  • 范圍層:確定產品的功能點或內容元素
  • 結構層:產品時如何將零散的信息點轉化為有序的、立體的信息空間
  • 框架層:導航結構層設計(用戶體驗側)
  • 表現層:產品最終形態(用戶體驗側)

產品設計是一個逐步細化的過程,一步到位的產品必然更容易出現錯誤,在產品市場趨于規范化的今天,競品分析這一環節必不可少,拍腦袋做的設計必然會付出慘痛的代價。

五、業務流程/服務藍圖設計

結合上述分析結論,在制定業務流程圖階段,我們需要理解業務的實現邏輯以及業務規劃。

筆者主要針對在線協作平臺的項目采用了服務藍圖設計法,這種方法通常給定用戶使用場景,還原用戶在服務過程中會出現的操作流程,描繪用戶在使用服務過程中前后端為其所提供的服務流程。

服務藍圖的優勢:

  • 在產品前期可視化產品服務流程,讓業務或是企業內部員工了解不同業務部門之間的邏輯關聯關系,透明化資源,為后期產品架構優化、開發人員變化、調整服務領域的優先級次序提供基礎。
  • 在產品原型階段可視化的業務流程幫助在繪制原型圖的時候相互佐證產品業務的邏輯是否完整。
  • 在產品實施階段服務藍圖在跨部門溝通的過程中可以明顯降低信息交流的成本,并且讓項目干系人快速建立起對項目需求研究方向的認知。

服務藍圖可以用于體現某個功能模塊的服務流程,也可以用于體現整個產品的服務體系,其亮點在于可以清晰地了解用戶使用流程和項目資源分配情況,便于后期的管理和優化。

服務藍圖的繪制通常需要跨部門人力的多方配合,也會在項目的發展過程中不斷地完善。為了更清晰地了解到針對不同人群提供某項服務或完成某個服務體系,平臺所需要提供的業務,可以利用業務流程圖的形式將服務藍圖的流程進行總結。

六、功能拆解與需求評估

以業務流程圖為主線,我們需要對產品所有功能點進行功能邏輯的細化,其中我們需要界定好功能流程圖的邊界,繪制的功能圖不宜過大,盡量根據業務流程拆解成為多個大的功能模塊,然后分拆程小用戶故事可以描述的功能場景。

從整體入手,局部細化產品功能,俯視產品功能框架及功能邏輯關系,更符合人類的心理學與行為學模式,同時為產品原型圖設計鋪路。

一般這個階段產品會私下與開發進行溝通,根據主流程識別MVP(最小有價值產品)刪減功能,筆者通常采用MoSCow法則將功能點分類,隨后采用“大用戶故事”的方式與開發溝通,并通過四象限法則與開發進行產品功進一步的優先級、可行性、開發量評估。

經歷業務流程圖與功能流程圖的框架梳理以后,我們基本已經對產品有了規劃方向,可以進行原型圖的繪制了;筆者一般會采用Sketch軟件進行繪制,在繪制前期對產品的一些彈框、botton、字體、顏色等創建組建,方便統一原型頁面風格。

原型圖同樣十分講究邏輯,為了方便與開發溝通,以及概念測試和可行性測試,可以將原型圖打印出來,按照業務邏輯和功能邏輯在白板上用線連起來,以此增加產品原型的易讀性,同時通過用戶故事的方式提供功能需求的AC標準。

當評估過需求優先級以及其可行性之后,面臨的就是面向上級匯報的需求評審大會了,主要目的是為了爭搶開發資源;這個時候可以將我們的所有分析結果(包含市場分析、用戶研究、競品分析)結合用戶故事與原型圖一起向老板進行闡述。

七、PRD與精確評估

一旦通過了評審,我們的需求便可以進入實施階段。通常我們會將原型圖作為輔助,細化并添加至需求文檔(prd)中,結合用戶故事的形式再次和開發與設計進行溝通,評估出一個更為精準的開發時間。

一份prd包含的元素至少有四類:目的、功能描述、發布計劃及時間計劃。

筆者認為一份優秀的prd可以由下列信息構成:

產品名稱【子模塊名稱】版本號

  • 文檔的版本歷史
  • 詞匯表
  • 項目干系人描述
  • 目錄
  • 引言:產品/項目簡介、產品背景、文檔導讀、其他需要的內容
  • 正文:假設、需求概述、用戶角色描述、功能點說明、非功能性需求說明、產品優先級及發布計劃說明、效益分析(可選)、運營計劃(可選)、

prd文檔是需求分析后的輸出,而不是需求梳理的手段,需要消耗很大的精力,在繪制之前應做足充分的準備:梳理需求、繪制原型、反復質疑是否還存在疏漏并及時修正。

在prd定稿后,應盡量避免反復修改,這樣無論是對實施者還是項目進度都會有或多或少的影響。

總結

產品源于生活,最初始的互聯網產品便是將線下的人機模式轉移到線上,例如傳統的線下購物——淘寶電商,線下的書信往來——微信QQ,線下的文檔創作——excel、word等等都是用戶線下行為模式的轉變;身為產品經理我們需要有洞察市場的能力,同時學會用同理心與用戶對話,才能夠創造出符合用戶的深層次需求的好產品。

在分析與實踐的過程中,掌握成熟的方法論可以幫助產品經理做出更正確的決定;產品經理的價值就是盡量正確的走好每一步,只有走好了每一步才能在最后做出最合理的判斷與決策。

以上是我對產品0-1搭建的薄見,此間經驗之談,希望對讀者有所幫助,謝謝。

 

本文由 @格倫芬南巫師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為什么不是先用戶調研,再開始頭腦風暴?不然你怎么根據用戶場景來進行思維發散?

    來自廣東 回復
  2. 剛開始學做產品,之前是做UI,對于PRD總是不知道從哪里下手,腦袋里倒是想了很多,感覺還是沒有掌握一個方法和流程

    來自四川 回復
    1. 我感覺普通需求講清楚 需求背景、需求目標(完成什么功能、數據指標提升多少、目標完成時間)、項目干系人、交互流程、需求詳情和埋點就行了;如果是大版本迭代會復雜一些,要評估MVP和版本

      來自上海 回復
  3. 后面比較簡略,但是總體不影響文章質量,干貨多,用戶旅程圖也可以用于分析閉環流程的痛點和機會,確實是個好工具,學習了

    來自福建 回復
  4. 收藏了再看

    回復
  5. 文章干貨滿滿,收獲良多

    回復
  6. 感覺在后續如何設定mvp需求上,介紹的比較倉促

    回復
  7. 很基礎也很實用的0-1流程

    來自福建 回復
    1. 留個微信交流啊哈哈哈

      來自臺灣 回復
    2. 13564616288

      來自上海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