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改版設計時,需要注意的9個關鍵點

2 評論 6830 瀏覽 47 收藏 16 分鐘

編輯導語:產品人在日常工作中經常會遇到產品改版的情況,在面對這些改版需求時,我們要進行詳細的分析,為什么會產生這個改版,改版后有什么大的變化,用戶體驗如何等等;本文作者分享了關于產品改版的八點核心要素,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產品改版是每個產品人可能都會經歷到的事,小到一個主頁面,大到整個產品升級改版;而做這樣的調整,不管大小,往往貫穿改版生命周期,而這個周期大致可以分為“設計前”、“設計中”、“設計后”共3個關鍵環節。

本期文章,將基于這一場景,分享其中需要注意的8點核心要素。

一、改版背景

在開始前,先簡單說下為什么會有“產品改版”這一需求。

產品框架:當一個產品遇到業務變化,或者產品能力迭代已久,過往定下的框架可能有了較大變化,甚至約束了后續的迭代;所以怎么設計怎么布局都會看著很別扭,那么這時候就需要再次重新梳理產品的核心方向和框架布局。

品牌升級:當一個產品到了一個新階段,它需要重構自身的定位,在用戶心中建立新的心智模型和品牌認知;因為一個趨近成熟的產品,這時候會更強調產品文化,而這時候建立一個新的文化觀念,有時候就需要這一個“全新升級改版”來建立這一的認知。

產品功能:單純從設計而言,在功能越來越豐富情況,過往的設計可能會偏“定制”,和后續迭代起來的功能沒那么統一連貫,這樣就缺乏一些一致性;所以對于一些產品設計、交互體驗也是需要重新統一起來。

二、設計的三個重要階段

以一個改版設計的全貌且具備閉環的,可以劃分三個重要階段:

  • 設計前:指在進行具體設計時,需要做的前置工作。而這些工作包括“用戶認知”、“意見收集”、“數據分析”等等;做這些工作的目的,在于為后續設計提供較為科學、客觀的依據。
  • 設計中:指在具體設計時,需要做的幾個關鍵工作。這里有先后之分,分別是“產品調性”、“產品布局”、“功能設計”;確立此次設計的基調,梳理新的產品框架及布局,并進行相應的產品設計。
  • 設計后:指在輸出方案后,需要持續關注效果體驗。很多人認為輸出就相當于完成工作,但實際還需要持續關注用戶反饋和數據表現,這部分工作特別強調閉環作用主要便于是否還需持續優化,以及驗證設計方案的效果如何等等。

接下來,就具體說說具體哪9個關鍵點:

三、設計前

在做改版設計時,上來不應該大刀闊斧去搞所謂“創新”,需要進行一些“前置工作”,為后續的執行提供了極其重要的可行性和科學性參考。

1. 用戶認知

簡單來說,就是需要了解當前用戶對產品的認知到了一個什么階段。

一個相對穩定成熟的產品,已經有較明顯的用戶分層,這時候不同的用戶群體自然有不同的認知,那么在產品上發生的行為都會有明顯差異;所以在改版前,就需要再一次全面剖析用戶當前認知情況,同時印證過往設計目標的匹配度,并為了后續的設計提供參考(是否重新引導、是否保留等等)。

(圖例取自互聯網)

而這個方法,可以采用用研當中的“地圖故事”,先對整個產品進行用戶分層,分成幾個關鍵的用戶群體,基于這些用戶群體,對其從進入平臺到離開,進行完整的畫像描述。

2. 意見收集

常見的可以采用問卷調研、用戶評價反饋等等。但這里還有一個手段也可以采用:

其實內部成員是這個產品最熟悉的人,所以針對內部進行一場“吐槽大會”,是性價比很高的一次“用戶調研”;可以召集各端關鍵角色(尤其測試),來模擬用戶一個一個環節(or頁面)來吐槽。

但這里要注意的是,因為熟悉,所以有時候會陷入慣性思維(可能會想當然),把這些思維來代替用戶的真正想法;譬如項目成員屬于“老用戶”,那么面對新用戶的心智是否能夠完全同理,所提出的問題是否有代表性,都是值得推敲的。

3. 數據分析

用戶訪談畢竟樣本有限,但通過數據,可以較大規模去了解用戶在產品上的一些表現,專門的數據分析就不在這里展開講。

但有一點需要注意,明確分析目標、采用合理的分析模型會指標來觀察用戶表現。大到如漏斗分析、留存分析等,小到具體的頁面數據(熱區、停留時長等)、功能數據(操作頻率等)。

四、設計中

有了以上的一些依據支撐后,對于后續的設計已經有了些方向,那么這時候在進入這環節,就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 明確產品調性

不管是產品剛搭建,還是改版,其實都是需要明確產品的調性。這個調性可以是品牌調性,也可以是視覺調性;通過此次改動,在用戶心中形成心智模型,側面表明這個產品的“態度”。

舉個例子,像上圖阿里系幾款app產品的底部欄,都呈現較為一致的理念(這可能也是產品內部的一些共通產品理念);這幾款產品手淘、支付寶、閑魚和飛豬,都幾乎偏“輕快”的氛圍,而不是一個簡潔嚴肅的調性,同時風格也是偏“擬人化”,這也是電商的一種“活躍”特征表現,而這就是所謂的調性。

2. 重構產品框架

前面也提到過,產品迭代了一個階段后,會發現越來越“臃腫“,某些功能模塊定位變得模糊,甚至擴展性比較差;又或者能力到了一個新階段,需要再次明確能力路徑,那么這時候就需要再重構下產品框架,也是為接來下的實際設計提供框架脈絡。

這是當前微信個人中心的“支付”頁面,早期這個功能頁尚未接入那么多外部生態服務,采用列表展示就已經ok了(假設),只要有新增就這樣持續添加即可。

但是到了越來越多,且每個功能之間既存在差異,也有些共通的行業屬性。那么到了這時候,就需要再重新梳理這些功能模塊,這樣也是有利于用戶快速感知這里有什么,以及找到常用服務。

所以采用了如上圖這樣的九宮格形式,以模塊來進行區域劃分,這樣既能在用戶形成慣性記憶,也能利于功能最大限度去展示。

3. 產品布局

定了產品框架,這時候就可以思考產品布局了。所謂產品布局,就是結合產品框架和功能屬性,以結構化的形式合適地展示在用戶眼前。

當然,不同的產品業務,其布局都相對不同。這塊有共性的同時也有差異性;所以,這里有幾個原則需要注意:

1)web端和APP端(包括H5):用戶視野區域、操作工具(手指、鼠標等)是不同的。

2)B端和C端的差異

3)細分領域差異:不同領域的產品,其展示的核心服務極大影響了產品的布局展示。

譬如內容型產品,更多是瀑布流(上中下布局);工具型產品更多是列表或九宮格展示(上下布局)。

4. 功能設計

這部分就是具體的設計了,而相關的介紹就十分多了,就不在展開。

這里有一個極關鍵的地方,就是必須在每個頁面、每個核心模塊都形成一個清晰明了的“用戶使用路徑”,而不是簡單的堆砌擺放。

同時也有幾點原則可以參考:

  • 一致性:任何設計,同屬性、同場景的功能,都盡可能保持一致性;而這種一致性包括文案、交互等。
  • 通用性:我們在原型設計的時候,盡可能去考慮這些功能點的通用性??赡懿煌δ苋肟诜植荚诓煌撁?,可能定義、作用都不太相同。但是我們也可以盡量去抽象出其中的共性部分,進行通用性設計,這樣可以減少用戶的認知成本。
  • 關聯性:每個頁面的設計,其實都是有關聯性和引導性,所以我們在具體頁面功能設計時,盡可能把強關聯部分放在一起,或者有指向性的,這樣就不會東擺西放,顯得極為混亂;有些時候純粹為了解決問題,而簡單放個功能上去,沒有思考任何關聯性或未來的延續性。

在這里也推薦《簡約至上》這本書,任何設計都可以引用里面的一些核心思想,而設計當然不是如書名那樣一味直接“簡約”,也是進行合理的結構化設計。

重新“組織”功能點,把不必要的、重復的“刪除”掉,或進行非當前核心的“隱藏”起來,甚至明面上可以保留但是“轉移”了另一種實現方式來進行。

五、設計后

當交付研發上線后,還有2個關鍵點需要關注,這樣才能真正驗證設計目標并形成閉環。

1. 用戶試用

(用戶研究也是一個大學問),當有較大的變動時候,這時候不妨找些用戶進行試用體驗;盡管小范圍的線下體驗不見得反映多少真實情況,但至少可以感知到一些信息,看是否與設計初衷較大的背離;而這里最好能夠找老用戶和新用戶,這樣做前后對比的感知,能夠更直觀反映問題。

2. 效果數據驗證

我們做這次改版,不僅僅在與用戶溝通調研來拿到效果反饋信息。也是需要制定一定的數據監控來看關鍵核心指標是否發生變化,或者基于此次改版制定相關的數據分析指標,來實際轉化情況。

1)外部數據:如C端用戶,監控新上線后應用市場的數據情況,可以應用評分是否下降(負面反饋多少)、下載/安裝次數是否較大變化

2)內部數據:你的設計都是帶有目的性的,所以有時候就需要通過內部數據來印證你的想法是否符合預期。這里沒有通用參考性,不同的產品業務、改版方向都不同,數據指標也不同;這時候就建議拉上數據分析同學,來描述你的改版方向,意圖實現那些目的,讓數據分析同學拆解目標,來制定“監控指標”進行效果驗證。

如果影響規模較大,可能就會采用A/Btest實驗,但一些產品內的關鍵指標維度不妨可以思考:停留時長、訪問率、留存、任務完成率等等。

舉個例子:假設你以同理心來模擬用戶的行為路徑,發現操作場景過于復雜,且布局不太合理,同時這個環節的訪問時長奇高無比;那么這時候打算做減法,就需要看最終的時長數據或無效點擊次數是否下降,提升了用戶的效率。

產品改版,無疑是一場考驗基本功的big需求,用戶研究、數據分析、產品架構、產品設計等等貫穿其中;而這9個關鍵點,都是一名出色產品基本掌握的,每一項都值得打磨學習。

#專欄作家#

A.D,公眾號:吾某,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大數據分析產品經理,專注數據挖掘工作。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收藏

    來自浙江 回復
  2. 點贊

    來自江蘇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