桌面端和移動端的設計差異性
編輯導語:設計師在面對不同的界面設計時,會有一定的差異性,雖然是一個頁面,但是移動端和桌面端也有很大的區別,比如控件和試圖都會不一樣;本文作者分享了關于桌面端和移動端的設計差異性,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最近在做跨平臺產品,設計桌面端時一直有個疑惑:桌面端是不是把移動端的設計直接平移過來就行,還是說會有差異性?這些差異性背后的原因又是什么?
于是做了一些簡單的研究,下面與大家分享下桌面端和移動端的設計異同點(都指客戶端,之所以強調這點是因為桌面客戶端和web端又會有一些差異。)
一、整體的一致性
首先,跨平臺產品的設計整體是期望趨于一致的,這樣不僅可以降低用戶的認知成本,也可以降低設計成本,甚至可以降低開發成本(更加統一的接口)。
從布局上而言,桌面端的界面可以理解為是移動端的多個界面拼接在一起(上圖)。從功能上而言,桌面端的功能也和移動端的整體一致,只是在視圖層面和控件層面會有所差異;比如下圖所示案例,Mac端“新建提醒”和iOS端整體是一致的,只是使用的控件和視圖不太一樣。
但局部而言,桌面端和移動端仍然有著很多差異性。在設計桌面端時,尊重這些差異性是十分有必要的。
下面的篇幅便來介紹下這些差異性,大家也可以思考下,這些差異性背后的深層原因是什么?
二、信息架構差異
1. 一維布局 vs 二維布局
界面布局層面而言,移動端的布局一般是一維的,只有縱向布局,加之以屏幕空間有限,所以整體布局都會比較簡單,能夠容納的信息比較有限。
桌面端的布局一般是二維的,不僅有縱向維度,還有橫向維度,大部分以橫向維度為主。加之以屏幕空間較大,其能夠容納的信息就多出很多;比如桌面端經典的“多欄布局”,可以直接把移動端3個層級的界面全部融合在一個界面中(下圖)。
桌面端的二維布局,一方面降低了信息架構的深度,另一方面也會讓單個界面的信息量大大增加。在布局設計時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對界面元素進行歸類、分層、排序。
2. 信息隱藏 vs 信息露出
桌面端尺寸更大,這帶來的好處是可以平鋪出來更多的信息。不用像移動端那樣,只能放出來最核心的信息,其他信息必須采用折疊、刪除的方式做隱藏。
比如上圖所示的騰訊文檔案例,移動端的文檔編輯器,設計師必須把各種功能進行歸類,然后放到各個入口中,點擊入口后才能看到具體的功能。而在桌面端完全可以把這些功能平鋪露出,其信息結構是不同的。
3. 跳轉操作 vs 就地操作
對于具有一定流程的功能,移動端往往需要跳轉界面才能完成操作,而桌面端可以就地完成操作。
比如上圖1所示的移動郵件功能,把一封QQ郵箱中的郵件移動到iCloud郵箱中,需要跳轉2個界面才能完成。而桌面端只需要在下拉列表里就能直接完成,無需跳轉界面。
再比如上圖2所示的設置界面,在移動端更改選項、重新命名等操作往往需要跳至新界面,而桌面端中大部分都可以當前頁直接操作。
桌面端的這種“就地操作”邏輯(或者叫情境式操作),幾乎可以覆蓋大部分的中小型功能,是和移動端差異性較大的一種設計思路。
4. 界面多又深 vs 界面少又淺
上面介紹的3個桌面端信息架構特點:二維布局、信息露出、就地操作,其實剛好決定了桌面端的整體界面結構特點-界面少且淺。一般只有幾個主界面,層級方面只有1-2級,剩下的層級由彈窗、浮層、下拉菜單、右擊菜單、點擊菜單、tooltip等形式承載。
反觀移動端,大部分的模塊分類、功能流程,大多需要借助新界面來承載,所以導致界面很多,層級也很深。
比如上圖的例子,是“飛書”的設置功能??梢钥吹皆谝苿佣耍O置功能的界面很多,層級也很深,而在桌面端只要1個界面,再搭配一些彈窗,就基本解決問題了。
三、樣式差異
5. 元素大 vs 元素小
移動端由于使用手指交互,所以每個可交互元素的尺寸都需要大于7mm(iOS HIG規定,Android平臺也類似),這也就導致移動端的元素整體偏大一些。
而桌面端采用鼠標交互,鼠標指針的尺寸比手指小很多,也靈活很多,所以桌面端的元素可以做得比較?。ㄊ强梢?,不是必須)。
以上圖Notion為例,同樣的列表在移動端的高度明顯比桌面端要高出不少;再比如上圖的微信案例,同樣的“創建群”界面,移動端的搜索框明顯比桌面端要高很多,復選框也會大一些。
6. 排布松散 vs 排布緊湊
由于移動端元素尺寸相對較大,以及手指靈活度沒有鼠標高,容易誤操作;所以移動端的元素排布一般相對比較松散一些,且不會出現大量元素密集排布的情況;而桌面端的排布可以做的比較緊湊一些,也有能力承載大量密集的元素。
比如上圖所示的Word案例中,移動端的工具欄,按鈕數量少,排布松散;但桌面端的工具欄,按鈕很多,排布緊緊湊湊。
7. 多樣對齊 vs 左上對齊
移動端屏幕比較小,用戶視線可以覆蓋整個屏幕;所以元素的對齊方式相對比較均衡,左對齊、右對齊、上對齊、下對齊、居中對齊都有,傾向性不大。比如上圖中的印象筆記移動端界面。
桌面端窗口尺寸相對較大,用戶視線無法覆蓋整個窗口,需要移動視線才能看清全貌。用戶視線一般從左上進入,所以元素的對齊方式優選“左對齊”和“上對齊”。尤其是“上對齊”的傾向性很強,很少有產品把比較重要的信息“下對齊”排布,因為這樣很容易被用戶忽略。
四、交互方式差異
8. 手指簡單交互 vs 鼠標復雜交互
移動端采用手指交互,交互方式相對比較簡單,以點擊(tap)為主,各類手勢為輔。
桌面端采用鼠標交互,交互方式相對復雜,單擊、雙擊、右擊、hover、拖拽、劃選、滾輪滾動都是用戶經常使用的交互方式;另外,鼠標指針還會有很多狀態(如上圖),這些狀態的變化可以實現非常豐富的交互模式。
上述特點對設計的影響有以下幾點:
- 所有可交互元素,一般都需要定義普通態和hover態;
- 大部分的數據對象,比如文字、圖片、文件、列表項,都需要考慮定義選中態、右擊菜單、雙擊邏輯;
- 鼠標指針可需要進行一些定義,比如鼠標放到布局分隔線上時變成“水平調整大小箭頭”。
9. 軟鍵盤 vs 硬鍵盤
移動端采用軟鍵盤的形式,場景式出現,沒有快捷鍵邏輯,輸入成本相對較高。
桌面端采用硬鍵盤的形式,輸入成本相對較低。有豐富的快捷鍵邏輯,且需要設計師定義快捷鍵,比如一些通用的快捷鍵:復制、粘貼、全選等。
對于一些高頻操作的功能,也需要定義快捷鍵,比如發送消息、下一步;另外,對于比較成熟的桌面端產品,原則上需要支持“全鍵盤交互”,也就是說可以脫離鼠標實現所有交互,而這些鍵盤交互邏輯也是需要設計師定義的。
10. 單窗口 vs 多窗口
移動端是單一窗口,所有操作都是針對當前窗口的,很少有跨窗口邏輯。
桌面端是多窗口邏輯,可以同時存在多個窗口,且各個應用之間也可以交互。所以在設計時需要定義這些交互邏輯(窗口任務并行 & 窗口間交互 & 應用間交互);比如網盤應用中,用戶是否可以把文件從一個窗口拖動到另外一個窗口,是否可以拖到桌面上保存,具體的交互邏輯又是怎樣的。
最后,還需要定義窗口是否是模態的,如果是模態的,則用戶無法操作應用下的其他窗口。
五、控件/模式差異
桌面端的控件/模式(Components & Patterns)和移動端也有著諸多差異,這里列舉了一部分比較典型的差異。
彈窗:移動端和桌面端的彈窗樣式有所差異。按鈕位置也會有所差異,移動端的”確定性”按鈕在右側,桌面端中MacOS的在右側,Windows的在左側。
浮層:移動端由于屏幕尺寸限制,較少使用浮層控件。而浮層在桌面端則非常好用,它可以做成信息詳情浮層、二次確認浮層、復合型浮層等。相對于彈窗而言,它的打擾性很小,而且“就地操作”,效率更高,同時能夠承載的信息也相對比較豐富,是筆者很喜歡用的一個桌面端視圖控件。
tooltip:移動端理所當然是沒有tooltip的。而桌面端tooltip的出鏡率就很高了,一般有2個作用:一個是用于解釋一些按鈕的功能,另一個是展示被截斷字段的完整信息(均見上圖)。
更多菜單:移動端的更多菜單采用的控件是左滑菜單(iOS)或長按菜單(Android),桌面端采用的則是右擊菜單。
除了上面所說的控件,其實還有很多其他控件也是不同的,再此不一一細述。比如:標簽欄(無文字 vs 有文字)、面包屑(少用 vs 常用)、單選(單選列表 vs 單選按鈕)、開關(開關 vs 復選框)、下拉(下拉框 vs Actionsheets)…
另外,還有很多和系統交互的模式也是不同的。比如上傳、下載、保存、打開、系統任務欄、系統推送、后臺運行等。不過這些差異性只需跟隨系統即可,沒有特別需要注意的,也就不再贅述了。
六、最后
桌面端和移動端原本是相對比較割裂的兩種平臺,設計語言相差較大,用戶的使用習慣也相差較大,所以在設計時還是要注意這些差異性。
但這些年桌面端和移動端也在趨于融合。
一方面是因為跨平臺技術的發展:Windows系統可以在各種設備上運行、iOS可以在Mac上運行、跨平臺語言越來越完善,讓平臺一體化可以實現;另一方面是因為移動端的能力逐日變強:移動端的功能集和桌面端越來越趨于一致,所以產品設計層面也就理所應當趨于一致了。
也就是說,移動端和桌面端的差異性是在變化的,所以大家不用過于拘泥,可以用更加開放的態度看待“差異性”問題。
就像幾年前關于iOS和Android的差異性爭議一樣,那會兒大家做APP都會出兩套設計稿,微信甚至在Android版上取消了“比較iOS”的底部標簽欄。
但這些都已成為了歷史,這兩個平臺現在越來越像了,大家都放下了包袱,融合終究大勢所趨。
作者:崇書慶,UEDC交互設計師;微信公眾號:網易UEDC
本文來源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合作媒體@網易UEDC,作者@崇書慶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有錯字~
非常優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