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心理學系列(01)——損失厭惡

1 評論 12497 瀏覽 45 收藏 12 分鐘

編輯導語:設計師在日常工作中除了要掌握設計技巧之外,一些心理學的知識也需要進行掌握,這樣才可以抓準用戶需求,做出符合用戶的設計。本文作者針對損失厭惡進行了分析,看看它是如何讓用戶欲罷不能的。

我之前寫過一篇文章,專門分析了KFC親子卡的產品設計,鏈接地址:《從KFC親子卡會員出發,聊聊付費會員設計》。

開通親子卡后,不得不說我徹底淪陷了,特別是每周末任意下單免費領取一份冰激凌的權益,讓我欲罷不能。每次陪孩子去上課,我都不由自主地打開肯德基App看看有沒有優惠券,順便領一個冰激凌。

為什么這一點點優惠,可以起到這么大的作用呢?我覺得是“損失厭惡”帶來的“占便宜”心理起到了關鍵作用。

一、什么是損失厭惡?

損失厭惡是指人們面對同樣數量的收益和損失時,認為損失更加令他們難以忍受。同量的損失帶來的負效用為同量收益正效用的2.5倍。簡單地理解就是人們丟了200塊錢造成的負面情緒,需要撿到500塊錢才能得到安撫。

設計心理學系列(01)——損失厭惡

由于損失厭惡的存在,人們的對風險偏好并不一致。當涉及到收益時,人們表現為風險厭惡,也就是說用戶更加保守,希望獲得收益;當涉及到損失時,人們則表現為風險尋求,也就是用戶更傾向于冒險,避免產生損失。

最為典型的就是炒股用戶的心理,當股票上漲的時候,用戶想的是套現離場,落袋為安。而一旦被套牢,用戶更傾向于死扛,不舍得割肉,因為一旦賣出就意味著產生了真正的損失,所以很多人甘愿冒更大風險,希望有朝一日股票能夠漲回來。

二、損失厭惡3要素

“損失厭惡”是人的本性,用戶不太容易克服。于是電商平臺就利用人性弱點為自己服務。不過想要讓用戶產生損失感,需要具備以下3個要素。

設計心理學系列(01)——損失厭惡

1. 強化價值感

只有有價值的損失才會讓用戶厭惡,價值越大對用戶帶來的損失感就越強。所以在做設計時,我們會刻意突出利益點,強化對用戶的價值。

1)錨點效應

電商平臺經常使用的就是價格錨點,例如2件8折、88起免郵、PLUS會員時間越長的卡類型性價比越高等。因為在用戶心中單價(性價比)才是最高的追求,為了避免單價上的損失,多花點錢也是值得的。

設計心理學系列(01)——損失厭惡

2)沉沒成本

沉沒成本可以增強用戶的行動力。例如“全額返”玩法,用戶購物之后會獲得等額的優惠券。這就讓優惠券更有價值感。如果優惠券不用掉就會產生損失。因此用戶也會為了使用優惠券更主動的創造購物需求,從而為平臺帶來更多的轉化。

設計心理學系列(01)——損失厭惡

3)場景代入

空談付費會員權益很難形成直觀的用戶認知,通過場景化的數據信息展示可以更好的展現出省錢價值。

拼多多會將用戶訂單信息列出,并告知用戶如果開通會員可以省多少錢。讓用戶了解到未開通會員造成的損失,從而更好的凸顯會員的價值。

設計心理學系列(01)——損失厭惡

京東1號會員店在開卡界面將抽象的會員權益,通過具體的快消商品展示出省錢信息,與會費對比后更好的激勵用戶開卡。特別是對于某些有固定消費習慣的用戶,為了避免消費損失,激勵效果會更有效。

2. 制造擁有感

1)試用體驗

很多產品都會采用“免費體驗”方式與用戶建立聯系,用戶嘗到甜頭后,也就更愿意繼續買單。另外體驗的方式也可以減少用戶的損失顧慮,例如常見的試吃、試聽課等等。

對于金融理財產品,小白用戶覺得風險很高,擔心自己不懂而造成損失。為了消除用戶的“損失顧慮”,互聯網金融產品推出各種體驗策略。例如炒股App的模擬交易功能,通過虛擬投資讓用戶去體驗和學習炒股,培養用戶的熱情。一旦有了正向收益,很容易點燃用戶的投資激情。

支付寶的體驗金更進一步,不僅僅提供虛擬資金,而且產生的收益還會贈送給用戶。當用戶盈利之后,只會怪自己投入的太少了,后續的投入也就水到渠成了。

設計心理學系列(01)——損失厭惡

同樣各大平臺付費會員都增加了試用會員,讓用戶更切實的享受到會員的權益和價值,當體驗結束后,用戶可能因為不想失去某些權益而付費了。

此外試用體驗還可以培養用戶習慣,并產生依賴性。例如中國移動推出的老會員福利,流量套餐免費從20G升級到40G。消費者升級之后,再也不擔心流量問題,各種視頻肆無忌憚地刷起來。1年之后用戶的行為習慣已經養成了,流量恢復到20G后已經無法滿足需求,加錢升級套餐也就成了必然。

2)情景模擬

讓用戶快速擁有的辦法,就是拉近用戶與產品的距離。拼多多游戲玩法將商品的收貨地址,訂單信息等前置,讓用戶感覺到獎品離自己很近,隨時都可以免費獲得。

設計心理學系列(01)——損失厭惡

3)預值設定

為了降低用戶的難度感知,拼多多在游戲玩法中預先為用戶設定了高額的基礎值,讓不明就理的用戶認為可以輕松達到目標值,增強了用戶對擁有商品的渴望。如果用戶不參與其中,會認為自己錯過了一個免費獲得商品的機會。

設計心理學系列(01)——損失厭惡

3. 營造損失氛圍

正常情況下,損失感是由前兩個要素所決定的。但是通過營造損失氛圍,可以強化用戶的損失感知。

1)損失提醒

比較常見的就是提醒彈窗,通過一定的信息呈現直接表達出用戶損失。

設計心理學系列(01)——損失厭惡

2)玩法強化

通過玩法逐步強化損失,讓用戶一次次陷入其中,這方面拼多多可謂是“深諳其道”。以“砍價免費拿”為例,就是以免費商品為利益點,引導用戶邀請其他用戶幫忙砍價,達到拉新或促活的目的。

當用戶退出時,拼多多疊加了一系列的提醒彈窗,讓砍價進度獲得一次次成長,最終無限接近目標值,增強了用戶的“損失感”,經不住誘惑的用戶最終可能會分享鏈接。

設計心理學系列(01)——損失厭惡

3)氛圍影響

最明顯的就是直播帶貨,在快節奏的促銷氛圍烘托下,有限的商品數量,相對較低的價格,穿插著各種買贈活動以及優惠券,加上網紅主播帶來的超高人氣?!皳p失厭惡”的心理開始發揮了作用,用戶最擔心的就是搶不到,所以沖動消費的欲望被激發出來,很多用戶都會因此而下單搶購。

設計心理學系列(01)——損失厭惡

三、消除用戶痛點

除了借助損失厭惡反向營銷,也需要找準用戶痛點,消除用戶的損失擔憂。例如各大電商平臺推出的消費保障服務,“正品保證、7天無理由退貨,30天保價、假一賠十”等等,逐漸成為了行業中的標配。

設計心理學系列(01)——損失厭惡

同樣電商平臺付費會員推出了信用購、“不回本退差價”、每月贈送無門檻券保證用戶回本等開卡策略,消除用戶的損失擔憂。

設計心理學系列(01)——損失厭惡

四、寫在最后

相對于獲得,人們更在乎損失。當然上面“損失厭惡”3要素不是絕對割裂的,很多時候是相互融合在一起的。合理的利用這一理論,會在產品設計中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但是“套路”過深,也必然會引起用戶的不滿。

#專欄作家#

子牧先生。公眾號:子牧UXD(HelloDesign),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產品體驗設計師。8年互聯網行業經驗,擅長體驗設計思維、設計方法論、交互設計研究。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感覺拼多多是玩心理的高手啊

    來自浙江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