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設計的思考方式:臨界點(七)
做產品的過程,本質是在和用戶的心智進行交互,我們在不斷努力嘗試推動用戶沿著期待的軌道和方向上走。既然是在推動,就一定存在一個點,用戶可能過去,也可能不過去,需要我們以產品設計的方式提供推力或者拉力,這就是臨界點。
臨界點就是壓倒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什么讓用戶決定注冊產品開始使用的?往往就是多動那么一下手指、多學習思考一小下,用戶就從門口溜走了。臨界點往往是多種因素綜合的作用,和用戶的主觀心理(感覺)和客觀因素(績效)等有關系。
常常驚訝于一些產品(特別是移動產品)能夠在用戶看到的第一個界面,放一個大大的登陸或者注冊框在上面,任何好東西都沒給用戶看到,就讓用戶先來注冊。以前在一個設計中,給一個公司的同事講過一個故事:如果有一天你在街上找人問路,那人說“給我5毛我才能告訴你”,盡管你不情愿但還是給了他5毛,他拿了錢告訴你說“經過查詢我發現自己不知道”。在實際的設計中,用戶付出的并不僅僅是金錢的費用,他們的精力通常是成本,這時用戶就會去盤算到底值不值得來進行下一步的操作。
微信誕生前,美國的 Kik (同樣是一款移動端的即時通訊產品,類似的還有 Whatsapp)早期用戶數得快速上升,據說因為增加服務器不得不空運。為什么在那個時候會有快速的增長?因為他們很早的時候就開始不動聲色的利用手機的通訊錄,自動快速幫用戶匹配好友。在那個時候其實是有爭議的,并沒有明顯的征求用戶同意。但是這個做法的確幫助用戶跨越了臨界點。試想如果它需要讓用戶一個個自己通過昵稱、帳號來添加好友,如果能夠完成冷啟動?后來一系列的聊天應用都使用這樣的策略。今天看來理所當然的設計,在初期都可能會是新的探索和嘗試。
一個注冊的流程、一個對話框、一次點擊… 這些小地方就很有可能會是用戶的臨界點,設計的價值往往也就在這些地方,小改動往往會有大變化。
通常我們要特別注意優先級高的任務/界面里,是否會存在臨界點的問題。如果優先級最高的任務里,用戶難以跨越我們的門檻,就很難保證產品的成功。這是一個細膩的工作,有時作為設計師&/產品經理,你可能不得不為了一個小細節和開發團隊討論/爭取很久,因為別人會覺得這個細節不值得投入工作量,但你知道這可能會決定能否幫助用戶跨越他們的臨界點。
臨界點也會存在于很多產品的使用場景當中。為什么我們會選擇 Kindle 來閱讀?畢竟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等都能用來讀書。當然我們可以說 Kindle 是(電)紙,不像手機屏幕看書久了眼睛不舒服,會相對好點。尺寸也不錯,拿手里方便,對于男性,還可以裝在牛仔褲兜里。但是更有意思的,是它對用戶臨界點的反向應用。往往就是那么一小下,內心中的臨界點,就有可能會被翻越或者停止在那里。當你面對各種誘惑時,你的內心會不斷有聲音說:刷微博看看?玩會游戲?看看視頻,就幾分鐘… 然而在使用 Kindle 時,你沒有太多的選擇,沒有太多誘惑,容易沉浸,只能閱讀,以及做和閱讀相關的事。這就是單純。當然你也可以再拿出手機來,伸伸手而已。但就是這樣需要伸手,需要拿起來收下去,你的心思就會止在臨界點前。往往只是會嫌稍微麻煩一下,用戶的行為模式就可能會改變。
在價格、內容、功能、交互、視覺等各個方面都有相應的臨界點存在。我們最關注的是在這些里面對用戶行為的推動,而推動背后是行為數據,是點擊量、轉化率等等。每一個臨界點都有具體的情境、都依賴于具體產品和具體模塊的實際情況,最終我們可以通過數據不斷觀察和修正,但是我們仍然有很多經驗性的原則可循,后面陸續會講到。
相關閱讀
#專欄作家#
馬力,最美應用創始人&CEO,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擅長互聯網產品設計、需求挖掘、流量和用戶體驗。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贊,回復是最好的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