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運營角度,滴滴如何走出困境?

11 評論 7611 瀏覽 35 收藏 11 分鐘

編輯導語:近來,滴滴的話題引發了眾多人討論。在本篇文章里,作者便從運營的角度切入,對工具型產品的問題做出思考,并從需求驅動視角出發,探討滴滴當前所面臨的問題與相應的思考方向,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滴滴的話題最近很熱火。各種分析結論都有,有從商業模式分析的、財務角度、法律方面、市場營銷角度都有。

今天,我嘗試從運營人角度來進行分析。

一、滴滴的關鍵指標有哪些?

1. 一類運營指標

新增用戶數:滴滴目前的注冊用戶數約為5.5億,對于互聯網人群的滲透率幾乎已經完成了,這個指標很難有新的增長。

日(月)活數:對于工具型產品而言,只有產生需求才會活躍,這種完全看市場、天氣。難聽點就是:看天吃飯。

滴滴運營惟一能做的,就是通過補貼,送優惠券,通過消息推送來提升用戶活躍度。

但這種做少了不起作用,做多了會產生各種影響(品牌定位的、財務的、消費者心理的)。

用戶使用時長:這幾乎是滴滴完全無法解決的問題。

傳統的互聯網產品,通過復雜的交互設計來延長用戶使用時長:比如將下載按鈕放在幾乎看不見的角落,讓用戶在頁面里找,進而“無意”中點進各種無效鏈接,提升PV量、使用時長這些指標。

但事實證明,這種只為提升KPI和數據的行為,會極大影響用戶體驗。

作為工具型產品而言,必須讓用戶盡快完成任務,這就矛盾了。

2. 二類交易指標

日(月)單量:對于滴滴的情況而言,日單量與日活量幾乎可以看成一類數據,中間可能存在一個轉化率指標。

影響這個轉化率的主要因素應該是:打車的成本超過預期成本。這個轉化過程,估計只能通過交易補貼提升。

客單價:在客戶行程固定,且收費標準統一的情況下,客單價幾乎無法干預。然而,客單價有更多時候,和單量成反比,價格高了單量就小,要想單量大價格就低了。

所以,運營的關鍵就變成了:

  • 讓價格敏感用戶以低價打到車(補貼),提升轉化促進成交,提升訂單量指標;
  • 讓非價格敏感用戶提升客單價,充分挖掘用戶剩余,提升客單價指標。

所以,你知道大數據殺熟是啥意思了吧?

日(月/年)交易額:這個指標是上面指標的乘積,上面兩個指標高了,自然這個指標就高了。

二、工具類軟件的原罪

從運營角度來講,滴滴的困境是“工具型”產品的原罪!

對于這樣一個“用完即走”的工具,你幾乎沒有太多可運營的東西【這是很多工具類軟件運營人最大的痛點】。

滴滴的問題主要是以下三點【注:你把所有的工具類產品,套用以下三點,幾乎也成立】。

1. 業務太“短平快”

用戶在業務上停留的時間太短了,屬于純工具人的性質,用的時候需要,用完就走,短到根本沒有場景去做其它業務。

縱觀互聯網產品,能衍生第二增長區線的產品,幾乎都要延長用戶使用時間,只有用戶使用時間夠長,你才能充分挖掘用戶剩余。

比如:美團、淘寶、頭條、騰訊,幾乎都有“逛”的屬性。

正因為“逛”,才產生了第二增長區線。

我總和銷售團隊說,沒事多“騷擾”你的客戶,比如微信勾搭啊,朋友圈啊……增加用戶在你身上的“使用時長”,你才有可能產生成單。

但是,別真去騷擾。

2. 壁壘不夠高

像共享單車、共享充電寶,壁壘就足夠高,因為重資產屬性太重,現在幾乎已經不可能有其他競爭對手再進入。

然而,打車這行業,難聽點找個外包做個不難用的APP,再整合本地一些運力資源,在局部市場打敗滴滴依然有可能,依然是隨時隨地可以啟動的業務,窗口期并不明顯。

也就是,滴滴并沒有先發優勢。

就我所知,在不少二線城市,已經在這樣的公司在做,“本地化”做得好,就極有可能打敗“滴滴”這樣的外來戶。

他們做大不容易,但在局部市場狗著賺點小錢還是沒問題的,滴滴面對無數“本地化”的敵后根據地起義軍,也是四處漏風。

打車是一個需要落地到LBS里的業務,如果不脫離打車的工具人業務,你無論如何無法競爭過這些“地頭蛇”。

3. 面對降維打擊的對手

正因為上面第2點,由于存在各種“本地化”的運力服務商,這也為BAT提供了暗渡陳倉的機會。

后起的高德、百度地圖通過聚合打車的功能,直接整合了大量第三方運力服務商,比單一滴滴打車可選擇范圍又更大。

滴滴如何走出困境?

本地運力服務商+BAT級的流量導入,完美的匹配了優勢資源。

BAT相當于成了:打車網址導航(類似于hao123)。

更恐怖的是,這些公司在以非主營業務,打你的主營業務,這完全是降維打擊。

對于百度、高德而言,地圖里的流量和用戶不用白不用,這些流量導給運力服務商,哪怕不賺錢,跑跑流水、增加服務的立體性和產業關聯黏性也是可以的。

然而,對于滴滴而言,這相當于主營業務被打了。

不接入,就會丟訂單,接入的話,滴滴就淪為動力服務商。

這種入口被掐死,是一種很可怕的狀態。

在這種情況下,滴滴也必須選擇接入聚合打車功能,但這又變相地弱化了自己核心業務,進入了BAT最擅長的領域去打仗。

三、換個角度想問題?

既然,我們知道原罪是“工具”。那么,有沒有什么能突破工具的屬性呢?

這時候,我們一定要跳出“技術驅動”的視角,從“需求驅動”的視角能發現什么問題嗎?我隨便舉2個思考方向。

1. 打破車輛的空間限制思考

原來的打車業務是:乘客與司機的單向“交流交易交付”過程。

那么,問題來了,我們打破同一輛車的條件限制想問題呢?

  • 同樣目的地的乘客有什么共同需求嗎?(比如到了同一個景區)
  • 同樣出發地的乘客有什么共同需求嗎?(從同一個小區出發)
  • 客戶之間有沒有社交需求呢?(尋找同1地區,打車50萬+俱樂部會員)
  • 乘客有什么盲盒需求嗎?(本來乘客不知道自己要去哪,在路線商店里瀏覽呢?)

你看,也許不做聊天軟件,也一樣能做社交。熟人社交,和陌生人社交之間,總歸有一條半生不熟,非即時反饋的社交吧?

滴滴如何走出困境?

2. 將身份從“運力工具”變成“線路導游”

很多用戶在行車過程中,喜歡打開滴滴看路線,比如我。

我想知道,司機到底按沒按路線走,這沿途有啥有意思的東西,當時進度多少還有多久到達……

除了看路線,還能看別的嗎?

  • 比如有一次我打車回家,一直看著路線,突然發現地圖上有個火鍋店不錯,但這次來不及了……所以你看痛點就來了!
  • 再比如,路過一個加油站的時候,滴滴告訴我,這個加油站的平均油價,一直低于周邊加油站。

你看,這就已經不是工具那么簡單了吧?滴滴變成了路線導游!

上面這2個角度出發,都有可能成為滴滴的壁壘功能。

而這些服務,很可能是運力服務商和流量分發商,都無法切入的領域。

這里的想象空間太大了!

怕影響用戶體驗,沒關系,先做個MVP啊!出個滴滴社交版、滴滴瞎逛版,跑跑數據再說嘛。

萬一有戲呢?

拋磚引玉,大家也可以在文末留言討論。

我仿佛聽見羅老師說:甚至在網上,很多年薪不到10萬的人,每天指點我如何規劃自己的事業。

運營的根本問題是“增長率”的問題, 低成本、高效、有序的增長策略,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專欄作家#

大麥,微信公眾號:大麥運營觀,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10年運營行業從業者、創業者;熱衷于電商、運營圈、移動互聯網、人工智能、新物種等。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線路導游,難道不是高德更有優勢么,結合口碑和餓了么,順便把美團也打了

    來自浙江 回復
    1. 感覺比較牽強,首先上車會看滴滴上的路線的人就沒那么多,大部分人都是玩手機,或者和司機聊天

      回復
    2. 這篇文章又看了一遍,真是扯啊,居然還說用戶不知道自己去哪,在路線商店瀏覽。誰會漫無目的地坐上出租車兜風啊,這既不安全又不劃算啊。作者自己想當然臆想的成分過大,說的這根本不熟正常人的需求。

      回復
    3. 贊同

      來自北京 回復
  2. 其實現在滴滴打車還是做的最好的,無論是從價格還是平臺的監管、安全方面,滴滴都是很完善的。滴滴的可替代性只是打車這個功能,平臺的監管機制,安全,地圖算法這些不是那么容易被替代的,滴滴沒了,還有其他許多打車軟件,你還能打車,但你能安全打車嗎?至少在監管和安全機制方面,沒有比滴滴做的好的吧

    來自廣東 回復
  3. 如果滴滴真的為了上市出賣用戶數據給美國,和漢奸有何區別,早日倒閉,為了一己之利,坑害全國,潛在危機極大,會造成多大的影響,還走出困境,希望它早日走進地獄

    來自上海 回復
    1. 立場不同,客觀看待

      來自浙江 回復
    2. 數據安全沒有其他立場。你無語?怎么你支持出賣數據給別人?

      來自上海 回復
    3. 無語

      回復
    4. 不可能出賣數據的,您淡定

      來自北京 回復
    5. 好的

      來自上海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