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之用戶體驗的意義與方向
編輯導讀:不管是做什么產品,用戶體驗永遠是重中之重。想要把產品做好,把產品賣出去,就要服務好用戶,改善他們的用戶體驗。本文作者作為汽車行業的從業者,分析汽車行業如何做好用戶體驗,一起來看一下吧。
我在第一次接觸跟汽車用戶體驗有關的是在2015年的時候。那時我還是一個即做UI也是UE,順便在做做用研的大雜燴設計師,主要都是針對app和web還有一些系統級應用的設計。
突然一時間,就興起了汽車hmi設計的風潮,也許應該是受互聯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影響,所有的東西都在搞所謂的互聯網化,所以在那個時候很多人都會認為車機也應該可以互聯網化。
而如何開始互聯網化是很多車企并不明確的。也許是看到了特斯拉在做大屏,看到了手機也在做大屏,看到了智能電視也在做大屏,所以車企當時也把苗頭指向了大屏,當然我現在理解那是“所謂”的大屏,這個概念一定要明確。
當時的需求其實很簡單,還是原有的那些功能,空調收音機,一些媒體功能,然后我們把它們塞到屏幕里?和之前的那一個很小的液晶屏或者是沒有屏,在我看來其實是一樣的。我們的工作就是通過對目標人群的調研,找到他們對功能需求和不同場景下功能的使用情況進行交互邏輯的設計,并結合他們的視覺喜好設計符合人群(領導)的UI界面。不錯你猜到了,就是領導們最愛掛在嘴邊的“科技感”。
當時一年內基本趕上了所有自主品牌的一次車機的升級,當時行業內論壇無數,大家都在探討如何進行 hmi的用戶體驗設計。在那個時候開始,我們逐漸有了場景化的概念,人們的視野也開始逐漸打開。加上當時吳曉波所寫的場景革命的引爆。所以很快的我們就開始接到了新的需求,如何定義五年后族群的變遷及整車用戶體驗如何設計。
當時的工作內容可以說比較天馬行空,就像剛解放的時期,不是大家之前沒有想象能力,而是突然允許你開始想象了。我們通過大量定性研究來分析判斷若干年后結合政策、經濟等因素,用戶對于用車的需求會有哪些變化,會有哪些功能,會設計成什么樣,不錯,我從那時到現在,練就了吹牛的本領,并且像模像樣。這樣的環境持續了三年,伴隨著互聯網泡沫的毀滅,各個行業恢復了理性,潮水退去,沒穿褲子的人就露了出來,然后尷尬至極。
車企突然意識到汽車要學習但不能完全互聯網的方法來做,超長的開發迭代周期,硬件的算力與滯后性,供應商的牽扯,等等很多因素,只能讓汽車看上去有點那個意思,但是永遠都差點意思。
這個尷尬的境地一直持續到了現在。特斯拉和新勢力車企有著天然的優勢,大家都知道,我這里就不贅述,而因為我現在身處傳統車企,變相主要說說我在這里對于用戶體驗如何來做的想法。我不是很喜歡把曾經的車企稱之為傳統車企,這樣會顯得不公義。我也算在國內還不錯的設計公司之一做過不少項目,在車企也做過幾年。帶過團隊,經歷過談判,做過總助也做了設計,而用戶體驗在常規車企該如何來做,我有一些想法:
一、用戶體驗在公司的定義
我認為這個是能否將用戶體驗發揮到最大價值的關鍵因素。有些公司認為用戶體驗是做hmi交互和視覺設計的,有些公司認為是做用戶研究的,有些公司認為是做功能定義的。當然,這些都對,只是很多時候,我們的工作內容和部門所處的位置沒有對應上,造成了尷尬的局面。別的部門會說你們不做實事,有的部門會說你們不落地,或者人群畫像不準確等等,其實也對,但問題的根本,是我們可能沒有處在合適的位置。
我認為用戶體驗在車企里,有三個位置比較合適。
首先是處在戰略規劃或產品定義階段。用戶體驗來協助明確目標人群的典型需求和場景,然后轉化為最具競爭力的功能概念設計,輔助項目定位和立項,后續配合功能開發實現功能效果的落地。
然后是處在HMI或車聯網的UI/UE設計階段,來作為需求的承接方。在拿到hmi的功能列表后,通過對用戶的調研和需求分析,明確功能優先級,進行主交互創意設計和交互延展設計,以及視覺創意和延展,并配合開發實現。
再或者處于平臺位置,產品定義、銷售、項目組、用戶,將他們所有的需求匯總,進行統一整理。一方面定義不同車型的體驗評估標準,以此依據來評估哪些功能應用于哪些車型。其次制定評價體系,對功能實現后進行驗證。做所謂的體驗管理的角色。但是要求就是前面兩者的能力和資源都要具備,要有更深入的用戶調研和洞察能力,要有更專業的評價體系,缺一不可。而以上所有的前提是人員專業要和崗位精準匹配,領導要具備過人的專業能力,同時還能吃遍各方來協調資源。
二、用戶體驗的核心價值與應用
這個問題是我從業到現在被問到最多的問題。我們知道,對于web和app體驗的好壞,很多企業的評估標準可以是點擊率,轉化率等可量化的數據指標,或者說移動端已經很明確的將變現能力與體驗設計進行了強綁定。同時可以通過數據分析進行快速地響應和迭代,所以用戶體驗的功能性變得異常明確。而我們企業如何評估?
我覺得可能有兩種方法。
一種特斯拉其實已經做的很明確了,它將移動產品的思維方式完美應用到了車上,用戶的鼠標移動和點擊變成了車上用戶對于各個硬件的操作頻次、位置,時間等,再將其分析后進行修正和優化反哺給用戶。當然我覺得這是非常標準且正確的方式,我們也希望這樣做,但是企業的歷史基因與開發方式會導致眼前無法快速這樣進行。
所以怎么辦呢,那就產生了第二種方式,全局用戶體驗主觀設計。當然這也就是目前大部分車企在使用的方式。一邊針對技術趨勢與人群變遷做前瞻探索,一邊針對不同車型定位進行針對性創意設計。而往往大家都忘了用戶體驗的核心是用戶。我們應該懂用戶,或者說我們去做用戶體驗的人要懂用戶,懂這個車型的用戶,而不是廣義的用戶。很多時候別人會發給你市場或銷售或調研公司發來的研究報告,告訴你用體驗的角度分析一下。請告訴我,分析什么?怎么分析?什么叫體驗的角度?
用戶體驗需要有針對性的對目標用戶進行招募,然后層層篩選最有代表性的人群,并設置問題陷阱,一步一步挖掘出用戶的內心訴求。這些結論是二手信息給予不了了,或者說這樣做不了用戶體驗。
我舉一個例子,我在曾經的一個項目中,客戶的需求是要做一個越野車??蛻舾嬖V我們,人群都定好了,就是壓力大的都市年輕人,有越野想法的,大概全程就是這樣的描述。然后他們說我們要做哪些功能,說了很多很硬核的越野功能,在越野時需要哪些場景等等等。然而在我們后續通過對用戶的調研中,我們發現,他們的目標用戶并不是去越野的人,而是想越野的人。他們會想如果我有一輛什么樣的車,可以去什么樣的地方,做什么樣的事情,但是實際的越野場景幾乎切零。那我們是將有限的成本用在越野的功能上還是用功能去滿足他的越野幻想呢?答案不言而喻吧。
還有一個案例是朋友告訴我的,他說調研公司給了他們各種報告,說年輕人喜歡儀式感。于是很多車企就把開機動畫,節日祝福全做到了車機了,因為他們認為逢年過節送個祝福就是儀式感。但是全錯了,年輕的用戶認為的儀式感是將自己喜歡的手辦放在桌子上,將自己的盲盒擺在一個他們認為神圣的位置,所以我們在給他們在汽車上設計儀式感的時候,是不是應該考慮給他們一個專屬放自己手辦的位置,而不是他們認為土到爆炸的開機動畫呢。這樣的例子其實有很多,正是因為對用戶缺少交流和洞察,才會出現這樣的問題。
今天呢就先聊到這里,下次我會和大家專門聊一下很多人都愛問的“為什么用戶洞察的再好,而實際購買人群并不是他們?或如何說明用戶畫像就能代表全部消費者的問題。”
不知不覺好像今天說的有點多,畢竟打字是個體力活,還有很多想說的想細說的這次無法全說清楚,算是拋磚引玉吧。主要還是熱愛這個行業,熱愛這個專業,不希望看到因為不理解而把這個專業變得渾濁。用戶體驗即是一種思維,更是有自己專業的方法,策略,洞察,設計,評測,樣樣都要融匯,絕不是和別人聊一聊,看幾篇公眾號就能完全了解的。不過也很希望對這個行業感興趣的伙伴一起多多交流。
作者:蘇宇航,一個只會炒雞蛋的年輕人
本文由 @炒蛋之神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樓主現在還從事汽車用戶體驗相關的工作嗎
寫的很棒 前部分看著很流暢帶入 期待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