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操作記錄的思考,我總結了這些

0 評論 10186 瀏覽 38 收藏 10 分鐘

導讀:操作記錄無論是在工具性產品或 B 端產品設計中都是很常見的。在各類產品中都有涉及這個模塊,便于追溯用戶歷史操作行為。在產品多樣化的今天,操作記錄使用于什么樣的產品?在設計時需要注意哪些事項?本文對此做了思考。

操作記錄在系統中,將用戶操作前后系統數據發生變化的行為,以及某些重要或敏感信息的瀏覽行為進行記錄。在面向不同的用戶群體時,比如:面向管理員和面向用戶,操作記錄的信息內容會不同,在本文中,以面向管理員的操作記錄為主進行探討。

面向管理員的操作記錄:需要記錄操作者的名字以及操作時間與操作對象和操作事件,知道這個是“誰”操作的,以及用戶的操作,新增、編輯、刪除的行為記錄,如有重要信息,則信息的查看記錄也應進行記錄。

每個操作記錄的信息都可以歸入以下三個類別(系統功能相關的操作成功的信息、錯誤信息、操作失敗信息)錯誤信息:表示一些重大的錯誤,失敗的進程,系統故障等,比如 504 報錯、500 報錯

操作成功信息:除查詢以外的,可以使系統數據操作前后發生變化的行為信息,以及重要信息的瀏覽記錄

操作失敗信息:使用系統功能操作過程中,未成功的信息

目的:快速定位問題,及時解決。

在操作系統的時候,只知道當下我們眼前的這個問題解決了,然而我們并不知道這個操作背后的會不會有其他的潛在問題。

對系統而言,每個模塊及功能都不是獨立存在的,操作的變化會引起一系列相關業務/數據 發生相應的變化。針對 A 的操作,可能會影響 B,但是需要結合其他的條件,才會出現情況的發生。

因此,對于間接發生的問題而言,事故發生的時候,時間往往是滯后的。這個時候通過操作記錄查找引起這個事故的源頭問題,進而設計解決方案從根本上進行解決。

例如:在某 B端系統中,由于某管理員在品類管理中,將某品類 A 進行設置為禁用,那么業務員在填寫單據時, 就無法再選擇品類 A 進行關聯了。在權限分配時,發現 A 品類無法進行選擇,分配給某用戶。在操作記錄中,經過查看,發現這個品類已經被禁用了,所以權限分配的時候也

沒有辦法選擇到。

一、如何設計操作記錄?

從以下 2 個方面進行思考:

1. 什么樣的行為可以觸發操作記錄?2. 操作記錄主要記錄什么?

1. 什么樣的行為可以觸發操作記錄?

在系統中,根據用戶使用產品的行為來設置觸發操作記錄的條件。在 B 端產品中,用戶對系統中的數據進行添加、編輯、刪除這些行為時,需要進行操作記錄。新增帶來的問題,即用戶在新增數據過程中因為疏于檢查、思考不嚴謹造成的業務數據與實際情況不符的問題。

記錄數據的新增的目的是,當系統出現問題時,可通過查看該數據是在什么時間新增的,在操作記錄中快速定位問題,另一方面也是對用戶行為的監督,減少問題的發生。

例如:采購業務員在系統錄入采購數據時,預算金額 30000000 元,錄成了 300000 元,疏于檢查就提交了采購單據,在后續執行過程中發現財務部門的資金沒有到位。通過創單日期,在操作記錄的查找到對應單據的創建者,詢問當時的具體情況。

后續解決方案:

1.用戶在填寫單據后,點擊提交后,提示用戶認真檢查;

2.預算金額中用戶填寫的數字增加分位符:300,000,000 元;

3.預算金額中允許中文填寫:3 千萬元

記錄數據編輯的目的是,數據添加后,單據的相關人員在后續的執行與操作過程中會對該數據進行編輯,使數據在時間的推移過程中不斷的發生變化,當現存數據與實際業務存在偏差時,需要查看該數據什么時間被誰修改,找到對應的操作人員,詢問修改的原因及當時的場景,對業務進行處理。

記錄數據刪除的目的是,當有重要的數據被人為誤操作刪除時,通過操作記錄可以快速查找刪除的單據進行恢復。

系統中問題的產生來源于系統數據的變動,即用戶的操作;沒有操作行為時,系統本身是不會產生問題的,故需要將引發系統數據變化的操作行為作為觸發條件并進行記錄。

用戶的操作“新增、編輯、刪除”與操作結果“添加一條新的數據、數據編輯前后的值不一樣、刪除一條數據”這些行為是符合條件的,并且是具體的,可控的。對系統而言,判斷條件是明確的。用戶在對系統中的數據進行添加、編輯、刪除這些行為時,需要對用戶操作行為進行記錄。

2. 操作記錄主要記錄什么?

對于不同的產品而言,產品的操作記錄記錄的內容是不一樣的。但總結起來為:誰在什么時 間做了什么事情。大致可以分為 3 個內容:操作時間、操作對象、操作事件。

記錄用戶操作行為的時間、事件、以及操作對象。便于追溯用戶的行為記錄,遇到問題,可 以快速通過操作者、時間、事件進行定位、以及追溯問題產生的背景,查明原因。

操作時間:記錄用戶操作行為的發生時間,即系統中數據發生變化的時間。能夠幫助用戶在出現問題時根據操作時間,縮小查找范圍,快速定位。

操作對象:記錄“誰”在系統上進行了操作,即引起系統數據發生變化的操作者。能夠在出現問題時,快速找到數據的操作者,進一步了解數據的具體信息。

操作事件:記錄用戶做了什么操作,包括具體的操作動作(新增、編輯、刪除等)以及被操作對象(某條單據中具體更改的某些字段或者操作)。查看引起問題具體的字段或者數值,對問題進行深究。

舉個例子

在充電樁業務后臺管理中,對用戶操作前后系統數據發生變化的行為進行記錄。如:在 2020 年 11 月 9 日的上午 10 點,小董在費率管理中修改充電費率。

當住戶在錦繡花園小區的充電樁充電時,發現原本 5 元可以充滿,現在需要支付 7 元才能給電動自行車充滿電,通過用戶意見反饋,反饋了這一問題。管理員通過用戶反饋判斷可能與小區充電樁設置的充電費率有關,通過問題發生的時間,以及用戶所在的小區,在操作記錄快速找到了關于該小區費率相關的操作記錄。與案發時間最近的一次修改記錄中,通過查看詳情中費率值的修改:由“每小時 0.5 元”修改為“每小時 0.7 元”確定了問題的產生原因。進而,向該問題的操作者小董,了解修改費率的原因,是該區域的代理商重新與小區物業簽訂了費率。

二、結語

綜上所述,可以看到操作記錄的本質是當系統出現問題時,可以快速定位問題;幫助用戶回溯事件背景,找出緣由;在一定程度上也對用戶操作的行為起一定的監管作用,使其在操作過程中更加謹慎。

故在設計系統操作記錄過程中,應以“記錄什么”為重點,進行思考,設計符合當前業務場景的操作記錄模塊。

 

本文由 @鯨魚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