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直播打賞是禮物,文章打賞是錢?

14 評論 9391 瀏覽 36 收藏 10 分鐘

編輯導語:當你遇到喜歡的主播,或者看到某篇文章中有你所贊同的觀點時,你可能會做出打賞行為。那你有沒有想過這個問題:為什么直播打賞是送禮物,文章打賞卻是錢或代價幣?這背后體現了什么心理學原理?本篇文章里,作者就該問題進行了解讀,并對文章打賞可以優化的方向做了總結,一起來看一下。

我們會看到直播打賞是送禮物,禮物的最大價值可以到幾千塊。但文章打賞大都是錢或等價代幣,最大金額也就幾十上百塊。

為什么同樣是表示對作者的喜愛,一個是用禮物,一個是用金額?

我個人認為都應該用禮物,不應該用錢或者代幣。

因為送禮物是朋友之間的社交行為,更加貼合作者與粉絲的關系,但送錢就偏向于買賣行為,粉絲就會不自覺代入交易關系。

交易關系就會衡量這個價格買到的東西值不值。一篇文章能值幾百上千塊嗎?連平臺設計者也覺得不能,就沒提供這么貴的選項。但直播間幾百上千的禮物就很多。

聽起來有點虛,但其實背后有嚴謹的心理學實驗結論。我們先了解一下這些實驗結果,然后再探討怎么設計文章打賞。

一、送禮還是送錢,背后的心理學原理

在《怪誕行為學》這本書中,作者詳細剖析了什么時候該送禮,什么時候該送錢。這是一本科普認知規律的書,作者丹·艾瑞里(Dan Ariely)也是一名硬核的行為經濟學家。

在這本書中,作者使用了「社會規范」和「市場規范」這兩個詞,前者代表送禮物、互幫互助等不談錢的社交行為,后者代表市場買賣、等價交換等交易行為。

其中有兩個實驗結論特別值得分享。

1. 市場規范一來,社會規范就會被擠跑

作者做了一個實驗,要求用戶用鼠標把圓圈拖到方框中,看 5 分鐘內最多拖多少個。這確實是一個很無聊的任務。

  • A 組用戶:作者付 5 美元給用戶。
  • B 組用戶:作者付 50 美分給用戶。
  • C 組用戶:作者沒給錢,只說這是一個社交請求。

結果是這樣的:不給錢反而是最賣力的那一組。

  • A 組用戶:平均拖 159 個圓圈。
  • B 組用戶:平均拖 101 個圓圈。
  • C 組用戶:平均拖 168 個圓圈。

這個實驗你可能會覺得“這任務太簡單了,沒什么參考性”。

還有一個案例是美國退休人員組織問一些律師是否愿意低價(一小時30美元)為有需要的退休人員服務,律師們說無法接受。但后來改問律師們是否愿意免費提供服務,同意的律師反而占壓倒性多數。

為什么 0 美元會比 30 美元更有吸引力?這是因為,一旦市場規范進入我們的考慮之中,我們就會考慮值不值的問題。

律師會覺得 30 美元遠低于自己的時薪,完全不值。但不提錢,反而讓他們進入社會規范的考慮范疇,即這是一個幫助別人的社交行為。

那么,如果把酬金改成禮品會怎么樣?我們接下來看下一個實驗。

2. 想讓市場規范生效,提錢就夠了

作者再做了一次實驗,任務同樣是把圓圈拖到方框中,但獎勵不一樣:

  • A 組:送一盒歌帝梵巧克力(價值約 5 美元)。
  • B 組:送一塊士力架巧克力(價值約 50 美分)。
  • C 組:不給任何東西,說這是社交請求。

結果發現這三組用戶干得同樣賣力,A 組 169 個圓圈,B 組 162 個圓圈,C 組 168 個圓圈,贈送禮品讓大家保持在社會規范中。

但是如果把禮品的價格明確告訴用戶,比如說要給他們一塊“50 美分的士力架巧克力”或者一盒“5美元的歌帝梵巧克力”,結果就和給錢是一樣的。拿到“50美分士力架”的人,和拿到 50 美分的人,都是干活最不賣力的。

作者后來也試過問路人是否愿意幫他們從卡車上卸一個沙發,他們得到了同樣的結果。路人愿意不要錢地幫忙,也愿意拿錢干活,但太少就不干。小禮品也可以讓他們幫忙,但一說這個禮品值多少錢,他們就不干了。

這些結果說明,僅僅是提錢,哪怕不是現金,就會讓用戶進入市場規范。一旦進入市場規范,我們馬上就會進入「這個價格值不值」的計算中。

二、可以怎么優化文章打賞?

從前面的實驗結論,我們得到以下推論。

如果我們的目標是為了讓用戶表達對作者的喜愛,那不應該用錢表達,應該用禮物,這和是直播/視頻/文章沒有關系。

但如果我們的目標就是為了讓用戶購買內容,那確實可以用錢。

但話說回來,我們愿意花多少錢付費購買內容?一本書才幾十塊錢,在這樣的價格錨定下,用戶給一篇文章的出價大概率也就幾塊錢。

之前詳細介紹過錨定效應,是一個對日常生活影響很大的心理學效應,感興趣的可以看看 讀《怪誕行為學》:為什么咖啡店敢賣10塊的礦泉水?錨定效應在起作用

現在回過頭來看直播送禮的細節,你就會感嘆最初設計這個機制的人有多么懂人性:

  • 不是送錢,而是送禮物。
  • 用禮物的名稱/細節/特效等側面體現其貴重程度,送禮最怕對方不知道禮物多貴。
  • 禮物的價值被弱化了,而且用代幣表示價格(1 人民幣 = 10 代幣),讓送的禮物「看起來」更貴。
  • 禮物都賦予了寓意,比如 520 / 煙花 / 比心 / 告白 等等。對于送禮的人來說,他不用非得送貴的來表達心意。
  • 禮物有公屏特效,讓送的人倍有面子。
  • 主播有「公開還禮」的環節,比如口播感謝,讓送禮的人有即時反饋。
  • 增加送禮榜單,攀比和炫耀。

為什么直播打賞是禮物,文章打賞是錢?

這個游戲過程雖然到處充滿了「錢」,但通過一些小技巧和小心思,盡可能都讓游戲里的各方維持在社會規范中。

題外話,我很好奇上面這些改動在AB實驗里能顯著嗎?衡量指標應該是打賞金額?

知道了直播打賞送禮好在哪,那文章打賞的調整思路就很明確了。

  • 不是打賞錢,而是改用禮物,而且是有寓意的禮物。
  • 盡可能弱化禮物的價格,最好是用非等值的代幣,比如 1 人民幣 = 8 代幣,模糊真實價格。但要通過其他側面反映出禮物的價值。
  • 禮物公開化:讓所有人知道誰送了什么禮物。
  • 增加「還禮」環節:作者可以直接或間接地表達謝意,并且讓其他人看得到。
  • 默認就開啟打賞功能,而不是要作者主動開啟(顯得像在要飯)。

不過在文章這種偏嚴肅的場合里,對送禮、還禮、公開等環節的設計可能要更加地講究和含蓄,文人墨客總是希望離銅臭味更遠一些的。

當然,這只是一個假想實驗,估計是沒機會驗證效果了。

三、結尾

幾年前 BBC 有一個紀錄片叫《中國網絡女主播》,里面有采訪到那些給女主播送禮送了十幾萬但不求回報的男粉絲。

為什么要送這么多禮物?能得到什么嗎?這些錢拿去做別的什么不好?

直到現在我也不太能理解這樣的行為,但我現在知道在他們心里,可能壓根就沒有想得到什么。因為在送禮的那一刻,他不是在做交易,不是在做買賣,只是單純地想送禮,只是單純地想表達「關心」「喜歡」「希望你開心」這樣單純的情緒。

是我膚淺了。

 

本文由 @笑鹽Laugh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 CC0 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可能我不太一樣,不管是人家送禮還是我給人家送禮,都會考慮禮物背后的價值

    來自北京 回復
    1. 不奇怪 心理學實驗都只是較大概率正確而已,不代表一定是對的

      回復
  2. 自我代入了一下,提錢確實會馬上讓我聯想到我付出我的勞動和金錢值不值這個問題,而幫助人還能得到贈送的禮品卻會讓人開心。很有意思,改日拜讀一下這本書。

    來自浙江 回復
  3. 創作平臺希望創造者注重質量,所以打賞機制設為“錢”可以最直接的讓用戶來衡量商品價值。
    而直播平臺以吸粉為主,質量為輔。拉近主播與用戶之間的關系最重要,如果打賞改成‘錢’的話,就顯得太見外了,并且缺乏娛樂性。

    來自上海 回復
  4. 送禮物更多是直播段,直播段主播面對廣大用戶,直播當面說感謝送的多少錢?俗氣+容易物質化;打賞文章有點知識付費的意味,送禮物顯的平臺抽成用戶自身的獲得感不強,讀者和作者隔著設備+平臺+時差,非實時的也不會讓彼此感到尷尬

    來自安徽 回復
  5. 很多在我們看來稀松平常的事物背后都蘊含著深刻的心理學道理,這也啟示我們不斷學習成長。

    來自陜西 回復
  6. 原來看文章有時候會打賞,只是單純覺得作者寫的很好,沒想到這背后存在這些值得思考的點。

    來自陜西 回復
  7. 送禮物屬于社交行為,但是在送禮物的同時說出價格,社交行為就轉變為買賣行為了。

    來自陜西 回復
  8. 要不是作者提出來還沒有想過這個小細節:送錢還是送禮?有意思,看來心理學也可以進修下~

    來自廣東 回復
  9. 作者你好,我很認同“市場規范與社會規則不共存”的觀點。但是在實驗中,被測試的人是禮物/金錢的接受方。而在打賞文章或者直播之中,我們觀察的是禮物/金錢的發起方。所以沒有辦法證明禮物或者金錢是否會引起給予者的心理變化。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觀眾不管是打賞禮物還是直接給錢,對于文章或者直播的創作者來說,因為知道具體價值,所有的社會規則都將轉化為市場規則,轉化成跟錢一樣的激勵動力。

    可能對于文章打賞的改革還是需要再考慮一下,我個人認為,文章直接用錢打賞,可能會引發授予者對于價值(也就是值不值)的考量,這樣的機制反而會促進更有價值的文章獲得更高的打賞。

    來自四川 回復
    1. 讀者你好,對于你的疑惑我有一個答案。
      在這個問題里邊,物質贈予的接收方和發起方其實可以忽略掉,我們試著轉變下分析思路,考慮采取的行為所帶來的價值(精神和物質層面)是否符合心理預期。比如我花十分鐘幫助別人,得到了別人的語言和禮物感謝,這個時候我得到了助人為樂的心理滿足。同樣一件事,有人花五塊錢請我幫忙,如果我接受了,這就是一種市場行為,那么我就需要衡量我的付出和收益值不值得做這件事。

      回復
    2. 你好?? 其實實驗的關鍵不在于接受方還是贈予方,而在于提起錢,大家就會傾向于代入市場規范中。

      日常生活中,作為贈予方,我們給親朋好友也不會輕易送錢,而是會盡量精心挑禮物。所謂“送錢就見外了”

      回復
  10. 送禮物是朋友之間的社交行為,更加貼合作者與粉絲的關系,但送錢就偏向于買賣行為,粉絲就會不自覺代入交易關系。

    來自湖北 回復
    1. 對 所以送錢還是送禮很關鍵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