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硬件產品的從0-1的過程(上)

4 評論 3998 瀏覽 12 收藏 12 分鐘

編輯導語:硬件產品的設計及其復雜,如何將其從0變到1?對此,作者將淺談硬件產品從0-1的過程。在本篇文章中作者將分享硬件產品的前期準備和中期研發的兩個環節,希望本篇的內容能對你帶來啟發。

從我產品邊緣人(很想參加這次的項目,但無奈每天只能做一些替代性極高的工作,所以只能在有限的時間里去偷偷看下項目相關文檔和原型之類的)的身份,跳脫本身的項目干系者去看整個項目的進程。

一、前期準備工作

1. 項目立項

立項往往都是老生長談的過程,其中不乏兩種情況,首先則是錨定心理帶來的,其實心里早有計劃,立項過程不過是對于自己內心計劃的一種確定而已,但這樣就會有幾率陷入先入為主的境地,就像自己確定的答案,用答案去反補過程罷了,這是把雙刃劍,好的地方是能二次確定自己做的事情是對的,堅定信心的往前走, 但壞的地方就是執拗的認為自己做的一定是方向或是趨勢。

另一種情況則是收集市場上的信息,結合自身的優缺點,簡單先通過SWOT分析(諸如此的分析模型)大方向,從橫向到縱向,這樣的方式雖然是可取的,但是對于小企業而言太過浪費時間,不可置否的是這樣的方式是對交付產品的保障以及負責體現。

2. 需求確認

經過項目立項,確認全公司或者一部分公司人員朝著一個方向前行的時候,就得把虛無縹緲的需求落實到功能體驗上。

說起需求確認,我想起360老板周鴻祎老師的需求類別,一定要是高頻、剛需、痛點,這自然是最理想狀態下的產品需求,但我們沒辦法捕捉到最貼切的用戶需求,諸多因素影響著我們的判斷,公司體量也限制著手腳,但核心出發點是這三個就不會太過偏離軌道。 需求的收納會集中整理在一起,之后多方討論出最為迫切且性價比高的需求優先級,這是一個先做多再減少的過程,我們沒辦法一開始就去判定需求的真實性和準確性。

但在這其中我認為假如你要做汽車領域,最起碼得找到三到五個在汽車領域深耕5-10年的用戶或者客戶,閱歷往往是決定產品深度的前提條件,很多產品的屬性就是外行看熱鬧、內行看笑話,無法深入的去做產品對于產品生命周期也是致命的。

3. 制定項目方案規劃

第三步就類似于項目管理的性質,等需求數量和優先級確認過后,產品團隊需要組織一場需求研討會,當然這是最理想的情況了,部分公司的情況產品、研發、硬件和市場其實不咋對付,而且人一多就像茶話會,一下午沒有一點進展,只用拉上項目干系人或者任務下發者就行,這僅僅是開始,最要命的就是整個會議。

在整個會議中最重要的就是確認各部門分工及交付日期,這是項目不可逾越的紅線,就事論事的規劃項目進程,干系人提出需要配合的部門,項目規劃以文檔或者工單的形式存檔,以我們公司為例,產研的項目會在JIRA上進行跟蹤,方便跟蹤到人,追責到人。 這樣的研討會完成后便要開始緊鑼密鼓的開始項目了。

二、中期產品研發環節

一些文字性質的任務完成后,就得開始真正的落到實處了,這個環節是最漫長的,最重要的環節莫過于產品立項,知道要做什么,而這個環節就決定了產品的上限。

1. 業務功能流程梳理

首先進行的就是整個產品的業務流程梳理,確定整體的功能框架,這個顆粒度不用太細,主要的還是能讓人一眼看過去就知道該產品是做什么的,有什么亮點功能,整體的復雜程度和用戶學習成本是不是在合適的范圍,業務流程就不要拘泥于條條框框,快速的確立下來開始進行深入的功能模塊的設計。

功能流程的設計決定著整個產品的邏輯是否合理,整個用戶體驗是否反饋良好,對于研發來說周期是否合理(因為我們公司一般的新品都是復用老產品的內容,換湯不換藥,雖然研發進度是很快但我個人認為做產品不應該是一直復用,在合理的開發周期下進行創新是有必要的)。

對于產品功能的設計,用戶學習成本越低是越好的,但低成本不代表粗糙,最基本的功能邏輯和使用規范是要有的,在此之上優化用戶體驗,快速上手是最好的。 并且整個功能流程設計的顆粒度是要足夠細的,特定場景下的用戶行為決定功能的合理性和廣度。

2. ID概念設計

經過對業務和功能框架的確定后,開始整個硬件產品的外觀設計部分。 ID也就是工業設計的簡稱,里面的一些設計的道道很多,一般是產品出具草圖,決定是內部設計還是委外,假如涉及到委外操作的話,需要產品經理聯系一些設計團隊給出自己的產品需求,再由委外團隊進行概念制作。

這一部分內部會牽涉到硬件、產品、銷售乃至老板,產品看預期符不符合自己的標準,硬件看功能結構上存不存在需要突破的點,銷售看產品外觀適不適合進行針對性的推銷,老板則要看產品的概念設計與公司的價值觀和一直以來所對外呈現的狀態是否一致。 既然人一多就難免存在意見偏差,所以最重要的就是表達自己的建議,每一步對于自己所處部門和崗位都很關鍵,切記不要默認老板的想法,要勇于去爭取。

3. 原型繪制硬件結構設計

在整個ID概念制作后,產品經理就得對于原型要開始緊鑼密鼓的繪制了,這也是產品經理最老生常談的東西,拿我們公司為例,我們公司的產品經理對于原型的繪制很簡單(確實得吐槽我們公司產品經理的原型,他給UI的原型圖和直接給UI功能流程圖差不多,太懶了),站在我自己的角度而言,網上也有很多的文章說產品經理不能把大部分時間花在畫原型上。

這點我同意,但一些小細節方面的設計總要在原型上體現的,我相信產品是有血肉有趣味的,僅僅把這個頁面里有什么東西畫上去,沒有加入一些設計方向的東西感覺是不可取的,全部交給UI去設計,那產品經理的不可替代性在哪,產品經理需要的是引領產品的走向和項目人員的走向。

其次,對于一些文章提及的低保真和高保真原型,確實沒有那么明確的界限,原型完成無非是給上下游看,上游老板,下游UI,說實話老板看原型只是能夠大致想到面世后的產品形態和框架,并沒有很好的修改建議,而產品經理自己要把握的就是整個流程的合理性和通暢性,對于UI來說,他需要知道頁面里涵蓋哪些功能,功能的表現形式是怎么樣的, 整體的交互風格是什么,產品需要突出的核心功能是什么等一系列的問題,所以對于原型設計而言,并不是里面的內容重要,而是傳導給上下游的意志和自己本身設計的想法是否一致。

與此同時進行的便是硬件部分的結構件的設計,所以為什么說產品經理得是個全材呢,他必須啥都得懂一點,由廣入深的持續不斷的學習,我有時候就跑到硬件部門去看他們每天的工作日常,我感覺特別有趣,自己動手去設計一些東西,慢慢接觸我才知道啥叫鈑金,還有PIN腳、冷壓端子這些小玩意兒。

說回來結構件的設計,ID概念給出后,硬件這邊通過外觀尺寸去設計設備內硬件結構,這項工作對于硬實力要求很高,以我們的體測儀而言,需要在質量可控的前提下去降低成本,對于現在金屬等上游資源的漲價,成本控制顯得尤為重要,像一些中游的電子元器件價格高的離譜,我們公司需要的就是工控板和采集板兩塊電子板。

其次假如產品需要進行自發旋轉或者偏移, 就得搭配電機和電源,機內走線和排線也是一門藝術,線的選材和長度決定阻抗帶給信號的干擾強度,還有就是智能設備一般都會帶有屏幕,屏幕是做觸碰還是按鍵,這個產品那邊會下命令,硬件需要去考慮耗材和投產比,11.6寸的屏幕和16村的屏幕觸屏的價格可是天壤之別,還有就是設備是兼容直流電還是交流電,考慮需不需要增添適配器, 適配器的電壓功率選擇也得講究。

我講的這些也是冰山一角,更深入的我也沒辦法講得很細致,還需要更多時間的接觸。

這次就先講這么多了,產品的從0-1說得很簡單,但做起來卻艱難萬分,我也只能從一個很小的方面去剖析整個新品項目,目的是想找出產品經理的不可替代性到底是什么,現在隨著互聯網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都會躋身產品經理的行當,大浪淘沙,最后屹立不倒的又有多少,而支撐他們的那股力量到底是什么,這將是我踏進產品大門需要解決的第一個問題。

 

本文由 @你的水獺男孩兒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其實所有產品的從0到1都是很難的,但只要付出行動,找對方向,必定是能實現的

    來自中國 回復
  2. 其實我覺得不光硬件產品吧,一些方法在很多產品都適用

    來自江西 回復
  3. 最近看見好多這種從0-1的文章,確實收獲到了很多

    來自江西 回復
  4. 硬件產品的從0-1的過程,從前期準備和中期研發的兩個環節出發,進行分析,真的很棒。

    來自河南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