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5 SaaS 走向國際的基礎

1 評論 5354 瀏覽 5 收藏 10 分鐘

編輯導語:不同于C端產品,SaaS產品走向國際化的道路更為復雜,那么,SaaS產品若想邁向國際,應當具備什么基礎?在本文作者看來,應當具備“盡可能復用”、以及“盡可能差異”這兩個基礎。這是為什么?不妨來看看作者的解釋。

系列首篇《001. 中國市場的結構性 SaaS 機會》中提到,過去五年來,可以看到 C 端軟件在國際市場中嶄露頭角,B 端的企業軟件也開始有出海嘗試,中國本土成長的 SaaS 開始初步具備了國際市場競爭能力。

雖然非常早期,但趨勢底定,條件齊備,中國 SaaS 當在未來二十年在國際舞臺上面對新的市場,新的對手,這已能夠看清。

不過, SaaS 的國際化要遠比 C 端更加復雜。C 端用戶有情皆孽,都有七情六欲,全球通用。但政企作為社會運轉的組織者、組織方式代表,形態零碎各異,地區、行業各不相同。服務面臨的困難不是一個類型、一個級別。

今天我來聊 SaaS 產品邁向國際的基礎,包含兩個【盡可能】。

有些 SaaS 生來就服務于國際,不存在出海問題,不在討論范圍內;有些 SaaS 離業務遠,屬通道型基礎產品,本就能做到全球通用,也另當別論。

一、盡可能復用,為了成本

當市場不確定、售賣方式不確定、產品形態不確定時,迷霧團團之中,唯有小步,才能快跑。大步流星就是找死。

中國 SaaS 出海的先行者們,必然會面臨這種場景。國際 SaaS 的成功經驗無法復用,我們有自己的差異優勢和不可忽視的劣勢。

在此背景下,每一步用最小力氣,拆解出更大謎團的思路,才能踩出通路。

盡可能復用,所以成本更低、決策更快、執行更快、驗證更快。如果所有東西都要從頭弄,成本高、周期長、還大概率不見效,很難獲取到長期有效的組織支持。

沒驗證通路前,每一分額外的早期投入,都是浪費。

中國的 SaaS 產品能力通常較為復雜。產研團隊往往能占到一半人頭。這部分能力必須想辦法復用,否則人多了一倍,業務大概率只能緩慢爬坡起步,兩邊投入的不對等會留下禍根。

1. 技術架構統一

底層技術架構對不同場景、不同業務、不同行業必須進行充分打磨,最終才能打磨出一款通用于不同國家的產品來。

在技術架構設計上,必須要為多個地區、多種流程、多類靈活訴求留有空間。如果技術架構不統一,很容易就把國際版本搞成單獨一套。

不是說國際市場不值得單獨一套,而是說在早期試水拓展的過程中,技術架構變化導致的成本太高了。

技術和交付又緊密相連。如果底層技術發生大的變化,那么整個交付邏輯、交付難度、交付人才、外包生態也都要跟著變化。

如果有一種情況,某個地區就是要你強制改架構,我建議先換個地區作為突破。即便你能因一時動因大動干戈,但很快就會發現持續投入缺乏根基,難以寸進。

我有沉痛教訓,大家謹慎參考。

2. 產品架構統一

國際企業的運轉方式,對 SaaS 的業務能力預期,以及 SaaS 需要關聯的上下游和國內都不同。

這種差異要比國內各行各類企業客戶之間的差異還要更大。

所以,產品架構必須要設計有足夠靈活性,才可以通過擴展的方式,支持不同地區的各種業務偏好和法規要求。

給個比例:只有產品功能具備了足夠支撐 80% 以上場景變化的時候,才能在產品底座不用大手術的情況下,低成本支撐海外市場的多變、不確定的要求。

常見的變通思路有 PaaS、插件市場、工作流引擎等,但中國現在的現有 SaaS 擴展性設計中,我沒見過真正及格可以畢業的。

這條路線走通,需要專精人才的長期投入、需要組織的支持,當然,更需要多元化的、以實際價值為核心的市場本身的發展。收益到位,創新才能有利可圖,自我循環。

這條路線長遠而有深刻價值。在低代碼平臺和現況之間,必然還需要存在一種形態,允許使用更貼合業務的方式,滿足更多場景的交付使用。這種方式不會有太強的頭部效應,所以會允許各類生態企業的發展;但同時又足夠標準、足夠黏性,讓自己的業務能有持續、累進的進化。

之前單獨寫了一篇思考,聊產品如何用標準化手段解決客制化瓶頸。感興趣的可以移步《013 SaaS 標準化戰役》。

二、盡可能差異,為了突破

產品和技術的復用基礎打好,就可以開始關注差異了。

國際 SaaS 一般產品技術會幾乎復用,但營銷、支持團隊會本土化提供服務。這和一些大廠過去推崇的“大中臺小前臺”思路異曲同工。

1. 營銷支持差異

直接面向客戶的職能必須本土化。

在考慮國際化難題的時候,語言、時差是最淺顯的問題,大家都能想到;然后會考慮到合規和經營風險;然后才會考慮到業務模型本身的差異、上下游的差異、售賣渠道通路的差異。

每深入一層,就更貼合業務價值,也就會更清晰地感受到本土化團隊的重要性。

進行國際化拓展時,先部署核心團隊,前往打探需求情況。參照情況再判斷選擇自營、合資還是代理銷售。

但無論如何,經營側,包含市場、運營、銷售、售前、客戶成功、法務、財務此類職能部門,本土化的優勢都會很突出。

每一個國際服務廠商,都要在統一品牌面貌、統一流程和更本土化、更高效率之間為每個地區做決策。該地區本土化到什么程度,才算作值得?

2. 產品上層差異

客戶使用產品的方式,千變萬化。只要掐住主干不變,其他的盡可以隨它變去。產品架構設計出了足夠的靈活性,那么多變的業務也就能夠統一支持。

在我所處的行業,有一位國際領先廠商,除了擁有繁榮的插件市場、針對頁面、偏好、存儲模型有充分的個性化支持外,還能支持在畫布上變更核心業務流程的先后順序,這種隨意拖拽還能順利使用的灑脫,讓我嘆為觀止。

當然,這里產品不止功能。

我一直認為,產品的邊界不僅限于軟件,也應包含用戶和軟件之間多階段、多角色、多層面的交互。

華為云的某款產品,國內網站沒有白皮書,國際站上卻掛著白皮書,用于收集商機線索,即是此理。

三、總結

本文中的理念有點類似中臺。

大多數 SaaS 團隊在決策時,肯定希望先把國內市場打下站穩,然后再圖海外。這種決策肯定需要各自場景各自判斷,旁人無從辨別。

只能說有些判斷的依據是通用的、綱要是統一的,可以借鑒參考。

很多時候,我們把海外看出一體,是因為還沒走出去,似乎市場也就只有國內外之分。海外市場也因此蒙上了一層神秘面紗。

但如果走出去,去開放、理解、包容,不同區域的差異也即可參數化,變為可以管理、可以取舍的市場空間。

美國是全球最大企業軟件市場,如果中國 SaaS 想要更大規模發展、進入下一個世代的話,繞不開要去搶灘登陸。

未來 10 年,肯定會有中國 SaaS 產品打入美國,成為某個細分領域耳熟能詳的產品,為全世界提供服務。

希望這機會,能與志同道合的同儕共同創造。

 

作者:老麥,十年耕耘 ToB 市場,經歷創業并購,2B 商業化產品專家

本文由 @SaaS 老麥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有點系統性的理論與從0-1的海外SaaS經驗嘛

    來自廣東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