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無”之道(三)——結構篇

2 評論 7893 瀏覽 15 收藏 14 分鐘

編輯導語:很多人不太了解產品的“無”之道,所以本篇文章中,作者詳細地介紹了產品“無”之道的資源結構層,根據案例解答了構架應該如何在實際中去運用,推薦想要學習產品結構構建的群體閱讀。

上次我的產品“無”之道講到了能力范圍層層。今天接著講其在資源結構層內的應用。

一、資源結構層

到了資源結構層,就進入了產品設計的具體工作,分為信息架構和交互設計兩個方面。

1. 信息架構

可見的就是網站的結構、頁面的跳轉、操作的流程等信息架構。

而更高階的產品經理,則能夠意識到產品的資源結構層是為業務(業務背后是用戶需求,該邏輯不再重點說明)服務的,因此必須以滿足業務流程為目標。那么如何更好的設計產品的信息架構呢?關鍵點就在于看不見的算法處理和數據流動。

為了更好解釋算法和數據的重要性,我同樣通過幾個例子說明。

(1)案例1

以我之前設計的作業系統為例,僅在批改環節,就涉及到如下復雜的業務邏輯。

業務目標很簡單,把學生提交的作業的作業題目通過人工智能或人工的方式批改。關鍵指標在于效率和正確率,鑒于人工智能批改的局限和難以避免的人工錯誤,因此增加了復核環節。

對于學生來說,系統需要提供查看作業記錄的頁面,并且按照合理的順序(例如從晚到早)呈現出來,因此需要排序算法和作業數據。

學生在答題的時候,需要依次查看題目并作答,此時系統需要記錄學生的答題行為(答題時長、連貫性等),以為學情分析提供數據,此時需要呈現題目數據,保存解答數據。

學生完成回答之后,需要首先要經過系統的自動批改。然而不是所有的題目都可以自動批改,因此需要增加判斷算法:高于批改預置的自動批改,否則分配給人工批改。而自動批改的時又增加了自動批改的結果數據。

分配給人工批改時,效率是個大問題。思考一下,如何讓批改效率最大化?

一是要考慮時間問題,作業提交的高峰期在晚上。

二是要考慮題目分配的問題,按作業分配是不夠合理的,而讓一個運營人員一段時間主要批一道題,則可以大大提高效率。

三是要考慮正確率問題,那么就需要把運營人員的批改正確率也和績效掛鉤。而此時又增加了人工批改的結果數據。

到了人工復核的環節,可以沿用批改時的思路。該環節又增加了復核數據。

依靠著對業務流程、算法和數據的全面分析,我短時間就從0到1搭建了一套比較完備的作業批改系統,有力的支撐了前線的業務。

而在梳理整個流程時,尤其是新手產品經理,強烈建議使用泳道流程圖,可以幫助你快速的梳理清楚自己的想法,也能夠幫助別人理解整個業務流程。事實上,我曾經因為偷懶就不再畫流程圖,后來發現跟業務、開發、測試溝通時,大家往往不能完全理解我的意思,于是又把流程圖撿了起來。

理解了“無”之道在資源結構層的應用,相信你通過訓練,就能很好的去梳理、拆解業務流程,更合理的規劃產品的信息架構。

為了幫助大家加深理解,我再隨便找一些生活中的產品,使用“無”之道進行分析。

(2)案例2

先選擇我從來沒有涉足過的電商的搜索場景,來嘗試進行分析。

首先是搜索頁,我們來看為了讓用戶完成搜索功能,淘寶提供了哪些功能:

文字搜索框:核心功能。

算法:關鍵詞匹配等搜索算法;數據:用戶輸入詞條。

圖片搜索:重要功能,增加了一種新的搜索緯度。

算法:圖像檢索算法;數據:用戶輸入的圖片。

歷史搜索:重要功能。

記錄用戶搜索歷史,方便在一段時間內反復搜索。

搜索發現:基于歷史搜索的推薦功能。

算法:關鍵詞匹配等算法;數據:歷史搜索。

熱搜:主動推薦功能,對于主動搜索用戶作用不大,但是也可能培養用戶新的搜索習慣。

算法:話題熱度排序;數據:整體用戶行為。

當輸入關鍵字之后,淘寶會彈出搜索推薦。從搜索結果來看,淘寶是綜合了關鍵字和用戶數據給出的推薦,既方便用戶輸入,也是創造新的商機。比如羽絨布的干洗劑、清潔劑等周邊產品推薦。

算法:關鍵詞推薦算法。

數據:搜索關鍵詞+用戶數據。

搜索結果頁,則更是搜索業務中的最核心步驟。需要在該界面達成商家競價排名和用戶購買體驗的最佳平衡狀態。只考慮商家的需求,那么用戶尋找適合商品的成本就會增加,降低用戶體驗;如果完全都按照用戶的需求來做,那么電商的業務邏輯和商家的流量就難以保證。

用戶在該頁面的瀏覽數據將不斷被記錄,并用于搜索結果乃至更多功能的優化。

算法:商品推薦算法(商家競價排名+用戶數據)。

數據:商品數據、用戶數據、用戶行為數據。

因為缺乏電商經驗和技術背景,相信我的分析只是管中窺豹,但我們也可以感受到在一個簡單的搜索場景背后,有著多么復雜、強大的算法和數據支撐。

(3)案例3

再選擇一個內容編輯的場景來分析,以知乎為例:

  1. 在創作入口,可以看到問答和提問仍是知乎最核心的業務。
  2. 隨著業務發展,又增加了視頻、文章、直播等各種形式的信息發布。
  3. 作為UGC社區,為了引導用戶創作更多的內容,還提供了創作靈感的入口。
  4. 同時還提供了草稿箱的快捷入口,方便再次編輯。

點擊回答問題和創作靈感是一樣的,都是引導至問題列表。

問題列表是回答問題的核心流程,做的也是匹配答主和題主的匹配。影響答主回答意愿的關鍵因素是興趣和回答曝光量,而影響題主提問熱情的是是否有優質答主(答案)回答和問題曝光量。因此推給答主既要有已知興趣,也要發掘更多潛在興趣;既要有熱門問題,也要有關注度較低或新問題。

算法:問題推薦算法。

數據:問題、用戶數據、整體問題數據。

在編輯頁面需要考慮編輯信息的各種類型,文字、圖片、視頻、鏈接、商品推等。當用戶要退出的時候,需要確認是否要保存草稿,因此內容數據其實是分成當前內容和草稿。

算法:無。

數據:當前內容、草稿。

2. 交互設計

我認為在出現新的技術之前,交互設計上很難有大的突破了。因此建議產品經理和交互設計師遵循設計原則就可以了。不然標新立異大概率會導致與用戶的操作習慣不符,反而導致用戶體驗下降。

但是我們可以聊一下什么是好的交互設計,以及交互設計的“無”之道。喬布斯為什么偉大?我認為不止因為他創立的蘋果公司,或是推出了非常多用戶體驗極佳的產品,更多的是他重新定義了人與技術的溝通方式。

想想我們最早用的Windows電腦,科技含量很高,但是不好用。因為其代入了很多工程師思維,比如復雜的文件管理、復雜的軟件安裝和管理等。然而喬布斯認為,好的設計在于消弭技術感,而不在于展示技術。

我們可以看到蘋果上集成了非常多的高科技,但是用戶卻沒有感知。比如Touch ID的準確率、安全性、科技含量都非常高,但是蘋果只是增加了一個實體的Touch ID,用戶把手指放上去,然后自然的完成解鎖、確認支付等操作。

交互設計背后的“無”在于人與工具的一種底層認知:工具是人類拓展自己能力的產物,可以視為人身體的延伸。

比如我們通過汽車作為雙腿的延伸,可以走更遠的路;我們把顯微鏡作為眼睛的延伸,可以看到更細微的世界;我們把手機當做眼耳嘴的延伸,我們可以看到、聽到更多的信息,可以與遠隔千里的人交流……

那么作為人體的延伸,就像我們的五官、四肢各種器官一樣,自然的、感知不到的工具最讓人舒服,也是交互設計追求的終極目標?,F代交互設計的最高境界,就是作為人與技術之間的橋梁,起到讓技術成為符合人類習慣甚至是本能的工具。

說到了這里,我想聊一下對微信搖一搖的看法。微信搖一搖的功能本身,確實做的非常極致了,也為微信前期的擴張和微信支付的崛起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但是從設計的本質上來說,它還不夠好。

張小龍說搖一搖來自人最本能需求,但我認為有一層意思他沒有提到或者不好說。

搖一搖在搜索附近的人的時候,我最先想到的是求簽,通過搖動簽桶/手機,去尋找自己的緣分,是一種挺浪漫的設計。而搖一搖在搶紅包中則像是搖色子,通過晃動骰盅/手機去博取金錢。

因此搖一搖本質還是通過搖動,引起人對緣分或金錢的欲望。所以大家用的時候很爽,但是一旦缺乏外界刺激,就不會想到搖一搖這個功能了。

二、總結

總結在資源結構層的“無”之道。

從信息架構上講,業務(用戶)需求決定業務流程,業務流程的實質為算法處理和數據加工,將業務流程做從頁面、功能需求、算法和數據四個層面拆解,有利于我們設計出更符合業務要求的信息架構。
從交互設計上講,好的交互設計的背后是人的習慣和本能,設計師要做的是讓交互設計變得自然、感知不到。

 

本文由@一直產品狗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海報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想要構建好框架也挺不容易的,好多知識要學啊

    回復
  2. 的確,做任何東西,做框架都是很必要的一步,對于產品架構也是如此,怎樣把它給做的好的,也是尤為重要的。

    來自河南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