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逐我們的星辰大海:2021年總結(下篇)

0 評論 6195 瀏覽 5 收藏 21 分鐘

編輯導語:總結和復盤是為了將經驗總結,從而指引未來的道路,實現更好的成長。那么作為一個產品設計師,你在今年又有哪些感想要抒發?你是否有真正地站在多個層面看待問題呢?本文作者便從產品設計的角度出發,對今年的設計感悟做了總結,一起來看一下。

追逐我們的星辰大海:2021年總結(上篇)和大家分享了11個2021年的感悟,今天下篇再和大家分享余下的思考。

有人說:“走過的都是歲月,路過的都是風景?!?/strong>是的,我真真切切感受到了,只要用心走過,都會被留下,在心里或在某個載體上。

一、可指引性設計/方案

剛從學校畢業踏入職場的新人設計師,總會做很多僅關注視覺層面是否好看的設計稿,這些設計稿常常在評審中被駁回。評審者認為設計稿只關注了設計層面,卻并沒有考慮其他層面的問題,例如產品層面、技術層面、成本層面等。

我在思考,是哪里出了問題,設計師關注美感不對嗎?

其實,并不是設計師不能關注美感,而是設計師不能僅關注美感。因為我們不是藝術家,我們所涉及的是商業產品,因此我們有義務去關注其他更高層面的東西,從而助力產品成功。

所以,我們需要思考,如何輸出具有指引性的設計/方案,這使得我們需要抽離對設計師的狹義職責定義,將設計問題考慮地更全面些,不要僅從美感、方法論層面來思考自己的設計,更要注重我們此次設計可以為產品帶來什么價值,用戶是否會認可等。

如此,我們便可以讓我們的設計往前走一步,用設計驅動產品前進和優化,指引產品團隊在思考產品時也更全面。

大家在設計提案前,可以通過產品分析、用戶調研、競品分析、行業趨勢分析等來反推設計策略,這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設計指引其他行動的能力,讓評審者更認同你的設計方案,讓設計稿更容易通過。

二、在線、協作、提效

提到DevOps,我相信大家并不陌生,備受軟件行業追捧。隨著軟件的復雜度不斷提升,需要協作的成員越來越多,包括研發工程師、測試工程師、配置管理工程師、運維工程師等,如果不將他們在線協作起來,很多環節就不可監控,不可度量 ,因此也就無法持續優化。

DevOps由此出來,其中的CI和CD,可以提升軟件的交付速度。DevOps追求更高效、有質量、可度量、持續性的軟件研發和交付體驗,從而優化業務價值,那么反觀我們設計環節,是否也類似。

以前,設計環節就是把團隊想法可視化,頁面做的好看點。隨著企業環境的變化,我們設計側也需要隨之變化,更多要素需要我們去考量,從而與產品團隊形成一盤棋:“在線、協作、提效、用體優”。

這些需要怎么做,很多大廠也給出了一些思路,但我們并不是全盤套用,這樣子不符合自身企業的情況,到底要怎么做,破法很多。例如我們目前正在主導設計協作在線化,包括設計任務派發、設計驗收等。

我們要抱著最終助力企業和業務成功的思路,來對待自己的崗位,不是你想做什么,而是企業要什么。當前“在線、協作、提效”是一個趨勢,大家可以多專注這方面的內容,看看是否對自身的工作提升有幫助。

三、洞察而不是觀察

洞察與觀察雖然就差一個字,但含義卻完全不同。

觀察停留在表象,洞察是發現事物本質。

  • 觀察:仔細地察看事物或現象。
  • 洞察:發現內在的內容或意義,察覺其本質。

拋棄觀察,采用洞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希望每件事情都做到用洞察的視角去審視,也不是一件切合實際的事情。但我們想要做一些讓他人點贊的事情,少了洞察就不行。

蠻久之前在網上看到有位資深文案老師說道關于文案界的洞察與觀察:“初級文案是觀察,高級文案要洞察”。

這個聽起來可能有些不明所以,大概就是說,初級文案只寫現象,比如某個創業者如何一步步成功,而高級文案會找原因(包括社會環境、政治情況、企業家的人生經歷等),從而推導出創業者想要成功需要具備哪些條件,側面說明不是所有人這么干一遍,都能成功的。

從洞察出發,其實就是讓我們有自己的思考和見解,而不是跟著別人的反饋走。

那洞察與我們做產品有什么關系呢?其實就是需要我們面對有關產品中任何一件事情的時候,多問幾個為什么,用面代替點的思考方式。

四、變,但不特立獨行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很多時候我們拿捏不好創新的度,沒有創新會被說不用心,創新過頭了會被說不懂得把握度,創新這件事情,真的很難。

“求變,但不要讓我的產品特例獨行”是很多產品經理或企業領導的心聲。他們希望我們能創造出行業中數一數二的產品,但又經常告訴我們,不要冒太大風險去改變一個行業內固化下來的設計模式,這往往讓整個團隊在研發產品的過程中進退兩難。

我也在體會這條定律。如果不是互聯網頭部大廠,基本不會做冒險的事情,更多企業寧可在自己了解的風險范圍內工作,拿可見的穩定的東西?,F在元宇宙那么火爆,又有多少廠家實實在在大筆投入在做了呢,Facebook可以算是一家(要從社交媒體公司變為元宇宙公司)。

網絡上也有很多人說:“世界的盡頭是鐵嶺,互聯網的盡頭是元宇宙?!钡幢愦档萌绱耍芏嗥髽I都只是給自己的產品套個元宇宙的概念,實際上并沒有真正投入在做,或者只投入了一點點,它們求穩定,不求大跨步冒險。

今年9月的時候,湯姆貓公司稱已經成立元宇宙方向的專項研發組,對特定產品進行該概念的研發工作,當天股票即告漲停。隨后受到深交所關注,最后湯姆貓說明情況,元宇宙是宏大愿景,公司當前產品與元宇宙還存在很大差距。

“變,但不特立獨行”大到企業戰略決策,小到產品交互設計。我們無法逃離這樣子的環境,了解環境從容應對很值得思考。

五、心懷創新

上面說到了“變,但不特立獨行”,現在又說“心懷創新”,那是不是有矛盾呢?

當然不是。“變”就已經說明了要去創新,只是創新的邊界在哪里,如何做才是創新了又切中用戶價值與商業價值,這才是創新過程中要去思考的。

產品人梁寧說過:“沒有創新的產品,根本不應該去做?!?/strong>新冠疫情已經成為了常態,抗疫的日子也著實艱難,不過廣大科技工作者并不妥協,而是奮戰在一線,在疫情的防控、疫情的治療、疫苗的研發上均展現了非常多的創新,為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對于渺小的我們來說,經自己手的任務想都要有創新,確實很難,一方面受限于我們的知識廣度與深度,一方面也受限于當下客觀情況。再者,又希望每一個創新都可以為產品、團隊、企業、用戶切切實實地帶去價值,就更加難上加難了。

不過這并不妨礙我們要心懷創新之心,有創新才能有發展,才能有未來 。

《B端思維-產品經理的自我修煉》中,將創新性思維納入了產品經理的產品思維體系中。

六、以終為始

“以終為始”不得不說在工作與生活中是一種非常有效用的思維模式,它是指我們要帶著目標去做事,用目標指導我們的日常行動。

當然,“以終為始”也是一種防錯機制,當我們發現過程中的行為導致的階段性結果已經在逐漸偏離最終目標時,我們可以分析原因,從而采取相應的措施,糾偏結果達到目標。

2021年要結束了,我們看看KPI完成了嗎?如果沒有,大半是沒有采用“以終為始”的方式在工作。那么在2022年的KPI目標明確后,大家要從目標出發,倒推我們的行動。

我們可以將總目標分解為若干階段性目標去做。例如KPI要求一年完成6場培訓課程,并且培訓滿意度打分平均分達到4.5分以上(假設總分為5分)。那么我們可以將6場培訓拆成每一個半月1場(為什么不是每兩月一場呢?如果這樣子,最后一場就到12月底了),接著每完成一場培訓,就將滿意度反饋拿回來分析,包括好與待改進之處分別是什么,從而在之后的培訓中不斷修正目標,達成最終KPI。

在目標制定合理的前提下,“以終為始”包含了諸多優點:它可以使我們在做事時心中有桿秤,保證用正確的方式和節奏做事。它可以使我們合理使用資源,不至于做了過多的事情而導致資源損耗。它可以使我們提高工作效率,針對目標去展開工作,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七、從流程切入

不論是大企業還是小企業,或明或微的都存在各種流程,例如審批流程、請假流程、會議室預定流程、面試流程等。流程是企業根據自身戰略與實際管理的需要,為更好的展開企業內部活動而建立的一系列有規律的活動。

今年我們公司整體優化了研發協作流程,這條流程線上的角色包括了產品經理、設計師、研發工程師、配管工程師等,當建立了這套非常高效的敏捷研發體系后,不僅讓各崗位角色明確了權責,更重要的是大大提升了研發效能。這套流程的效能工具是我們團隊重點參與設計的,設計的過程中,我們切實感受到了流程在跨組織協作上的巨大能量。

第一,流程可以把個人的優秀轉變為任何人的優秀,最終提升組織整體的能力;第二,流程可以明確職責,權責清晰。我們擁有權力的同時,也要承擔相應的責任,通過流程可以清晰定義各個環節的職責,同時可清晰追溯問題出現的環節,從而明確問題。第三,將重復勞動的事情直接剔除,只保留關鍵核心的工作環節,從而提高工作效率,加快流轉速度。

當然,任何流程的制定都不簡單,除了流程本身外,還需要相應的制度、合理的組織架構等來支撐。

那對于我們個人來說,可以從組織流程中看到什么呢?

我們可以將自己的一些事情用流程思維固化下來,從而達到理順日常工作事項的目的。例如時不時看微信信息會打斷自己的日常工作,那么我們可以將看微信信息放在中午吃飯前的時間段,也就是忙完了早上核心的工作任務后,再看信息,再吃午飯。

八、復盤與分享

復盤一詞大家并不陌生,原來復盤是個圍棋術語,指雙方對局完畢后,復演該盤棋的記錄,以檢查對局中招法的優劣與得失關鍵。后來被廣泛應用到生活與工種的各個環節,只要事件不是一次性發生的,都有復盤的需要,從而提升我們后續在此類事件上的處理能力。

今年我們團隊進行了個人與團體兩種類型的復盤與分享,個人是指大家針對個人的設計任務進行總結與分享,團體是指總結與分享的為團隊協作上的設計任務,不論哪種類型的復盤,最終整體提升了團隊成員在處理類似問題上的能力。

復盤的優勢不用多說,我想大家都很清楚。這里我想重點分享的是:若是以團隊管理為目的產出的復盤,建議大家可以錄制下來,讓之后加入團隊的小伙伴可以回聽。

并且復盤也是持續迭代的,隨著我們處理事件能力的提升,同一事件前一次的復盤過了一些時日后會有新的感悟與總結,那么我們可以對上次復盤的結果進行修正、調優和豐滿,像滾雪球一樣,成為團隊內的經典復盤。

九、典型性啟發

典型性啟發是《思考,快與慢》這本書中提出的,講的是典型的形象特征左右著我們對典型性的判斷,受這種典型性啟發得到的預測有可能是對的,但在其他情況下這種典型形象卻是錯誤的。

書中舉了這么一個例子:如果你看見一個人在紐約地鐵里閱讀《紐約時報》,下面那種情況與讀報者更吻合?

A、她有博士學位;B、她沒有大學文憑。

典型性會告訴你應該選有博士學位,但這樣做并不一定是明智的。你應該充分考慮第二個選項,因為紐約地鐵里更多的是沒有大學文憑的人,而不是有博士學位的人。

其實典型性啟發就是告訴我們,很多時候,我們習以為常認為典型的事情,在某些情況下并不適用。例如,我們在面試候選人的時候,非985、211畢業的同學,就一定在潛力、能力上比985、211的差嗎?再如,每天加班到很晚的同學,就一定是團隊內事情最多的成員嗎?

因此,我們要拋棄固有經驗的約束,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要被典型性啟發所束縛。

十、直覺性預測

大家有沒有發現這樣的情況,我們想要獲得一個問題的解決方案,咨詢不同的人會得到不同的結果。

第一種人可以快速且有效地給出解決辦法;第二種人即便查找資料、詢問他人,也遲遲給不出一個好的答案。那我們更愿意和哪一種人打交道呢,毫無疑問是第一種人。

我們去看醫生時,專家醫生問了幾個要點,就能判斷出病人得了什么??;專業設計師拿到一個項目,就可以比較準確的預算所需要的設計工時。

有效且準確的自覺性預測是我們要反復鍛煉自己的,在一定程度上說,直覺性預測越好的人,并且預測能基本與結果相匹配,則能提升自身的影響力。所以我們要多學習、多實踐、多總結、多分享,刻意練習提升我們在直覺性預測有效性的能力。

十一、沉沒成本

一個項目做了很久,但越發覺得看不到希望,到底是做還是不做呢?

研究表明,大部分人還是會硬著頭皮做下去,并且會投入更多的資源去做,心里想著再多投入一些,肯定能讓項目好起來的。

但不幸的是,幾個月過去了,錢花沒了,成員的信心也沒了,項目依然沒有起色。這就是沉沒成本(已經發生但不可收回的時間、金錢等支出),如果當時可以果斷結束,那么可以把這些資源、時間、金錢花在更值得或更有結果的事情上。

沉沒成本和我們有什么關系呢?關系還真的挺大的。

我舉個例子,在我剛畢業的時候,我做的設計稿被多次打回修改,我每次修改都不想重新設計,第一覺得浪費時間,第二覺得之前的稿子不能白畫了。這導致我投入了大量時間在當前的稿子上修修補補,但依然沒有過稿。

時間過去了,精力也投入了,交稿日期也馬上到了,依然沒有起色。后來,我一位同樣是做設計的小伙伴和我說,與其修修補補,不如從頭開始,這樣子過稿率會提高。

他的話對我日后的工作思路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在判定了問題本質的前提下,一件事情從頭開始做未必比在原來的事情上修修補補差。明確目標后重新開始,反而能把事情做到想要的結果。

十二、星辰大海

德國哲學家伊曼努爾?康德說:“人世間最神圣恒久而又日新月異的,最使我們感到驚奇和震撼的兩件東西,是那頭頂上的星空和我們心中的道德律?!?/strong>

是的,即使我們只是渺小的打工人,我們也可以有自己想要去探索與征服的星辰大海。

#專欄作家#

知果,公眾號:知果日記,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浙江工商大學品牌設計專業碩士,《B端思維-產品經理的自我修煉》作者。在產品設計流程、產品設計原則、產品設計方法、產品設計規范方面均有豐富經驗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