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體驗設計常犯10個邏輯謬誤
編輯導語:用戶體驗設計是一個非常考驗設計者的過程,如何設身處地為用戶著想,設計出讓用戶滿意的產品,是每一位設計者需要思考的。為了設計出讓用戶滿意的產品,需要避免偏見。本文圍繞用戶體驗設計常犯10個邏輯謬誤展開了講述,推薦對此感興趣的伙伴閱讀。
用戶體驗設計更像是一個科學研究過程,而不是藝術品制造。
用戶體驗設計必須是用戶行為習慣和數據驅動的。許多錯誤會在決策過程中發生,這些錯誤來自于人類的偏見。畢竟,產品經理也是人,有偏見是很正常的。人類的大腦采取了很多條捷徑來避免能源的消耗。這些捷徑就是基于先前的知識和經驗。因此,根據一個人的知識和經驗,偏見就會形成。
為了避免偏見,我們需要首先學習偏見和謬誤。要做到100%不偏不倚是不可能的,但知識會提高我們不偏不倚的決策能力。
什么是邏輯上的謬誤?
謬誤是存在缺陷的論點,謬誤是指使用了無效的推理。這在你的用戶體驗和產品設計過程中可能會出現很多次。你可能會發現很多信息,這些信息可能是有偏見和錯誤的框架。
邏輯謬誤從亞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2年)的時代開始就有著悠久的歷史。他的《詭辯術》一書中提到了12種謬誤。
今天有數百種邏輯謬誤正在被研究,你可以發現許多謬誤與其他謬誤重疊。
基本上有兩種類型的謬誤:
- 正式謬誤(論證/邏輯)
- 非正式謬誤(內容/語法)
在本篇文章中,我將只討論邏輯上的謬誤。并且列出了產品設計過程中常見的10種謬誤。
一、傳聞謬誤
傳聞謬誤是指你把你的個人經驗作為證據。在科學上,個人經驗或證詞不是有效的證據。人類的記憶有很多局限性,它不是100%的準確。也有可能出現安慰劑效應和nocebo效應,這是對一個人的信念的影響。
作為設計師,我們不該永遠把經驗當作有力的證據,這可能會限制我們與用戶共情的能力。
例如,產品經理可能來自一線城市,在良好的資源下成長起來。他可能會偏向于認為用戶精通技術術語,也有良好的網絡環境。
產品經理應該經常嘗試尋找證據、數據和用戶研究的結果,而不是依靠個人喜好。
二、沉沒成本謬論
沉沒成本指的因為你在某件事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所以你必須堅持它。這就像試圖保留一個你已經投入了大量精力和金錢的想法或產品,這對用戶來說卻是沒有用的。
用戶體驗設計過程是一個經常迭代的過程。你可能會在很多選項中進行實驗。你不應該偏向于一個你投入了更多努力的選項。而應該始終重視那些效果更好的方案。
三、潮流的謬誤
潮流謬誤指的是認為一種想法或趨勢是好的,只是因為更多的人在使用它。
對于跟風,我有自己的親身經歷。在2014年,微軟的扁平化設計系統和極簡主義是趨勢,它被許多產品所采納。我們的設計團隊在沒有考察的情況下就在我們公司嘗試啟動。在一個巨大的項目啟動后,我們發現了許多用戶體驗問題,后來不得已我們回滾了我們的設計風格。
僅僅因為一些東西在很多地方被使用,并不意味著它適合你的產品。你需要用你的產品來測試它。你可能是一個極簡主義的粉絲,但對于你的目標受眾或用戶來說,這可能不是一個好的選擇。
四、時間的謬誤
有一種說法是因為某些東西存在了很長時間,所以它是正確的,應該被保留。這聽起來很像是宗教。
例如:很多產品為了快速激活用戶,就圍繞著新用戶創建按鈕常見的“+”號進行內卷式的引導和優化,原因是“+”在移動互聯網過去的十多年里幾乎一直是用戶激活的最佳捷徑,可結果卻往往數據平平。但在這十年里,新用戶對于“+”的受教育度已經足夠清晰了,強制引導反而可能產生較大的心理負擔,激活一個用戶是不是首先應該問下自己:用戶為什么要完成第一個激活動作?而不是依據它過去10年的地位和用戶認知。你正在開發的產品可能有許多幾十年前的功能,但作為一個產品設計師,與時俱進的用戶需求你要考慮哪些常規做法是需要摒棄。
五、既定觀點問題
既定觀點問題在政治辯論和法庭審判中被廣泛使用。
作為一個用戶體驗設計師或研究人員,你可能會接受大量的用戶訪談。你需要問一些容易回答的問題。這些問題不應該是有內容的問題,或者是可以影響用戶回答的引導性問題。既定觀點的引導性問題會給你錯誤的答案,從而導致收集錯誤的數據
六、挑剔
挑剔是研究中的一個數據收集過程,你挑選對你的假設有肯定作用的數據。
研究和數據收集應該是沒有偏見的。如果你已經做出了決定,并且正在尋找數據來支持它,那么你就會有偏見。數據收集和研究應該對任何信息開放。信息可以是對于你的假設的不利信息。
七、相關因果謬誤
上面的圖片顯示了有兩條趨勢線的數據,說尼古拉斯-凱奇的電影是美國游泳池溺水死亡的原因。這就是共同關系因果關系謬誤。
這種謬誤也類似拉丁語中的cum hoc ergo propter hoc(有了這個,所以是因為這個)。當你收集數據時,你可能會在兩個數據點上得到類似的趨勢。僅僅因為它們有相似的趨勢線,你不能得出結論說一個是另一個的原因。它存在可能是相關關系,不是因果關系。
類似謬誤的另一個版本是拉丁語中的post hoc ergo propter hoc(”在這之后,因此是因為這”)。這有可能發生在AB測試中。你可能會在AB測試中發現一些數據差異,但你需要確認這是因為你產品設計而發生的改變。一定需要確保其他可能的變量,如營銷活動或時間原因不存在于該分析尺度中。
八、 光環效應
光環效應是指一個人、公司、品牌或產品在某一領域的正面形象會影響另一個人在其他領域的想法或感受。
由于你是產品經理,所以很自然的會關注一些已經有成功案例的公司,并從一些優秀的產品經理那里獲得靈感。但這里要避免的是盲目地跟隨一些你所崇拜的人或組織的想法和建議。
為了做出不偏不倚的決定,你必須對你的想法進行交叉檢驗,即使是來自行業內的一些先驅者。
九、Tu quoque 謬論
當有人向你指出一個錯誤或問題時,你拒絕了服從這個觀點,原因這個人在過去也犯過這個錯誤。它也被稱為 “偽善論”。Tu quoque “在拉丁語中的意思是 “你也是”。
在你的日常合作中,你會從許多利益相關者那里得到意見和反饋。通常會有一些人告知你的決策中存在一些錯誤,特別是從你的前輩那里。這很正常,你的前輩可能在其他項目中也犯過同樣的錯誤。你不能因為過去犯了同樣的錯誤而指責向你建議的人,從而忽視了這些反饋。
誰說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說的是對還是錯。
十、新奇訴求
僅僅是因為某物被認為是更新穎的,就認為某物比其他東西更好時,對新穎性的訴求也是一種謬誤
新穎性不是創新。當一個東西比現有的解決方案更好時,它就可以被稱為創新。通過歷史我們知道,Windows Vista操作系統是XP的更新版本,其性能卻不比XP好。另外,人們可能因為新產品在社會上并不常見而去購買,似乎實現了他們的榮譽感,但這種感覺并不會長久持續。
例如:前幾年許多人購買谷歌眼鏡,只是因為它是一個新產品。但事實是,它并沒有解決什么真正的問題,所以這個產品最終失敗了。
但是,作為產品設計師,我們不應該僅僅因為一些想法或概念是新的而增加新的解決方案。任何新的想法都要為教育用戶而付出代價。所以在植入新想法時要小心。始終讓用戶來測試它,并確保它真能為用戶解決問題。
本文由@真的·不一定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潮流謬誤指的是認為一種想法或趨勢是好的,只是因為更多的人在使用它。
說了=沒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