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讓這些認知偏差破壞你的產品決策
編輯導語:作為一名產品經理,產品的決策力是一項非常重要的技能。而我們在做出決策時,可能經常會受到一些認知偏差的影響。本篇文章將從什么是認知偏差以及產品管理領域常見的認知偏差等方面展開一系列的講述,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作為產品經理,我們每天都要做無數的決定——產品策略、產品執行、項目時間表等。
因為我們要做的決定太多了,所以我們經常要快速做出決定。而我們是人,在快速決策時,大腦會受到認知偏差影響從而犯錯誤。
了解什么是認知偏差以及產品管理領域常見的認知偏差可以幫助你在未來的決策中避免它們。
現在讓我們深入探討這個問題,這樣你就可以及早識別和避免認知偏見,從而預防它們。
一、什么是認知偏差?
認知偏見是Amos Tversky和Daniel Kahneman在20世紀70年代提出的一個心理學術語。[1] 他們的研究集中在人們如何以及為什么在推理中經常犯錯。
他們認為,我們的決定通常是基于啟發式的,即在面臨不確定性時幫助我們快速做出決定的思維捷徑。
雖然大多數時候這些啟發式簡化了決策過程,但有時它們會在處理或解釋信息時產生系統性錯誤,從而導致我們在決策中得出錯誤的結論。
這是很正常的現象,以至于我們經常在沒有意識到的情況下掉進陷阱,直到發生了一些嚴重的后果。
二、 認知偏差如何破壞你的產品決策?
產品經理的工作就是在不確定和不明確的情況下做出決定。
考慮到用戶目標、業務目標、可用資源和時間軸,我們必須基于有限的定量和定性數據、個人的知識和經驗,以及商業智慧做出最合理的決定。
因為我們吸收的都是信息,我們的大腦必須處理和解釋這些信息來做出決定。
正是在這種處理和解釋過程中,我們的大腦有時會走錯誤的捷徑,導致得出錯誤的結論。
思維捷徑可能會導致錯誤的結論
例如,當我們著眼于用戶數據或產品參數時,我們的大腦有時會試圖從統計上不合理或不顯著的趨勢或分組中創造出一個故事。
如果我們聽從大腦的,并根據這個錯誤的趨勢做出產品決策,我們可以很容易地構建一個新的產品特性,而不會有使用者,甚至會打亂整個產品路線圖。
在下一部分中,我將提供更多的例子來具體說明認知偏見如何影響你的產品決策。
三、避免常見的認知偏差
了解認知偏見如何影響你的決策是避免它們的第一步。
在下一部分中,我將列出產品管理中常見的認知偏差(其中一些是我個人經歷過的),這樣你就可以發現它們,并在職業生涯中避免它們。
1. 幸存者偏差
幸存者偏差指的是你在解讀數據時只考慮幸存的人或事,忽略了看不到的人或事。
這種認知偏差經常出現在我們的用戶研究、調查和用戶行為指標中。
因為所有這些數據都來自活躍用戶,它代表了最活躍的用戶以及他們喜歡/不喜歡的產品。
雖然有時候人們會說你應該只關注核心用戶,但你不應該忽視所有其他用戶。
你可能看不到所有幸存者偏差的數據
我曾經查看過來自用戶的應用內部反饋評論,在這些反饋中發現了重復的模式,并基于這些反饋呈現了一個用戶故事。
然而,這是幸存者偏差的一個例子——在應用程序內發送反饋的用戶是仍然使用該應用程序的用戶,而不是那些已經離開的失望的用戶。
如何避免幸存者偏差?
當你看到定量或定性數據中出現模式時,請問問自己:“數據集是代表一般用戶群體還是僅代表特定用戶群體?”
通過這種方式,您可以更好地理解數據趨勢的范圍,而不會過度概括結論。
2. 確認偏差&實驗者偏差
確認偏差和實驗者偏差經常同時發生。
確認偏差是指在數據中搜索確認預期結果的模式。
當你用確認偏差來解釋一個實驗的結果時,它會導致錯誤的結論。
你只會看到那些能證實你的信念的獲得的數據
作為產品經理,A/B測試或多變量測試可能是我們最常用的工具。這些測試就是我們進行的“實驗”。
通常,我們對結果會有預期——例如,我們希望我們的新設計能夠提高轉化率或付費率。如果我們在這種先入之見的影響下解讀數據,即使數據指向另一個方向,我們也有可能做出損害產品的決定。
如何避免確認偏差和實驗者偏差?
我們應該向學術研究人員學習,準備好你的無效假設和備選假設,并在進行實驗之前定義能夠證明它們的度量標準,對結果保持中立的情緒。
此外,你應該使用統計學工具,如顯著性測試和置信水平,看看你的假設是否符合[2]。
3. 知識偏差
當你對某件事非常熟悉,以至于你忘記了別人可能不知道它,并以為他們知道得和你一樣多的時候,知識偏差就會發生[3]。
其他人知道的可能比你想象的少得多
作為產品經理,我們可能對自己的產品太熟悉了,對技術也很熟悉。我們很容易無意識地假設別人也熟悉它。這種情況經常發生在用戶研究和我們設計新功能/交互時。
大多數時候,你的用戶可能不熟悉你的產品,甚至可能不懂技術。在這種情況下,你所設計的功能對于他們來說可能太難理解和使用了。
如何避免知識偏差?
知識偏差很難避免,因為你真的無法忘記你對產品的了解。
但你能做的是保持開放的心態,真正傾聽用戶的想法和感受。理解你的用戶的背景和有同理心可以幫助你很多。
4. 從眾效應
“從眾效應”是另一種認知偏差,功能型產品經理往往會受到這種偏差的影響。
這種認知偏差描述的是,我們僅僅因為很多人在做或相信某件事而去相信這件事的趨勢。
大眾的信念可能并不適合你
當你看到許多競爭對手都在提供相同的功能時,您是否會認為該功能一定很好,并試圖將其添加到你的待辦事項甚至下一個項目中?
如果你遇到過這樣的事情,你可能受到了從眾效應的影響。
如何避免從眾效應?
不要急于做決定,放慢你做決定的速度。
當你看到別人在做的事情時,問問“他們為什么這么做?”,“用戶問題的解決方案是什么樣的?”,“我的用戶也有同樣的問題嗎?”、“這是解決這個問題的最佳方案嗎?”、“還有其他的選擇嗎?”。
四、避免認知偏差來做出更好的決定
上面列出的認知偏差并不完整(但你可能可以在參考文獻中找到)[5][6]。在你的產品生涯中,你可能會遇到更多其他類型的認知偏差。
為了更好地避免認知偏見,你可以不斷提醒自己放慢思考速度,避免思維捷徑。
問問自己:“這個解釋/結論有效嗎?”還有別的辦法嗎?”它可以幫助你避免陷阱,用更有邏輯、更可靠的方式思考。
不要讓認知差見控制你的決策過程。保持警惕,避免它們,并做出更好的產品決策。
參考文獻:
[1] Kahneman, Daniel, and Amos Tversky. “On the reality of cognitive illusions.” (1996): 582.
[2] Knotko, Liza.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of Mobile A/B Testing, Confidence Level and More.”SplitMetrics, SplitMetrics, 16 Apr. 2021,https://splitmetrics.com/blog/mobile-a-b-testing-statistical-significance/.
[3] Heath, C., & Heath, D. (2006, December).The curse of knowledge.Harvard Business Review.https://hbr.org/2006/12/the-curse-of-knowledge
[4] Schmitt‐Beck, Rüdiger. “Bandwagon effect.”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political communication(2015): 1–5.
[5] “Cognitive Biases: The Ultimate List of Human Irrational Decisions.”HumanHow, 13 Aug. 2020,http://humanhow.com/list-of-cognitive-biases-with-examples/.
[6] Desjardins, Jeff. “Every Single Cognitive Bias in One Infographic.”Visual Capitalist, 26 Aug. 2021,https://www.visualcapitalist.com/every-single-cognitive-bias/.
原文作者:Guodong(Troy)Zhao;關注教育科技、移動健康產品;卡內基梅隆大學人機交互
LinkedIn:https://www.linkedin.com/in/guodongzhao/
Medium:https://medium.com/@guodong_zhao
原文標題:Don’t let these cognitive biases ruin your product decisions
原文地址:https://bootcamp.uxdesign.cc/dont-let-these-cognitive-biases-ruin-your-product-decisions-3af6a1e690d6
譯者:孔佳怡,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實習生
本文已獲原作者授權,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實習生 @孔佳怡 翻譯發布,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認知偏差這件事兒吧,有點盲目跟風的從眾心理有點類似。
光從“從眾心理”來說,就會影響很多人,這不僅是一個心理更是一種生活習慣,在產品開發者要盡量避免這些認知偏差是要另辟蹊徑的
認知偏差,其實就是想當然的意思嗎?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思考,忽略了實際的需要
認知偏差就是大腦為了逃避思考,選擇用習慣,用經驗去認識和解決問題,這也是為了降低決策成本。
不要讓認知差見控制你的決策過程。保持警惕,避免它們,并做出更好的產品決策。
這篇文章真的很好地反映了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會遇到的一些情況,太真實了!
在工作的過程中確實是很容易受到認知偏差的影響,我覺得從眾效應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