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人類角色:將自然納入設計中

5 評論 2054 瀏覽 5 收藏 15 分鐘

編輯導語:“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一直是受到關注的話題,因此在設計中并不是只有“人”這一個主題,還需要思考那些“非人類角色”。本篇文章以生態角色的方法論分析了基于此理念設計該如何做,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一、關于Persona

如果你從事用戶體驗或者交互設計相關的工作,或者你受過設計思維課程的培訓,那你一定熟悉Persona——用戶角色,或者說用戶畫像。Persona是一個有效,用來理解和分析數據,在團隊中共識用戶需求,并且在整個設計流程中將用戶和重要利益相關者的觀點考慮在首要位置的方法。

盡管對于Persona的作用仍有爭議,比如說:Persona被認為是產品設計過程中的通用方案,Persona可以解釋關于用戶的一切;但它仍然是避免將設計決策建立在設計師的偏見和習慣之上,并且構建同理心和明確假設的有效辦法。

從概念提出以來,Persona方法已經擴展到了涵蓋核心用戶之外的不同類型利益相關者,包括用于表示哪些利益相關者不在項目范圍內的負面用戶角色。

二、當動物與數字產品“互動”時

因為Urban Interface lab的工作,在幾年前實地測試城市交互裝置時,我們就開始注意到非人類的利益相關者。我們最初設計和制作了用于悉尼燈光節(一個城市化且高度可控的展覽場地)的TetraBIN原型裝置。

為了進一步驗證我們作品的假設,即創造一種可以解決城市垃圾問題的有趣體驗,我們獲得了許可,可以在大學的主要道路上安裝我們的裝置。但在我們安裝完成裝置不就后的一個早上,我接到了來自校園管理團隊的緊急電話:他們發現朱鷺(澳大利亞城市中很常見的動物)在與這個裝置“互動”,把垃圾桶里的東西弄得滿地都是。

朱鷺與垃圾箱“互動”

事實證明,我們沒有考慮到我們的數字裝置如何和城市野生動物進行互動!

于是我把這一經歷寫進了我研究城市交互設計的書中,并增加了一條新的原則:不僅要考慮到意想不到的人類行為(比如人們隨意把沒有停車樁的共享單車丟進河里或是停在一個匪夷所思的地方),也要考慮到城市野生動物的行為。

幾個月前我又發現,我們并不是澳大利亞唯一被城市野生動物的行為所困擾的人。我們的一個合作伙伴Daktronics(總部位于美國南達科他州的數字廣告牌制作商)給我們發郵件說他們遇到了一個有趣的挑戰:隨著在澳大利亞安裝的廣告牌越來越多,他們發現鳳頭鸚鵡真得很喜歡把LED拆開,這給他們造成了很大的損失。

鳳頭鸚鵡與 LED 廣告牌進行有趣的“互動”

故事到此還沒有結束,后來Daktronics的技術人員驚奇地發現一只鬣蜥爬上到廣告牌的網狀結構上,懸掛在25米高的地方。甚至他們遇到了大型蛇順著廣告牌的結構沿途破壞電纜。

這種城市野生動物的行為乍一看非常的獨特,因為這是我們Urban Interfaces lab獨特的工作性質和鸚鵡、鬣蜥和大型蛇獨有的棲息地所致。但它們指出了設計中更為系統的問題:

  • 將城市空間與自然割裂,而僅供人類居住。
  • 將人類的舒適性和便利性需求置于更廣泛的論理問題和環境問題之上。

三、對非人類關注的上升

長期以來,交互設計并不特別研究如何考慮非人物種和生態系統,因為他們的產出物大多局限于虛擬的“網絡空間”。但可以說“數字轉向”同時導致了交互設計的理解和擴散,塑造了它當下的身份——同時作為方法論和工作的主體。

交互設計和用戶體驗等行業的發展和流行與數字技術的進步和解決人類問題的驅動力息息相關,而這一切,維持了人類在世界的霸權地位。

Monteiro認為,設計師應該充當“看門人”的角色,正視我們將為世界帶來什么,以及我們選擇不帶給世界什么,努力讓世界變得更好,而不是呼吁科技行業把股東利益置于那些對世界有益的事情上。所以,交互設計師是時候反思我們在推動加速生態破壞的數字消費主義和技術解決主義當中參與了什么。

技術解決主義——指通過數字技術可以解決人類所有問題的一種觀點。技術會使我們的環境更加可塑、更加可以像程序一樣編碼。這促使我們從互動、社會機構和政治中尋找缺陷,并通過設計解決它們。但技術方案并不會使得“用戶”成為問題的解決者,他們只是被動或無意識的參與到解決問題的過程當中,反而喪失了了解問題復雜性和真正變革的契機。

鑒于數字技術已經滲入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們對環境的負面影響已經不能忽視了。數字技術和普適計算技術改變了人與人,人與環境的互動方式。搜索引擎的使用,移動設備的上癮,區塊鏈和加密貨幣的興起,我們對數字服務愈發加深的依賴對資源開發和能源使用產生了壓倒性的影響力。

“礦場”

Forlano認為也許有必要在設計當中嘗試去人類中心化,特別是設計工作的主體從工作室內向城市中轉移時。

DiSalvo和Lukens也提出了類似的建議,并擴展這一呼吁到其他領域的應用當中,比如農業機器人。他們借鑒了Deleuze的理論和行動者網絡理論(Actor-Network Theory),提出將人類定位為“人類和非人類關聯和互動的更大系統中的一個單一因素”。

正如佛羅倫薩大學(University of Florence)植物學家兼教授Mancuso所說:生活不是一個以人類為中心的事情,而是一個更加復雜的網絡?!?/p>

四、生態角色是如何使用的

后文中以生態角色指代非人類角色( non-human personas)

Persona方法論曾在設計可持續食品系統時,被應用于以“animal personas”的形式來表現非人物種[15],以考慮非人類利益相關者的需求。同時用戶體驗社區也提出過在設計過程中延伸考慮非人類利益相關者。

將Persona方法論擴展到非人物種遵循了法律、哲學和動物研究的核心觀點和實踐。這些觀點和實踐將人類的社會文化和法律結構擴展到了非人生物以對人類本身的特殊性對待[17]?,F在,這一方法論被進一步修正,以演示如何使用Ecosystemas來表示整個生態系統。

Ecosystemas——結構類似于Persona,但是在整個生態系統層面來構建,而不是針對特定的人類群體或者動物群體。

在真實的設計場景中,我們應該考慮的非人類利益相關者可能包含植物群,動物群或棲息地的代表。像Persona一樣,生態角色也基于一手/二手的研究數據(例如專家訪談和觀察法)。同時,生態角色也在設計過程的每一個階段中代表了其“用戶”的性格、特征和需求。生態角色顯示和質疑假設,并為設計團隊提供了如何代表另一種物種或生態系統的方法。

從不同的角度評估設計可以揭示共生或矛盾的關系(例如獵物/捕食者,農民/耕地)。即便矛盾是無法解決的,但這些洞察也可以參與到設計過程當中,設計出一個更為理想和環保的方案。

五、你可能已經在為一個非人類利益相關者設計

有一些非人類利益相關者比想象的要與我們更加密切和明顯。正如Sznel所言,在過去的幾年中,有一種微小的病毒是世界各地所有企業和公共服務機構的最重要的非人類利益相關者。

冠肺炎影響了我們設計交互、服務和系統的方式。例如,在公共設備界面中避免觸控輸入,優先考慮在線的交易方式,讓雇員可以在家工作等等。也許還有其他隱藏的非人類利益相關者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我們的設計決策。生態角色的方法論可以幫助我們呈現它們。

相關閱讀:

[1] Martin Tomitsch. 《非人類角色:將自然納入智慧城市的參與式設計模式中》 http://www.mifav.uniroma2.it/inevent/events/idea2010/doc/50_7.pdf

[2] Miaskiewicz T., Kozar K.A.《Persona和以用戶為中心設計:Persona如何有益于產品設計過程?》https://www.semanticscholar.org/paper/Personas-and-user-centered-design%3A-How-can-personas-Miaskiewicz-Kozar/7dc6d462568773645be8bbed93e55af794d3e121

[3] Chapman C.N., Milham R.P.《Persona的新衣:反對流行方法的方法論和實踐論證》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253427652_The_Personas’_New_Clothes_Methodological_and_Practical_Arguments_against_a_Popular_Method

[4] Urban Interfaces Lab https://design.sydney.edu.au/research/urbaninterfaces/

[5] TetraBIN http://tetrabin.com/

[6] 《讓城市更加智慧》 https://www.jovis.de/en/books/product/making-cities-smarter.html

[7] Monteiro《設計造成毀滅》 https://www.ruinedby.design/

[8]《技術至死:數字化生存的陰暗面》 https://www.publicaffairsbooks.com/titles/evgeny-morozov/to-save-everything-click-here/9781610393706/

[9]《揭示云計算對環境的影響》 https://earth.org/environmental-impact-of-cloud-computing/

[10]《在加密貨幣挖掘帶來的能源挑戰語境下,對智慧可持續城市的看法》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338154195_Opinions_on_Sustainability_of_Smart_Cities_in_the_Context_of_Energy_Challenges_Posed_by_Cryptocurrency_Mining

[11]《協作城市設計中的去人類中心化》 https://direct.mit.edu/desi/article/32/3/42/69236/Decentering-the-Human-in-the-Design-of

[12]《非人類中心主義與設計中的非人類》 https://direct.mit.edu/books/edited-volume/2918/chapter-abstract/79248/Nonanthropocentrism-and-the-Nonhuman-in-Design?redirectedFrom=fulltext

[13]行動者網絡理論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A1%8C%E5%8A%A8%E8%80%85%E7%BD%91%E7%BB%9C%E7%90%86%E8%AE%BA

[14] 播客 At A Distance https://atadistancepodcast.com/

[15]《動物角色:在可持續食品系統設計中承認非人類利益相關者》 https://dl.acm.org/doi/10.1145/2686612.2686617

[16]《你的下一個Persona不一定是人類——以環境為中心的設計工具》 https://uxdesign.cc/your-next-persona-will-be-non-human-tools-for-environment-centered-designers-c7ff96dc2b17

[17]《Animals as Persons:廢除動物剝削》 http://cup.columbia.edu/book/animals-as-persons/9780231139502

[18]《Ecosystemas>:在設計中體現生態系統的影響 https://dl.acm.org/doi/fullHtml/10.1145/3411763.3450382

[19]《以環境為中心的設計時代已經到來》 https://uxdesign.cc/the-time-for-environment-centered-design-has-come-770123c8cc61

[20]Design. Think. Make. Break. Repeat. http://designthinkmakebreakrepeat.com/

本文基于《非人類角色:將自然納入智慧城市的參與式設計模式中》,發表于 Journal of Interaction Design & Architecture(s)。

 

原文作者:Martin Tomitsch,譯者:第三設計觀察所,公眾號:第三設計研究所

原文名稱:The case for using non-human personas in design

原文鏈接:https://uxdesign.cc/the-case-for-using-non-human-personas-in-design-7f3343ae2994

本文由 @第三設計觀察所 翻譯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感覺文章寫的很棒,從另一個角度分析了設計,確實應該考慮其他方向

    回復
  2. 被標題吸引進來了。人與自然本就應該和諧相處,國家也在大力提倡發展。

    來自山東 回復
  3. 非人類角色聽起來很神奇,但通讀文章就懂了,贊贊

    來自安徽 回復
  4. 非人類角色哈哈哈,我還以為是什么奇特的東西,不過文章寫的是真好啊

    來自云南 回復
  5.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這是一個永恒的話題,想要可持續發展,這個是不可忽視的

    來自江西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