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微信浮窗的交互細節

5 評論 4755 瀏覽 15 收藏 13 分鐘

編輯導讀:近日,微信浮窗功能改版后上線。對此,我們做了些許研究,本文就從七個方面層層遞進解析微信浮窗的交互細節。一起來看看吧。

一、浮窗的意義

作為體量如此大的一個App,微信的任何一項改動都影響巨大,更何況是如此重要的一個功能。

那么微信為什么會推出浮窗這個功能?首先要明白它要解決的是什么問題。

這個功能解決了微信作為社交工具常常被吐槽的一個痛點:

用戶在閱讀公眾號文章時,經常要為了回復聊天信息而在聊天頁和文章頁之間來回切換。

特別是在涉及各種內部鏈接的多級跳轉后,想要再次返回之前閱讀的文章,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一句話,解決用戶“邊聊天邊看公眾號”的需求。

對微信內的兩大重要應用場景的連接——即時通訊和公眾號內容。

即時通訊本身是一個高頻,碎片化場景。而公眾號的內容消費則是一個沉浸式,專注場景,相對垂直的縱深體驗。

二、浮窗的應用場景

場景1:用戶看到一篇好看的文章,文章太長了來不及看完,這時他會先加入懸浮窗,回頭慢慢看,相當于稍后再看。

對于那些喜歡屯文章看的用戶來說簡直太方便了。

場景2:用戶正在看文章,突然收到朋友發來的信息,需要及時處理,那么可以把文章加入懸浮窗,等處理完聊天信息再接著看。

有浮窗前vs有浮窗后

某天,你下班回家的路上在地鐵上看訂閱號看得入迷,突然傳來“叮咚”一聲,盡管你萬般不愿意,但還是怕萬一錯過什么重要的信息,于是你退出文章,回到訂閱號列表,再回到消息列表,看了一眼,原來是一個免打擾群里的群主說了一句跟你無關的話“@所有人”,頓時心中很不爽……

于是你再次打開訂閱號列表,找到訂閱號,點擊文章標題,加載半天終于加載完了,又一聲“叮咚”,你看了幾行字還是按捺不住內心的好奇心,于是又左上角返回返回返回,回到消息界面,一看,向來對你直呼其名的對象發來一句“親愛的”,你就知道事情沒有那么簡單,于是回復了幾顆小紅心,等半天對方沒回復,你再一次進入文章,又一聲“叮咚”,接下來的操作你們都知道了…

而有了浮窗以后,當你再收到家里領導的消息后,直接加入浮窗,便可優雅的跟領導對話,不會怠慢,豈不是方便多了?

三、舊版浮窗的3個缺點

1. 狗皮膏貼,逼死強迫癥

在加入浮窗后,這個浮窗在微信界面里無處不在,不管你需不需要它。

張小龍在微信十年的演講中說:浮窗其實我挺不喜歡的,它特別像一個狗皮膏藥,占了你的屏幕一個位置,很多朋友看文章看不完,一邊處理消息一邊看,這不是一個好的解決方案。

2. 權重太高,不匹配其使用頻次

這個浮窗是全局式的,存在于微信的每個界面,通訊錄、私聊頁、朋友圈、搜索、視頻號、個人詳情頁……

在寸土寸金的移動端界面,每一塊地方都是及其寶貴的。僅僅為了解決一個“邊聊天邊看文章”的需求,而設計了這么一個浮窗,是否權重太高了?

與其使用頻率并不匹配,可能在大多數時間里用戶并不需要它,可它就一直在那里。

3. 數量太少

舊版的浮窗最多只支持5篇文章,這個數量其實太少了。數量達到這個極值后再添加,還會提醒你要先刪除才能再添加,徒增麻煩。這便是數量少的缺陷。

四、新版浮窗的6個優點

1. 數量增加了20倍

舊版最多只能支持5篇,而新版最多可以支持100篇,這個數量是足夠的,在達到這個極值后,新添加的會自動替代之前添加的。

2. 自動清除機制

當文章數量達到了100的極值后,還可以繼續增加,不會提示你刪除,而是自動替換,這對于用戶來說是無感的,這才是好的體驗。

彈窗反饋不是產品刷存在感的工具,對于產品設計來說,讓用戶感覺不到你的存在才是好的設計。

事無巨細都要詢問用戶的交互并不友好,深入思考用戶使用場景,處處為用戶考慮,體貼周到。

3. 特殊的空狀態

對于空狀態一般的界面會有一個情感化的插畫設計,而這里并沒有這么做。

當把浮窗的最后一篇文章刪掉時列表會關閉,首頁左上角的“浮窗”按鈕也會消失,并不會刻意聲張自己的存在,把不打擾做到了極致 。

這是微信一貫的調性了,就像沒有關注任何訂閱號,首頁就不會有“訂閱號消息”這個入口;若從未使用過小程序發現界面就不會有小程序這個入口。

4. 巧妙的動效,創新的交互

看多了各種狂拽酷炫吊炸天的動效后,最終明白要回歸到本源,動效的存在不是為了炫技,而是要服務于功能設計。

來看看微信是怎么做的,當用戶添加到浮層時,頁面會變成一個圓形然后從導航欄的左上角滑出去。

用動效巧妙的傳達了入口位置,富有創意又指示明確,每一次加入懸浮窗的動作都是在暗示你懸浮窗的入口位置,堪稱教科書式動效設計。

這是一個極具創新的交互形態,從未在其他產品上看到過,一個看似簡單的交互,背后是大量的用戶研究和用戶測試的支撐。

5. 右下角的扇形

在移動端,左右兩邊是單手可觸控的區域。而右下角剛好跟側邊右滑返回的手勢相關聯。

這里還有一個小細節,側邊右滑到右下角會出現一個小的扇形區域,移過去扇形區域會出現放大,產品預判你可能要加入浮窗。

6. 流暢的操作過程

右滑加入浮窗,右滑返回,右滑呼出浮窗,由于都是相同的手勢,整個流程是很順暢的,用戶在操作過程中并不會遇到太大的麻煩。

五、浮窗不浮,不如“稍后再讀”

微信 8.0 將原本吸附于屏幕邊緣的浮窗,改為了主界面側邊右滑進入“浮窗”界面。

這種改動雖然解決了“狗皮膏藥”的問題,但卻讓“浮窗”變得有名無實。

畢竟它不再是懸浮在界面上的窗口,而變成了類似“稍后閱讀”的書架。

因此,與其叫“浮窗”不如叫“稍后再讀”。我覺得這跟B站的“稍后再看”類似。

就算是加入了“浮窗”,用戶也有可能不會再去看,但他依然會不斷的重復這個操作。這源于損失厭惡心理學:比起得到,用戶更害怕失去。

六、其他解決方案

1. QQ的浮層

當用戶在看文章時收到了新消息時,到底要不要馬上回?

這取決于來信息的人或事情的重要性,如果是比較重要緊急的事情,那么必須馬上回復。

可問題在于當前的信息內容是未知的,因此無法作出判斷。

當你在瀏覽qq空間時,如果來信息了,會直接在當前頁面顯示出來個圓圈小浮層,顯示消息條數。

可以選擇回復或繼續當前任務,聊天和看qq空間兩不誤。但是沒有解決未知信息的問題。

2. iOS頂部橫幅

iOS系統,在收到信息后,頂部會出現一個橫幅信息提示,可以看到發件人和內容,你可以選擇下拉回復或關閉。

當你看到這些內容后可以決定要不要回復,省去了來回切換的繁瑣。

對于一些不重要的消息,完全可以專注于當前任務,稍后回復。

可新的問題又來了,不斷的短信提醒會打擾到用戶當前的沉浸式閱讀體驗。

如何平衡閱讀體驗和信息回復是個巨大的挑戰。

3. 知乎最近閱讀

很多產品都會有一個叫歷史記錄的功能,自動記錄下用戶的瀏覽記錄。比如知乎的最近閱讀,會自動保存最近3k條閱讀過的文章。

該功能的目的在于方便用戶找回某個曾經看過的內容。其最大的優點在于不需要用戶過多的操心,自動保存。這對微信也是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目前的微信的浮窗解方案是否為最完美的解決方案?我看未必,需要用戶觸發是它的最大缺陷。

上面2、3是一個不錯的方向,可以在此基礎上做適當的改進。

七、番外:知乎浮窗,東施效顰

當初,微信推出浮窗功能后,知乎產品經理大喜,直接像素級抄襲過來。無論交互、視覺還是動效,也是最多五篇回答,就改了個圖標,跟微信的懸浮窗簡直如出一轍。

卻鬧出了東施效顰的笑話,我為什么說它是東施效顰?

首先這兩個產品的定位是完全不一樣,前者是一個社交工具,而知乎是個內容平臺,其本身已經有一個最近瀏覽的功能,想要找回過去看過的文章也并非難事。

請問這個浮窗的意義何在?

另外,知乎還有“下一個”懸浮圖標(我覺得這個功能挺好,方便用戶快速切到下一個回答。),再加上iPhone自帶的狗皮膏藥(輔助觸控),在這巴掌大的屏幕上,聚集了三個狗皮膏藥……

 

本文由 @?產品汪兒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知乎的狗皮膏藥是真的煩人

    來自廣東 回復
  2. 哈哈哈哈哈哈說知乎那里真的太有道理了,卻是這樣,可以但是沒必要,而且還會損害界面簡潔。qq和iphone的懸窗直接回復也是個可參考的好主意。

    來自廣東 回復
  3. 這個浮窗我真的喜歡,好方便,原來背后還有這么多道理呢,學到了

    來自云南 回復
  4. 微信這種稍后在讀的設計可以說真的非常成功非常好,很方便!

    回復
  5. 有時候看篇公眾號文章突然來消息的時候這種浮窗真的非常貼心了,還能點回去接著看,確實是抓住心理學了

    來自河北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