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校園APP,為什么做不起來?
#本文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原創激勵計劃》出品。
不同的場景、不同的用戶群體,自然會產生不一樣的需求。而在大學校園場景下,用戶主要群體即大學生們,他們當下的需求是什么?在社交、工具、生活服務、兼職這四條大學校園APP主要發展的賽道上,產品們大多會遇到什么樣的難點?
當提到大學校園APP,你能立馬想到什么產品?
每個人的回答可能都不盡相同。除了被強制要求使用或區域火熱APP外,在筆者記憶中,只剩超級課程表、學小易這兩款在全國也比較有影響力的產品了。
2020年中國高等教育在學總規模達到4183萬人。龐大的用戶基數,為何僅有這兩款大學校園APP被用戶所熟知?背后有哪些關鍵但被忽視的市場規律?這篇文章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
一、大學校園APP市場現狀
了解一個賽道,首要任務是了解它的市場。解構大學校園APP市場,我們從用戶和產品兩個維度展開。
用戶上,艾媒咨詢發布的《2021年中國大學生消費行為調研分析報告》指出,中國在校大學生數量逐年增長,增長率雖有放緩,但仍然在持續增長。
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高等教育在學總規模達到4183萬人。同時,隨著生活水平的逐漸提高,大學生群體的月均生活費也隨之增加,月均收入中位數為1516元,預計2021年中國在校大學生的年度消費規模約為7609億元,消費潛力巨大。
產品上,大學校園APP市場大體可分為社交、工具、生活服務、兼職四大方向,每個方向上均有較為成熟的產品。
我們看到,工具產品因其獨特的工具屬性,更易獲得用戶的青睞,在用戶量級上,超級課程表已達2400萬。學小易APP的下載量級也已突破4000萬。生活服務領域更偏向于本地運營,本質是平臺,提供基礎功能的供給能力。
校園社交領域也一直是大家競爭的賽道,各家紛紛通過自研、投資等方式切入校園社交板塊。自人人網退出舞臺后,在用戶體量上,目前還沒有特別耀眼的選手出現。Summer是目前認可度較高的產品之一,但用戶體量也僅在百萬級。
選手眾多,但大學校園APP真的是一門好做的生意嗎?我的答案是:“遠沒有想象的那么容易!”圍繞上文提到的4個細分方向,我們分別來闡述,為何大學校園APP發展道阻且長,究竟存在哪些被忽視但關鍵的因素?
二、大學校園APP發展,道阻且長
1. 校園社交類APP
人人網悉數退場后,縱觀整個校園社交APP市場,再也沒有格外耀眼的產品出現。
目前各家APP切入校園社交有兩大思路。一種是做垂直類校園社交APP產品,代表產品有Summer;一種是以工具作為核心需求滿足點,采用迂回的戰術,引入輕社交功能,代表產品有超級課程表。
校園社交一直是各家競爭的風水寶地。你方唱罷我登場,但最后能長久存活的很少。大部分APP在運營1-2年后,便停止了更新,黯淡收場。
曾經的人人網、班外、果仁等校園社交APP,都風靡一時,后來也出現過許多曇花一現的APP,比如阿里推出的來往,青芒校園APP上線30天內平臺認證用戶數達1萬,次日留存79%等。
問題出在了哪里?
1)模式不易復制,用戶規模和增長受困
多數校園社交APP都是從一個高校/地區做起來的。Summer由北大和清華團隊聯合打造,在這兩所高校受到追捧后才嘗試向其他地區拓展。模式能跑通的,基本在當地發展的都不錯。
但有個既定事實是,一個地區的高校數量,或一個高校的學生數量是有限的。即使再優秀的團隊,把裝機量做到60%已經是非常不俗的數據。一所學校的數據觸頂,想繼續增長,就必須橫向擴展更多地區的高校。
高校市場規模很大,但這個市場規模是由上千萬個分散的部分組成的。每個地區/高校的情況都不盡相同,想直接復制難上加難。
很多APP會選擇使用校園大使的方式來管理本校,實現“本校治校”,但本質上兩者之間并沒有真正法律意義上的契約關系,不屬于雇傭關系,難有很強的約束力。想找到靠譜且能力強的本校運營人員,難度極高。
即使找到了合適的人選,后期隱性管理成本也非常大,學生在學校的主要身份是學生,并不是職員,遇到“失戀、爸媽不讓、輔導員禁止、錢太少、太累、怕影響評優……”等情況時,很難有絕對統一的解決方案。
2)用戶生命周期較短,變現難
對于校園社交產品來說,新增用戶有限(即每年的新生),且每個用戶基本只有4年的生命周期(本科階段)。用戶畢業后,走向社會,開啟新的生活,遇到新的環境,對校園社交APP的需求會持續走低。在僅有的4年生命周期中,很難找到讓用戶付費的剛性理由。
校園社交產品不同于廣泛類別的社交產品,很難依靠直播等方式實現收入。在用戶體量不是很大的情況下,靠廣告、會員等方式變現,意義也不大。
3)“校園社交”是不是偽命題?
大家可能注意到,上文列舉的社交軟件均是垂直的校園社交APP,陌陌、soul這些廣泛群體的社交軟件并不包含在內。
其實不管是廣泛類別的社交產品,還是校園社交產品,我們都需要回歸到最本質的問題上,即:網絡社交是真需求嗎?
這里面存在一系列連鎖反應,我以問題的形式拋出:
- 問題1:你相信網絡社交嗎?
- 問題2:見面后,社交軟件的價值還有嗎?
- 問題3:脫單了,你還會繼續用社交軟件嗎?
另外,大學校園是半熟人社交,對于學生較少的高校來說,大家基本互相認識,使用社交軟件的需求較低。
這些因素都會直接決定校園社交APP的用戶生命周期和活躍度的數據表現不會特別好。
高中階段,我們的老師肯定說過這樣一句話:“現在好好學習,不要著急談戀愛,等到大學,隨便談?!钡嬲搅舜髮W,我們才發現,根本無戀愛可談。一是大家似乎都沒有那么強的談戀愛欲望,二是大家似乎除了教室和宿舍,基本也很少參加社交活動。
通過艾媒咨詢發布的《2021年中國大學生消費行為調研分析報告》發布的數據也可以看出,社交需要僅占不到3成。
2. 工具產品類APP
單從用戶體量上來看,工具產品類APP才是王者。超級課程表和學小易這樣的產品已經做到了千萬的級別。但細細觀察就會發現,用戶量大,但似乎變現并沒有想象的那么順利。
問題出在了哪里?
核心在于粘性低,變現差,難以構建消費場景閉環。工具類產品基本分為兩大類型,被動型和自主型。
學習通、知到、運動世界校園、雨課堂、易班、完美校園、云班課等產品屬于典型的被動型產品,學生使用的原因主要來自于學校老師通知,必須使用。
超級課程表、學小易等產品屬于自主型。要知道,自主型產品能做到千萬級別水平,一定是替用戶解決了極大的“麻煩”。
超級課程表定位于為學生提供課程表功能,可手動錄入,也可通過教務系統導入,還配有成績查詢等功能,深受高校學生喜愛。據超級課程表官方披露的數據,其用戶量突破了2400萬。
學小易面向大學生群體提供智能解題、拍照答疑、拍照解題等功能(更多的學生則是使用它來搜索答案)。學小易APP的下載量級也已突破4000萬。
這類產品雖說是用戶自主下載型,但變現也并不比強制下載好。本質上來說,都是強工具型產品,核心功能免費,通過廣告、增值服務等實現付費營收。
想象一下,當你看完課程表,搜完答案后,在工具軟件上,你還有其他需求嗎?有,但很弱。學生使用的頻次和粘性非常依賴教學安排,粘性非常低,基本是“用完即走”的狀態。
讓教與學釋放更多能量的雨課堂,以高校課堂為切入口,變現模式為:硬件、軟件、增值服務三大方面。硬件上,推出翻頁筆,定價為99元;軟件上,會員套餐分為免費版、16元會員版、66元超級會員版和機構版;增長服務上,推出雨課件和培訓服務,雨課件單套售賣在200-800元。
以教師/學校群體切入,是被動型下載的工具產品的表現,不過變現也并非容易,需要極強的渠道和商務能力。
3. 生活服務類APP
這幾年,隨著小程序和H5的普及,許多產品形態已經不再是APP,但供需關系并沒有改變,只是用戶端的體驗上的不同。整體而言,在易用和便捷上:小程序 > H5 > APP。
食堂訂餐和店鋪外賣能占據絕大部分市場份額,其余的份額被零食盒子、代取快遞、跑腿代辦、信息發布、二手交易瓜分。
生活服務類是筆者目前比較看好的一類,因為其和用戶需求高度匹配,能切中用戶的某一類剛性需求,且不斷深入,從而獲得利潤。
即便如此剛的需求,也存在很多難點,筆者曾經在大學期間進行過校園外賣點餐平臺的創業,結合我的經歷來談一下這其中的難點。
1)校園監管政策限制
政策方面是最難突破的關卡,學校具有一票否決權。校園外賣特別受校園政策的監管要求限制,也是最難攻破的一道關卡。食品安全向來是高壓線,做校園外賣平臺,有餐飲經營許可證等證件是最基本的準入門檻。
若學校監管上特別嚴格,則基本沒有存活的可能。目前全國很多高校也在探索自研校園外賣點餐平臺。
2)有更強勁的外部競爭者
做校園外賣市場,就一定會和美團、餓了么兩家進行PK。如果只是做校內外賣(食堂外賣),口味和品類有限,用戶沒有新鮮感。相比起來,美團和餓了么會更全、種類也會更豐富。
如果校園周邊特別繁華,則校園外賣點餐平臺的生意會非常受影響。
3)能否提供完備的配套服務
校園外賣點餐平臺不僅僅是一個平臺,其需要滿足供需雙方的訴求,商家希望餐更快地送出,顧客希望更快地拿到餐。效率之爭上,基本需要滿足兩個必要條件,即:
- 為商家安裝打印機,用來打印訂單,方便快速備餐,手寫非常慢,就餐高峰基本沒有時間寫訂單;
- 為商家儲備騎手,商家一般喜歡雇傭學校的學生做兼職,但難度極高,學生就餐的時間有限,工資又不高的情況下很少有學生愿意做。
前者的難度在于,每個外賣點餐平臺使用的打印機都不相同,商家并不愿意裝多臺,非常麻煩。若幾個平臺之間,訂單差距較大,商家就會直接做出舍棄。后者的難度在于,平臺能否管理和配備符合要求的騎手,提升效率,同時還要考慮每天訂單量的多少合理配備騎手數量。
4)非完全市場化競爭
高校市場并非完全市場化自由競爭。如果是本校內的校園外賣,這個問題并不是特別凸顯。如果引入了校外店鋪的外賣,校內商鋪會出現抵制情況,食堂方面也會向學校施壓。
5)需求弱,天花板低
校園外面的需求因地區而異,對于偏遠地區、消費力落后的城市高校,校園外賣需要并不會特別強烈。同時,也和學校的食堂水平和宿舍位置等客觀條件強相關??偠灾?,校園外賣并不是每個學校都有市場。
6)無專業且持續的學生運營團隊
取決于這些能否做成的一個特別關鍵的因素是校園大使帶領的本校運營團隊,不過這個很難保證質量。學生的第一主業并非工作,而是學習,因此并不是一個嚴格意義上的職場人,他有多重身份,并不能全身心來負責事情。另外,面臨學業和畢業等問題,精力都會受到限制。
代取快遞、跑腿代辦、信息發布、二手交易瓜分等功能,有的平臺會選擇其中幾個適合本平臺用戶需求的功能加入校園外賣點餐平臺中,還有的平臺會選擇索性做一個全面的APP。
4. 學生兼職類APP
學生兼職類APP,整個行業的口碑和名聲都不是太好,這可能也是整個行業需要思考的問題。
除此之外,還有三個核心問題:用戶側需求是否足夠多且大?供給側真的有那么多優質靠譜的兼職嗎?平臺如何監管兼職的真實性?
1)用戶側需求是否足夠多且大?
學生的首要任務和目的是學習,兼職是在完成學業的基礎上衍生出的需求。對于必須以兼職打工賺錢生活費的學生來說,學校也會提供多元化的勤工儉學機會和崗位。
畢業生對實習和校招的需求是剛需,很多招聘類APP會將兼職作為其中的一個板塊。單獨以兼職作為主要功能的APP,需要考慮用戶需求是否足夠多且強烈。
2)供給側真的有那么多優質靠譜的兼職嗎?
靠譜和優質是兩個層次的需求。
正如上文所說,兼職在人們的印象中,大多不靠譜。靠譜的兼職工作是真實存在的,但市場上看到的,更多的是以兼職為由進行的詐騙和剝削勞動力。筆者曾經使用過國內某知名兼職APP,很多崗位表述的極具吸引力,既靠譜又優質,但真實溝通后,發現和描述的相差甚遠。
大學生其實更追求優質的兼職工作。不同于日本的建筑、護理等兼職工種,打開知名的大學生兼職APP,見到的是發單、客服、酒店服務員等沒有過多技術含量且工資低的兼職。
根據兼職市場藍皮書的報告分析,現在的90后更多的是想通過兼職鍛煉自己,比如找一些家教的兼職,因為他們很多人其實并不缺錢,所以需求點在于能夠長見識或者學到知識。
另外,每個人對于優質的定義并不相同,距離、時薪、工作時間、和所學專業匹配度等都可能成為判斷的因素。
整個主要的矛盾是在于供給側與需求側的需求難以匹配,許多兼職平臺的運營者只看到了職位的發布,卻沒去研究這些職位到底是不是學生所喜歡。
3)平臺如何監管兼職的真實性?
大學生是一個沒有真實接觸社會的群體,他們懵懂,但對一切充滿好奇和期待。但兼職APP上充斥的虛假信息層出不窮,很多APP是不需要經過任何資質審核就可以發布崗位的。平臺默許的背后,是數據增長的野心在不斷作崇。
另外,即便是經過了認證資質的企業,就真的正規嗎?就真的不會有任何問題嗎?套殼進行詐騙的案例已經數不勝數,這其中,平臺能行之有效的監管空間又有多少呢?
這三個問題一直困擾兼職類APP的發展,到如今仍然沒有特別好的答案。
三、結語
說了這么多,是不是大學校園APP就完全沒有機會了?當然不是。只是目前,這些問題確實阻礙了發展,我們需要做的是不斷探索,找到它們的解。
寫這篇文章時,一直在思考到底怎樣的APP能算是成功走向全國校園,成為現象級產品?
我發現了一個比較粗糙的判斷方法,你可以看看每年高校新生開學季的推文里有沒有你的APP推薦。
隨著校園和社會的邊界越發模糊,很多商業機會將被徹底改變。未來,大學校園APP的競爭只會更加激烈和慘痛。每個地區都可以有小而美的校園APP,但想做到全國市場,難度確實很大。
潮水,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奔騰翻涌,永無止息。無數創業者在這里奉獻青春,試圖圓夢自己的理想和愿景。
這是一個可以講故事的市場,多少心悸在暗潮涌動。你方唱罷我登場,可這個故事似乎并沒有那么好講。
我們期待這片熱土上,再多幾段傳奇佳話,給在這里的創業者們提振士氣,加油助威!
#專欄作家#
李云琪,公眾號:李云琪,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癡迷于研究心理學和傳播學,志向成為產品+運營的復合型人才。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本文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原創激勵計劃》出品。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作者您好!可以和您交流一下嗎,我是重慶西南大學的,目前讀大二,是校內小程序團隊的成員,目前用戶數有1w,想和您聊聊關于用戶留存和轉化方面的內容。
您好,可以加我微信:yunqiyunqi123
其實我很想說貌似現在也沒有什么專門為大學生創立的APP吧
中國的大學生比較躺平或內向。宅,社交也是小圈子?;顒蛹乙采?,學習為主。
作者這篇文章寫的非常棒????分析很透徹 我對校園市場很熟悉是否可以加個好友呢
謝謝您的喜歡和任何,很愿意和您交流,共同學習探討。文章結尾有我的公眾號,通過公眾號您可以加到我的微信。
你好,看了你的回復。感覺想跟你多溝通下,我也是做校園這方面工作的
大學生有什么普通人沒有的需求嗎?有什么特別之處嗎?如果大家需求都差不多。吃的問題美團滿足,兼職的問題boss直聘滿足,社交的問題微信和soul滿足。為啥還要單獨裝一個app?多此一舉啊。哪怕可以更精準的滿足需求,但代價是這類小眾app里的供給太少,無法滿足基本需求,精準又有何用。只有那種滿足大學生獨有需求的app才有機會脫穎而出。當年人人網其實可以理解為早期互聯網用戶恰好都是大學生,又沒啥別的產品可用。等到那幾波大學生畢業了,就后繼無人了,大家都去用其他app滿足社交需求了,不一定非得用人人。那什么樣的需求是大學生獨有的?多半是學校沒做好的。學校會怎么看待來幫忙的人?會覺得這是來揭我短兒的。
這個問題我用我個人親身經歷來回答你。首先說一下我的經歷。專科生,在重慶讀書,大二創業,開公司,做的生意是和朋友自己開發了一個app,學生可以在上面買超市商品和外賣還可以代取快遞發布兼職崗位。配送是學生通過配送端注冊搶單5000人的??茖W院一學期做了200w營業額。
你的問題
您好,可以了解一下創業過程嘛
疫情期間嗎?
200W營業額,5000人,等于每個人一學期花了400元在這上面。
這數據是真實的嗎?
200萬不算夸張,每天1000單差不多一學期就能實現,難的是學校關系這塊和美團平臺競爭
一學期200萬營業額只需要一個運營人員就可以運營出來。因為我全部靠系統和子系統解決了90%問題
真實數據。好幾年前的事了。
還不能這么算。實際在校人數其實只有4k左右(每年有學生出去實習)
1.大學生和普通人有什么區別?
有!很多大學美團無法進入!只能送到校門口如果你能送到寢室里面,他們就會用你!
2.兼職招聘為什么不用其他平臺
很多學校是一個相對特殊的群體,這些平臺的工作大學生很多時候根本不適合去做而這些平臺并沒有那么友好,舉個例子,大學生兼職半徑基本上是學校5公里內,而這個范圍的工作機會在這些平臺上很少so
3.社交等為什么不用sol
這個問題我覺得歸結于市場和定位不同,面向社會的社交和面向校園內的社交是完全不同的
大學生人傻錢多只是相對的,不是真的任人宰割
校園app很多時候因為選擇太多而變得雞肋,有些時候都是校內大學生創業,經常有很多問題其實也是無法解決的
校園app推廣起來不困難,基數大,但使用率卻不高,沒有很多大學生會費心思在一個不成熟的校園app上
感覺校園app很難走出這個學校,就算兩個學校相隔不到1km除了像學習通以外的,其實很難找到相同的app,就是很卷啊
表格中確實是做的很成熟的app了,大學APP做的比較困難的點是用戶不穩定,有可能今天用了明天就忘了
校園app的種類太多了,其實不只是這些問題。如果界面不夠干凈,定價太高,都會讓這個app變成一個死局
校園app如果不是學校強制使用,一般是不會用的,而且就算有些學校強制使用了,畢業后也不會再用了,不會總有人20歲
主要是學生人數比較固定,畢業生不會再使用校園APP,而一般面向大眾的APP也都能滿足學生需要
大學的需求有多持續周期又短,很難形成統一和普遍適用,而且使用場景少,比較難做和堅持
大學校園app除非硬性規定使用,說到底還是產品結構不完善,沒啥受眾率。
總的來說還是用戶受限,APP里的內容大多都圍繞著校園,其他人就不會想下載。
好像確實是這樣,校園APP一般就是校園內的學生使用,其他人可能都不知道這個APP
感覺超級課程表使用體驗蠻好的,但是小米更新后也有了小米課程表完美平替了
校園app的真的太多了,很多時候今天用這個,明天用那個,很難固定用一個app
主要沒有固定的受眾,像我初中的時候用好分數,高中用釘釘,大學用學習通
“我們期待這片熱土上,再多幾段傳奇佳話”看到這句話真的很感慨,很多在校大學生都希望自己能通過自己的努力在這個學校留下些什么
說到底做的產品沒法直擊用戶通點,現有產品感覺要么太簡單要么太復雜,使用體驗不行
校園APP功能太單一了,學生也要吃飯購物啊,如果有這么一個APP包括這些功能,至少會增加使用率。
用戶少是少,但是種類多,我記得我都下載了一頁的關于學習的APP.
校園APP大部分使用者估計都是大學生,人群非常穩定,但是范圍也就那那一點點。
校園服務挺多的,學生需求少,而且有些學校管理也有限制,真的挺難做起來的
這些不好做啊,因為大學生興趣點太多了,很難滿足需求,并且APP要做好本身也很難的
之前做過校園業務+社交的模式,社交根本不溫不火,大學的社交屬性本就沒有這么強,可能興趣小組和社團都比社交要精彩。校園社交也不是不能做,但需要非常強運營支撐,最好能針對每個學校搞出自己的特色。
哎,這還真的是,記的自己剛上大學那會,還做過兼職,就是推廣校園APP,但是最后還真沒做起來。
潮水,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奔騰翻涌,永無止息。無數創業者在這里奉獻青春,試圖圓夢自己的理想和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