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蘇格拉底的辯證方法中,如何認知產品

10 評論 2817 瀏覽 8 收藏 28 分鐘

編輯導語:一個好的產品離不開框架,框架能為我們的內容提供一個形式,幫我們快速構建產品。本篇文章,作者通過對蘇格拉底和黑格爾哲學理論的介紹與分析,給我們介紹了一個能夠應用在構建現代世界產品的古典哲學框架。一起來看看吧。

人們喜歡框架。世界上很多東西都是建立在這樣或那樣的框架之上,尤其是在商業世界和產品管理領域:無論是在功能優先級排序、需求撰寫、客戶訪談,還是在計算指標等問題上,都用得上框架。有一個常見的PM問題是:“我們PM有這樣的框架嗎?”答案是肯定的。

因為框架是一個有用的工具——它們提供了一個基礎,人們可以在此基礎上構建想法,以達到特定的目的或目標,當它們在團隊、公司和行業之間共享時,其價值會被放大。

它們創造了一種通用語言,讓數據、想法都得以被組建,并傳遞給他人,并確保每個人都在同樣的參數下運作,就像建筑師的藍圖??蚣転槲覀兊膬热萏峁┝诵问健秃帽热绻覀兪?8世紀的詩人,我們不必每次在寫作時重新發明十四行詩或六節詩。

幾千年來,人類一直在思考這個世界,并把他們的想法寫下來,所以我們在哲學中也有大量的、經過時間檢驗的框架。這些框架可以提供不同的視角,我們可以通過這些視角,來看待我們在家庭、工作、社會等場所中所發生的經歷、所遭遇的問題和所產生的交流。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對蘇格拉底和黑格爾這兩位著名哲學家,以及他們對“辯證法”這一哲學框架的各自看法進行研究,看看他們的思想可以如何應用到現代紀元下的產品構建。

01

由于黑格爾的著作晦澀難懂,我將從一些二次文獻中——主要是Michael Allen Fox的The Accessible Hegel(2005)和斯坦福哲學百科有關黑格爾及其作品的相關條目——提煉他的思想。

我并不敢宣稱自己是研究這兩位哲學家及其思想的權威,但起碼,我希望可以點亮你思維的火花或求知欲,讓你對這些偉大的哲學家有更深刻的了解,以及如何應用他們的思想,對我們的工作和世界產生影響。

辯證法是一種哲學論證方法,指對立的雙方進行不停的辯論,直到達成某種共識。

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公元前469-公元前399年)通過這種方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的哲學和思想由他最著名的學生柏拉圖(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47年)傳遞給我們,因為蘇格拉底本人從未寫下任何東西(我猜他不喜歡文獻記錄)。

在柏拉圖的著作中,也就是我們熟知的柏拉圖式或蘇格拉底式的對話中,我們讀到了蘇格拉底和他的雅典同伴之間發生的各種哲學爭論。這些充滿激情、內容廣泛的爭論為我們提供了蘇格拉底的辨證方法,至今仍在世界范圍內被研究和應用。

觀點相反的人之間的對話或辯論是辯證法的典型例子,也是蘇格拉底辯證法的全部內容。對話通常包含了以下內容:對話者闡述了蘇格拉底不予同意的觀點,由于蘇格拉底不是一個對問題不加審視的人——他從幫助人們找到思維中的錯誤中獲得了極大的樂趣——因此辯論隨之展開。

隨著來回過程的展開,問題和答案在每個人之間傳遞(通常是蘇格拉底提出問題)。對話者逐漸承認蘇格拉底的觀點,因為蘇格拉底發現了他的先入為主,并審視以前認為是理所當然的觀點;最終他們改變或完善了自己的觀點,對當下的問題切換至更復雜的立場。

在對傳統哲學家的刻板印象中,他們是孤獨的思想家,躲在象牙塔里,對晦澀難懂的話題寫下一頁又一頁的思考和分析,最終發表研究成果供人閱讀。

但是用蘇格拉底辯證法進行研究卻與這類刻板印象截然相反。與哲學隱士在點亮燭光的房間里獨自寫作的方式不同,蘇格拉底的辨證研究法要求人貫穿整個過程——合作,同意和反對,引出和分析假設,得出結論,并一起形成新的、更復雜的觀點。

孤獨者和蘇格拉底之間的對立在某種程度上類似于我們在構建產品時使用的老派(瀑布式)和新派(敏捷式)方法論之間的分裂。

瀑布式的哲學始于牛津大學的象牙塔頂端,并以線性遞增的方式向下傳遞給人們:作家>編輯>出版商>零售>讀者;而敏捷式的蘇格拉底辯證法則在人們的公共場所生活和呼吸,在一個密閉的反饋循環中一起辯論和完善想法。

我們可以用蘇格拉底式的辯證法來思考團隊內部合作。

如何在解決問題上達成一致,并在解決這些問題的最佳方式上產生建設性的分歧,并一起對我們的客戶、他們的需求、以及我們投入時間和資源的正確解決方案達成更深層的理解?

在敏捷開發中,沒有什么比與團隊一起進行討論、改進的會議更令人愉悅的了:觀點和意見被自由地提出來,經過熱烈的討論后,觀點被承認并得到打磨,最后,團隊不僅在前進的道路上達成一致,而且對這個方法充滿信心,因為已經花了時間來解決未來工作中會碰到的問題、風險和可能性。

如果不公開交流,這些問題、風險和可能性就不會那么清晰;如果不使用類似蘇格拉底辯證法的自由辯論方法,我們就有可能錯過重要的觀點或想法,交付錯誤的產品,或者交付一些根本不提供任何價值的東西。

我們工作的最終結果是相關人員之間辯證關系的直接產物;為了避免意外和減少風險,在鼓勵健康分歧的氛圍中與所有利益相關者進行公開對話是至關重要的。

當我們得出一個解決方案并決定將其發布給我們的客戶時,我們應該走進他們的世界,與他們進行對話,討論異同,并獲得新的見解。我們不僅可以利用這些見解來完善我們目前正在進行的工作,還可以在構建下一個功能或產品時利用這些觀點。

再進一步,我們可以找到一些值得信賴的客戶,與他們分享我們的想法和正在進行的工作,在我們有東西產出之前就進行蘇格拉底式的辯證,互相交流想法。

就像蘇格拉底一樣,你可能會動搖他們原有的想法,如果你這時試圖推銷一個新的產品方案,就能得到他們的支持。更美好的一種可能,是你會學到一些新東西,并因此產生動搖,在一個全新的問題或市場方向上收獲更珍貴的洞察。

和我們的團隊、用戶一起優化迭代,這便是蘇格拉底的方式。

02

從蘇格拉底去世到G.W.F.黑格爾(1770-1831)的誕生之間有超過兩千年的時間。在這一時期,西方哲學家們大多對存在、事物的本質或基本性質感興趣,而不是對辯證法或事物的變化等過程感興趣。2

然而,也有一些人在思考變化的意義,特別是有一個人,他的想法將對未來的許多哲學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包括黑格爾。

在我們研究黑格爾的辯證法思想之前,我們需要回到過去,甚至比蘇格拉底還要早一點,來簡單地提一下赫拉克利特(公元前535-公元前475年)。赫拉克利特是蘇格拉底之前的一位脾氣暴躁的哲學家,他的箴言*panta rhei*,即“萬物皆流”,經常被用來概括他的整個哲學理論。3

他采用了有力的比喻來說明他的觀點,即所有事物都處于不斷變化的狀態,總是在變化并成為新事物。

你可能聽說過他一些著名的格言,如“人不可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或“唯一不變的只有變化?!?他認為所有事物都包含對立或矛盾,并舉了一個例子來說明這一點:“海是最純凈的,也是最污濁的——因為海對魚來說是可飲用的和健康的,對人來說是不可飲用的和有害的?!?/p>

到了19世紀初,赫拉克利特的流變思想大行其道,對許多哲學家來說與“存在”同樣重要,并有了一個新的名字——“生成”。它成為當時一些哲學家的焦點,特別是黑格爾,“他可以說是自古以來最重要的生成哲學家?!?

由于黑格爾的研究范圍太廣,難以在文章中被概括,更別說像我這樣的人了;他復雜的哲學體系已經被許多人書寫,既對無數哲學家產生了重大影響,也嚇退了同樣多的人。鑒于我們的目的,在這里我們將只關注他研究工作中的一個基礎,即他以蘇格拉底和赫拉克利特思想為基石的辯證法。

過去,辯證法一直被認為是一個對話的過程,人們通過口頭上的同意和反對來獲得對某一事物新的或更深的理解。而在19世紀初,黑格爾創新地把辯證法的概念應用到幾乎所有事物上。他提出一切事物都存在著矛盾或對立的雙方。?

他采用了蘇格拉底的辯證法觀念,并以赫拉克利特為跳板,將其觀念引向萬物內部。所有事物本身都包含著矛盾,而這些矛盾相互推擠,導致了比原來事物更復雜的一個版本,即將內部矛盾合并成新的統一的整體,將自身分解成新的、更偉大的事物。

這一理念可以應用于所有以創造為最終結果的過程,無論是藝術還是產品,甚至是社會和文化。

在我們深入探討這個內在矛盾或對立的概念之前,我們需要了解他是如何看待“生成”的。

根據黑格爾的觀點,一切存在的事物,無論是物理物體、自然力量,還是精神概念和思想,都處于一種永久的、不穩定的“生成”狀態:

在我們的現實中,一切都在不斷變化。而且任何事物的存在,它的“存在”或本質,都是先從不存在開始的;在某個時刻,它“生成”存在;只要它存在,它就會參與成為某種東西的過程,直到它最終滅亡,再次成為不存在。?

有化為無,無化為有。(來源:https://plato.stanford.edu/entries/hegel-dialectics/#Rel)

那么,產品和企業,就像世界上的其他事物一樣,處于不斷的“生成”狀態,從產品的原型到收購,再到宣布破產——在它們生命周期的每個階段,它們都在變成其他東西,或好或壞,直到最終不存在(黑格爾可能認為,一個產品直到不再存在于一個人的思想或記憶中,才算不存在)。

而且,不僅是產品和企業在無休止地變化,我們所處的市場、消費者的習慣和偏好、文化規范、國家經濟、地緣政治關系……都在不斷變化。

實現創新和為市場帶來真正獨特的東西的第一步,是理解事物的默認狀態是“生成”,而非“存在”。

假設我們根據今天的市場格局想出一個新產品,從規劃階段到設計到開發到測試,然后在我們有這個想法的一年后向世界發布——在整個過程中,市場格局一直在變化。

雖然“精益”思維——盡可能快速地構建、衡量、學習并重復——在這里很有用,但是在《精益創業》這本書問世的幾個世紀之前,黑格爾關于萬物中永遠存在“生成”的概念則為有商業頭腦的人揭示了兩個觀點:

  1. 理解事物的默認狀態是“生成”,而非“存在”。
  2. 確保你的產品總是處于一種可變化的狀態,當下的最佳解決方案可能不是未來的最佳解決方案。

成長就是迭代。要打造成功的產品,首先從解決問題開始。一旦你驗證了你認為的問題的確是一個問題(而且是一個人們愿意付費解決的問題),你就可以開始試驗、提出解決方案,并與客戶進行測試。

當你驗證了你真的是在做一件事的時候,你就把它做得更大一些,直到它成為一個可以投入市場的可行產品。

可以與更多的客戶交談,找到更多的機會去接觸更多的人,提供更多的價值,解決更多的問題;之后試驗解決方案,對它們進行測試,然后整個過程循環往復。

你可以繼續這個過程,因為總是有改進的余地;總是有改進的余地,是因為沒有任何東西會被鎖定在一個永久的存在狀態中;一切都在“生成”,包括我們正在解決的問題。

我們對產品和解決方案進行迭代,是因為我們把它們帶到這個處于不斷變化的世界中來解決問題;問題和客戶都在變化,就像存在的其他事物一樣。

即使數據看起來不錯,每個人都對你的產品贊不絕口,但它存在于一個不斷變化的世界中——如果它不能不斷地迭代優化,它就注定會消失。

03

既然我們對“生成”的基礎知識有了扎實的掌握,我們就可以研究黑格爾關于內部對立矛盾的想法,而這正是讓事情變得有趣的地方。

回想一下拋硬幣的時候。每個硬幣都有兩面,因為每一面硬幣朝上的概率是平均的,所以我們常用其來做決定或解決糾紛。

你會用兩面都是花或字的硬幣來解決沖突嗎?大概率不會,因為你知道最終結果是什么,所以這樣的一枚硬幣是無效的。

這樣的兩面性可以認為是被包含在硬幣的內部,或存在于整枚硬幣當中。

黑格爾認為,所有事物都包含內部對立或矛盾,無論它們是存在于物理領域,如一枚硬幣,還是存在于我們的頭腦中,如概念、思想以及我們的各種意識狀態和情緒。

而且,事物不僅包含對立的力量:這些力量揭示了一種依賴性或互補性,正是這種依賴性使得事物成為事物,用黑格爾的話說,這些力量化為一個整體。1?

如果一枚硬幣只有正面沒有反面,就會失去所有的力量和意義,就像沒有死亡的“生命”是不存在的。黑格爾將這一觀點應用到一切事物,他認為:“一切事物都是由它所積極表達的東西、和它所壓制或排斥的東西構成的?!?1

所有事物都存在對其他事物的內在否定,這些內在否定賦予了事物本身的意義,它們的重要性等同于塑造結構的現實特征。黑格爾與許多東方哲學都存在這種想法;你可以在道教和禪宗中找到類似的概念。

這里存在許多可接受或可辯駁的地方,許多人在這兩方面都有涉及討論,但關于這個問題,我們需要放到另一篇論文里探討。黑格爾的確在這些思想上有更為深刻的研究,如果你真的對他的所思所想感興趣,建議你深入研究他的著作。

現在讓我們把有關內部矛盾、對立統一的思想,應用于企業和產品之中。

一家公司即使有些事不說、不做,也會受到其所做之事的同等影響;進入這個新的垂直領域而非那個領域,優先考慮這個客戶群而非另一個,在最新的新聞稿或推特中使用這個短語而非另一個短語。

一款產品的存在不僅取決于它對用戶提供了一定價值,也同樣取決于它不曾做過某些事情、不曾擁有過某些功能以及不曾提供過某些價值。

它甚至沒有嘗試去做上述這些事情,因為它可以在其他方面做得更好,并區別于市面上的其他產品。

任何熟悉管理路線圖或積存工作的人都明白我在說什么。你不可能顧及所有方面——搭建這個功能意味著舍棄另一個功能,或者至少不在這個季度/年份予以考慮。

我們每天都在做什么和不做什么之間做出決定,而選擇不做什么,也是我們最終產品及其形態形成的原因之一。

當你開始這樣思考時,你很容易便能注意到內部矛盾無處不在,尤其是在工作場所之中。

當機構中存在與流程相關的對立矛盾,如內部報告系統無法從正確的地方獲得正確的數據,或者某些數值點在運行時其定義存在矛盾;又比如在組織中,政黨和派系關系之間也充滿了對立——相信此時此刻你已經聯想到了某些案例。關鍵點在于這類對立矛盾造就了這一組織,并塑造了旁人對它們的看法。

對立矛盾對一個組織的存在很重要,如果你想提高效率,你必須創造一個環境,讓內部的對立力量一起工作,相互依賴,發揮比自身更大的力量。

矛盾永遠存在,但如果引導得當,它們可以創造平衡,而非不穩定。

產品本身也是如此。就軟件而言,代碼庫中包含了大量由以前的決策想法與最近的決策想法沖突而產生的矛盾。過時的數據庫和數據包、快速修復、最后一分鐘的需求更新、策略調整或方案更改等等的殘余,將始終存在于產品中,并且不會在我們開發下一個特性時消失。

我們的目標應該是,在產品內部不斷積累的大量小矛盾中創造出一個統一的整體,既具體(技術債務),又更抽象(戰略調整)。

即使組織中的任何人,做出的看似無關緊要的行動和倉促決定,通過引入一些新問題、重新引入舊問題、精煉流程、關系重組,也許可以將產品或公司拉向某個確定的方向,而非另一個方向。

其實,讓某個企業或產品走向某種統一的、純粹的狀態,沒有任何矛盾或對立,沒有任何緊張或斗爭,似乎是不可能的。

但這并不是真正的重點;用辯證法思考只是一個方向,幫助我們思考這些存在于我們的組織、我們的產品、我們自己和其他人中的矛盾和對立。

一旦你開始注意它們,你就可以開始采取措施,緩慢卻堅定地引導著它們朝正確的方向發展。

請記住,所有的事物都處于變化的狀態。如果我們一直專注于不斷變化的、相互對立和相互依賴的力量,我們就會看到整體,而這有助于我們做出明智的決定。

那么,我們如何把這一切結合在一起,在工作中真正地使用辯證法呢?

這不是一個具體的框架——不涉及任何電子表格或模板——而是一種結構化思考的方式,也是一種透視我們每天發現的許多問題和解決方案的視角。

我提出的“產品辯證法”是蘇格拉底辯證法和黑格爾辯證法的綜合,是思考構成一個組織及產品的內外對立矛盾的一種方式。

對立的力量是創造過程的一部分,是一切的一部分。它們的內部斗爭和相互依賴的殘余力量將會與你同在,直到它們被解決(或被認為解決了,或被拋棄了)。

沒有人可以預測未來,但用蘇格拉底和黑格爾提出的辯證過程來思考,可以幫助我們在決定前進的道路時,牢記過去和現在的矛盾、對立、否定和依賴。

以下是產品辯證法的主要啟示:

  • 注重團隊中的溝通和分歧,這能幫助你的進步。不要害怕與客戶意見相左。
  • 不要落入“生成”的陷阱——你的組織、產品、人員、客戶、市場和世界都處于“生成”的狀態。永遠用發展的眼光向前看,否則就有可能變得一無所有。
  • 吸收外部的反對意見(競爭對手發布的信息、客戶反饋、市場力量等),并將其納入你的組織、流程和產品中,以努力實現更強大、更統一的自己。
  • 你提供給客戶的價值是由你實際呈現給他們的東西、以及你并未呈現給他們的東西共同構成的。要牢記我們所建立的東西中存在的否定,以及它們如何對外部和內部的看法做出貢獻。
  • 注意內部的反對意見(利益相關沖突、優先級矛盾、bug等),這些對立矛盾將在你前進的過程中成為業務的一部分。不要忽視它們,將它們融入你的決策,并努力解決它們。

產品辯證法還可以如何應用,將取決于你如何嘗試使用它。通過這個視角觀察你的公司、產品和你的個人生活,我想你會發現一些有趣的事情。希望有些內容可以助推你的內在力量“生成”現實。

參考文獻:

1 Maybee, Julie E., “Hegel’s Dialectics”, The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Winter 2020 Edition), Edward N. Zalta (ed.), URL = https://plato.stanford.edu/archives/win2020/entries/hegel-dialectics/.

2 Fox, Michael Allen,The Accessible Hegel, p. 38.

3 Beris, A. N. and A. J. Giacomin, “π?ντα ?ε?: Everything Flows”, Cover Article, Applied Rheology, 24(5) (2014), pp. 1–13.

? DK B91, from Plutarch On the E at Delphi 392b.

? Fox, Michael Allen,The Accessible Hegel, p. 38.

? Maybee, Julie E., “Hegel’s Dialectics”, The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Winter 2020 Edition), Edward N. Zalta (ed.), URL = <https://plato.stanford.edu/archives/win2020/entries/hegel-dialectics/>.

? Fox, Michael Allen,The Accessible Hegel, p. 38–39.

? Ibid., p. 75.

? Ibid.

1? Ibid., p. 41

11 Ibid., p. 42

 

原文作者:Philosophy + Product

原文標題:Agree, Disagree, Iterate: Product Dialectics

原文地址:https://bootcamp.uxdesign.cc/product-dialectics-887ef04f3720

譯者:許綺博,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實習生

本文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實習生 @許綺博 翻譯發布,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原文作者:Sneham Pal
原文標題:How I made being productive a more rewarding experience: an UI/UX case study
原文鏈接:https://bootcamp.uxdesign.cc/how-i-made-being-productive-a-more-rewarding-experience-an-ui-ux-case-study-323ec19e8b7b
譯者:許綺博,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實習生
本文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實習生 @許綺博 翻譯發布,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看這篇文章云里霧里的,差點還以為走錯了網站哈哈哈,不過看到后面就清楚多啦

    來自北京 回復
  2. 我覺得這篇文章里的理念我們早就深入人心啦——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而不是靜止的眼光

    來自北京 回復
  3. 我覺得只要把哲學簡單概括一下,然后說怎么應用到產品中可能會更好點。

    來自北京 回復
  4. 這篇文章我覺得講哲學有點太多太多了,像我們這種對哲學不了解也不感興趣的,就會覺得有點枯燥

    來自北京 回復
  5. 蠻新穎的角度,產品路上還有很多學習的,太有趣了

    來自貴州 回復
  6. 其實是被標題吸引進來的,想看看是怎么和蘇格拉底扯上關系的

    回復
    1. 被標題吸引進來的加1,就是想看看是咋扯上關系的。

      來自陜西 回復
  7. 古典哲學框架運用到現代產品分析當中,得到一些思路的啟發

    回復
  8. 神奇,現在是方法都開始走哲學了,真的絕絕子,神奇。

    回復
  9. 看到文章標題,感覺產品格局一下打開,可以上升到哲學理論范疇。

    來自江蘇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