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興的設計模式:數字互動如何定義社交身份
編輯導語:技術的發展為人們帶來了更多樣的互動形式,在數字化的社交平臺上,用戶可以采用更多元的方式進行互動和交流。那么具體來看,數字產品提供了什么樣的新型互動形式?本篇文章里,作者就這一問題做了闡述,一起來看一下。
沒有敘事機制的數字產品只是無意義的空殼。每天我們都要使用不止一個數字產品,每一個產品都有它受人喜愛的特殊原因。但最重要的是,它們是我們的表演舞臺。
曾經,我們在Facebook上發布動態,他人便會對此做出評論,然后我們再對這些評論做出回復。這就是我們提升社會存在感*的方法。
在社交媒體上受到歡迎會讓我們在學校中也受到歡迎。在工作性社交也不例外,我在Teams或者Slack上發表評論,同事便會用gif來回應我。在任何的虛擬工作活動中,表情包都是常見的,我們被鼓勵在虛擬會議中保持活躍。在很多方面,社交媒體的流行幫助我們更好的適應混合式(遠程)辦公。
社會存在感*
社會存在感 (social presence),又譯為社會臨場感,社會存在感,社會呈現或社會表露。作為一種構念,社會存在感通常被用以描述對人際溝通敏感度的感知。即:在利用媒體進行溝通過程中,一個人被視為“真實的人”的程度及與他人聯系的感知程度。
人們可能認為一些媒體的社會存在感高,而另一些媒體的社會存在感低。社會存在感較高的媒體通常被認為是社交性的、熱情的、人性化的,社會存在感比較低的媒體則被認為非人性化。
而如今,數字產品不在只關于內容創造,它還與社區(community),鼓掌(claps)和回擊(clapbacks)有關。
隨著工作和生活之間的界線愈發糢糊,我們的職業空間也變成了社交空間,敘事也隨著我們的表達在此展開。它們是開放的,參與性的,并且包含嵌入式反饋機制。我們在尋求將自己與這些敘事聯系起來的方式,數字產品正提供了多樣的交互模式來滿足這一點。
接下來,我將使用3P:表演(performance),存在( presence),參與( participation)(將任何數字產品帶入生活的三元模型)來解釋它們。成功的內容創造者會評估這三個方面,而成功的產品設計則會兼顧這三個方面。
一、表演 Performance
UCG(用戶生成內容)是Web2.0的標志,但在大多數情況下,我們仍堅持使用現實世界的隱喻。
我們的數字生活在本質上幾乎是表演性的,內容由各方塑造,并在觀眾面前展開。有句老話說“如果你不為它付費,那你就會成為產品”。在這里可以調整為“如果你不為它付費,那你就會成為節目”。隨著設計的不斷發展,玩家角色(player personas)等游戲化概念會越來越多的與用戶角色(user personas)一起使用。
我們很多的數字行為都是基于現實世界的模擬,我們在墻上留言,我們關注別人,發布故事和文章,網上的大多數東西都是為了讓觀眾看到。如果你不發點什么,那事情真得發生了嗎?如果你不發帖,那你是真實存在的嗎?
即使是在虛擬的工作場所,你的名字被看到或被標記的次數越多,你的知名度就越高。你的在線狀態是你活動的標志,因應該多發送信息和郵件,特別是在非工作時間,讓別人看到你不僅僅完成了工作,并且還在加班。
隨著短視頻的流行,表演的含義變得更加字面化。網紅利用協作舞蹈流行趨勢跳上算法,賺取社交貨幣 [1];Ins喜劇演員則使用熱門音樂Cut來制作自己的搞笑視頻。
屏幕本身充當了敘事的框架裝置,關于“媒介即是信息”有很多相關的例子。聊天的截圖變成了病毒式傳播的表情包,具體來說,是一種來自約會聊天軟件的完整的聊天頁面截圖的特殊形式。
這些內容可以來自任何地方,幾乎任何聊天都可以被視為公開表演。在教程視頻中,屏幕被錄制,并包含一個或多個“表演者”,這在玩家中相當普遍。電影、電視節目和音樂視頻甚至嘗試通過屏幕來拍攝整部劇集;文章也嘗試通過短信為中心來撰寫。
擁有730w用戶的Snapchat發布了一個叫作Phony Text [2]的產品(通過短信界面的框架來故事)。每個故事都是從沉浸式講述的,就好像你就是那個正在打字和表達的人。故事的進展節奏是真實的,你必須耐心地等待每一個按鍵被點擊,每一條信息出現。熟悉的iOS界面、文字提示和打字聲音讓它看起來很可信。
毋庸置疑,屏幕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但基于屏幕的敘事是我們被動習慣的數字表演媒介。我們潛意識里也明白:在大多數情況下,從上線的那刻開始,我們已經開始表演了。
二、存在 Presence
數字存在(Digital Presence)正在高速發展,并且在元宇宙中它會變得更加智能 [3]:有意識地設計有“存在感”的產品,允許用戶自我表達,并且以某種方式留下線索。它們與互聯網中構成“身份”或“個性”的要素高度相關。
所以現在我們擁有什么?
我們有展示照片,頭像,emojis和定制光標(customised cursors)。在聊天軟件中,我們有動畫互動告訴其他人我們正在打字,我們還有彩色的狀態圖標告訴別人我們的在線狀態。我可以隨時回復會議邀請,讓組織者知道我的時間,而不需要通過其他任何方式。當令一個人在修改文檔時,產品還會通知我們,我們可以即時查看這些更改。
生產力應用需要在文檔中顯示協作者,以便于讓每個人都知道這個特定區域正在被編輯,他們可能需要避免同時編輯它。電子表格在用戶所在的單元格周圍有彩色邊框,邊框上有用戶的姓名或首字母。
當你跟隨其他用戶的視窗時,像Figma和Miro這樣的Canvas應用實際上會以復雜的同步機制顯示每個用戶的光標。Pitch則更進了一步,它用一個直播視頻和光標取代了虛擬形象。
有一次我和同事一邊通話一邊看同一個Figma文件。我邊聽他說話邊用光標畫∞,就像在打電話時來回踱步的樣子。不需要任何語言交流,他開始用光標模仿我的動作。我們的光標像花樣游泳運動員一樣跳來跳去,十分有趣。
我們會在Figma的白板工具FigJam上開派對,每個人的光標都在靈活地移動,就像數字版的哈利波特活點地圖一樣。有時,我們會給畫布設置夜店背景,奶酪和蒲萄酒的圖片也會擺出來讓我們挑選和移動。我們使用聯集,交集和差集的繪圖工具將一個蛋糕圖片切成四份。
我們在FigJam里玩游戲 [4],我們自發性地放入表情包供大家一起創作。一旦有了游樂場,會出現怎樣的新活動,以及我們的數字行為有多少是模仿的,隱式的,這些都讓我很感興趣。
這個臭名昭著的emoji庫正不斷擴大,包羅萬象。如果某樣東西沒有emoji,那么它被添加進來只是時間問題。Emoji在會議中被用作反饋,并且有效的被當成(會議是否)成功的指標。
同樣它們是生產力應用中的一種數據類型:Notion使用emoji作為頁面的默認標題,而表格應用通過條件格式將表情符號應用到數據的布爾值上。表情符號除了簡單的“喜歡”和“不喜歡”之外,還表達了一系列的情緒。意識到這些視覺符號的價值,微軟最近以全新的3D渲染和動畫視覺風格更新了超過1800個emoji。
當然也有可定制的emoji,Snapchat的Bitmoji和iOS的Memoji。甚至,你可以通過這些可定制化身來塑造你的數字存在:給他們換衣服,穿上限量版的運動鞋,或者用錄制一段memoji視頻發給別人。
我非常喜歡個性化的memoji和bitmoji貼紙的鍵盤。特別是當你輸入內容時,Snapchat實際上會改變貼紙內的文字。它們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都將是產生有趣的源泉。
Bitmojis也會出現在Snapmaps上,當你生日的時候,Bitmojis會聰明地拿著一個氣球,或者當你在移動的時候開車。多么有趣的再利用元數據(metadata)的方式!
Cameo overlays是一種新興的數字交互方式,我們已經如此習慣于在工作時看到自己在屏幕上,以至于產品都在設計將我們自己變成覆蓋圖層(overlays)的方式。
背景檢測技術可以輕松快速地用另一個視頻替換背景。我們不再需要綠幕就能變成天氣預報員,只需要一個濾鏡。Snapchat上我最喜歡的功能之一就是Cameo自拍貼紙,你的自拍照被放在一系列定制的貼紙上,甚至可以智能得發布你和朋友一天的完整動畫故事和短片。
其中,虛擬NFT形象(CryptoPunks, Bored Ape, Bunny warriors…)備受歡迎。這表明人們喜歡改變他們的社交媒體的頭像來炫燿他們的新資產。社交媒體利用所有權關聯身份的這一點,通過網絡影響自己的產品和發展。此外,虛擬NFT形象很容易產生新的故事,也很容易在3D元宇宙中被渲染成一個獨特的角色。
三、參與 Participation
參與是衡量表演是否成功的標準。這些社交軟件的算法被設計用來推銷它所認為的活躍的參與度中心——評論最多的照片,嵌入鏈接最多的文章,粉絲參與度最高的用戶,勢頭最強勁的熱點趨勢。
有影響力的人很清楚,為了推動內容本身,他們必須設置一個觸發點。可能是一些有爭議的東西,或以一個問題作為標題,以便讓人們互動和回應內容。
究竟是什么激勵一個不是卡戴珊家族的12歲孩子在Ins上“生活”?是必須要與粉絲互動嗎?
發布一條公共狀態信息可能是向全世界說“我有有趣的想法要分享”的最初方式。我們在MSN Messenger和Facebook上做過這樣的事情。當Twitter將其整個業務建立在“發布狀態”的行為之后,現在我們已經升級為“發布一個故事”。
snapchat的發明,被從Whatsapp到LinkedIn的所有產品所盜用?!肮适隆钡慕换ツJ揭呀洺蔀樽罹邩酥拘缘囊苿咏换ピO計范式:全屏的短暫內容,只需點擊一個人的形象就可以訪問,通過快速有效的點擊來導航。
發布一個故事表明他們已經參與其中,并做出了貢獻。打開Instagram,點擊第一個故事,點擊,點擊,點擊,點擊,點擊,點擊,然后關閉app,這個過程看上去是緊張不安的。但我們卻沒有真正關注內容或誰發布的內容,而是急于到達結尾。這無限滾動的目的是,我們永遠不會真的沒有故事可以點擊。
用戶已經習慣了發布故事,為了迎合觀眾的反饋機制,故事的創作過程也增加著大量的修飾:包括添加民意調查、問題、提示、鏈接和倒計時。它最近的一個功能是“添加你的(Add yours)”,允許你將你的故事添加到一個公共相冊,以便其他人在同一類別下找到。
“找到其他人(Finding others)”是這里的關鍵:能夠快速看到其他人用這個濾鏡、音樂或者這個標題做了什么。
這代表了“在一個標簽下搜索編目內容的”的一種進化,這是我們仍然重視的Web 1.0特性。把互聯網上任何地方的圖片釘到Pinterest的板子上,仍然是我每天都要做的一件事。
這仍然是一種現代用戶所期望的交互模式:進化的不僅是內容,并且是按下“使用音頻(Use Audio)”或“使用效果(Use Effect)”的動作按鈕,并參與到標簽(Tag)中的體驗。
使用AR濾鏡把你的臉換成動物十分有趣,但如果用在一群人解決相同的問題或者進行同一個挑戰時,這將更有趣。與熱門音樂一起,AR濾鏡會促使你“做些什么”,從而最大程度地吸引觀眾的參與——傾斜你的頭在兩個答案中選擇,眨眼以正確的方式定格一幀,以某種方式湊近你的臉來“找到你的內在模型”……
內容被重新分享和分發,特別是在多個平臺上——把帖子當作故事,把故事當作推特,把推特當作帖子。
內容同樣由這些分布式渠道驅動:Youtube的評論和Twitter的投票激發視頻創意,Snapchat的Q&A本身就是一種呼吁和回應機制。正是這些數字互動機制促成了炒作文化和通過社會反饋循環和參與式敘事引發公眾反應。
四、總結
考慮到很多技術的目的都是為了提高其社會和文化的戲?。ū硌荩┬Ч⑶以钪娴脑妇耙膊皇鞘裁慈〈F實的烏托邦空間,而是一個更公平的網絡愿景:更高保真的表演(混合現實加速內容創作,并以NFT加以保護)、更互相連接的的存在感(可攜式的個人身份和虛擬形象)和更分布式的參與(社區和分布式合作機制)。
也許正是因為這些必須考慮的因素,(類比于任何產品設計師的現有的工具包:信息、交互和界面)定義了今天的數字體驗。
相關閱讀
[1]TickTok 舞蹈的癡迷是如何從虛擬世界溢出到現實?
https://observer.com/2020/01/tiktok-dance-moves-choreography-history/
[2]Phony Text
https://story.snapchat.com/p/9aaa3c37-04e5-4caa-a94e-e84ee4ce1c28/3219544363894784
[3]Meta想要追蹤你的一切行為
https://www.dailymail.co.uk/sciencetech/article-10419251/Meta-files-hundreds-patents-technologies-track-users-movements-improve-metaverse.html
[4]11個有趣的 Figma團隊游戲
https://design.zeta.in/11-imaginative-fun-and-collaborative-figma-activities-to-do-with-your-team-93bf87ed9259
原文作者:Vivek Menon,譯者:第三設計觀察所,公眾號:第三設計研究所
原文名稱:Emerging design patterns: How digital interactions define social ones
原文鏈接:https://uxdesign.cc/emerging-design-patterns-how-digital-interactions-define-social-ones-d8967b573875
本文由 @第三設計觀察所 翻譯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CC0協議
個人認為在定義社交身份我們應該感受到一種身份認同(感覺就是社交平臺上給訂立的一種人設吧)像是社交假面?
說到這個我突然想起來,小紅書顯示ip歸屬地這其實也是定義社交身份的一環吧
進化的不僅是內容,并且是按下“使用音頻”或“使用效果”的動作按鈕,并參與到標簽中的體驗。這種交互模式更容易被大眾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