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作與狀態(tài)”的再思考

0 評論 2810 瀏覽 12 收藏 15 分鐘

編輯導語:你是否曾思考過一個問題——按鈕是表示“動作”還是表意“狀態(tài)”呢?這類問題經常發(fā)生在功能設計的各個操作環(huán)節(jié),展現形式小但互動頻次很高,本文作者對此進行了分析,一起來看一下吧。

前段時間和同事討論理財交易環(huán)節(jié)表單的設計方案,正好又遇到了按鈕是表示“動作”還是表意“狀態(tài)”的矛盾問題。這類問題雖歸屬于基礎交互,但卻經常發(fā)生在功能設計的各個操作環(huán)節(jié),展現形式雖小但互動頻次很高,所以這里重新整理思路,分享下思考。

01 動作和狀態(tài)的關系

檢索這兩個關鍵詞,百科和體驗文檔中的詞面釋義是這樣的:

  • 動作:具有一定動機和目的并指向客體的運動
  • 狀態(tài):人和事物表現出來的形態(tài)

簡單來說,動作有一定的目標性,是促使人或事物改變當前狀態(tài)的運動,而狀態(tài)是動作造成的結果,動作的介入會帶來狀態(tài)的變化,如圖所示:

“動作與狀態(tài)”的再思考

“動作”和“狀態(tài)”這兩者緊密相連,有時又可能互為因果,舉個生活中的例子:冰箱門常規(guī)情況下是“關閉”的狀態(tài),因為打開這個動作,隨即切換成“打開”的狀態(tài)。但打開這個動作能夠實現,前提則是需要一個“關閉”狀態(tài)的冰箱門。

02 按鈕的定義和類型

按鈕預示著一個即時操作的發(fā)起。按照操作帶來結果的差異程度,由大及小,可以把按鈕分為三類:

  1. 空間切換型按鈕
  2. 狀態(tài)變換型按鈕
  3. 數值調節(jié)型按鈕

1. 空間切換型按鈕

因操作的發(fā)起帶來場景的重大變化、空間的巨大切換或交互對象的消失與重建,這類操作的按鈕,我們都稱之為空間切換型按鈕。大多數項目中涉及的案例均屬此類:

  1. 外投廣告引導端外獲客,點擊[下載]按鈕,跳出瀏覽器,跳轉APP Store。
  2. 信貸借款流程,點擊[借款]按鈕,跳轉開啟完整的借款流程。
  3. 首頁營銷浮層,點擊[關閉],浮層消失。

“動作與狀態(tài)”的再思考

以上這些標準意義的交互,操作結果都是很重的。這類按鈕都是在表達動作-給予用戶預期,并能告訴用戶點下去之后,究竟會發(fā)生什么。相信在這一點上大家都有共識。

2. 狀態(tài)變換型按鈕

狀態(tài)變換型按鈕,顧名思義,不涉及重大場景、流程或者對象的的改變,而是控件不同交互形態(tài)的變換,這里的使用也是大家經常有爭議的環(huán)節(jié),著重討論一下。

最常見的例子就是:同一音樂播放器界面內,“播放”和“暫?!钡碾p態(tài)切換,這倆是表動作;但“切換播放模式”的按鈕,反而表義當前狀態(tài),展示原則和展現形式上,這不矛盾嗎?

“動作與狀態(tài)”的再思考

數字體驗基本都是生活體驗的映射。思考問題之前,我們先看生活中有沒有答案。比如:下班回家后,我們甚至都不用關注開關的原始狀態(tài),按一下就知道開關被打開了,因為屋子的燈亮了,雖然開關有兩種狀態(tài),但我們不注意也不會有疑惑。

“動作與狀態(tài)”的再思考

可設想一下,燈光開關設置在室外,關門之后,要我們在室外開啟或者關閉室內燈光,就很難準確實現,因為對當前屋內環(huán)境缺乏判斷。所以后來很多室外開關在原有基礎上都增加了狀態(tài)展示,這也是移動端狀態(tài)切換開關的界面設計靈感來源。

“動作與狀態(tài)”的再思考

以上案例可以看出,當前狀態(tài)的確定性可以消減動作帶來的疑惑。

1)能快速識別狀態(tài)的,按鈕表達觸發(fā)動作

回到音樂播放器例子,播放/暫停這個按鈕,表示的不是當前狀態(tài) – 當前是暫停態(tài),按鈕是“點擊后,會播放”的意思。音樂是否正在播放,這個狀態(tài),從聽覺和視覺上就可以很好地識別出來:黑膠是不是轉動、還有沒有歌聲、畫面動還是不動等等。按鈕的交互邏輯,就可以去強調觸發(fā)后的狀態(tài),即表達動作。在很多的常見場景中都有類似的應用,比如:

  • 視頻APP播放器的播放/暫停模式
  • 在線閱讀的黑夜/白天切換模式
  • 微信中的攝像頭前/后切換、語音/視頻切換

“動作與狀態(tài)”的再思考

等等設置和展示邏輯皆是如此。

2)不能快速識別的,按鈕表義當前狀態(tài)

還是音樂播放器的例子,播放模式切換按鈕,表示當前狀態(tài) – 當前處于隨機播放模式[以截圖為例]。播放模式[隨機、循環(huán)、單曲]的變化,相比于畫面視覺或聲音,是有滯后性的。到底選擇了哪種播放模式,在音樂暫停亦或播放中,都非常不明顯,很難判斷。

“動作與狀態(tài)”的再思考

那么好,這個按鈕的交互邏輯,最好就去幫助用戶在視覺上更簡單高效地去識別當前狀態(tài)。繼續(xù)向下思考,好像還有哪里不對勁:狀態(tài)能夠識別到了,但用戶操作有預期嗎?特別是一個功能存在兩種以上的模式時,用戶完全不知道點擊后的結果。調整到如下方案是不是更合適?既能告知當前狀態(tài),又有選擇預期。

“動作與狀態(tài)”的再思考

邏輯上是更清晰了,但和其他功能疊加,這個界面更復雜了。移動產品物理屏幕的限制不可能給予所有信息的充分展示,要滿足用戶基礎識別性和產品多功能入口數的雙重要求,設計的精簡成為必然。于是便有了目前討論的線上方案。

按鈕表意當前狀態(tài),有很多的應用場景,比如:

“動作與狀態(tài)”的再思考

  • 視頻播放器的鎖屏功能
  • 電商列表頁的商品圖文展示模式
  • 手機顯示控制中心的各種功能入口切換模式

等等設置和展示邏輯皆是如此。

3)動作和狀態(tài)的邏輯受產品策略影響

場景的可識別性與按鈕的使用邏輯在對應關系上并不是絕對的,存在著相對靈活的中間地帶。

①單一功能或小場景

并不是說所有能識別狀態(tài)的,按鈕都必須要表達動作,存在一些習慣性的特例小case。比如理財持倉金額數字展示中的這個“睜眼與閉眼”圖形隱喻,比如密碼輸入過程中的“顯示與隱藏”按鈕,都是在當前功能狀態(tài)[密碼外露/金額顯示]非常明確的前提下,仍舊強調相同的信息狀態(tài)。

“動作與狀態(tài)”的再思考

盡管已成行業(yè)通用做法,但仔細想想,顛倒一下用戶好像也能明白。

②產品本身的策略傾向性

以上討論多是按鈕狀態(tài)和狀態(tài)間、動作和動作間的切換,因為產品本身策略的原因,經常也會有按鈕的動作和狀態(tài)間跨邏輯的轉換。比如:微信讀書為了強化用戶對加入書架的引導,功能拆成了“加入書架”和“已加入書架”兩種形式。

  • “加入書架”是動作,強化加入這一動作
  • “已加入書架”是狀態(tài),展示加入后的形態(tài)

無論從哪種角度看,都希望用戶對書架有正向感知,不要刪除書架。

“動作與狀態(tài)”的再思考

這類傾向性在社交產品中更加明顯,為增加關系鏈數據,都會側重促成用戶建立好友關系,所以按鈕形式會使用“加關注/已關注”而不是“添加關注/取消關注”、“未關注/已關注”等。

3. 數值調節(jié)型按鈕

盡管《About Face4.0交互設計精髓》第21章[控件與對話框]中同樣定義稱為滑塊控件[slider]。但畢竟和“滑動按鈕”存在模糊的邊界,我們這里權且從按鈕的角度來看:形變最小,不涉及空間環(huán)境改變或控件形態(tài)轉換,更多指同維度的不同程度數值的變化。

1)表狀態(tài)并通過反饋強化實時狀態(tài)

這個比較好理解,數值大小就是狀態(tài)的外在表現。數值變化常伴隨有實時的反饋,告知用戶當前的具體狀態(tài),幫助用戶判斷。比如iPhone亮度調整時,屏幕會實時變化明暗效果;調節(jié)提醒時,鈴聲會同步響起。

“動作與狀態(tài)”的再思考

當然也有反面案例,比如微信讀書音頻模式下的語速調節(jié)功能,滑動按鈕,沒有任何聲音示例,用戶根本就不明白數字對應什么語速。

2)狀態(tài)的變化具有精細化特征

狀態(tài)特征的精細化,作為設計細節(jié)的重要一環(huán),在優(yōu)秀產品上體現的淋漓盡致。舉個例子,手機使用側邊鍵調節(jié)音量強度,和屏幕滑動的結果一樣,可以實現音量強弱狀態(tài)的變化。

“動作與狀態(tài)”的再思考

iPhone的邏輯是把聲音分16級,每次按鍵增幅相同,按16次音量增到滿。魅族的flyme8,音量一共被分成12級,第一級低音區(qū)又被分成了4個小級,按鍵調節(jié)音量時,低音量區(qū)里的每一級的音量漲幅要比高音量區(qū)里的漲幅小得多。也就是說你從零開始提高音量時,前四次按鍵每次音量提升的幅度都非常之小,后11次則是正常的提升幅度[如圖](感謝知乎@干魚案例)。

“動作與狀態(tài)”的再思考

這個細節(jié)的差異設計就非常符合我們夜間聽歌的音量訴求:拒絕大音量并能精確設定一個適宜的低音分貝。也體現出了對精細場景訴求的呼應-音量很低時才需要更細致的音量調節(jié)。

03 總結一下

回顧以上對按鈕“動作和狀態(tài)”的探討,基于動作觸發(fā)結果的影響度,抽象意義上可以分為三類,對應具體場景中的使用和表意,整理成下圖。

“動作與狀態(tài)”的再思考

最后一個問題,大家想想文章底部的“喜歡”和“在看”分別屬于那一類?

 

作者:葉魯,微信公眾號:葉魯設計思考,滴滴高級設計專家,共同思考設計和提升技能,提供體驗咨詢、交互設計、設計師職業(yè)發(fā)展等相關信息。

本文由 @葉魯 原創(chuàng)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xié)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fā)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