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化」設計方法及案例解析

1 評論 7221 瀏覽 43 收藏 8 分鐘

情感化設計,由唐納德·諾曼在 《情感化設計》 一書中完整提出,書中其由淺入深的將情感化設計分成了三個層次:本能層、行為層、反思層。作者通過案例進行分析,作為設計師該如何在這三個層次中做好情感化設計,一起來看看吧。

本能層:表象的直接反應

是用戶對產品的視覺和第一印象的本能直接反應。比如用戶第一眼被產品的外觀所吸引,從而對產品產生想要了解和觸碰的沖動。本能層次是先于思考和邏輯判斷的。

行為層:交互的行為關系

用戶與產品在行為上產生的交互關系,具備一定的理性和邏輯感。比如用戶在使用這個產品會從操作流程中產生評價,也會產生因為操作設計不合理而產生負面情緒。

反思層:情感的反思共鳴

體現在 產品的獨特內涵、品牌差異性在用戶的心中根植下獨有的記憶,用戶因為這份記憶會觸發情感共鳴,從而忠實于產品。用戶會產生有意識的考慮和基于經驗的反思。

一、本能層 —— 感官刺激

對于本能層,設計師需要在符合功能需求的前提下,盡可能的給用戶帶來聽覺、視覺、觸覺的感官刺激,極力去促成用戶與產品的 “一見鐘情”。

案例1 :知乎 App 在加載內容的過程中,增加了 IP 形象的動態效果,在圖片和文字的占位符上也增加了光的移動效果,吸引用戶注意力,減緩了用戶等待時的無聊感。

案例2:Pinterest網站在引導用戶注冊和登錄的頁面,使用自動切換的主題,如園藝技能、服裝搭配等,在每一個主題下都精心挑選了同一個色調的圖片,用高質量的視覺效果吸引用戶注冊網站。

案例3:支付寶App首頁的應用圖標,有時會具有動態效果。比如螞蟻莊園圖標會展示出小雞是否需要喂食、螞蟻森林圖標會展示當前是否有能量可收。既增加趣味,又可以使用戶一眼就看到常用的應用的狀態。

二、行為層 —— 細節引導

對于行為層,設計師需對用戶的行為進行預判和引導,利用細節處理打動用戶,讓用戶對產品產生信任感和依賴感。

案例1:即刻App 在圖標的上很用心,每一個不同的話題板塊下,都有專屬的點贊圖標,比如“浴室沉思錄”是一個燈泡;“今天不開心”是一個倒著的臉。

案例2:搜狗輸入法,數字鍵盤就可以變身計算器,聊天的時候需要運算復雜的加減乘除時,這個功能很方便。

案例3:每個豆瓣小組的成員名稱,都可以被個性化設置。比如“原神小組”的人數單位名稱叫“旅行者”,“課文回憶錄”小組則叫“同班同學”,能夠很好的引起小組成員的共鳴。

案例4:斷網是個讓人焦慮的事情,Chrome 瀏覽器斷網后會出現史前恐龍的 icon,敲擊空格鍵盤就可以開始下面的游戲,讓用戶充分的感受到 Chrome 的人文關懷。

案例5:在 Google 上查單詞發音時,會配上發音的口型動畫,放慢語速發音時口型動畫也會跟著放慢節奏,非常形象的加深了用戶的印象。

三、反思層—— 認知共鳴

對于反思層,設計師要調動用戶最深層的記憶和感知,將視覺效果、產品功能和用戶認知緊密結合,形成用戶對于產品和品牌的深刻認知。

案例1:8 月 13 日有英仙座流星雨, B 站央視新聞當天的直播彈幕變成了流星雨形狀。

案例2:重慶的“鐘書閣”書店,用鏡子進行反射,拓寬了空間維度,并營造出山城的層層疊疊的感覺,讓人不由的將圖書館的和山城重慶結合到一起,提起重慶的圖書館,便會想起“鐘書閣”。

案例3:鏈家 App 在看房的時候,不僅有 VR 全景功能,還增加了“設計效果”方案。當用戶點開“設計效果”后會看到分屏對比的效果。給用戶對于房子空間的全新感受。

案例4:日本路邊的“小鳥居”:日本的某些街道的角落里,經常會有人或狗在那里大小便。鳥居是神社的入口,總是能讓人聯想到因果報應,從而約束自己的言行。遛狗的人看到設置在路邊的小鳥居,便會不讓狗狗在那里大小便,也減少了亂扔垃圾的行為。

 

作者:元堯;公眾號:長弓小子;

本文由@ 元堯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這些小細節很重要,設計不好很致命,多看多反思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