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進階:一個案例,掌握設計價值密碼
編輯導語:你是否遇到過改稿改到一半,需求又變了的情況?或者,合作方僅僅把你當成工具人,雙方經常會陷進設計細節的爭論中。這些其實都是設計話語權低的表現。本文通過對實際案例深入淺出的分析,與大家一同分享提升設計深度、想象力和推動力的秘訣。推薦設計領域的朋友們閱讀學習~
一、甄別需求
在日常工作中,與設計師接觸最多的角色就是產品經理(以下統稱PM)了,根據他們的需求產出設計,也是設計師的主要工作內容之一。
有些設計師會直接在產品原型的基礎上進行細化,這樣確實能節省很多思考和溝通的成本,有利于在短時間內快速交付。而有的設計師,則習慣把產品的原型先放在一邊,先追溯需求的背景和目標,最終再在具體的需求上發力,產出一個截然不同的方案。
哪一種方式更好呢?這是借用一個大家都耳熟能詳的故事:福特在設計汽車之前,到處去問人們“需要一個什么樣的更好的交通工具?”,幾乎所有人的答案都是 ── 一匹“更快的馬”。
圖:福特的故事
“更好的交通工具”代表“需求”;“更快的”是人對于“需求”的“期望值”;“馬”是人對于解決這個“需求”的假設形態。
類比到我們的工作,PM產出的原型,就是最終形態的假設,這個假設形態是否合理,取決于PM對于目標的理解程度和思路的開闊程度,也就是說,如果PM剛剛接手這個項目、還沒來得及充分消化,或是欠缺行業解決經驗、解決思路不夠開闊,那么TA的原型很有可能存在漏洞,這也是很多需求反復變動的原因之一。
當然,也有很多PM出原型,只是為了給設計師提供一種思路,實際合作時會給足設計師發揮空間。因此,設計師在設計之前的深思熟慮和充分溝通,是很有必要的。
圖:需求原型(示意稿)
今天要分享的這個案例,就屬于PM給我一個思路,讓我自由發揮的情況。
需求背景如下:線上面試作為家政業務連接和轉化的核心場景,家政從業者(以下簡稱阿姨)在面試環節中的臨場表現是成單的關鍵因素。面試過程中,客戶會問一些自己關注的問題,比如阿姨的工作經歷、職業技能等,PM希望在客戶側提供一些常見的問題,并在阿姨側提供與問題對應的回答要點,從理論上來講,這種一一對應的問答,能夠提升阿姨回答的準確率和客戶滿意度。
PM給了我以上原型圖(如圖2),問我是否可以通過加強發送按鈕的引導,來保證阿姨側可以針對性地顯示對應問題的指導答案。
圖:需求分析
經過分析可知,一一對應的問答引導是為了提升阿姨的面試表現,以達到提升客戶滿意度,從而提升面試簽單轉化的目的。
那么,這是否是一個恰當的假設呢?問答能一一對應的前提是:客戶要在面試環節點擊先發送按鈕,阿姨側才會有對應的答案,這顯然會增加客戶側的認知和操作成本,并打破面試的沉浸體驗。
同時,阿姨側顯示對應答案就能讓阿姨對答如流,只能停留在理想層面:屏幕上密密麻麻的文字,有加重阿姨認知負擔的風險,而客戶也不會為對面死死盯著屏幕、念著標準答案的阿姨買單。經過一番分析討論,PM同學也放棄了這種假設。
二、場景還原
要想真正地解決問題,要先找到問題的本質。連接轉化的關鍵因素是“人”,只有了解到他們的真實訴求,才能提供有價值的功能。
首先,我們要“源于用戶”:把自己當成用戶,通過真實場景的還原,思考“我”要的是什么(目標),什么能幫助“我”作出正確的決策(必要條件),什么能讓“我”更容易更快速決策(重要條件)。
圖:通過場景還原獲得體驗要點
在這個案例中,我們要讓自己在客戶和阿姨兩個角色之間切換。
當我們把自己想象成客戶的時候,會發現在經歷了線上查找阿姨-查看阿姨詳情之后,我們已經按照我們的預期對阿姨們進行了一次初篩;再進入到面試間時,我們的關注點不再是些通用的問題,而是去確認一些在之前環節看不到的「隱藏信息」,比如:阿姨的性格、溝通能力、應變能力、處理特殊情況的經驗等。
當我們把自己想象成阿姨,那么我們的目標就是通過好的表現,來獲得這個工作機會。在視頻面試的過程中,我們很少遇到千篇一律的客戶,他們有著不同的需求和側重,因此提問的內容也千差萬別。
另外,在很短的時間內表現自己的優勢,對我們而言也有一定的挑戰,由于學歷和職業屬性限制,我們中有很多人無法在互動中做到靈敏的反應和充分的表達。
因此,我們希望在面試之前,能有人指導我們總結個人優勢、告訴我們面試中要注意的點、并通過模擬面試鍛煉臨場反應能力,為真正的面試做足準備。
不僅如此,一次成功的服務達成之前,通常需要客戶和阿姨分別進行多人多輪面試,無論是客戶和阿姨,都會面臨對精力和記憶力的雙重消耗。面試間的面試效率和記憶輔助工具,就顯得尤為必要。
經過兩個角色的場景還原,我們明確了用戶的核心訴求,很顯然,依靠客戶側的通用提示問題和阿姨側的答案模板,離解決核心訴求還有很大距離。那要如何解決呢?
三、源于用戶,高于用戶
明確了用戶的核心訴求后,我們需要從用戶的角色中抽離出來,從專業的角度,具象化他們的需求,并提供最優解。經過上述分析,我們分析出了面試間的四個核心要點:(客戶側的)獲取隱形特征、提升面試效率、提供記憶輔助、(阿姨側的)充分表達自我,接下來就是對這四點進行解決方案的發散。
當然,方案需要結合業務的現有資源和能力,不能漫無邊際地發散。如果情況允許,可以拉上PM小伙伴一起發散,這不僅可以幫助我們彌補業務認知的盲區,也可以盡早建立共識,保證方案的可落地性。
圖:方案發散
為了確保方案有序發散,避免遺漏,可以以實際的業務流程來梳理,本案例我們以“面試前-面試中-面試后”流程展開。本著為雙方提供「沉浸式」面試體驗的原則,面試過程中不去主動打擾雙方用戶。
在面試前將準備工作進行前置,通過為客戶提供獲得阿姨隱形特征的攻略,支持設置快捷問題,方便用戶一鍵添加進「待問清單」;將一些常見/問信息提前錄制成視頻簡歷,方便客戶對阿姨形成初步印象,在面試中只問一些個性化的問題,提高面試效率。
在阿姨側,在現有的培訓體系中增加面試相關內容;在進入面試間之前,根據客戶特征為阿姨提供面試建議,確保面試表現有重點、有亮點。
在面試中,提供必要的記憶輔助工具,如:錄屏功能,方便用戶回顧局部/全部視頻內容;如用戶在面試前定制了「待問清單」,可點擊展開問題列表。
在面試后,我們需要幫助客戶正確且快速地做出決策,避免猶豫不決造成的流失。除了面試回放,還可以在每一場面試后提供維度打分表,讓用戶明確自己對每一位阿姨的滿意程度;并可以生成多個面試的橫向對比結果,幫助客戶做出理性的判斷。
經過以上推導,我們獲得了一系列能提升面試面體驗的轉化的方案,后續則可以和業務一起,評估方案的投入產出比和優先級。關于設計推動,我也有一些心得與大家分享,如果有興趣,評論告訴我吧。
四、寫在最后
總結一下,在接到一個需求時,不要急著畫圖。先按照以下步驟進行思考:
- 甄別需求,結合業務目標挖掘需求的本質;
- 把自己想象成用戶,進行場景還原,找到影響用戶行為的關鍵性因素;
- 回到專家視角,按照業務流程并結合業務資源,提供有價值的解決方案。
形成深度思考的習慣,不僅能夠擺脫“工具人”的標簽,提升設計話語權;而且能倒逼自己真正了解業務、了解用戶,成為對業務、對團隊有價值的體驗發言人。
作者:環鐵藝術家
來源公眾號:58UXD(ID:i58UXD),58UXD,全稱58同城用戶體驗設計中心。
本文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合作媒體 @58UXD 授權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CC0協議。
要抓住用戶最真實的需求,再設身處地為用戶著想,才能更好地提出解決方案
設身處地地思考確實很有幫助!一切要源于用戶,但最終高于用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