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了百場訓練營后,我摸清了課程的頂層設計
編輯導語:隨著互聯網時代的發展,越來越多人會從互聯網上汲取知識并進行知識付費。本文作者分享了有關課程頂層設計的相關內容,講述了設計訓練營的具體方法流程,以及需要注意的問題等,一起來學習一下吧。
都2022年了,訓練營模式仍然是知識付費低轉高最好的手段之一,你可以說它老套無心意,但確確實實有效。
現如今雖然知識付費風口不如從前,但是訓練營這個業務模式仍然被大家所重視以及運用,如果你現在所處的業務線就是與訓練營相關的,那么我強烈推薦你看一看這篇文章內容。
目前市面上通常與訓練營相關的課程有三種類型,一種是以考級考證升學為目標,分數強相關類型的,第二種是以技能掌握為主,像是辦公三件套技能、數據分析、ps等類型,最后一種就是素質類型的,以個人成長為主要價值,像是小孩子的編程、成年人的健身都屬于這種類型。
這三種類型的訓練營用戶群體需求相差非常大,為保證文章能盡可能的具體,本文將以教育行業為例,跟大家真正從零開始,逐步帶你重新認識訓練營這個玩法。
一、開篇前言
本篇主要講的是關于訓練營的課程設計部分,在這里一開始也先給自己挖個坑,后續訓練營的內容我將會分為四個篇章跟大家講解清楚,專題結構如下:
- 如何設計訓練營中的課程?
- 如何設計訓練營中的交付流程?
- 海報、詳情頁設計的注意事項以及套用模板。
- 訓練營常見的營銷手段以及人員管理。
此外,這里定義的訓練營是以低轉高的轉化訓練營為主,并非正價訓練營產品的交付服務,因此是以轉化為目標,具有短周期的特點,課程設計以及流程安排也是圍繞著轉化為核心去設計的。
1. 訓練營課程設計2個常見誤區
在正文內容開始之前,需要知道的,不是要怎么做,而是哪些不能做,先來聊聊下大家在設計訓練營過程中的幾個常見誤區,這幾個誤區常常會出現在一些新人運營中,甚至你們現在業務中就可能存在著這樣的問題。
1)誤區1:訓練營轉化主要依賴于銷售
訓練營最終的目的必定是圍繞著轉化率,但是轉化絕對不僅僅是銷售一個人的事情。
我發現,哪怕現在已經到了2022年,依然有相當多的人,甚至包括很多的一些老師,甚至包括公司的中高層,保持著傳統的市場觀念,即“分工明確”,銷售即轉化的想法,于是自認為訓練營必然也是銷售作為轉化核心。
這種銷售即轉化的邏輯,通常只適用于實物產品,在產品確定的情況下,銷售人員必定是最為關鍵核心的因素。但是在訓練營這種服務交付的產品來說,就有非常大的不同了,因為在服務交付過程中,用戶通常會接觸到三個角色,即主講老師、運營人員(即班主任、助班、助教等角色)、銷售人員(即售前顧問等等),但訓練營的轉化率本質是多因一果,影響的因素更為復雜。
在以往我組織的過程中,最容易被忽視的就是老師這個角色的作用。我見過太多的訓練營,只要求老師在課上專業的知識講清楚就行,把營銷工作內容全部交給群內的運營人員或者是銷售人員,也有老師對于轉化工作不太感冒的,可能是認知工作沒有做到位,課上敷衍提兩句就草草結束,沒有抓住最好的轉化時機。
心疼,這不就錯過了第一輪最好的轉化場景了嗎?
在實際的銷售轉化占比中,由老師主導的線上銷售轉化占比可以達到整個訓練營的30%甚至更高(與客單價有關,客單價越高,用戶的決策時間就越長,線上直播成交的占比就越低)。
在訓練營課程直播的場景中,本質上是一個把大家聚集起來的一個信息“繭房”,每個人的信息來源只有主講老師,權威和從眾的心理是占據主導地位的,只要主講老師能夠結合情緒來傳達產品信息,配合著營銷玩法來推進銷售節奏,本身就能極大的促進課程的轉化。
所以,你的下一個銷售,其實何必是銷售呢
2)誤區2:訓練營的時間越長/越短越好
認為訓練營時間長的同學會認為:時間越長,用戶越能體驗到我們服務的周到,同時也能盡可能的觸達到更多的用戶,保證信息的有效觸達率。
認為訓練營時間短的同學會認為:用戶最活躍的就是在前期,趁用戶熱度還沒下去的時候抓緊時間轉化才是王道,拖到后期說不定用戶都已經屏蔽你的消息了,群也已經沉默了。
實際上這兩位同學都沒有明白訓練營時間設計的核心要點:用戶在訓練營過程中,何時能徹底感知你們產品的價值——即峰值體驗。
在K12中,用戶的峰值體驗可能只需要1節公開課,孩子在課程中學會了一條口訣或者公式,就解決了之前一直苦思冥想的難題,這個解題的快感,就是孩子的峰值體驗。
而在一些心理課程中,譬如冥想或者是瑜伽放松,可能需要一周的持續冥想練習,才會在后續的某個時刻感覺到身心的放松,并意識到這是自己參與訓練營所獲得的愉悅,這個就是用戶的峰值體驗。
通常而言,低轉高的訓練營時間不會超過10天,而峰值體驗三個關鍵環節:課程體驗、服務體驗、互動反饋,在盡量短的時間,用戶盡可能的在這三個環節都能感知到你產品的價值,才會產生“我需要”的思考,繼而后續的轉化才便于推進。
二、課程頂層設計
聊完基礎的認知誤區后,接下來開門見山,進入到我們的課程設計的篇章。既然說是課程設計,那課程內容必定是經過思考以及匹配整個訓練營流程的,而不是從其他的產品中“抽離”出來。
舉個反例,在不少的業務負責人眼中,訓練營的課不也是課嗎,那我直接拿正價課程或者引流課程充當訓練營課程不就得了嗎。
課程合適嗎?面向的群體是一樣的嗎?你再仔細琢磨琢磨。為什么正價課程內容和引流課程不合適?
- 正價課程:系統性被破壞,內容更偏進階,課上不好設置營銷鉤子(因為正價用戶也在看);課程本質是提供成熟可靠的解決方案,并且用戶已經認可你的方案。
- 0元引流課程:內容容易爛大街,沒重點,干貨少;課程本質是讓用戶發現問題,并且放大需求焦慮。
這些的特點都注定引流課和正價課無法直接和訓練營做配合,訓練營的課程需要具備干貨足、夠垂直、能營銷的特點,用方法論來概括的話,就是課程的頂層設計的構成為:2分課程體系,7分硬核干貨,1分營銷轉化。
1. 課程體系(20%)
課程體系可能是產品部門一直都有在做,但是非常容易被大家所忽略的事情。我們知道,訓練營模式通常是圍繞著某個專題、或者是專項技能為課程主題的,于是很多老師在課程上面講課時,簡單介紹下自己,然后就“啪”一聲,很快地就開始講課,在課堂上分享著自己的干貨內容,一切似乎看起來都理所當然。
一個特訓營本質上是解決一類問題,這確實沒有錯。但是本著我們轉化產品的目的,需要給用戶提前做個知識體系講解,讓用戶提前認知到,自己的痛點/需求,是需要通過體系化的內容/方案去解決的,起到以小見大的作用,也就是拉高整個學習的維度,從一個技巧升華為一種能力的過程,讓用戶意識到學習是一件長久的事情,需要跟我學,系統的學才能掌握。
關于體系化的內容,再進一步舉個例子,就好像我們小時候學語文,用的是經過精心編制過的教材,而不是中華字典。
這也就要求我們在做選題和轉化產品設計的時候,要有關聯性質,分別有橫向和縱向的關聯,縱向的關聯指的是深度。
比如職場能力的從基礎-進階-專修、教育產品的公式-模型-思維,橫向指的是廣度,比如職場能力的組織能力-溝通能力等,教育產品中的語數英不同科目等等。只有訓練營和產品之間產生了關聯,用戶才會更加容易的產生購買的需求。
如果你家的產品已經具備非常成熟的體系和內容架構的話,你只需要按照:剛需&痛點&高頻的公式去思考訓練營的專題,不敢說選出來必定是最優的,但是能保證訓練營起碼在及格線上,當然這部分是需要你對用戶群體有一定的了解,畢竟不了解用戶群體就搞訓練營,這純粹是運營自嗨。
2. 正文干貨設計(70%)
1)選擇舊知識用舊知識作為錨點,有比較,才更容易有超預期的感受。
你吃過5毛錢一根的小布丁,才是知道20塊錢的鐘薛高是真的貴。
每個人無時無刻不處于比較當中,當用戶接觸到新事物的時候,通常會用以往的經驗去做個判定參考,然后得出屬于自己的體驗和結論。
在訓練營上課的時候也是這樣,假設是一個新的知識傳達到用戶腦中,用戶很快就理解了,用戶第一反應是覺得自己聽課很認真或者自己真聰明,而不是覺得老師講的很好,很生動。
因為用戶在接觸新知識之前就沒法對比,他既不知道這個知識點的原本難度,也不清楚外界其他老師是怎么講這部分內容的,進而也就沒法產生對比,也就不容易創造出超預期的體驗了。但是,如果這個知識點他之前已經有所了解并且接觸過了,大概知道知識點的難度,結果在課堂上,你十分鐘就給他整明白了,通透了,那么用戶瞬間就能理解到課程的價值點,也就有了所謂的超預期體驗。
2)爽點前置
先記住了:把最好的內容放在前頭,而不是選擇壓軸。
峰終效應這個詞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對一項事物的體驗之后,所能記住的就只是在峰與終時的體驗,而在過程中好與不好體驗的比重、好與不好體驗的時間長短,對記憶差不多沒有影響。
但是在訓練營里面,你們都是如何利用這個心理的呢?在結營時間和形式固定的情況下,最簡單的一個方法就是將爆點最多的課程放在首節課程。或者換種方式表達,就是盡可能將首節課程的體驗做到最好。
如果課程由多位老師主講,那么請將評價最好的老師放在第一堂課;如果課程有分不同的章節知識,那么請將最核心干貨的內容放在前面。沒別的原因,就因為首節課程的出勤率、活躍度等數據最高,覆蓋的人群最多。
出勤率示意圖
最好的體驗給到盡量多的人,便于后期在做結營動作的時候,才能提高用戶對你的綜合評價分,哪怕他只實際參與了一節課。
3)注重互動性
直播和錄播最大差異點,就在于可以實時根據在線情況進行互動,而設計互動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參與感。
當你想要強化用戶體驗的時候,可以設計連麥互動,現場為用戶解答困惑,同時也便于凸顯個人的專業能力;
當你想要提高用戶活躍的時候,可以設計答題抽獎,提高用戶對于課程的參與程度以及好勝心;
當你想要引發用戶思考時候,可以設計答疑環節,通過一個個問題反問用戶自身,調動用戶的情緒。
除了我上方說到這些部分,如今有很多公司已經可以通過技術進一步地豐富課堂的互動體驗,讓用戶在學習的過程當中更加沉浸,但也不是意味著課程中就需要穿插很多互動的內容才能稱之為好課,仍然需要依據老師的上課節奏進行設置。
課后的作業設計當然也算互動的一種,但是在這里我暫時歸為流程的設計,留到之后的篇章在進行詳細的說明。
4)講述片段化
在課程的講述結構上,按照單元小節的方式去拆分,相對獨立作講解。這樣子的好處在于,這樣隨時進來的用戶也能盡快跟得上,避免了用戶一進來,結果不知所云的尷尬。
根據以往的數據后臺,只有50%左右的人員會準時準點出勤上線,而在線人數的高峰期往往是在開課后的15分鐘~20分鐘之間(假設課程總時長為40分鐘),也就意味著將近有一半的人員,是在開課后陸續進入的,這部分人員往往是錯過了部分的課程內容,如果課程初始部分的內容比較關鍵,或者整體課程前后的關聯性較強的話,就非常容易導致后續進來的人員流失。
當然這里片段式講解并不適用于所有的知識產品,因為有些產品本身邏輯性比較強,將內容進行切割反而對于準時出勤的用戶來說是一種負面的體驗,這里面的權衡,就需要訓練營的負責人依據實際情況選擇了。
3. 臨門一腳,營銷轉化(10%)
轉化的這個話題太大,寫多少篇文章都講不完,在這里我只提與課程相關的幾個點。最常見的形式就屬于直播叫賣型的,在正式課程中抽出幾分鐘時間介紹后續的產品和優惠,然后配合著助班/帶教等角色亮出轉化二維碼進行線上轉化,這是最原始的形式
如果是短周期的訓練營,即7~10天時間,可以選擇將轉化以課程的形式展示,這種轉化性質的課程通常會被包裝為家長會、表彰會、嘉賓/大咖分享會等等,作為“加餐課”的形式出現在整體學習體驗中。
一來是便于以一個新的噱頭重新吸引流失的用戶參與到課堂里來,譬如說邀請了某某嘉賓重磅登場、知識加餐課不設回放等條件,都能夠有效果地提升用戶活躍。
另一方面則是將轉化環節和授課環節區分開,也能保證用戶的日常體驗,減少轉化環節對于后續課程出勤的影響。
有的小伙伴就可能會認為,剛剛你不是說首節課程出勤的人最多,用戶最活躍嗎?那我干脆就在第一節課程插入轉化環節,豈不是效率最高?
這里就涉及到體驗和營銷的節奏安排,通常而言沒有唯一最優解,只能根據自己業務的實際情況進行調整。至于轉化中的營銷玩法,我就不啰嗦了,指不定大家接觸的比我都多。
上面大的篇章,是關于訓練營中課程的頂層設計,也就是近些年來個人的經驗總結,雖然說有方法可循,但是課程中最重要的還是人,有好老師作為支撐,才有后續的課程。
三、風格標簽打造
在某種意義上來說,老師的水平即是課程質量,起到的甚至是決定性的因素,除去上述提到的課程設計,老師的風格化標簽也是線上課堂的重要一環。
現在市場很多的課程主講老師,絕大部分的人專業知識都是沒問題的,但是他們不會自我營銷,因為他們不是干銷售出身的,甚至連那個意識可能都沒有,我可能需要自我包裝是沒有的,所以其實主講,他非常需要有專業的人士,能夠從用戶角度,從受眾角度來給些建議,怎么講能夠更精彩,能夠更吸引人。
既然說到講師這塊,就不得不提名師工廠-新東方,加上最出圈的莫過于新東方的董宇輝了吧,吟詩作賦、段子隨口就來,不少觀眾都稱其為中關村周杰倫,個人魅力值直接拉滿,以至于可以將原來的授課經驗轉接到直播帶貨中。
現在你腦海一想到董宇輝,是不是就有很多個標簽蹦跶出來?
段子手、有內涵、幽默、英語教學等等。
其實標簽,就是用戶記住你最好的方式。在課堂上,就相當于是給用戶一個記住你,并且記清你的機會,向用戶展示出最鮮明、差異的風格。而打造自己的風格標簽,不需要多,但是必須得有。關于課堂上的標簽特點,我做了個極簡的分類,但相信給你打開思路。
1. 先天屬性——揚長避短
除去專業知識的能力,顏值高,口才好、聲音好聽等等這些特質,都是自帶的屬性,同時也難以復制。就好像你看到別人家老師唱歌火了,就去要求咱們老師也得會唱,這顯然是不現實的。依據老師現有的特點去進行放大展示,這才是正確的運營思路。
在先天的屬性中,有以下3類特征是可以做出差異化體驗的:
- 外貌口音:服裝、顏值、說話口音(東北、粵語、福建等)、音色腔調;
- 才藝能力:唱歌、舞蹈、拍照;
- 課堂風格:幽默/段子手、引經據典/有內涵。
有一點需要注意,即所選擇的特質要能與你個人的課堂節奏想吻合,避免出現“喧賓奪主”的場面,就比如在文化課中,當你講到了某個少數民族的故事,隨后清唱了首對應的民歌,那么用戶必定會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又比如你自帶高顏值屬性,那么在課間或者是互動環節的時候,就可以用人像畫面作為主畫面進行連麥交流,或者在課件上用自己的形象作為插圖的素材內容等等。簡單而言,就是找到老師最特別的地方,再去結合課堂內容輸出個人標簽。
2. 包裝打磨——無中生有
有的小伙伴就會說,又要帥,又要唱歌,我們家老師哪有這么花里胡哨的,就沒有實用、簡單點的嗎?來了!幫你們都梳理好了,我先前用得最多的辦法,接下來就帶你細品。
1)口號型標簽
- 個人口號+綽號:數學不用愁,解題找小鷗、跟著文小案,變現50萬;
- 經典臺詞類型:真相只有一個、現在就是見證奇跡的時刻、買它/盤它;
- 碎碎念:好家伙、哦耶、媽媽咪呀、好嘛、好得很、OMG;
口號型的標簽優點就在于可以無縫插入,不會額外地給老師帶來過多的要求和負擔,甚至很多老師平時上課的時候就已經有口頭禪了,只是沒有意識到而已。
在課堂上潛移默化的使用口頭標簽,后續會慢慢與用戶產生特有的一種默契,可能就當你口頭禪還沒說完的時候,用戶已經在公屏上刷出來了,這種營造的氛圍和儀式感,會慢慢變成用戶群體里面的“黑話”甚至是模仿,從將口頭標簽和老師牢牢地綁定在一塊。
2)行為標簽
還有一種方法就是行為標簽,即道具+行為的組合,咋一看好像有點難以理解,這邊簡單說個例子你就應該懂了。
說的是我以前認識的一個小學的講課老師,平時上課的時候會帶一個兔耳朵帽子,就是手一捏,耳朵就會動的那種,這個帽子起了啥作用呢?
在上課的時候,每次講到特別關鍵的地方,她就會捏一下這個帽子:“大家可要豎起耳朵聽啦~”,又或者在互動答題的時候,如果答對了,把帽子捏起來表示,新來的同學就會感覺這個老師特別有意思,一下子就記住這個老師了。
這種比較可愛的方式相對于適用于低年齡段的群體,那么相對成熟一點的群體,我見過的道具通常會有自己定制的扇子、沙漏等等,就是生活能接觸到,但是在課堂上又能結合起來使用的物件。
上面的兩個方法,就是在過程中依靠著重復+高頻影響著用戶的心智,逐漸形成用戶和老師才有的一種默契,像是你聽到“怕上火”,腦子里就馬上想到“喝王老吉”,但是有點需要注意的,所有標簽的基礎永遠是專業能力,只有在這個基礎之上,才有風格打造可言。
四、總結
關于訓練營課程設計相關的內容就聊到這里了,只要圍繞【課】和【人】這兩個要點做好了,轉化也就有了,但這也非??简瀳F隊部門的配合。
本篇也算是對自己以往經驗的思考總結,如果能幫到你的話,那就最好不過了。訓練營后續的篇章也會陸續完成,敬請期待吧~
本文由 @啵爺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CC0協議
對于現在來說酒香也怕巷子深,能力夠但是不會包裝還是不太行的
目前市面上通常與訓練營相關的課程有三種類型,一種是以考級考證升學為目標,分數強相關類型的,第二種是以技能掌握為主,像是辦公三件套技能、數據分析、ps等類型,最后一種就是素質類型的,以個人成長為主要價值,像是小孩子的編程、成年人的健身都屬于這種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