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化落地:中國SaaS的生死局

3 評論 4477 瀏覽 25 收藏 10 分鐘

如果要將SaaS做成有利可圖的生意,需要一個商業化的過程。而衡量一個SaaS商業化水平,主要看落地。那么怎樣判斷一個SaaS的商業化落地已經實現?為什么這么多SaaS沒能落地?來看看作者是怎么說的吧~


經常有人問:國內的SaaS燒了那么多錢,為什么就沒有產生幾家像樣的SaaS公司?

如果要找原因的話,恐怕能找出一百種。不過最后大都能歸結為一個原因:商業化問題。說得再具體一點,是商業化落地的問題。

01

商業化和落地分別是兩個問題,而落地決定了一個SaaS的成敗。

不管做什么SaaS業務,都要遵守SaaS的基本商業邏輯。為了把你的SaaS做成一個有利可圖的生意,所以就需要一個商業化的過程。

衡量一個SaaS商業化水平,主要看落地。

所謂落地,就是對于客戶來說,你的服務是must to have(而不是nice to have),或者看起來是“必買”。

我們通常會把商業化和落地放在一起,即商業化落地。

所有SaaS公司都做過商業化,但未必都能得到商業化落地成果。而一個未能成功商業化落地的SaaS,因為先天不足,所以運營起來摩擦力很大,就算投入再多的資源,恐怕也走不了多遠。

很多SaaS創業者,一開始并沒有考慮到商業化落地問題。他們想當然地認為,自己的產品都有對標,理應受到客戶的追捧。如果賣不出去,也不會是自己的問題,而是客戶不識貨。

實際上,市場并不相信任何解釋,很多SaaS就因此卡在那里,進退不得。

02

本質上,SaaS商業化過程,就是一個服務價值變現的過程,而商業化的水平,將影響公司未來。

很多創業者把SaaS商業化想得簡單化了。他們認為這跟ToC差不多,只要把產品做出來,定好價,招聘各個崗位后,就可以開賣了。

在做一個SaaS時候,怎么想怎么覺得自己的產品好。問題是產品本身并不能激起客戶的購買欲,一旦涉及到變現和收入這些跟錢有關的,你就不得不考慮更多價值底層的問題:

  • 你的服務價值怎么量化?
  • 怎么把它們定義出來?
  • 怎么驗證它們的真偽?
  • 去找什么樣的客戶去兌現?
  • 怎么無衰減、無變形地傳遞給客戶?
  • 怎樣證明你幫助客戶實現其業務目標?

這些問題只要有一個沒有答案,就說明你的商業化沒有真正落地。從商業角度講,你的SaaS還只是個半成品。

對于商業化落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再怎么強調也都不為過。如果落地問題不解決,越往后付出的代價越高;那些想憑僥幸過關的創業公司,事實上都陷入了經營的泥潭。

其實很多人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但是他們咨詢的內容都是諸如:產品從哪里切入,如何去銷售,如何做好客成等,這一類的外圍問題。

它們確實會影響經營結果,但并不是本質和核心。你得先確認商業化落地已經實現,然后再解決具體的運營問題。

03

怎樣判斷一個SaaS的商業化落地已經實現?

很多人問我,他們的商業化過程,已經做了所有能做的,但怎么知道是否落地了呢?

這件事確實不能從過程推論出結果,而需要從結果來評價。

海外SaaS企業,其實不存商業化落地問題,或者說早已過了這個階段。它們商業化水平的高低,都體現在一套指標上,如北極星。

但如果把這些指標套在國內SaaS公司頭上,那基本是沒法看的。即使有公司愿意用指標衡量,也是單指標的,如NDR;但一俊遮不了百丑,脫離體系談指標沒有意義。

不過,我們總結出一個肉眼可見的簡單方法,大體上可以判斷商業化落地的趨勢或程度。

這個方法需要回答三個遞進的問題,即對于你的SaaS:

  1. 有人用
  2. 有很多人用
  3. 很多數人持續用

需要說明的是,這里所說的用,都是指付費使用,免費就算了。

這個商業化落地的評判原則,適用于所有SaaS公司。就是說,跟公司規模大小、做了多長時間、在什么賽道,甚至是公司有沒有錢,都沒什么關系。

我們先看第一個問題。

如果做了一個SaaS,結果卻無人問津,那么大概率是這個切入點不對。

客觀地對待,重新尋找“搶灘登陸點”,是一個正確的態度。

不過,想蒙混過關也是有辦法的,即靠錢也能解決“有人用”的問題。再沒用的東西,靠銷售硬推,也總是可以賣出去一些。

再看第二個問題。

從“有人用”到“有很多人用”,這個跨度就很大了,難度也增加了不小。

科學的做法,是價值量化和準確傳遞。

但如果想跳過這個階段,也是有辦法的,這個問題靠砸錢也是能夠解決的。如果不考慮成本,找更多銷售是可以賣給更多客戶的。

最后是第三個問題。

從“有很多人用”到“很多人持續用”,這個難度就太大了。

要想跳過這個鴻溝幾乎是不可能的,即使配置了超量的CSM。因為這個問題靠砸錢,是解決不了的。

如果卡在這個階段,則說明SaaS的商業化還沒有真正落地。這已經導致SaaS的商業模式的偏離,所以離成功也漸行漸遠了。

04

所有成功商業落地的SaaS都是相似的,而不能落地的,各有各的不同。

(1)找不到業務承載的“核心技術”

經常有同學要我去看他們的產品。說是產品,其實是一個技術,比如AI、RPA、IoT、機器人、各種工具等等。

這種技術或硬科技在海外會有市場,但在國內還是比較難以商業化的。關鍵問題是因為找不到合適的業務承載,所以這類技術只能用所謂“場景”說事。

但與ToC不同,場景在構建ToB業務中沒什么作用,它們本身并不具有SaaS商業化的價值,而必須依賴所承載的業務。

這類案例很多,即使公司已經IPO,其實商業化落地問題仍然沒有解決。

(2)找不到買單人的“好產品”

首先,很多SaaS創業者從產品角度出發,認為自己產品功能對所有客戶都有用。其實這種普適價值,幾乎等于沒有價值,這種做法讓SaaS更加難以落地

為了保險起見,他們堆砌了各種有用沒用的功能;這也許會有用戶,但找不到買單人。

其次,是你如何定義和量化你的服務價值。一個不能清晰定義的價值,既沒有辦法傳播,也不能被客戶接受或認可。

最后是你定義的價值,是否與客戶業務價值相一致。這需要一套價值定義和驗證方法,比如VBO(Value-Based Outcomes)方法、20驗證客戶法。

(3)難以商業化的“好項目”

有些項目看起來很不錯,本身也能落地;但沒有考慮到SaaS商業化的“可復制”要素,所以也無法真正實現商業化落地。

比如,那些需要專業人員、顧問的深度參與,才能交付的項目。除了大幅增加成本外,因為依賴于人,可復制性成為最大制約。

這種項目達到“有人用”沒有問題,但想達到“很多人用”,就有問題了。

寫在最后:

實際上,隨著SaaS行業的成熟,留給創業公司的商業化落地時間,已經越來越少。很多投資人已經把關注點從技術和對標,轉到商業化落地能力上。

如果一家SaaS公司解決不了商業化落地問題,無論是新公司還是頭部公司,都可能會因為資金耗盡而失敗。

作者:戴珂;公眾號:ToBeSaaS

本文由@ToBeSaaS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我覺得企業的非標訴求太多,任一平臺都做不到100%的定制化,免費的還好,付費的就難以滿足企業需求,想滿足需求,就等于要響應定制化要求,平臺做不到,就難以為續。

    來自遼寧 回復
  2. 所以作為產品經理最重要的是把實際的業務場景和未來發展趨勢融入到產品中,并用互聯網語言解說出來。

    來自山東 回復
    1. 如果是商業化的變現工具,怎么融入業務場景?

      來自廣東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