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思維實踐|由一個文案引發的系統改造

2 評論 6130 瀏覽 18 收藏 15 分鐘

作者以一個錯誤提示問題為例,介紹了他認為比較核心的三類產品思維工具及其在項目中的應用,分別是本質思維、結構思維、系統思維。具體是如何進行的?歡迎感興趣的伙伴們閱讀~

01 前言:關于產品思維的迷思

在業務工作中,我們經常會討論到:處理這個問題你需要運用產品思維;我想要提高一下自己的產品思維……我們知道產品思維是幫助設計師更好地推動項目的重要能力,但當想要進一步學習時,又會發現關于產品思維的各種維度的解析。

什么是產品思維?產品思維是如何在我們設計中發揮價值的?怎樣體現產品思維?怎樣學習產品思維?始終會有些說不清道不明的感覺,缺乏很具體的定義與行動指導。

我自己也在這塊苦惱過,各類資訊書籍一看,怎么有這么多類型的產品思維?大家講的還不一樣。但之后我開始反思,也許不存在絕對定義的產品思維,不同的崗位(產品/設計/產品負責人/業務負責人等)、不同的業務、目標、經歷、認知……不同的人對如何做產品、做設計其實會有不同深度的理解與運用,進而提煉與總結出可以幫助他們更好的「洞察機會、解決問題、創造價值」的思維工具組合,即為他們的產品思維。

所以相對于學習某種產品思維,我們更應該建立自己的產品思維體系,在學習與實踐中不斷補充與提升。

今天的分享,以一個「錯誤提示問題」為例,介紹一下我認為比較核心的三類產品思維工具及其在項目中的應用。

02 本質思維:從表征看病因

某一天,技術同學過來和我提到:“之前的一個錯誤碼只定義了郵件登錄場景下的錯誤文案,現在發現用戶遇到在發送場景下沒有定義的問題,你給個文案,這個版本補充一下?”

當下,我也是直覺的反饋說:“好的,稍后給你。”

但隨后我追問了自己幾個問題,發現并沒有這么簡單:

  • 為什么這個錯誤定義會遺漏?
  • 為什么之前統一文案的規則沒有生效?
  • 還有沒有其他也會在發送場景觸發的錯誤沒有定義?
  • 要修改錯誤碼,只能通過發版本的方式嗎?
  • 為什么沒有做成實時配置實時生效?

于是我拉著技術又進行了一輪溝通,我們發現,之前的錯誤梳理是分散且單一維度的,即:登錄模塊的產品梳理登錄模塊的錯誤,發送模塊的產品梳理發送模塊的錯誤,而實際郵件登錄、收取、發送等諸多過程中,都需要驗證帳號的有效性,所以部分登錄時的錯誤,在發送驗證時也會發生,而兩個場景下的提示在文案與操作上有所差異,無法單純的復用。由此,原先的問題被重新定義為:

  1. 如何完整定義所有的錯誤場景?
  2. 如何實現錯誤提示配置的實效性?

大咖說|產品思維實踐|由一個文案引發的系統改造

就像我們的身體出現了癥狀,需要去醫院檢查,請醫生明確病因后才能對癥下藥。體表顯現的病癥,有時卻是內部系統根源出現了問題的反應,如果僅僅是針對表征進行處理,并不能真正解決問題。

與人體系統相似,產品也是由一系列系統組成運行的。那么當我們發現表現層出現問題的時候,就需要提醒自己進一步思考下問題的影響范圍有多廣?是不是系統底層邏輯出現了問題?比起解決表征的問題,我們更需要去優化引發問題的系統。

問題本質探究的思考方式:

  1. 問題溯源:不斷追問why,從根源解決問題,避免復現。追問的方法很簡單,但很多時候是我們忘記問或問的不夠深。
  2. 審視目標:重新審視產品目標,明確現狀與目標的差距在哪里,為什么?
  3. 回到系統:把問題放回到它所處的系統中去重新思考,找到系統中起決定性作用的核心因素。

03 結構思維:復雜問題構建

重新定義問題后,第一步,我們希望可以收集、梳理完整的產品錯誤碼,并定義其內容。

但是郵件服務涉及多個不同的郵件協議,加上不同產品端(移動、電腦)、不同場景(登錄、發送…)的相互疊加,相關錯誤有幾百個,該如何梳理?

結構化思維方法可以幫助我們:

1. 拆解要素 分類重組

結構化的過程,首先是拆解的過程,分析問題的對象由哪些部分組成,將這些部分拆解出來。再將子項再進一步進行拆解,不斷細分(實現MECE規則中提到的 不遺漏、不重疊的效果)。案例中的錯誤提示便經過了以下的幾層拆分:

第一層:協議,如IMAP、SMTP等;不同協議之間的錯誤碼相互獨立;

第二層:產品端與場景,不同端、不同場景下的提示樣式、內容規則會有差異;

第三層:內容組成,拆分錯誤碼、錯誤提示的組成,如:cause、code、形式、標題、操作等;

拆解后,需要再將這些要素重新分類組合,以便于我們梳理和不斷補充錯誤碼。

此處,我們利用表格工具建立二維管理表:

  • 每個Tab是一個協議;
  • 縱向是需要梳理的每個錯誤碼;
  • 橫向是錯誤信息組成與不同場景下的需要定義的內容;
  • 而他們組成的每個單元格就是我們需要完善的內容。

借助此工具,每一個錯誤碼,都有了一個梳理的框架,可以明確需要定義哪些內容,避免場景與內容的遺漏。

大咖說|產品思維實踐|由一個文案引發的系統改造

2. 提煉共性 建立標準

在拆解梳理的過程中,會發現內容之間會存在一定的相似性與復用性,通過找到這些共性內容,又可以逐步形成一些標準化規則:

  • 相似場景的提示形式是否可以統一?
  • 好幾個錯誤碼都在描述帳號風險問題,他們的文案提示是否可以復用?
  • 一些常用文案,如:確定按鈕是用「確定」還是「好的」,是否可以統一?
  • 常用關鍵詞的翻譯是否可以統一,避免后續翻譯混亂?

通過這一步,可以總結和輸出:錯誤提示組件規范、文案規范等標準化工具,一方面是保障用戶體驗的統一性,另一方面也是為后續設計提供參考降低成本。

結構性思考是產品設計中很重要的工具,可以幫助我們將復雜的問題轉化為簡單的行動,將混沌的問題轉化為清晰的描述。

常用的結構化方法:

  1. 圖表化:展現復雜問題的結構,幫助更全面的完善細節,也是我在整理信息是特別常用的一種方法。但其難點是在于要將問題拆解充分,最終每個單元格只有單一的「是與否」信息為最佳;
  2. 模型化:將問題思考的過程提煉,幫助我們進行更全面的分析與思考,設計常用的分析模型如:用戶體驗地圖、用戶增長模型…
  3. 公式化:找到核心變量及其影響關系,明確工作與結果的關系,對于數據結果導向的工作特別常用。

04 系統思維:讓設計動起來

梳理錯誤提示的同時,我們還需要搭建一套系統,以實現靈活配置與實時生效的目標,即:將我們的設計構想進行產品化落地。而此時,系統思考之一,便是關注系統的動態性。

1. 動態適應

“系統能運行多久?”

系統的設計需要滿足動態的需求變化,單以錯誤提示為例,發生變化的情況有很多:

  • 雖然希望能夠完整定義所有錯誤,但事實上是比較難做到的,未來的內容新增不可避免;
  • 相關方對于服務的調整,有可能會造成錯誤提示的修改要求;
  • 提示上線后,發現文案效果不佳,會帶來優化需求;
  • 隨著產品能力與技術的迭代,一些過去的內容與操作可能不再適用,需要調整;一些過去的未知錯誤有了新的解決辦法,需要補充…

之前的錯誤提示,是伴隨著每次功能迭代,在設計時定義好,在研發時寫在客戶端,因此造成每次修改都需要發版處理的情況。在優化方案中,替代原先在客戶端管理的方式,將錯誤內容配置放到服務端,客戶端獲取服務端錯誤碼與配置內容進行匹配,展示相應內容:

大咖說|產品思維實踐|由一個文案引發的系統改造

2. 自動執行

“一定需要提示嗎?”

我們常聽到一句話:最好的設計是「沒有設計」,轉化用在這個項目中卻相對合適,最好的錯誤處理也應該是「沒有提示」。

當我們在專注于梳理錯誤操作內容、設計錯誤操作配置,不妨可以再問問自己:

  • 這個提示真的有必要展示嗎?—— 是否可以通過自動重試或其他策略優化,避免錯誤的發生?
  • 這個操作真的有必要讓用戶處理嗎?—— 是否可以提供一鍵檢測、一鍵修復的方案,幫助用戶完成一系列的復雜操作?

3. 主動反饋

“你能發現未知的問題嗎?”

前面提到,提示系統的作用之一就是便于后期將未知錯誤轉化為已知錯誤?但是如果是未知錯誤,我們要怎樣發現它們?如何決定哪些未知錯誤需要優先處理?

考慮到這個問題,我們在配置系統外,同時還搭建了一套線上報錯監控系統(雖然還做不到識別高頻未知錯誤主動預警),定期復查高頻錯誤,補充定義新的未知錯誤。

至此,錯誤提示問題的解決方案設計才算告一段落。

郵件系統的錯誤提示有其復雜性與重要價值,借助產品思維工具,避免了掉入「這個問題很簡單」的陷阱,找到問題根源與最佳目標,從復雜繁多的錯誤中找到規律,進行結構化梳理,建立標準,最后建立錯誤提示配置系統、自動化策略、監控機制,為產品的錯誤提示管理建立系統方案,為產品與用戶提供長期價值。

05 結語

有同學會問,如果要搭建這么一套系統的話,投入大時間久,那這個之前的問題就一直放著嗎?

當然不是。在實際工作中,處理問題需要同時考慮解決效率與投入價值。

從處理問題的效率上考慮,最開始的錯誤提示當時也是先及時做了補充的。但是此時,這個文案的補充并非孤立無序的,我們能夠清楚,它將是錯誤信息管理表中的一項重要信息,也是配置系統的一項重要配置,是未來錯誤提示系統的重要一部分。我們并非在零碎的做事情,而是在逐步完善一個產品系統。

作者:徐愷

來源公眾號:網易UEDC,網易用戶體驗設計中心

本文來源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合作媒體@網易UEDC,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一個問題輻射全面呀,不忽視每一個細小的問題,才能更好的完善產品,細節之處往往見真章。

    來自山西 回復
    1. 見微知著,以點帶面,也是產品大牛的厲害之處

      來自浙江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