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居家運動的再思考

1 評論 2529 瀏覽 4 收藏 13 分鐘

線上健身類的APP,需要解決的一個方面是:如何在沒有教練的情況下幫助用戶運動?一般來說,會通過體系化的課程、個性化的訓練計劃、傳感器進行數據采集來實現。然而,有了這三板斧就能達到很好的效果了嗎?居家運動存在著什么問題呢?一起來看一下吧。

線上健身類的 App 一直都在研究:如何在沒有教練的情況下幫助用戶運動?

于是有了如下的三板斧:

  1. 體系化的課程
  2. 個性化的訓練計劃
  3. 傳感器進行數據采集,通過動作標準模型和老師人肉指導

體系化課程國內做得最好的是 Keep,它做到了結構化,以動作為最小單位,可以根據訓練計劃進行拼接。當然,如果說課程內容,那萊美毫無疑問了,而超猩算是萊美的國內版。

個性化的訓練計劃大家都半斤八兩,基本上都屬于偽個性化,只對用戶進行基本數據采集而不進行全方位的功能和體態測評都是耍流氓。

傳感器各家也大差不差:

以 Fiture 為代表的一波,通過深度攝像頭識別人體谷歌,再和標準動作模型比對;BodyPark 則直接利用手機自帶的雙目攝像頭,模仿 Tempo 把識別功能搬到了手機上,并且加入了真人教練進行人肉指導;

當然了,也離不開可穿戴設備來采集心率,進而換算最大攝氧量等,這方面的佼佼者毫無疑問要屬于佳明、華為和蘋果;

最后則包括智能健身設備所能采集到的設備,譬如踏頻、阻力,這也是最近興起的智能硬件,典型代表就是麥瑞克、野小獸了。

有了三板斧,是不是就能當程咬金了呢?結果是殘酷的?,F在的做法離真正幫助用戶運動,借此改善身體和精神狀況還差了十萬八千里。

為什么?先來看看一個優秀的私教應該如何服務 TA 的學員。

張三來報私教課,我們假設張三是一個沒什么大毛病的人,不歸為特殊人群(包括老人、小孩、孕婦、慢性疾病人群等):

  • 首先,教練會先讓張三測一下身體成分,主要是看下張三的體脂率、BMI;
  • 其次,教練會讓張三測一下體態,看有沒有足外翻、體前傾等毛??;
  • 再次,教練會讓張三做一下功能測試,看一下張三的肌肉力量、耐力、關節靈活度、肌力平衡等情況;

通過這三項測試,教練能夠對張三的身體狀況有一個大概的了解,這個時候,關鍵點來了,教練會根據用戶的身體狀況決定接下來是做恢復訓練還是增強訓練。

如果張三說:教練我想提高跑步速度。

但教練發現張三有腳嚴重外翻的毛病。

教練會說:你跑什么,你看你這腳外翻的程度,都快螃蟹了,這情況走路都成問題,還跑?你先把腳捋直了,啊。

在身體存在問題的情況下,個人的意愿不重要,合格的私教會建議學員先把問題解決完,再考慮其他的。只有身體恢復正常了,才會根據學員的需求去設定增強訓練。

增強訓練也有門道,比如跳舞、跑步、拳擊,這屬于特定型增強。一般的大眾健身不需要這些,它圍繞健康體適能為核心,主要增加人的肌肉力量、耐力、心肺、穩定性和關節靈活度。

當然了,在現代社會,99% 的人在接觸健身時,所應該做的都是恢復性訓練,畢竟誰還不是久坐手機黨呢。

正如世界上沒有同樣的兩條河流,每個人的身體狀況自然也是因人而異的。同樣的肌力不平衡,有的人是左邊高于右邊,有的人是右邊高于左邊。對教練而言,不同的學員,訓練模板都是不同的。雖然張三和李四兩個人同樣練每周練兩次,每次五個動作,但他們的動作強度,動作類型都可能截然不同。

好,現在已經有了訓練計劃,接下來就是實際訓練了。

訓練中,有兩個非常重要的概念,進階退階。顧名思義,進階就是加大訓練難度,退階就是減小訓練難度。以俯臥撐為例,標準俯臥撐的退階是跪姿俯臥撐,進階是腳部抬高俯臥撐。

常見的進階和退階出現在兩個時間點:

  1. 訓練過程中:張三今天工作了一天,狀態不太好,標準俯臥撐做了兩個就做不動了,這時候教練就會讓張三進行動作退階,去做跪姿俯臥撐;
  2. 訓練周期完成:每個訓練周期完成后,教練會根據該周期的完成情況,決定下個周期的動作是進階、退階還是保持不變;

以上,當前的科技想要達到如下的效果,也不難:

1)無教練版

給出標準的檢測流程,囊括所有檢測項,圍繞所有檢測項的所有結果給出自適應的計劃生成模板;

準備一個完整的動作庫,囊括所有的動作種類,以及該動作的進階和退階,給出進階和退階的可量化的指標;通過傳感器識別動作數據,與指標進行匹配;

2)有教練版

一對一實時通話與指導,傳感器數據和 AI 算法可作為輔助手段。

(從商業價值來說,一對一私教不是個好的經濟模式。線下健身房的主要來源仍然是會員費,只有三成是私教費。如果一對一私教搬到線上,雖然沒了場地費和水電費等,但會員費也沒了,私教費因為搬到線上勢必會降低,整體的利潤空間沒法保障。如果要人的服務,線上適合團課,也即所謂的小班課、中班課和大班課。

但是別急,接下來的行為,才是在訓練中線下教練真正不可或缺的地方。

1)教練帶練

在訓練過程中,有些動作,單靠自己,是無法達成的,只有在教練的輔助下,才能做到。比如伏地挺身,手想要舉高,一般是教練抓著桿子,幫忙上提,學員在此基礎上緩慢下降。

2)具身感知

有的動作,單憑嘴巴和視覺是無法習得的,只有自己的本體感覺親自感受到,才能真正領悟。比如挺髖,張三怎么描述都學不會,但教練用手戳了下屁股,里面就會了。再比如泰拳里的踢腿,教練反復強調用腳趾發力,但怎么都不知道這啥感覺,教練一踹肚子,老疼了,但立馬就悟了。有的教授只能靠感覺,身體的感覺。

3)對癥下藥

訓練中,教練不止觀察學員的動作,還通過聲音同學員教練。有時,學員的身體、精神有可能出現不適,有時學員的身體需要松解。這時教練在正常的動作之前,會先替學員做些松解。人體的運動遵循人體力學,而人的骨骼、肌肉、關節都是完成動作所需的器具。只有人的精神和器具都完好的情況下,才能做出良好的動作。教練在其中的作用,一是交流與觀察,二是調整與恢復。

說白了,單純的線上教學或者 AI 智能只能作為一種輔助,它只能打些基礎,或者引起些興趣,但真正的改善還是要線下完成。線下也不需要健身房,在家私教或者在外借用場地都可以。平臺的關鍵是為學員和教練進行匹配,使得他們能快速地找到彼此。同時,平臺也作為一個工具,通過提供標準化的教學、智能健身硬件、可穿戴設備、動作識別算法等為教練賦能。當然,教練本身也通過平臺,與用戶保持時刻的聯絡和線上教學。

然而仍然存在一個問題,即供給端資源的不足。

一個好的健身教練,需要懂得運動科學、運動醫學,也需要懂得教學方式。然而能夠懂得運動力學和運動醫學的,一般是科班出身,譬如國內的北體和上體。但一般專業院校出身的學生,都不樂意畢業后從事健身教練,而更愿意留在體系內謀求教職。

不過運動科學牛叉的高校一般綜合排行都不高,比如米國運動科學第一的南卡羅來納大學,全美綜合排名也就 117 名。另一個比較有意思的是,軟科和 QS 排行中,運動科學最好的幾所都集中在澳洲。

國內的健身行業,有幾個非常扎心的數據(來自精練):

  • 00 后教練比例 14.3%;
  • 30 歲以上教練僅占 20.6%;
  • 40.4% 的教練在 2021 年更換了工作單位;
  • 僅 20.7%的教練是專業體育院校出身;
  • 僅 34% 的教練學歷在本科以上;

中國不缺健身教練,但缺好的健身教練,能夠達到真正的私教要求的,既需要專業的知識儲備,也需要豐富的實踐知識。

雖然,如樂刻、超猩這類的健身機構也會自己培育教練,或者賽普這樣專門的教練培訓機構。但老實講,從源頭上,我國好的體育院校就不多,整體的供給仍然處于落后的狀態。

供應端如何升級?一方面是對接國際的教練認證,但并不是速成選擇題,而是真正地通過認證所要求的知識點去深化自己的基礎。另一方面,院校也應該重視運動科學專業,非但是專門性大學,普通的綜合性大學也應有所發展,當然后者或許并不現實。

然而無論如何,我們需要明確的是,科技只是輔助,關鍵仍然是人,而人的培養還任重道遠,當然,在現有的供給基礎上,先把線上和線下結合起來,也不失為一種方略。

專欄作家
善寶橘,微信公眾號:善寶橘,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2019年年度作者。南大傳播學碩士,崇尚終身學習的互聯網斜杠青年,專注新媒體、游戲領域的運營策劃。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確實如此。老哥目前在做什么項目

    來自北京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