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個中臺9個死?徹底讓你搞懂中臺系列(1)

12 評論 11566 瀏覽 80 收藏 12 分鐘

中臺這一概念,在近幾年在國內大熱,不少企業接連開始組織架構的調整,意圖建設中臺。但建設中臺,并非這么容易,可能投了不少錢,最后也沒有什么水花,那么中臺為什么難做?作者在這篇文章中給出了解答,一起來看看吧。

01 中臺到底是什么?

狹義上來講:我們知道前臺是一個個面向用戶的可視化操作界面。

后臺是包含代碼、中間件、數據庫等一系列框架代碼集。

后臺搭建完,前臺就會展現出來,一個閉環就形成了。

那什么是中臺?顧名思義中臺其實就是在夾在前臺和后臺之間的一個東西。

那為啥前后臺已經能形成閉環了還需要中臺?

大家一定聽過一個被講了很多次的故事:阿里在發展業務的過程中發現,隨著業務線的快速增加,一開始只有一個1688,后來出現了淘寶、阿里媽媽、支付寶、咸魚、口碑等等大量的內部項目。

每個項目都需要開發一個所謂的前后臺閉環,阿里內部100個業務,就得搞至少100個閉環,1個閉環算他50個人的開發測試團隊,大業務線還不止,就得5000個員工,這在以人員成本為最大成本的互聯網公司,簡直是要命。

當然成本還不是最關鍵的,最關鍵的是效率,在互聯網快速發展的階段,效率是生命線,你比別人上線晚、迭代晚,可能就玩不過人家了。

所以只能拼命堆人做,與時間賽跑。

雖然這個思路是對的,但是抵不過幾個問題?。?/p>

  1. 那會很多項目都是通過市場測出來能不能成的,失敗率很高,很可能跑不出來,這樣這個團隊怎么辦,調到其他部門?流動性太高,團隊成本也打水漂了
  2. 很多項目的重復性很高,其中的很多模塊都可以通用,每次都重新做一遍成本太高了
  3. 如果每次都要從0開發,哪怕堆人搞,其實響應效率也很低,一般一個從0啟動的項目打底1個月起上線

于是馬云大腿一拍,搞中臺,中臺能全部解決上面的問題,還能大大降低成本。

怎么搞呢?

就是把一些通用性很高的模塊,抽出來,作為公共庫的一個個“能力”,然后A業務需要這個了,來拿一下直接用,B業務需要那個了,來拿一下直接用。

大家一定會說,很像開放平臺??!對,本質上其實就是個對內的開放平臺。

于是每個新業務就不需要那么多研發人員了,通用的模塊就不用重新開發了,在既有的中臺能力庫上做功能,對業務的響應效率也會高出一個層次。

這么一想,中臺簡直是一個大殺器??!

于是阿里就大刀闊斧的開始搞中臺建設,花了幾年時間,終于陸續建成了。

這期間,隨著阿里的如日中天,江湖上吹中臺的聲音到處都是,管他大公司、小公司、做業務、還是做平臺,做全品類,還是做垂直,都是在鼓吹應該要做中臺。

不少公司投入了好多錢,也沒做出個什么水花來。甚至阻力重重,推到一半就推不下去了。

然而后來阿里又親自“推倒”了自己的中臺計劃,把中臺的服務能力拆分的更小。

一時間唱衰中臺的聲音又此起彼伏。

02 中臺為什么難做?

歸根到底,看似預期很強大的中臺建設,存在以下巨大的難點。

1、中臺對人的要求太高

搭建中臺的產品技術,必須高度了解業務,你想業務A的人只要了解業務A,業務B的人只要了解業務B,中臺的人既得了解業務A,也得了解業務B,100條業務線,得了解100條,甚至他要比A更懂A,不然咋抽象對吧

這其中涉及到多個環節:

1)看的準?

你得看的準這個業務是怎么在跑得,他的核心流程是怎么樣的,他的功能模塊有哪些、具體包含了哪些功能?其中哪些模塊適合被抽出來?

隨便舉個例子,很多東西都會偽裝,都會變種,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一個盲盒功能,你覺得這個盲盒是什么東西?不會真抽象一個叫盲盒的能力吧?那你就完蛋了

過兩天來了一個大轉盤需求,你去資源池里找了一圈,發現剛做的盲盒能力根本用不了??

算了,再做一個大轉盤吧。

看到這里,大部分小伙伴已經看出來了,盲盒本質上不就是抽獎么,這兩個理應是“一樣的東西”,大盤轉的需求,“盲盒”的能力理應能被使用啊。

本質上它們都等同于“抽獎”。

2)抽的對?

看準后,就要抽的對,抽的對包含幾層意思。

i、邊界清晰

邊界清晰有多重要?不清,是要命的!直接決定了中臺的失敗。

你到底抽到什么程度?

還是盲盒的例子,盲盒活動的整個業務鏈路,涉及到了用戶、支付、訂單、抽獎。

你難道把這些都抽出來了?還是只抽抽獎那部分?

抽的太多,中臺就太厚,你讓業務干嘛;抽的太少,中臺就太薄,失去了意義。

ii、模塊的能力合理拆分

既然我們覺得把抽獎 抽出來,那么抽出來,怎么變成一種可靈活調用的能力?

如果拆的好,那么能滿足很多額外的場景需求。

哪天來了個新需求是:直接積分兌換獎品。

用抽獎其實是可以滿足的,比如你把抽獎分成3塊:【抽獎資金獲取抽獎資格】、【抽獎核心算法】、【中獎后用中獎券兌換獎品】

那么積分兌換獎品,是不是就可以使用3)的能力?

積分和中獎券,本質上都屬于一種虛擬資產,是不是能力就通用了?

iii、如何權衡

中臺也面臨需求越來越復雜的情況,比如抽獎的時候直接開獎,也有抽獎后某一時間一起開獎;比如算法策略是大家一起開獎,還是部分用戶可以優先開獎;比如是必中,還是可不中等等。

這些多樣性,在業務的發展中一定會越來越復雜。

和普通產品迭代一樣,中臺也得不斷強化和迭代能力,不然就滿足不了業務需求了。

就好比你做了可以直接開獎的能力,結果另一條業務線拋過來一個一起開獎的需求,完犢子了,又滿足不了。

所以和普通的業務迭代一樣,中臺的需求,也面臨大量決策問題。

依然需要有效甄別真需求,還是偽需求,需求優先級怎么樣,重要或是緊急,最后判斷出來該不該做,怎么做,什么時候做,做了價值大不大等等。

2、中臺的協同成本很高

中臺的協同成本高,這個很好理解,畢竟原來只要前臺和后臺配合就能完成的事,硬生生的插了一層,變成了3方配合才能完成,難度直接增加50%。配合開發難度PLUS,相應的迭代和找問題的難度也PLUS了

尤其是中臺搭建初期能力還不完善的時候,人家根本不想用你,但又礙于公司戰略,不得不用你。就變成了一種非市場機制下被迫的行為。

所以中臺早期是很難的,中臺人也是比較慘的,因為他必須要服務好每個業務線的前后臺團隊 ,而不是單一的一個需求方。

這種協同復雜度,是幾何級的上升,我給你們舉個例子:

還是拿抽獎,比如A需要有一起開獎的需要,B要算法是隨機中獎算法,C要必中。

而且大家都很急,要求盡快上線,A要求5天后,B要求7天,C要求8天內給到。

這個時候,不單單是判斷需求應該先做什么,怎么做的問題了?

還面臨著復雜的項目管理問題,資源怎么安排,來保證ABC三方都能滿意,結果開發一評估,發現A能在5日內給到,B、C怎么趕時間都不能在7、8天內給到。

于是吭哧吭哧去找B、C商量,能不能緩一緩,結果BC不同意,于是只能考慮優先排BC的需求,再找A去商量,想把A的需求后置,A當然不同意啊,憑什么我要給BC讓路,噼里啪啦一頓溝通……大家都不妥協,于是只能向上反饋,要更多的資源。

這其中,也有因為協調不好,有些業務線撇開中臺,自己去做了,因為等著誤了業務發展,業務始終是第一考慮。

這只是其中一個很小的場景,解決方式也只是舉了一個例子,但是管中窺豹,可以看出中臺在服務多業務線的過程中,所面臨的巨大協作成本和難度。

中臺從廣義上來講:從業務中來,又到業務中去。

做的好的中臺對業務一定是有幫助的,但確實因為其難度很大,真正做的好的公司少之又少。

本文由 @ 華叔產品論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這么說中臺就像是半成品庫。比如客戶A想吃炸魚,客戶B想吃紅燒魚,客戶C想吃溜魚段,那后臺就負責在指定時間提供對應品種和大小的魚(養魚、捕魚或買魚、運輸),中臺負責給魚去鱗、去內臟、清洗、腌制,暫存到冰柜(半成品庫),前臺根據客戶需要,去除腌制好的魚直接烹飪、上菜。所以,半成品庫里應該存放什么品種的魚、多少斤的魚分別存放多條、如何包裝保鮮、如何分類分層擺放,是中臺(冰柜/半成品庫)要重點考慮的事情。

    來自遼寧 回復
  2. 暫時了解一下~

    來自江蘇 回復
  3. 確實太難了

    來自中國 回復
    1. 行業標桿阿里對于中臺也是一直在調整策略,更別說小廠了

      來自浙江 回復
  4. 講的很透徹,奈何決策者根本看不到,他們跟需求方一樣,只管提需求,做不到下屬無能

    來自遼寧 回復
  5. 我們公司好像就是搞了很多年的中臺,最后好像中臺看起來搞的挺完善,但是前臺產品屬實拉胯。。

    來自北京 回復
    1. 中臺的完善,不是衡量價值的指標,本質上如果對業務沒有足夠的幫助,前臺產品拉垮,中臺的價值也就沒法體現出來

      來自浙江 回復
  6. 關注訂閱號【華叔的產品私塾】,跟著產品總監學產品

    來自浙江 回復
  7. 中臺需要業務趨同,能力要求極高,大部分公司搞中臺就是自己搞自己。

    來自江蘇 回復
    1. 一部分沒想清楚就趕潮流,一部分資源不夠,一部分沒有沒有自上而下的推動力。。。。各種死因吧

      來自浙江 回復
  8. 一般小廠都做不了中臺 這部分人很少 但很貴

    來自上海 回復
    1. 會中臺的人,基本都屬于產品行業的偏高階的群體了

      來自浙江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