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出的“產品價值”

0 評論 2649 瀏覽 0 收藏 12 分鐘

1875 年的一天,貝爾和助手華生在“調和音訊”的實驗中,貝爾無意間發現振動板傳來隔壁華生的聲音……電話便這樣誕生了。先拋開電話發明者尚存爭議的專利紛爭, 電話的誕生也遠遠沒有這么簡單,它經歷了漫長的“由內至外”的進化。一位名叫亨利·德雷夫斯的舞臺設計師對電話的“進化”功不可沒。

工業設計,從“零壓力”到“大動力”

我 們也許都聽說過,最早的電話是個大家伙,而貝爾發明電話后相當長的時間,因為他的電話公司在美國具有壟斷地位,基本上不受競爭的威脅。從舞臺設計轉型過來 的工業設計師德雷夫斯就是在這種“好無壓力”的情況下,開始了電話機的設計創新。1937年,德雷夫斯提出了從功能出發,將電話聽筒和話筒合二為一的設 計,首次把“電話機組”縮減真正的電話機,并大大縮小了電話的體積。雖然這一創新并沒有使貝爾公司的電話賣得更好(因為它幾乎已經壟斷了電話產品),但卻 為德雷夫斯設計事務所贏得了和貝爾公司的長期合約。更重要的是,德雷夫斯本人從此致力于研究“符合人體基本要求、適用于人的機器”,成為“人機工程學 (Ergonomics)”的創始人。

嚴 格來說,人機工程學是一門多學科交叉的工業設計學科,用來研究人、機器,再加上一個環境的協調關系,從而延伸到建筑、汽車和生活中的各類產品。它涵蓋了人 體測量學、人體力學、勞動生理學等諸多學科的研究方法。以至于,很多學習這門學科的人都對“抓一個人來測量身體各個部位的長度”印象深刻,就連德雷夫斯著 名的成就之一也是出版了《人體度量》,從而為工業設計領域奠定了人機工程學的“基礎教材”。

 

?

除了像裁縫一樣“悠哉”地測量人體,還有一些細節設計,誕生于巨大的“壓力”。20世紀50年代,航空公司第一次引進哈維蘭彗星型(de Havilland Comet)噴氣式飛機,特別的增壓艙設計能讓它飛得更高更快。然而,1954年一架從羅馬起飛的Comet卻在起飛后20分鐘解體,導致飛機上35人全 部遇難。經過對飛機殘骸的多方實驗,最終得出結論,因為在高速飛行中飛機窗戶受到的壓力高出了預期,特別在方形的窗戶角處壓力表現得更加明顯,最終“崩 潰”。因此,Comet和后來飛機的設計者都開始遵從一個細微的設計原則——把飛機的窗戶設計成圓形或橢圓形,以分散邊緣處受到的壓力。因此,工業設計不 僅需要讓產品更適合使用者,保證使用者的安全似乎也成為一股“巨大動力”。

 

設計不只是表面功夫

當 然,人機工程學并非只研究飛機、電話這些冷冰冰的東西,工業設計在日常生活用品中的應用更為廣泛。說起產品設計,很多人不由會想到把一樣東西“包裝”得更 漂亮,這讓很多設計師很是不爽。一位美國俄勒岡州的設計師Greg Hinzmann就用行動證明了,設計絕不只是表面功夫。這位先后參與NIKE、惠普、英特爾、羅技電子、羅勒布雷德、科爾曼戶外用品等諸多品牌產品設計 的設計師于2012年展示了他設計的“世界上最美的手電筒”——Trioh,因為它不單單是個手電筒而已。獨特而簡約的外形使Trioh手電筒不必被使用 者藏在家中的抽屜,把它擺在桌上不僅美觀還能充當臺燈。當家里突然斷電,這款手電筒還能自動亮起充當應急燈,這意味著,你不需要在一片漆黑中四處摸索、翻 箱倒柜地找你的手電筒了。

這 款手電筒之所以受到諸多設計師的青睞,因為設計師巧妙地將外觀設計和功能使用聯系在一起。然而,在如今這個追求個性的時代,一件產品的設計想要滿足所有人 的偏好必然是一種奢望,正如你可能就對“世界上最美的XX”嗤之以鼻。同樣,在工業設計的理論中,“最好”的設計只能是“量身定制”,“好”的設計只是那 些滿足大多數“和你一樣的人”習慣、需求的產品,如果能兼顧到一些“其他人”當然更好。

說 到和我們日常生活關系最密切的“吃喝”,先回憶幾個較為常見的情境:如果你是位年輕氣盛的漢子,肯定有過幫女朋友或老媽擰過罐頭、“老干媽”甚至飲料瓶蓋 子的經歷(如果你是妹子,可能反之);做完劇烈運動,補充水分很必要,但如果操起一瓶飲料往嘴里猛灌,常會出現“濕身”的窘態;瓶裝水和飲料包裝,無論是 什么材質,通常都是圓的和方的兩種,拿起來要么易滑要么硌手……這些問題實際上都可以通過設計來解決。牛奶、果汁、飲料等食品飲料加工和包裝系統供應商利 樂公司,近期就推出了一種新的復合紙包裝產品。該產品結合了利樂鉆的八面體瓶身設計,不僅造型美觀,還為飲用者提供了更好的握感;而搭載的“夢幻蓋”采用 了能帶來最佳暢飲體驗的26毫米口徑,不僅能夠帶來均勻暢快的飲用體驗,且能將流速控制在理想狀態。(搭載的“夢幻蓋”口徑為26毫米,這個口徑被認為能 將飲料的流速控制在理想狀態,讓使用者得到均勻暢快的體驗)同時,為了方便在途飲用,夢幻蓋還設計了更輕快的開合方式、更高的蓋托設計和貼合嘴唇的唇貼, 減少了喝水濕一身的情況;這個“夢幻蓋”還有一個好處,就是開啟和閉合更省力且能重復密封,對于那些柔弱的妹子和力量不足的老人和小孩,使用起來更加輕 松。當產品的設計不僅能夠保證普通人在通常情況下正常使用,還能解決在特殊環境,或者特殊人面對的問題,它無疑是一項好的設計,而這些好的設計也需要有極 大的付出。

 

?

從“以大搏小”開始

回 到工業設計和產品本身,對于用戶它好用、方便、舒適已經足夠體現產品的價值,但對于商家價值還是要靠利潤來體現的。在設計師間流傳著這樣一個“段子”:某 牙膏品牌在產品的研發上一時難以突破,寄希望通過設計來提高銷量,中間的過程曲折,總之最后一項簡單的設計實現了其銷量大幅增漲的目標——把牙膏的管口做 大了一圈。人們用得多了,產品自然就賣得快。先不論這個“黑心產品設計”故事的真假,這樣干的商家肯定是長久不了的。當然,真正能提升產品商業價值又能長 久的設計,肯定不是一拍腦門就能干的事。

 

從 一拍腦門有了一個設計“創意”開始,設計師會根據市場、研發、生產、銷售等多個渠道的反饋意見來進行產品設計,然后通過研發和生產部門制作樣品,由市場和 銷售進行測試(用戶試用)反復修改……遠不是我們想象中在紙上描描畫畫這么簡單。例如之前提到的利樂“夢幻蓋”產品,首先就收集了大量使用人群的數據,男 人和女人,甚至不同職業的人,通常在哪些環境使用,有多少人習慣用右手擰瓶蓋,多少人用左手,多少人用兩個手指,多少人主要用大拇指……然后經過電腦模 擬,設計出最適宜的蓋子結構,再生產樣品進行真人實驗。在真實用戶打開蓋子喝飲料時,還需要詳細記錄他們開蓋習慣,飲用習慣,甚至最后有沒有把蓋子擰上, 這些成千上萬次的重復實驗都會被電腦記錄下來,來優化產品的設計,直至當我們拿到一瓶飲料時,擰起來方便,喝起來舒服,甚至還能保證唾液不會進入到飲料中 (減少唾液的回流)。

 

由 此可見,小小的設計其實有相當大的投入,而設計也成為產品價值的一種重要體現。通過工業設計和人機工程學的科學研究方法,我們不僅能讓產品看起來更漂亮, 更重要的是讓它用起來更方便,能夠實現更多更好的功能特點,甚至能保障產品的質量和安全性,可以說,設計對于產品品質的提升功不可沒。

 

 

 

原文來自:互聯網分析沙龍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