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平臺最大的BUG,被我找到了

6 評論 17344 瀏覽 70 收藏 16 分鐘

#本文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原創激勵計劃》出品。

網上購物時發現,我已經買了一個籃球了,在已付款的界面下方還給我推薦籃球的商品,難道我會退貨重新購買嗎?這種推薦算法,為什么不能再智能化一些呢?本文作者對這個問題展開了探討,與你分享。

不知道你可否有這樣的經歷,打開一個電商軟件,進行購物后,在購買成功的頁面下,仍然收到很多類似的、甚至一模一樣的商品推薦。

明明不久前才購買了一個商品,在日后的一段期間內,仍然在電商首頁,“被迫”瀏覽一樣的商品。

你一邊無奈地快速劃過這些“無用”的商品推薦,一邊吐槽電商推薦機制的笨拙,認為這是推薦算法史上的大BUG。不知道相關業務的產品經理是怎么想的,這么久還不優化,都2022年了,推薦竟然還不知道哪些商品是自己已經買過不會再買的。

上述經歷大概是很多人經歷過的,那么為什么推薦效率如此之低,以至于已經導致用戶不滿,降低了體驗的情況下,電商平臺還反復把用戶已購的相似商品推薦給用戶呢?

一、電商平臺推薦策略

了解一個現象的原因,我們不妨從這個現象背后涉及的本質出發,理解清楚是什么,再去想為什么就簡單許多了。

首先先給大家介紹一下目前主流的電商推薦策略,主要分為基于物品的推薦體系、基于用戶的推薦體系、基于群體的推薦體系。

基于物品的推薦體系,主要是按照物品出發,從用戶曾經購買/收藏過的物品,去計算其它物品與這個商品的相關性,從而進行再推薦,優先展示相關性高的商品。

這也是在網站獲取用戶信息較少時,采用的一種常規推薦策略,畢竟在用戶畫像不全面時,基于用戶感興趣的商品進行推薦,出錯的概率會小很多。這樣的推薦策略在各電商平臺很常見,用戶在購買/搜索了一個類別的商品后,往往會在首頁看到很多類似商品的推薦。但這個策略也有弊端,容易形成信息繭房,難以去撬動用戶其它的潛在興趣項。

基于用戶的推薦體系,主要是以人為出發點,根據用戶的行為,去計算其它用戶與用戶的相似度,再根據相似用戶對于商品的喜愛度,去向目標用戶推薦這些商品。

這樣的推薦機制,推薦商品類別的覆蓋面會進一步擴大,擺脫局限于某幾個類別的現象。拼多多的推薦策略,就考慮了這個模式,按照用戶的行為,去向用戶展示展示與之高相關度的人感興趣的商品,通過“興趣圈”“拼小圈”的模式,促進用戶進行購買。

基于群體的推薦體系,主要是從群體的特征出發,提煉群體的共性,給用戶進行打標與歸類,再向群體用戶推薦在這個群體內,大多數用戶感興趣的商品,同時適當加入相似群體感興趣的商品,進行推薦。

常見的基于群體的推薦,大概就是每次注冊新賬號時,平臺都會讓用戶選擇感興趣的圈子,然后再基于所選擇的圈子,向用戶推薦群體感興趣的內容和商品。

不管是基于用戶、群體、物品的推薦,都是提煉人物的共性,再根據相似性,去進行推薦。從這一層進行考慮,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推薦體系,總是會推薦十分相似的商品了,因為這些商品都存在高相關性,在推薦體系眼中,都是用戶高感興趣的商品。

那么也許你會發問,為什么電商推薦體系那么傻,連最基本的去重都不做?難道我買了一個求婚戒指,我還會想要再買一個求婚戒指嗎?

二、重復推薦的原因

誠然,反復推薦同樣的商品,不僅讓用戶厭煩,降低體驗感,于銷售額而言,也沒有改善。畢竟很少有人會在上一秒買了一個商品,下一秒再購買一個“一模一樣”的商品。

但是,當一個問題長期存在,且沒有很大變化的時候,我們不妨停下來,再多細想一點,這背后的原因到底是為什么。

商品的購買高頻性是重復推薦的第一個原因。

  • 當用戶買了一件毛衣后,他/她可能因為換季的原因,還會選擇再多購買幾件毛衣;
  • 當用戶購買了嬰兒紙尿褲后,在不久的時間后,他/她會選擇再次購買紙尿褲,甚至會出于比較心理,再下單另外一個品牌的紙尿褲;
  • 當用戶購買了一個香薰后,他/她可能目前對于香薰興趣度較高,還會繼續下單其它品牌的香薰。

從上可以看出,用戶重復購買一個類別的商品的原因千奇百怪,可能出于特定的場景、出于使用商品的頻率、出于自身興趣的原因,但是這些商品對于用戶而言,都具有購買高頻性,用戶愿意重復購買。

高復購一直是電商平臺追求的東西,如果有一個商品用戶有反復購買傾向,那么也不難理解平臺愿意損失一部分用戶體驗,換取更多潛在可觸發的商機的現象了。

平臺的商業化訴求是重復推薦的第二個原因。

廣告業務一直是電商平臺的主要營收模塊,而這個模塊又和點擊率、曝光率高度相關。

人都有比較心理,即使這個商品用戶已經很明確短期內不會購買,但出于好奇和比較心理,總有人愿意去點擊近期已購商品的頁面,查看其它相似產品的詳細信息,進行一番比較。而用戶點擊得越多、停留的時間越長,給電商平臺帶來的廣告效益就越高。

哪怕這樣的行為對于短期的銷量沒有提升,但是平臺可以利用這種行為,給用戶推薦更多同類商品的優質商家,既賺取了廣告費,又幫助商家吸引了一批目標人群,此外,變相種還能因為這種推薦機制,加劇商家的競爭,讓他們提高更好的服務與產品,何樂而不為呢?

算法的局限性是第三個原因。

哪怕最熟悉自己的人,也無法知道一個人的全部喜好,也會猜錯最親近的人的心思,更何況是算法。推薦系統只能從用戶的歷史行為(購買、收藏、點贊等)和相關性去猜測用戶喜歡什么樣的東西,無法做到精確度100%。

而且它也很難完全地去選擇合適的顆粒度,進行商品去重。舉個例子,如果一個商品分為三個層級,比如籃球在“運動-球類-籃球”這個類目下,那在用戶購買了籃球后,相關的推薦頁面不應該出現籃球了,按照這個邏輯,應該在第三類目標簽里面去進行去重處理。

但是,如果換個品類呢,如果用戶購買的是耳環呢,類目變成了“飾品-耳飾-耳環”,按照這個邏輯,在去除了耳環后,用戶可能還是會收到耳夾、耳釘的商品推薦,如果對于不想再購買類似商品的用戶而言,這樣的去重也是無效去重。

而且類目之間并不是完全的不重合關系,有的類目會相交(比如乳酪既屬于乳制品,又屬于烘焙原料),那么進行了一個類目的去重后,也無法保證商品還屬于其它有交集的類目,能被完全過濾掉。

換而言之,算法難以做到完全有效地去重。而且用戶是千人千面且動態的,他們的心思難以預測,無法按照一個統一的標準去進行去重和推薦,也無法根據靜態的歷史數據,去完美預測用戶以后的行為。

在這個用戶看來已買不會再買的東西(如耳飾),在另一個用戶眼里可能是會重復購買。也許可以加入一些用戶行為去進行考慮(如這個人是否經常購物、經常買什么類別的產品),但因為人是動態變化的,推薦機制難以完美區分什么商品在用戶眼里是重復,什么商品在用戶眼里是高頻購買類。

用戶行為的不可控,是平臺重復推薦的第四個原因。

常規看來,一個用戶在購買了一件商品后,不可能在當天內,再購買一件高相似的商品,難道要用戶退款再下單嗎?

但是“七天無理由”退換讓這成為了可能。因為新型的售后服務,讓很多用戶習慣購買多件同類商品,進行比較后,再選取最合適自己的一個商品留下。這個行為讓用戶短期內購買大量同類商品形成了可能,而基于用戶的這個習慣,電商平臺也樂于推薦相似商品,畢竟銷售額看著高一點,展示數據也會好看。

而且正如第三點所言,人是動態變化的,人的行為和目的千奇百怪,今天不打算再購買的東西,明天很可能因為好友的推薦就再次下單相似商品,這些不可控,讓重復推薦有了存在的空間。

三、如何提高重復推薦的效率

這么一看,商品重復推薦,既有技術層面難以解決的問題,在商業、用戶層面,也確實有這種購買已購商品的需求。那么,如何在用戶體驗以及商業化之間達到平衡,提高推薦效率?

用戶端上,需要考慮更多用戶的行為因素,按照復購概率為維度進行展開,對用戶進行區分。

比如用戶是否是一個熱衷購物,且有反復退貨傾向的人;用戶是否喜歡收藏很多相似的商品;用戶是否喜歡加購很多類似商品等。對于有短時間內購買多個相似商品的用戶,可以適當減弱去重效應;而對于那種從搜索/推薦到快速下單,且購買頻率低的用戶,就可以加大去重的效果。

同時,給予用戶一定的選擇權,基于算法無法精準猜測用戶的喜好的現狀,可以加入“不喜歡”功能,讓用戶對于商品有點擊“不喜歡”的權力,電商平臺可根據反饋,不斷去優化推薦的商品矩陣。

商品端上,考慮商品的類別和購買頻率,再對不同類別的商品進行不同的重復推薦邏輯。

比如女裝類、日用品類、零食類,用戶購買的頻率高,且有同時間購買多件的可能性,就可以加入再推薦機制,投入更多的廣告展示模塊,促進用戶進行購買,提升轉化率。

如果是用戶使用頻率低,且單件就可以滿足需求的商品,就減弱復推頻率,比如眼鏡、手機、充電寶等,一般用戶購買后,很長時間不會再進行購買,這個時候可以推薦更多的互補類產品,促進用戶進行下單。

此外,在商業化因素上,也需要考慮一個合適的廣告模式。

畢竟廣告如果僅僅只是投放了,實際沒效果,不能促進銷量和銷售額,對于平臺而言,也難以長期盈利。

在投放廣告時,可以撈一下原來用戶點擊重復推薦商品的數據,分析一下用戶在哪個模塊更有可能點擊類似商品,是首頁的信息流廣告里面,還是在交易成功的推薦頁面里,或者是電商平臺的分享模塊里面?

對癥下藥,在用戶興趣度更高的頁面和節點進行再推薦,提升商品的點擊率,也降低用戶因為重復刷到同樣商品降低的體驗感。

四、結語

電商平臺的重復推薦策略,在用戶看來又傻又難以忍受,但我們從技術、商業化因素、用戶的行為上,不難看出這樣的機制還是有存在的必要性的,不能一刀切去砍掉它,也難以做到不推薦相似已購商品。

不過我們可以從重復推薦的流程、邏輯出發,進行優化,從而做到更加高效的推薦,讓電商平臺看著更聰明一點。

本文由 @Conlin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本文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原創激勵計劃》出品。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都是經過實驗數據驗證過的策略,只能說可能會犧牲小部分的用戶體驗。畢竟如果策略有問題,那么時長和轉化在實驗的時候就會跌很多,最終肯定不會全量上線的。

    來自四川 回復
  2. 其實還有一點 那就是競品投放了相似人群這種推薦流量廣告 這種平臺很樂意推薦給你 因為它們是按照曝光收費的而不是點擊

    來自湖南 回復
  3. 最本質的問題,是貨架機制。
    所有推薦機制,建立在相似推薦和標簽推薦的基礎之上。
    多商戶,多商品,某種程度上存在絕對一致性;但是各家店鋪關鍵詞設置問題導致了沒辦法100%判斷為同一件商品,導致的重復推薦。

    來自廣東 回復
  4. APP內部還好說,隨著用戶頻繁使用推薦也會很快刷新跟進。但是跨APP出去的廣告投放卻會經常性的持之以恒,你買過一個商品過了一段時間在另一個APP的另一個購物彈窗廣告中還在持續的推薦

    來自山東 回復
  5. 算法局限性還好吧,結合購買數據加個過濾規則而已。應該是平臺拉過數據,存在購買后仍然會進行瀏覽的用戶。畢竟不加購也能提升app瀏覽時長也是有價值的。

    來自浙江 回復
  6. 我覺得第二條當中的算法的局限性原因是:計算的目的是為了縮小范圍,而不是去選擇大范圍的區間 如果你買了某一件商品,而給你推這類商品以外的所有商品,這個和計算的邏輯相沖突

    來自新疆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