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如何應對五花八門的業務場景——WMS智能業務策略
WMS是倉庫管理系統的縮寫,是對批次管理、物料對應、庫存盤點、質檢管理、虛倉管理和即時庫存管理等功能綜合運用的管理系統。不同的倉庫,不同的貨主有不同的需求,應該如何應對這些五花八門的業務場景呢?一起來文中尋找答案吧~
一、WMS智能業務策略產生的原因
不同倉庫,不同的貨主,不同的產品屬性,在倉內管理呈中現多樣化的管理訴求。
比如同一個倉庫下A貨主希望可以邊揀邊分,B貨主希望先揀后分;冷凍生鮮類庫區的產品在執行出庫時,為了保持庫內產品的新鮮度,需要嚴格執行先進先出,日用百貨類庫區則對保質期和有效期敏感性較弱,倉管希望揀貨路徑最短,越快越好。
為了讓WMS系統可在更大程度上服務于盡可能多的實際業務場景,復雜多變的用戶訴求,降低在業務邊界不斷孵化演變,業務目標不斷調整過程中,定制化功能和規則給系統帶來的固化挑戰,很多成熟的WMS系統,產生了不同的智能化的策略部署方案。
利用不同環節設定的引擎機制和具體規則,降低了業務的不斷調整給系統帶來的挑戰性,真正地實現了以不變應萬變。
二、常見WMS的策略及定義
入庫上架策略:系統可以在收貨上架環節,按照事先設定的規則進行自動指派庫位?;诓煌囊巹t引擎和約束條件,同一個倉庫下的不同單據類型、不同產品,不同產品狀態等可分別定義不同的上架策略。
質檢策略:定義質檢樣本的抽取規則。
波次策略:電商零售、醫藥以及服裝行業等,為輔助業務實現提高訂單揀貨效率的目標,一般訂單會采用合并揀貨的模式,即將滿足一些共同屬性的訂單按照一定的規則進行組合,然后將合并的揀貨任務下發至倉庫現場執行揀貨作業。波次規則主要需要結合公司的訂單商品的分布及商品屬性的進行定制。
庫存周轉策略:用于告訴系統如何查找合適的貨物時,一般是從業務控制和優化倉內貨物的庫存周轉率、倉內利用率視角,來控制出庫批次的,比如按先進先出還是根據貨物的過期時間來出貨,按照庫位動線還是按照庫位清空原則。庫存周轉策略一般需和分配策略結合使用。
分配策略:用來告訴系統如何查找合適的貨物,是從業務控制庫區分布視角出發的,比如先發整棧板的貨物還是先將散貨發出去,先發哪個貨位的貨物,選擇哪個出貨庫區等。可以針對不同的貨主、不同訂單類型定義不同的分配策略,以滿足不同客戶的個性化出貨要求。
揀貨策略:揀貨策略的生效時間是在系統執行完波次分配庫存后,將對應的揀貨明細,按照一定的規則合并或者拆分生成揀貨單的環節。
三、如何搭配業務場景使用對應的策略?
四、業務策略具體規則使用說明
入庫上架策略:多種上架策略可以單一配置,也可以按照一定優先級進行組合生效。當相關貨物到達倉庫后,WMS系統首先會判斷貨物所在倉庫,然后基于商品分類,貨主信息,然后按順序執行貨物的上架操作,以期最大程度滿足業務的作業效率或者業務目標(比如庫位利用率管控,庫內作業時間最短)
具體常見配置規則如下:
- ABC原則:基于帕累托分析方法,可以按照銷量金額或銷售數量等特征,將商品進行品類劃分為A(下單數量或金額多、流動快),C類(流通慢,價值低廉),B類介于兩者中間。假設貨架總共六層,基于人體工學特征,將貨架定義為A區(取貨容易),一般對應貨架的3-4層;B區(取貨比較容易),一般對應貨架的2-5層;C區(取貨比較困難),一般對應貨架的1-6層?;谪浖艿姆謱尤∝浱卣?,可以對應將ABC品類放置在對應的ABC區層位上。
- 最短路徑原則:假設系統內已經維護各個貨位對應的通道,貨架和XY坐標數據,可以計算得到上架到對應庫位,預計需要的行走路徑。一般結合商品庫存周轉率使用,庫存周轉率高的SKU,上架時,優先分配靠近進出口的貨位;而庫存周轉率較低的SKU,上架時優先分配遠離進出口的貨位。
- 產品屬性原則(重量、體積、正常品、殘損品等不同維度):結合產品維護的檔案信息,比如重物(單件重量超過一定數值),優先分配至容易搬運區域;泡貨(體積大,重量?。┛梢赃x擇分配至高位貨架區域等,入庫時正常品和殘次品可以分配至對應不同的貨區,用以做好倉庫現場的質量把控。
- 產品相對集中原則:屬于同一種品類的產品,在倉庫上架環節,優先分配至同一固定區域的對應貨位,比如電子產品區、生鮮區、日用品區,用以針對不同的商品品類做好分區管理。
- 包裝規則:根據貨物的包裝形態(托盤,箱,散件)進行區分,將相同包裝形態的商品,盡量放在相鄰貨位。
- 訂單類型規則(采購入庫?調撥入庫 生產入庫 退貨入庫):基于不同的入庫訂單類型,將商品上架到不同的庫區,比如銷退商品,由于質量狀態待判定,一般不會直接存入存儲區或者揀貨區;調撥商品一般為整托商品,常常直接存入存儲區,用以補貨拆零出庫時使用。一般訂單類型規則,需要和其他上架策略規則組合使用,基于優先級控制生效順序。
- 庫存合并規則:將相同供應商、相同產品、相同批次優先存儲在同一貨位或鄰近貨位。假設倉內允許商品一品多位,或一位多品,產品進入倉庫后,優先檢查固定倉位存儲類型中的固定貨位(或者歷史已存入庫存的貨位)是否可用,若該庫位已被占用或放滿時,優先將產品存儲到靠近分配到該產品的固定貨位的預留存儲區域(如靠近固定倉位的空倉)。
綜上,上架策略在配置環節,可以限定生效的貨主、訂單類型(采購訂單、調撥訂單、退貨訂單、庫內訂單等)、商品形態(良品、不良品)、指定區域。如果需要多種上架策略組合生效,也可以針對對應的上架策略設置對應的優先級。
波次策略:訂單進入WMS系統后,審單通過后,系統對訂單進行數據結構分析,將訂單按照一定的優先原則匯總分類,批量下發。
波次管理的目的主要是為了進行集約化揀貨,而集約化揀貨主要有以下兩個主要優勢:1) 提高揀貨效率,減少揀貨行走路線;2)?歸類揀貨,如相同客戶的訂單歸類、相同出貨方向的進行歸類,降低揀貨后的后續的理貨二次分揀工作。
具體常見配置規則如下:
- 定時規則:按照一個固定的時間周期(比如下單時間、期望到貨時間等)將訂單進行合并。
- 路線規則:按照收貨人所在的路線進行訂單合并(對于同一條送貨路線(或同一個收貨地區)的貨物,安排在一個波次分揀,且合并生成集貨任務時也進行集貨點的集中擺放,便于簡化交接裝車工作,縮短裝車時間)。
- 訂單數量規則:每個波次合并的訂單總量控制(比如,系統中下發100張訂單,波次限制每次只能合并下發50張,此時至少會生成兩個波次)。
- 訂單行數規則:每個波次合并的訂單行總量控制。
- 產品數量規則:每個波次合并的產品總量控制。
- 產品重合率分析規則:在篩選訂單時,按照產品在各個訂單中出現的頻次優化選擇,以提高合并揀貨的效率。
- 包裝篩選規則:波次篩選訂單時,需要考慮包裝的類型(件/箱/托盤)。
基于上述規則的組合生效,波次策略可以在下述方面協助業務提升作業效率:縮短揀貨路徑,減少重復行走,作業面積減少,訂單SKU集中度提高。
分配策略:WMS系統可以將倉內的物理庫區,劃分為一個或多個不同的邏輯揀貨作業區,也可以將多個物理庫區合并為一個邏輯揀貨作業區。此時在分配庫存下發時,可以針對貨主或者訂單類型等條件,限制對應單據的庫存分配指定邏輯庫位類型(存儲庫位、緩存庫位、揀貨庫位、差異庫位等)、指定邏輯揀貨區域,指定邏輯庫位等。有的特殊場景下,允許通過分配規則設定是否允許訂單部分分配的清空下,進行下發。
具體常見配置規則如下:
- 指定邏輯庫位類型:限制僅能獲取存儲庫位、緩存庫位、揀貨庫位、或差異庫位等類型的庫位上,獲取可用庫存。
- 指定邏輯揀貨區域:限制僅能在系統劃定的對應邏輯揀貨區域進行庫存分配。
- 指定邏輯庫位:僅能在指定庫位進行庫存分配占用。
綜上,分配規則直接定義了揀貨作業人員的作業范圍(揀貨庫位、存儲庫位等),最終的揀貨動線合理性將極大程度依賴于分配規則的設置邏輯。
庫存周轉策略:通過系統分配庫存的邏輯,實現對庫內商品的庫齡、庫內庫位的流通使用等具體業務指標的優化控制。
具體常見配置規則如下:
- 先進先出:可以設定某個商品,在本倉庫進出時必須遵循先進先出策略,這樣每次出庫,系統需要自動檢查商品在庫的批次,指定最先入庫的批次作為本次出庫的批次,并將對應的庫位寫入對應的出庫任務中。
- 先到期先出貨:上架時必須采集對應商品的生效時間信息,優先指定生效結束時間靠前的產品出庫。
- 指定批次出貨:指定某個或多個批次分配庫存出庫。
- 庫位利用率優先:優先清空貨位上庫存少的貨位,再尋找庫存多的貨位。
揀貨策略:波次下發后,揀貨策略直接定義揀貨單中商品的數量和揀貨順序,揀貨數量,揀貨方式等。直接影響揀貨作業人員的揀貨動線效率以及揀貨時效等業務指標。相對復雜的應用場景下,還可以約定揀貨動線(庫位升序/降序)、約定分播方式(先揀后分、邊揀變分等)、分區揀貨、整散分離、路線分離(按收貨路線)分離、下單平臺分離、配送方式分離(快遞、自營快遞、上門自提等拆分)。
舉例:系統中,一定時間段內流入20個客戶的100張訂單,滿足一定的條件創建了波次后,分配庫存成功后,需要基于揀貨規則生成對應的揀貨單據。若基于訂單視角拆分時系統直接生成100張揀貨單,若基于同客戶訂單混揀時,此時將按收貨人(客戶)拆分生成20張揀貨單。
具體常見配置規則如下:
- 定義揀貨動線(庫位升序/降序):設定揀貨動線后,揀貨人員按照動線規則執行揀貨。
- 定義分播方式(先揀后分、邊揀變分等):一般訂單中的商品重合度較高時,一般采用先揀后分方案,若訂單中的商品種類多且重合度較低,若先揀后分,會造成二次分揀環節工作量爬升,此時一般采用邊揀邊分方案,將不同訂單的商品放在移動籠車中的不同容器內。
- 定義揀貨單中包含的訂單數量、商品數量、商品體積、重量上限等:相對好理解,不予以贅述。
- 包裝整散分離規則:整/零分開,非標準包裝規則,需要前置維護商品檔案中的包裝數據,上架時標記本次入庫的商品的包裝形態,在生成揀貨任務時,整托或者整箱可以優先派單給擁有叉車的作業人員,整件則分配給無作業工具的揀貨人員。
- 分區揀貨(基于揀貨庫區圍欄進行劃分):一般來說,揀貨作業人員的作業范圍并不是越大越好,揀貨區域過大需要了解熟悉的商品特性越多,且行走路徑過長也會拉長揀貨時效,所以衍生了分區揀貨設定規則,需要系統中前置將邏輯庫位維護上對應的邏輯揀貨區域(不一定和物理庫區對應),控制作業范圍和管控的產品范圍。
- 路線分離(按收貨路線):同一個收貨路線上的訂單,合并成一個揀貨單,便于裝車交接時,降低二次分揀的作業難度和處理時效。
- 下單平臺分離:相對好理解,不予以贅述。
- 配送方式分離(快遞、自營快遞、上門自提等拆分):不同配送方式的訂單,拆分成不同的揀貨單,對應分配到不同的集貨點,便于后續控制發車時的交接難度。
在上述幾種常見的業務策略和規則的共同生效下,一般可以覆蓋大部分電商行業的出入庫的場景。
不過對于簡易的WMS系統,在前期可以先按照一定寫死的規則進行運轉,然后在和業務磨合過程中,抓取其對不同作業環節的多策略的真實痛點訴求,沒必要在前期0-1環節就全部擬定好,業務策略是錦上添花類型的系統功能,可徐徐圖之。
本文由 @人生至味是清歡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揀貨還有匹配策略,按照揀貨人員所在儲區,揀貨能力分配揀貨任務。
揀貨之后根據復核臺積壓情況,自動分配推薦復核臺。
復核之后,在打包的過程中,根據商品品類和物流屬性,推薦打包用的耗材
作者太厲害了
深度好文,全篇干貨,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