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個支付思維分享
隨著經驗和知識的積累,會有一些思維方式反復出現,將他們總結抽象出來,將有利于能力的提升。本文作者總結了支付領域中反復出現的23個思維模型,希望能給你帶來幫助。
隨著經驗和知識的積累,會有一些思維方式反復出現,把他們總結抽象出來,將非常有利于能力的提升,我總結了在支付領域當中反復出現的這些思維模型,供大家使用。
1. “應實”思維
因為權責發生制的原因,或者說很多交易流程環節在時間上的先后原因,產生了“應該多少錢”然后到最后的“實際多少錢”;“應該”代表著權利和義務,而“實際”代表著最終的履約和兌付;所以,我們應該習慣把事情分成兩面,一面是應該做的,另一面是實際結果,對比二者。
2. “核銷”思維
核銷代表著事物的相互制約,你欠公司的錢是一方事物,你最終還公司的錢是另一方事物,這兩方事物之間存在對應關系,用一方去抵消另一方,從而控制事物的發展;用應收核銷應付,用實際消費核銷預充值款。
3. “周期”思維
經濟的發展是分周期的,企業的經濟活動也是分周期的,需要在時間長度中產生實際內容,所以往往需要在一個周期內觀察,比如工資的結算往往存在一個工作周期,服務的結算往往存在一個服務周期,會計核算同樣也存在一個周期;而周期就是兩個時間點之間的長度,或者一個固定的時間長度。
4. “審批”思維
跟支付、資金等相關的業務往往會基于控制的需要而建立審批制度,所以當要跟錢相關的事情打交道時,要思考需不需要審批機制,誰來審批,審批哪些內容,為什么要審批等。
5. “關聯”思維
關聯不僅僅是數據的關聯,更多也是流程和制度的關聯,就像出差要預先提交出差申請,通過以后才能出差;出差結束以后要發起報銷申請,這時候報銷申請就需要關聯出差申請;付款單需要關聯采購申請單、發票、商品入庫驗收單,所以支付范疇里,需要建立一種關聯思維,很多事情是由一組事物或者流程共同決定的。
6. “清算”思維
支付跟錢有關,而錢的收付來自于你提供了什么價值,而當下是協同經濟,很多經濟業務依賴眾多參與者,而線上化的交易又會產生大量的交易數據以及其他基礎數據,大家參與的目的都是獲得利潤或者權益,所以我們要習慣去站在眾多參與者的視角去計算清楚各方在其中的收益,做支付,會算賬是本事。
7. “轉移”思維
支付的基礎是貨幣,而貨幣存在的價值往往體現在其流動性上,而流動性的實現就依靠貨幣的轉移;你給朋友發紅包,給供應商支付貨款,舊賬戶遷移,結賬等等都是在轉移量化的貨幣或者“余額”,將不可見的抽象的貨幣數量,視作流水一樣,隨著需要進行轉移以完成賬務處理或者資金的交付。
8. “單據”思維
交易或者支付依賴眾多的協議和數據,因為流程長環節多,所以會產生很多種類的數據集合,我們稱其為“單據”,訂單、賬單、支付單、物流單、入庫單、合同、發票信息、憑證等等,支付中的信息傳遞往往以單據的形式存在,數據和信息的關聯也成為了單據的關聯,去定義單據的模型,就獲得了該部分業務的模型。
9. “費用”思維
存在都是有原因的,每個事物都應該有名字,就像我們人生來就會起一個名字,同樣跟錢相關的、跟交易或者支付相關的都需要一個名目,這個名目就是“費用”,支付的什么錢、申請的什么錢、管理的什么錢、結算的什么錢,給這筆收付的錢一個名分,就是費用,別人收了一筆錢,要習慣想“這是一筆什么費”。
10. “清分”思維
交易或者支付成功以后的數據是集合在一起的,但后續往往需要進行數據的整理,分類,匯總,這就是清分的過程,要明確數據或者資金的歸屬,算清楚分明白,是錢必有歸屬。
11. “核算”思維
或者可以成為“賬證實”思維,對賬是支付的非常基礎的業務,因為信息流和資金流的存在,所以核對清楚資金流是否按照信息流而發生非常有必要,以確保資金和信息一致,跟財務的賬務一致,跟庫房的實際存貨一致;耳聽為虛眼見如實,做支付也是一樣,讓核算成為一種習慣。
12. “流程”思維
企業活動是靠眾多流程組合起來的,所以要習慣流程化思考事情,業務流程、管理流程、信息流程,在流程里形成循環;流程也意味著標準化、固化;運營提需求需要流程,員工報銷需要流程,建立好的流程很有必要,當別人向你提要求或者要做一個什么東西時,你就要思考,應該建立什么流程了。
13. “制度”思維
無規矩不成方圓,特別是跟支付、跟錢、跟財務打交道,萬事講制度,有了預算制度、有了補貼制度、有了采購制度、有了合同制度才會有后續的事情,當別人問你應該怎么做能不能做時,我們首先要想到的就是“你們的制度是什么”“制度是明確的么,成文的么”。
14. “對稱”思維
收付、往來、借貸、應收應付、預收預付、支付和退款、長款短款,我們發現支付范疇里有非常多的成對出現的概念,他們具有相反的含義,但是卻是一物的兩面,把他們放到一起去思考其流程、邏輯、制度。
15. “凍解”思維
凍結,解凍,是一個百試不爽的手段,好像是一種魔力,他可以讓事物靜止,給世界按下了暫停鍵,不想讓錢被拿走,就凍結它;希望獲得一個結算周期也可以凍結它,通過凍結和解凍的控制實現對資金流動性的控制,同樣也可以用到優惠券等資產上來。
16. “線上化”思維
線上化的前提是線下化,數字化時代可以將很多業務搬到線上實現,從而提高其效率降低成本,對于互聯網來說尤其如此,當有人希望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解放勞動力、提高準確性時,就可以考慮線上化的問題;線上化思維是一種手段,一種提高生產力的手段。
17. “期”思維
常見的期初、期末、中間就是發生;第一期,第二期,第三期,這里的期也可以理解為周期,大事化小,分期實施,通過定義每一期的小樣本模型而獲得更大的模型;同樣分期實現,是干更少的事,同時給了需求方希望,剩下來未來繼續干,實現對節奏的控制。
18. “總分”思維
支付或者說財務本身就是數據的集合,數據就存在顆粒度的問題,商品是一件一件的賣,錢是一筆一筆的收,但是他們屬于一類,一天收10萬筆,那也都是收款,所以在記賬的時候往往做成一筆匯總的收款;同樣在賬目上也有總賬明細賬;知道了總賬還要看組成這些總賬的明細是什么,所以要建立“總”“分”的思維,“總”更容易分析,是對整體和全貌的把握,而“分”是對原始憑據的追溯。
19. “表單”思維
前面我們介紹了“單據”思維,作為數據的集合,數據的產生就需要“表單”這個東西,當我們去設計一個單據時,我們就需要思考去設計一個表單去獲得這個單據,當然可以人工提交這個表單,也可以通過系統自動化生成這個表單并且進行傳遞;而表單就是獲取一個數據集合的工具。
20. “在途”思維
支付都需要時間,資金的交付也需要時間,所以就產生了在途的概念,你發起了一筆付款但是對方還沒有收到錢,資金和權益是分開的,所以要關注“在途”的這些資金,對方已經支付成功但是我們還沒收到錢,這就是在途收款,既然在途那就有可能到達,也可能到達不了,在途就是對未來預期的管理方法。
21. “結構化”思維
無論是賬戶體系,費用體系,核算科目體系,他們都具備結構化的數據,賬戶可以有總賬戶和分賬戶,而科目更明顯具有一級科目和二級科目甚至三級四級科目;核算思維下,往往需要結構化的數據設計;所以,支付數據、資金數據、財務數據基于分析和管理的需要,就需要通過一些字段實現結構化的形態;北京–自營–銷售一部–業務范圍1,這就是一個結構化的數據,通過對維度的控制,可以對數據進行匯總、分類,以達到核算和分析的目的
22. “規矩”思維
跟錢打交道,總是要講規矩,自己立的規矩,國家立的規矩,收錢需要規矩,付錢需要規矩,管錢需要規矩,就連記賬都需要規矩,所以支付人,懂規矩很重要。
23. “主被”思維
支付離不開數據,清算離不開數據,記賬離不開數據;而如何獲得數據是一個永恒的話題,比如記賬獲得數據,就可以主動去對方數據庫查詢獲得,也可以提供給對方一個接口,讓他們主動傳過來,可以通過報文傳遞、可以通過sql查詢、可以通過文件傳遞、可以放到一個地方所有人共享以實現傳遞;所以我們要想明白這件事我們要主動去做還是被動去接受。
當然,支付中的思維習慣還有很多,很難窮舉,這里只是列出部分,觸發大家主動思考,將自己的經驗歸納起來。
讓思考成為一種習慣,最終成為一種方法。
專欄作家
陳天宇宙,微信公眾號:陳天宇宙,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多平臺支付領域專欄作者,十年資深產品;專注為10萬支付產品經理和支付機構以及企業提供深度支付內容和服務!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對!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