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態時局下如何做好工具產品

0 評論 10308 瀏覽 27 收藏 9 分鐘

在如今的動態時局下,如何不受單個產品維度的局限,適應好不同的場景,做好過渡和承接呢?本文作者以工具產品為例,分析工具產品如何立足,希望能給你帶來一些幫助。

近期很多朋友聊天交流時候提及如何拓展自己的產品領域,不受單個產品維度的局限,動態時局下適應好不同的場景,做好過渡和承接。這樣在公司轉型轉方向時候仍然有一席之地,不至于被裁掉,可以處于一個比較舒服的狀態。那確實,今天就以工具產品為例,來說一說工具產品怎么立足。

01 工具產品的職責和范圍

一般而言,工具產品主要是對某一個工具平臺負責,對工具的從0到1建設,從1到N的版本迭代負責。本文主要討論的是B端工具,工具產品是大體的一個方向,通常也都是有固定的流程和機制所配合,在工具上實現某一流程的系統化,自動化,來達到規范的目標。

通常工具平臺是有明確的場景和明確的目的性,解決一個特定的問題。工具的誕生主要是2大作用:1是商業化平臺(俗稱賺錢平臺),2是降本增效(俗稱提效工具)。

第1類在公司里有比較清晰的商業模式,咱們平臺主要是實現確定的流程,引導用戶怎么了解平臺,怎么使用和怎么計算費用,只要用戶順利把流程走下來就可以拿到對應的收益。比如語音、視覺類算法服務的開放平臺,就是算子包裝成API服務,按QPS來收費。通常平臺的易用性可用性是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算法本身的能力,比如A公司的人臉識別效果和性能比B公司的好,但是A公司平臺不如B公司的好用,那么用戶大概率還是會選擇A公司。

關鍵的決策點不在平臺本身,而是平臺背后的服務和能力。當然也可能涉及到實際的收費情況,每一個服務的成本。但是如果AB兩家能力、價格相差不大,B公司的平臺流程更順暢,平臺售后服務更佳,那B公司是有優勢的。

第2類主要是公司內員工提效工具,在固有流程上簡化人力,讓平臺代替人做了重復工作,并進行自動化流轉,比如審批流、搭建活動網頁、調用某個通用服務。這類工具做起來界限比較不明確,最基本的是走完一遍流程即可,量化收益主要是根據節省人力PD,節省機器成本、電力成本、GPU卡來衡量到金額,為公司也省下一筆費用,提升效率。

這類衡量工具好壞的標準也多樣化,不同場景工具指標不一,也看響應速度。整體對工具的滿意度會從NPS(凈推薦值)來看。

提效工具其實嚴格來說也有公式,是相當于Value= 無工具狀態的平均總成本-工具產研開發成本-完成工具后的平均總成本,如果仍然大于0,那就是達到預期的。比如一年花在原有流程的人力100PD,改進后流程的人力是40PD,設計開發工具是20PD,那結余40PD就是真正拿到的收益。機器成本也是諸如此類折合計算。

所以工具產品還是比較穩妥的,職業發展路徑也比較清晰。那么什么時候危險呢?就是在整個業務線沒有了,在流程都不需要的時候,那平臺也有點雞肋了。第2類工具產品也在往第1類去轉型了,因為疫情當下的卷心菜時代,增加收入是第一要素。

02 搜索領域的工具產品挑戰

比如原來做AI工具的方向因為公司轉型被派到搜索流量領域,那就直接得去做更普適化的工具平臺了。如果一旦到業務場景驅動的工具平臺,那產品的重要技能點就變成理解業務,結合業務流程和用戶體驗問題進行建設優化了。和原來AI平臺需要一定的技術理解,算法策略的思維完全不同了。

拿搜索來說,一般公司的搜索業務都是流量入口,做流量變現,很常用的一個工具就是廣告位申請審批平臺。那么搜索這里有多少個資源位(廣告位),每個可以開放多少個位置,怎么控制頻率,不同位置的量化價值是什么樣的,怎么計費,怎么衡量效果。前期這些業務調研都是必經之路,對于新開始的平臺最好的方法就是對標。

工具產品的介入調研,可以從類似領域的類似平臺進行入手,如果有公開的數據可以加以參照,特別是大的流程機制可以借鑒,保證穩妥。以及衡量不同廣告資源位的價值,對比多個平臺相對來說有一定標準的,其實可以直接拿來用,結合當下公司的情況稍作調整。

如果是習慣做B端平臺的產品同學,會在確定的問題上有明確的答案,可以定向優化和迭代。但是對于搜索場景的B端流程,可能要結合C端的體驗和功能性進行及時調整,相對來說即使是做B端平臺也不會那么確定。如果有對應的C端產品跟你對接,那還能省一部分工夫,如果缺少這個角色,只有運營同學對接,那顯然還需要把C端這里鏈路補全想清楚,那就工作難度進一步增加。

但是對于本身的工具產品,沿用B端的方法論還是有一席之地的。

1)把需求點收集,進行歸納分類,哪些是解決可用不可用問題,哪些是體驗易用性問題。

2)根據業務流程重要度,把功能進行拆分依賴關系,哪些一期得先做打地基。

3)如何衡量這些功能建設后的價值,從0到1的作用量化,可以根據指標監控。

當然節奏也需要根據業務緊迫度,資源稀缺性進行調整。

03 淡定對待變化,時刻做好準備

當然了,在互聯網公司變化莫測的當下,多做些準備還是多多益善的。我們需要積極面對領域的變換,產品崗位的調整,業務的變動,我們也可以把原有崗位的亮點進行繼承,遷移到新領域中。

互聯網號召“擁抱變化”,也流傳著“唯一的不變就是變化”這樣的俗語。的確高收益也伴隨著高壓力高風險,在時局變化時候多一些信息的互通,多一些技能的嘗試,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B端產品從大趨勢來看是很有市場競爭力,很有方法沉淀和可復制性的。只是在公司領域波動時候會更寬泛,涉及調整,但也不用慌。只要耐得住性子,堅持把B端產品做踏實,兼顧新知識點的吸收,后面的路一定會越來越廣。祝福在互聯網各自領域耕耘的彼此,會見證更好的時代,更多元的未來。

作者:一丁,“數據人創作者聯盟”成員。

本文由@一個數據人的自留地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