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十年,聊聊我的B端產品觀

1 評論 11893 瀏覽 95 收藏 14 分鐘

關于產品理念,很多人都認為B端產品才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但其實C端產品與B端產品,它們有著內在的關聯,很多時候都是有機的統一。本文作者結合自身產品經驗,分享了一些關于產品理念的思考,希望能給你帶來一些啟發。

產品理念,是羅盤轉動的磁場。

有兩個產品同學想換工作,交流時他們都很堅定地表示要選擇B端產品方向,他們都認為「以消費互聯網為核心」的C端產品已進入發展瓶頸,B端產品才是更廣闊的星辰大海。因此,他們都問到兩個問題:

  1. 擇業如何選擇B端/C端方向?
  2. B端發展,你的產品理念是什么?

先回答第一個問題,首先我們有必要抽象發展本質:

鏡同學一直認為產品經理的核心競爭力主要體現在「以專業能力為核心的硬實力」和「以溝通協作為核心的軟實力」上,擇業在于崗位匹配,好的成長環境是崗位達成的前提。

從這個角度來看,C端和B端對于產品成長(Professional Skills、Communication )的賦能價值并無太大差別,一般來說,一個更高質量的C端產品團隊通常會比一個初創的B端產品團隊,對個人的成長賦能更大。

事實上,有同學在面試輔導過程中思考學習非常認真,很快拿到offer后就開始糾結選擇哪一個:有的關注產品線,有的關注公司規模,有的關注行業地位,有的在意直接領導。

其實,這些都是冰山表面,更重要的內核則在于抽象發展本質,我們不應簡單地用短期的B/C端的產品領域來注釋個人的長期發展。

好了,我們再說第二個問題:

說回B端產品領域,我覺得B端的魅力更在于通過復雜的、多維度業務場景的頻繁擊打練習,幫我們鍛煉抽象能力,這是最高級別的價值賦能,就好比是擼鐵塑身,你總得有壓力環境吧,B端的產品環境就是那塊鐵。

事實上,鏡同學沉浮B端產品十余年,也有一些關于B端產品設計理念的相關思考,我把這總結為十二個字:場景服務化、服務產品化、產品標準化、標準平臺化。

1. 場景服務化

眾所周知,B端業務的一大特點在于客制化,這是催生客戶場景需求繁多的重要原因,同時也是B端產品提供場景服務解決方案的前置因子。

用戶需求松散地分布在業務場景中!

而回顧我的產品經歷,不少高價值的B端需求并非實驗室所刻意培養所得,而是從客戶訪談時的場景抽象,而且,越是復雜的大項目,就越需要用高質量的服務去做場景適配。

如果將需求和設計比作一場旅行,路徑一定是:從場景中來,到場景中去。

從這個角度看,B端產品團隊應當具備將業務場景向服務轉化的基礎認知。

  • 客戶→復雜業務場景;
  • 產品→服務解決意識;

我甚至更認為,優秀的B端團隊組織,其售前工程師應當是半個產品經理,以便可以將用戶的場景需求提煉成業務解決方案。

2. 服務產品化

如果說服務更多圍繞的是業務模型,是高層級的需求輪廓,而將「服務產品化」則是產品經理的天然使命。

產品經理不是需求傳話筒,但卻是業務翻譯員,這點既是是B端業務的發展護城河,也是B端產品人才的差異競爭力。

「將服務產品化」可以說是高階產品經理應有的專業素養,既是產品洞察力,也是產品思維的具象表達。

先說兩個概念:

  1. 產品(這里指軟件產品):是指為解決用戶某種或多種需求,為用戶提供一種或多種具有邏輯性的無形服務的集合載體。
  2. 產品化:通過用戶洞察,技術能力的應用,將用戶需求轉化為產品的過程。

初階產品經理更擅長就需求談需求,高階產品經理則需要時刻保持將需求進行產品化的意識。

需求和服務其實是硬幣的一體兩面,是兩個視角:站在消費側是用戶需求,站在供給側則是產品服務

如何從確定性的復雜業務場景中提煉用戶需求,本身并不復雜,只需要專業扎實、抽象理解能力優秀即可。

而如何從不確定的場景中找出用戶痛點,并主動思索邏輯或技術應用,主動將其封裝成產品,卻并不容易。

我們先看一個產品小案例,也是我們前段時間上線的產品手冊」服務:

因疫情影響公司一季度經營未達預期,這段時間,公司一直在強調業務導向,原來的PLG(產品驅動成長模式)也已悄然調整為SLG(銷售驅動成長),反復強調各崗位要圍繞“業務經營”協作,全力支撐業務發展。

雪花首先砸落到產品經理身上,業務人員連續多天在夕會上反饋需要各種產品手冊,其實,大多產品手冊都有歸檔給業務負責人,但業務團隊各自小組分兵作戰,再加上各自管理深度各異,一時間造成好像產品支撐不力的假象。

基于此,我馬上安排產品經理在我們運營管理后臺」增加一個產品服務支持模塊,功能也很簡單,本質就是個文件管理:

產品經理上傳產品說明書、培訓手冊等文件,市場運營人員可以登錄運營后臺搜索下載,并可聯系產品經理尋求支持。

這個功能雖然很小,但這其實就是產品化的過程,并且收到了廣泛好評,實際上,用戶并沒有明確提出來需要這樣一個文件管理,我們是從反饋和場景中主動獲取市場人員痛點,應用技術將其轉化為一個產品服務。

事實上,從松散的垂直用戶場景中,篩選痛點,提煉需求,對產品經理很有啟發價值,我們體驗產品時,可以有意識地思考分析,可能會發現很多產品都在試圖踐行產品化的理念。

再舉一個小例子:

前天我又買了一個360監控攝像頭,發現其硬件產品便宜了很多,但打開軟件以后看到很多功能都被標記為增值服務,比如,人臉識別、巡航、區域闖入報警等功能都需要另行購買,即便上面寫的是限時免費

暫不討論商業的對錯和取舍,我們仍可以看到360試圖將服務產品化的本質。

其實,將服務進行產品化的這個過程,需要操盤手足夠細膩、洞察和本能,但這也完全可以培養,意識是行動的指南,人是環境的反應器,培養的關鍵其實就在于將自己植入語境,比如,好的職場、優質公眾號、高質量的內容社區等。

好的語境會讓你自生長,即便有些門檻,也足夠覆蓋時間的隱性成本。

3. 產品標準化

將服務外向表達成產品,頂多只能說是敲開了市場的門檻,能否規?;?、持續性增長靠的則是產品的標準化程度。

或者說,標準化其實是產品向商品轉化的過程。

舉個例子:

萬物皆需求并非只是口頭虛話,而是產品思維的意識應用,上周我參加契約鎖電子簽署的產品展會,看過他們的產品演示我當時就很有感觸:如果說,客戶演示是一款產品,他們的這款產品就非常標準。

簡單來說,他們的產品演示非常標準、很有章法:

  1. 先播放產品功能演示的宣傳視頻;
  2. 再通過PPT詳細講解;
  3. 最后再進行線上系統的演示。

他們演示了四個系統,都是按照這樣的三步操作,這樣一套組合拳打下來,也讓用戶對產品價值記憶深刻;試想,如果A功能演示視頻、B功能演示PPT、C功能演示系統,或者,隨意組合,恐怕會讓強迫癥的受眾抓狂,也會讓產品價值弱化。

毫無疑問,標準化可以有效提高產品張力。

事實上,作為B端產品同學,我們的需求典型特征往往在于“功能上極度相似,細節上千差萬別”,猛的一聽,現有系統基本滿足客戶需求,真正開干發現幾乎相當于重構。

未來細分領域的B端產品競爭,應該在于對產品標準化的能力和效率:能力體現在能否將產品的功能更通用、更拓展;效率則體現在與競爭者賽跑的速度。

身在安全行業,觀察競爭對手的產品發展:有慢的變快的,有快的變慢的,有快的更快的,有慢的更慢的,但,加速的根本原因,大多在于依托標準化產品能力對客戶定制化場景需求的支撐效率上。

4. 標準平臺化

什么是平臺呢?ChatGPT給出如下定義:

在技術和商業上,平臺通常指一種集成了許多不同組件和服務的軟件系統或基礎設施,它提供了一種中介服務來連接供應商和用戶。平臺通常允許第三方開發者創建應用程序或服務,這些應用程序或服務可以在平臺上運行或與平臺進行交互。這些第三方應用程序和服務可以通過平臺來擴展平臺的功能,為用戶提供更多的價值。平臺還可以指商業模式上的一種策略,即將供應商和客戶聯系起來,并在兩者之間提供中介服務,從而產生利潤。這種模式在許多行業都非常常見,如共享經濟,社交媒體,電子商務和在線市場。通過建立平臺,公司可以吸引更多的供應商和用戶,并創造更多的價值。

同樣也正是因為B端產品線繁多,產品矩陣寬廣,標準化數字產品的持續發展到最后,一定是走向平臺化產品。

所謂標準平臺化是指以標準產品為基礎,從業務角度耦合平臺,圍繞行業領域、深耕業務場景,持續發展的歸宿在于升級成一個業務統一的平臺:

將產品、資源、服務集中在一起,通過這個平臺可以實現多方連接、互通共享,形成一個大系統。

好了,說了這么多,我們再簡單總結一下:

從需求場景抽象業務服務→將業務服務設計成系統產品→將系統產品標準化→將標準化的產品迭代升級。

也許未來B端的終極向往或許是:面朝用戶、背靠平臺→春暖花開。

專欄作家

產品大峽谷,公眾號:產品大峽谷,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七年B端產品經理,供應鏈物流與金融領域,擅長需求設計、業務指導、商業觀察等。

本文由@產品大峽谷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多學習 多吸納 多總結 多實踐

    來自廣東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