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里的分類和標簽
內容需要“做標記”,如同楊是樹,長江第一大橋在武漢一樣?;ヂ摼W時代,面對充斥滿屏幕等待挑選的信息,如果能按屬性和內容特征篩選信息,無疑是磨刀不誤砍柴工。
標記內容目前有兩種方式,一個是分類,另外一個是打標簽。
為什么給內容做標記
因為我們要找東西,一切我們認為有用的東西。
方便識別
當一則“內容”出現在我們面前,我們首先需要識別它。不管是否需要深入關注,只要是我們主動或被動地接觸到內容后,我們就不得不去了解它的概要。最簡單的,一說“天壇”你就知道在北京、是一座建筑;一說起“愛情”你就知道……嗯,就是那玩意。
方便檢索
沒錯,因為此后我們只有兩種選擇:要它(和目的的相關性較高或者感興趣),不要它(反之)。這里不涉及其程度。如果你正在找建筑的內容,那么你會要“黃鶴樓”,不要“蝴蝶效應”。
當然,世界上內容那么多,我們總有不知道的;一旦出現識別失敗,我們會下意識地分析該條目所在的相關度來決定是要它(去檢索)還是不要它(跳過該條目)。無論如何,當你找到下一個條目時,你要做的事情回到的原點:識別。
識別和檢索有時很難區分,不過,我們總是帶著目的(已識別)尋找(去檢索)東西。如果只是無聊在網上打發時間,那么“目的”就是你所有感興趣的東西。
標記方法
定義來自英文維基百科。
分類
分類是一個將思想或事物進行識別、差異化和理性化的過程。也通常是出于某一目的,進行分門別類(分組)。
最初的博客頁面自帶了分類功能;文章和類別是一一對應的。后來對分類進行了延伸,允許子類的存在,允許一篇文章對應多個分類。
標簽
標簽是網絡體系里,對某塊信息(網址、圖像、文件等)的一個非體系的關鍵詞或術語。有了這種元數據(描述數據的數據)的輔助描述,有利于再次瀏覽或搜索原數據(被描述的數據)。標簽有利于搜索引擎優化。
標簽誕生起就是一對多的形式。由于它也可以用作“分類”,所以它們之間界限不清,容易造成困惑。
分類和標簽的聯系
普遍認為,標簽增強了信息之間的聯系。很對,分類本身就組織了信息,建立了一種聯系;而標簽則換一個思維、從另一種角度建立聯系。它的出現當然是信息組織的進步。
1、建立聯系的方式不同
分類是自上而下的,也就是先有分類,爾后才有內容。
標簽是自下而上的,一定是先有內容,才有標簽。
這就決定了它們的維度不同。分類是抽象化,大綱級別;標簽是實例化,關鍵詞級別。
2、描述的類型不同
分類描述的是屬性,故名“分門別類”?;ㄊ腔?,樹是樹。
標簽描述的是內容特征,所以叫做“打標簽”,有點像“扣帽子”。
如何運用標記
1、自己
分類是標簽,而標簽不是分類。不過由于分類的延伸,它們之間的差異也越來越不明顯。也正是這樣,Wordpress后臺有一個“分類和標簽互換”的功能。
即便如此,自己需要對內容有個明確的把握,而概括和提取能力是內容生產者最基本的能力。如果你都搞不懂你寫的是什么,那就不要指望別人能明白了。
2、讀者
總的來說,都是組織信息的方式。如何組織,全看你,跟定義沒什么關系。就好比吃蘋果,更在乎它好不好吃,賣多少錢,我們才懶得管它是什么科什么綱,生長周期是多少。
分類自上而下的特性,可以很好的給讀者一個概覽。通俗點,就是大范圍。讀者肯定寧愿范圍從大到小,逐步定位,這樣比較符合閱讀邏輯。
標簽相反的特性,更適合“重聚”關鍵詞相同的內容。比如攝影和旅游兩個分類里有提到西安,那么“西安”作為一個標簽,可以把內容縱向整合到一起。所以,給一個“相關條目(比如文章)”最好不過了。不要驚訝它居然這么“聰明”,能給讀者“投其所好”。其實聰明的是你,首先,分類已經聚合過一次;這回,你又貼上了一個恰當的標簽。
如何標記內容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弄清它們之間的聯系后,很容易更好地組織內容。
針對分類
即便天大地大,我們感興趣的也不過那些內容。如果條目數量不夠支撐一個類別,不妨列入雜項。這樣既不會打斷自己的思路,也不會讓讀者一頭霧水。
好的分類應該是每個類別各司其責,基本上沒有交叉,不然怎么叫做“分門別類”呢?
請直擊主題;花哨的分類不如不分。
針對標簽
如何打一個好標簽,網上已經有很多好的辦法,見參考資料。
參考資料
一、如何打好標簽
1 千鳥 《標簽的創建和組織》?http://blog.rexsong.com/?p=751
2 千鳥 《標簽的顆粒度》?http://blog.rexsong.com/?p=10005
3 佚名 《什么樣的標簽才最有價值》http://www.360doc.com/content/07/0211/18/17158_363910.shtml
4 老肥 《如何為 blog 建立一個高效的標簽系統》?http://fis.io/build-efficiency-tags-system-for-blog.html
二、其他
1 維基百科 標簽條目(英文)?http://en.wikipedia.org/wiki/Tag_(metadata)
2 千鳥 《標簽的關系和呈現》?http://blog.rexsong.com/?p=756
3 千鳥 《內容、標簽和分類》?http://blog.rexsong.com/?p=975
4 白鴉 《常見功能設計之 “分類”和“標簽” (二)》?http://uicom.net/blog/?p=622
5 薩姆 《分類已死,標簽萬歲》(英文)?http://uicom.net/blog/?p=622
6 羅瑞利 《分類不是標簽,懂嗎!》(英文)?http://lorelle.wordpress.com/2006/03/01/tags-are-not-categories-got-it/
7 羅瑞利 《分類對比標簽——有什么區別?選哪個?》(英文)http://lorelle.wordpress.com/2005/09/09/categories-versus-tags-whats-the-difference-and-which-one/
最近更新:
2010年06月29日 添加配圖
曹先生您好,看到您的文章,頗解了我心頭很多困惑。我現在在做公司的知識管理,以前采用的辦法是:先從頂到底,進行一層一層的分類,然后再按照樹形結構一層一層下拆至內容。然而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這種辦法碰到了很多難題。最大的難題在于:同一個知識點,其實可能適合采用多種維度的分類體系,按照樹形圖的辦法,整個知識體系會出現同一知識點在多處分類中重復出現的情況,邏輯體系很臃腫。看了您的文章之后,打算采用這種辦法:先管內容,我稱之為“原子化知識點”,然后再為知識點打標簽,然后再對標簽群進行各種分類組合——分類不直接作用在內容上——這樣的好處就是:分類是虛的,所以可以按照使用的需求進行多種維度的分類,內容不會受到影響。既避免了邏輯沖突,還滿足了靈活使用,皆大歡喜。
但是,我還是有困惑的點在,想跟曹先生您請教下:
內容——原子化的知識點:到哪一種程度/規模/體量的知識點,適合作為原子?標準應該是什么?
我不知道您明白我的意思不,我解釋一下哈:
我們說企業里面包括了多種職能,比如說客服、運營、設計、推廣,在公司視角來看,這些就是獨立單元了,但是這些單元還可以拆分的,比如運營拆成產品運營、流量運營、用戶運營,這些單元仍然可以往下拆分。又比如說一本書,分到篇、章、節、段、句一樣。
如果說原子化的知識點,適合是到哪一層為止?
另外,一個原子化的知識點,可能是一開始對他了解不多,編寫不了很多東西,所以內容寥寥,適合作為原子化知識點??墒呛竺鎸λ膶嵺`越來越多,認識越來越豐富,它下轄的內容龐雜了——這時候不再適合將之視為原子,往其身上打標簽,然后進行分類。那么這時候,又該怎么弄?是調整原來的標簽和分類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