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群接龍工具,為我帶來5點產品思考

0 評論 6891 瀏覽 12 收藏 10 分鐘

在微信群中,有些場景需要用到接龍工具進行一些活動接龍。在這種場景下,我們通常會用到微信自帶的群接龍工具,其方便簡單,但也存在著弊端。作者對打開小程序進行體驗,總結在選擇群接龍工具上,帶來5點產品思考。

最近在考慮換一個微信群接龍打卡的工具,因為我的每日閱讀群現在采用微信群自帶的接龍工具,每天進行閱讀打卡。這個工具相信很多人都使用過,體驗起來簡單易用,但對于組織者來說卻存在著明顯的弊端:不易統計,即很難快速發現誰沒有接龍。

在10人左右的組織內,對于快速識別還相對容易一些,但15人以上就很難了,需要人工核對。而且在核對時,接龍的順序和群成員的順序并不匹配,所以需要交叉驗證。一個20人的社群,要想找出兩三位沒打卡的同學,可能需要5分鐘的時間。

從產品設計的角度,這5分鐘是完全無效的浪費,如果有一個好用的工具,可能1秒鐘就可以了。甚至于可以自動提醒,無需人工干預。

于是,我準備找一個好用的打卡小工具來長期使用。

但是在調研的過程中,發現很多打卡小程序都不好用,因為既然要長期使用,我會有一些選擇標準,而這些標準又能提煉成產品觀,所以今天以此作為分享的主題。

一、角色不同,用戶視角不同,需求不同

對于使用者而言,只要易用即可,像微信自帶的接龍工具就很方便,所以使用者不會產生“換工具”的念頭,但對于組織者則不然。

因此,一款產品是否易用,要綜合考慮多類用戶角色,以“換位思考”的用戶視角進行體驗和檢測。我們常說的“用戶思維”只是一種統稱,而真正的用戶,需要分層分類分別考量。

以B端的hrSaaS產品為例,企業員工、財務崗、人事崗、行政崗、財務總監、人事總監、行政總監、企業高管等等,不同的角色對產品的期待一定是不一樣的。所以我們為不同用戶提供的功能也會有所差異。

所以第一個思考,便是在產品設計階段,把握細分用戶的思維,以細分用戶的視角作為評判產品的標準。同時也要善于篩選不同用戶之間的功能優先級,先解決核心用戶類,再拓展其他用戶類。

二、遷移切換是一個習慣的改變,需要順滑、低門檻

去年我曾經寫過一篇“如何降低產品使用門檻”的文章(7000字實戰總結 | B端產品怎樣降低用戶的使用門檻?(建議收藏)),其中提到了在產品遷移過程中的諸多困難,簡單而言可分為:入駐門檻、數據遷移、上手難度三部分。

而現在又增加了一個難點:用戶習慣。

今年我越來越感受到“習慣的力量”,它是一種潛移默化,無需思考的自然反應。而想要形成一個新的習慣,或者打破一個舊的習慣,必然是一個很難的過程。

這件事,知道要怎么做了,也學會做了,但在真正執行時,偏偏不受大腦的控制,或者大腦壓根就沒想到要控制。

所以,產品遷移的過程,便是用戶舊習慣打破,新習慣養成的過程。這更體現了入駐門檻盡量低,遷移過程盡量順滑的必要性。只有任務越容易,才更可能養成新的習慣。

三、考慮產品體驗和效率

組織者在選擇團隊內的應用時,一定會考慮操作體驗和效率(這也需要產品經理更多的代入用戶思維,來審視、設計、優化自己的產品)。

比如有些打卡小程序,每一次進入時都會有5秒鐘的廣告。這對于一個高頻應用場景而言,是不能忍受的;

比如微信群內的接龍,只需要在聊天窗口點擊一次“參與接龍”,如果換成小程序,我認為這個參與的步驟不能超過兩次,畢竟第一步一定是要先打開小程序。

所以進入之后,不能有其他多余操作,直接再點某個按鈕就能參與接龍,這個體驗才是合理的。但凡有多余操作的,都不算一款好產品。

當然,如果能夠做到點開小程序之后自動進入打卡頁面,那一定是更好的。

其實無論C端B端,讓用戶的操作盡量簡單,是一件產品經理需要持續追求的設計感。

四、任何一次遷移,都要考慮流失風險

好幾個打卡小程序,在初次使用之前都需要創建一個“圈子”(組織),然后把需要的成員添加進來。如果是組織者添加,參與者直接使用,用戶的流失率不會太高。但如果需要用戶主動加入,那就一定要考慮“用戶流失”的風險。

當然,這個過程也是進一步幫助組織者篩選優質用戶的過程,但很多場景下,組織者并不想失去這些長尾用戶,即便是休眠用戶。

從“行為漏斗”的角度來看,每增加一步操作,必然會流失一部分用戶,其中的道理我認為是相通的。因此,更高效的操作才能保證更高比例的留存。

所以很多組織在初期選擇一款盡量可以長期使用的工具,在后期將顯得格外重要。

五、為什么很多人寧愿難用也湊合用

關于這個問題,上述提到的幾點屬于答案的一部分:因為習慣不好改變,不如不變;因為遷移有流失,所以寧愿不遷移。

但我認為其中的核心在于兩點:動機不夠、吸引不足。

動機指“難用”并沒有到自己無法忍受的地步,或者被慣性思維影響導致沒有想過“破而后立”。

吸引不足則是指新方案、新產品、新方式并沒有足夠的競爭力,能夠讓用戶愿意嘗試,或者有信心解決現有存在的問題。

兩者相輔相成,最終的結果可能像“溫水煮青蛙”一樣,當真正意識到需要解決時,已經積重難返。

所以,在我找到真正滿意的小工具之前,也會選擇沿用現狀。如果你有符合上述要求的打卡小工具,歡迎推薦~

寫在最后

其實這樣一件小事并不值得大書特書,但我覺得生活中很多小事其背后都反映了我們的思維習慣、決策方式,這些背后的故事應該是產品經理在進行“需求洞察”、“用戶調研”、“產品設計”等過程中亟需了解的。

只有了解了這些底層因素,才能更好的在設計層面、商業層面做出更極致、易用的好產品。

而對于這種真正能夠打動用戶的產品,不管其他人怎樣選擇,我是很樂意付費的。如果有一款產品又好又免費,那我一定會成為忠實用戶,就像另一篇文章一樣(用戶思維:怎樣算是一款好產品?)。

專欄作家

不想延期,公眾號:不想延期,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半路轉行的B端泛金融產品,堅持“以實踐驗證理論,以輸出倒逼成長”的目標。點滴珍貴,重在積累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