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設計第1步:做好用戶假設
當我們明確產品的用戶群體后,就要對用戶的需求進行了解,做個假設。明確用戶假設,目的是收斂問題的討論范圍,只有在用戶假設上達成一致,才能為我們下一步行動打好基礎。本文作者對如何做好用戶假設展開了分析,希望對你有幫助。
設計思維用詞不當,與其說是思考,不如說重點在做。
想象一下,你是一位廚師,現在我給了你一堆柴火,那么,請你發揮精湛的廚藝,把它做成一份美食吧。
聽到這種需求,你大概會一臉問號吧。因為任誰都知道,無論中間處理的流程多么精湛,我們都沒有辦法把一堆柴火,變成一份美食。
這就是所謂的“Garbage in, Garbage out(垃圾進,垃圾出)”。
而產品設計就如同烹飪美食,一方面我們要保證原材料是好的,另一方面也要去過濾很多信息。
否則,就會變成“接到合作伙伴需求就立馬去實現”的工具人,如果成為這樣的產品經理,那在職業發展上估計難以更進一步。
比如,銷售伙伴大多是攻擊型人格,他們擅長攻破用戶防線、制造焦慮,來促進轉化。對于銷售人員來說,這是很好的品質,但不可避免地,和你溝通時,他們也會使用這些技巧來加大自己需求被實現的概率。
常見的是,他們會說“用戶反饋這個體驗很不好”、“影響到續費”、“合作伙伴需要這個功能才會買”、“我的需求是leader給的,很急”,千言萬語都是在說“出問題了!快點解決!快點”,有點像李佳琦的“買它!買它”。
而合作各有職責,我們是負責思考、trade off 的人。
那該怎么做呢?處理方式是:首先,不要理會伙伴的情緒,那只是他們擅長的、制造焦慮的方式而已。接著,我們要靜下心來,去驗證用戶想要什么。
驗證問題的第一步,是要做好假設。
明確用戶假設,目的是收斂問題的討論范圍,只有在用戶假設上達成一致,才能為我們下一步行動打好基礎。
一、什么是用戶假設,怎么做用戶假設
“主要集中在一、二線城市的4~7歲的少年兒童,其中男孩占比數更大。24~35歲的家長,其中女性居多,負責購買課程,關心孩子思維提升,以及幼小銜接。”
相信大家都看過類似的東西,但我們能感受到這種基于年齡、城市、收入等維度,即地理人口統計學信息的分類方法還是比較粗糙,因為在這種細分之下,仍會存在不同的需求,而且這種模糊的數據,很難讓看到的人得到對用戶想象的共識。我們很難為24~35歲的女性家長設計產品,但是我們可以為野原美伢一樣的家庭主婦設計產品。
我們可以在百科中,看到很多對美伢的描述。這會不會有點像用戶分析?你可能會覺得“這樣也行嗎?好像有點玩鬧的感覺”,相信我,它確實管用。
看了上面的東西,或許你涌現出了一些適合美伢的產品?
為什么你能?
因為我們了解美伢大致是個什么人,我們能推導出她是否會喜歡這個產品,她在乎哪些。
日常工作中,與我們對接的是很多個團隊,一個有說服力的用戶假設能為我們帶來寶貴的共識,這讓每個人都能涌現出想法并給予我們啟發。
這些都不是“29歲日本家庭主婦”這條信息能帶給你的。
所以現在用戶假設,提倡基于行為科學,即基于用戶的需求,來進行假設。
這個想法的理論基礎是營銷學的STP理論,指企業要在一定的市場細分的基礎上,確定自己的目標市場,最后把產品或服務定位在目標市場中的確定位置上。
簡單科普一下STP理論,你可以對比看一看這套理論和產品設計上的相似之處,發現不同學科方法能夠互相遷移,還挺有趣的。
現代市場營銷理論的核心就是STP營銷,它包括三要素:
- 市場細分(market segmentation)
- 目標市場(market targeting)
- 市場定位(market positioning)
市場細分的三個階段:
- 調查階段
- 分析階段
- 細分階段
細分消費者市場的基礎:
- 地理細分(geographic segmentation):國家、地區、城市、農村、氣候、地形
- 人口細分(demographic segmentation):年齡、性別、職業、收入、教育、家庭人口、家庭類型、家庭生命周期、國籍、民族、宗教、社會階層
- 心理細分(psychographic segmentation):社會階層、生活方式、個性
- 行為細分:時機、追求利益、使用者地位、產品使用率、忠誠程度、購買準備階段、態度。
二、用戶故事是個“面”,那有更小的維度嗎
當然,我們可以使用這種模版,將需求拆解為一一個“點”:
作為一個【X用戶】,
我想做【Y事】,
這樣我就能得到【Z獎勵】了。
這需要我們去定義,什么是“Y事”,什么事”Z獎勵”。
這會涉及到三個維度:
A.如何定義something和reward
B.如何驗證你的定義是好的
C.如何切換角度,向合作伙伴描述定義好的內容
A. 如何定義something和reward
你可能會覺得,確定“事”還不簡單,至于要單獨拿出來說嗎?
但平時,用戶可能不會乖乖說出自己想干的“事”。他們以為自己在描述需求,但可能只是在描述需求的實現方式。
比如ATM取錢,這個示例雖然被用得很濫,但每個人都熟悉這種場景。所以我們來看看吧。
客戶說:我希望這臺ATM能支持跨行業務,在我插入卡片輸入密碼后,可以讓我選擇是取錢還是存錢;為了方便,可以設置一些默認的存取金額按鈕;我可以修改密碼,也可以掛失;還有我希望可以交納電話費、水費、電費等費用;為了安全起見,ATM上應當有警示小心騙子的提示條,還有攝像頭;如果輸入三次密碼錯誤,卡片應當被自動吞沒。
想象我們是ATM軟件的提供商,請理一下,哪些是用戶想做的“事”?我們該給用戶提供什么功能?
為了方便解決問題,需要給我們給“事”下個定義:事專指“由用戶發起、在產品邊界內、有一個明確有效完整的目標,且有一個明確的后果”的需求。
那么,下面就揭曉答案。
支持跨行業務?
錯,它是一個業務規則,用于限定業務的范圍。
插入卡片?
錯,這是一個過程步驟,不是完整目標。
輸入密碼?
錯,這是一個過程步驟,不是完整目標。
選擇服務?
錯,這是一個過程步驟,不是完整目標。
取錢?
對,這是一個有效的完整目標。
存錢?
對,這是一個有效的完整目標。
掛失卡片?
對,這是一個有效的完整目標。
交納費用?
對,這是一個有效的完整目標。
警示騙子?
錯,已經超出了邊界范圍。
三次錯誤吞沒卡片?
錯,這是一個業務規則,限定業務的條件。
通過這種方法,我們就有邏輯去篩選用戶的反饋,也就能如提綱挈領一般,提溜著這something和reward,再去把其他細節功能,慢慢依附到上面。
B. 如何驗證你的定義是好的
比爾·維克已經給出精彩的方法,即INVEST原則。
一個合適的用戶故事應該是獨立 的(Independent)、有價值的(Valuable)、可討論的(Negotiable)、小的(Small)、可估算的 (Estimable)和可測試驗證的(Testable)。
?C. 如何切換角度,向合作伙伴描述定義好的內容
同一件事,因參與方不同,就會被解讀出不同的側面。
魯迅說(真是他說的):“一部《紅樓夢》,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
而我們可以切換角度,向合作方進行功能描述。
1)按業務流程定義——對應業務方
可以同業務方理順邏輯,目的是保證正常操作行為下,用戶的動作獨立且互斥。
2)按操作行為定義——對應研發
比如進行用戶增刪改查動作的描述。
3)按邊界條件定義——對應測試
比如異常情況的處理,如業務設計的功能在特定情況下,會對其他功能造成影響。這部分如果能考慮到,對需求文檔來說,會很加分。
以上,就是我對用戶假設的大致理解。都看到這里了,求個免費的贊~你的反饋對我很有幫助~謝謝大家。
公眾號:探索者的神廟
本文由 @探索者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個人理解,這里說的用戶假設其實是個體用戶畫像,越細節越好,越細節,用戶問題和痛點就越明確和真實。它的作用是幫助產品人員厘清需求、定義需求、精確表達需求,可能的情況下還能挖掘其他高價值需求
嗯嗯,是這個意思。還可以幫助各團隊間的信息同步及向上匯報自己的思路
是的~時刻保持理智,最好起初的假設對于任何時刻都是有助益的,銷售的本質就是“感情用事”,但是產品經理不可以被“帶偏”
嗯嗯,“感情用事”說的好!
看不太懂
是哪塊感覺不太清楚?歡迎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