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法院平臺】產品筆記(1)
下面這篇是筆者整理分享的關于【智慧法院平臺】產品筆記的文章,里邊包含了誰關心企業的生死?、誰來買單?、誰把產品賣出去了?的內容,感興趣的同學可以進來看看哦!
目前就職于一家小型智慧政務公司,負責的其中一個產品是以“破產”為主題的綜合管理平臺。最近陷入了堵點之中,從需求本身而言,“智破”是一個剛需、痛點但不高頻的需求。對故事中第一出場的主角——企業而言,生有很多次,死卻只有一次。風險預警的價值似乎非常高昂,卻又給我帶了一種諱疾忌醫的直觀感受。
一、誰關心企業的生死?
對于法院而言,法院是否真的看中企業的生死?或“死”的過程的順暢程度對于轄區法院而言無非是一個半年的案子或是一個一年的案子,不是一朝一夕,就沒有本質差別。智破,智能帶來的迅速,又顯得沒那么重要了?
對于企業而言,難道真的要在外面的某個平臺、某個網站獲取到自己的企業或是關注的企業的生死嗎?真的就有效嗎?企查查、天眼查,如果真的能定位到這家公司的各類風險,該公司自己會不知道?合作伙伴會不知道?企業員工會不知道?
那么,針對企業的風險提醒到底是在提醒誰?
二、誰來買單?
毫無疑問,法院使用的辦案系統是法院自己買單。破產案件管理系統中,法院與政府協同的事項是由法院主導,由法院買單也合情合理。那么辦案過程中,管理人所需使用的資產管理、債權、債會管理的大大節省了管理人的工作量,但是,這個錢該法院出嗎?
又是典型的用戶和客戶分離的場景,以前在描述這類場景的時候,我總喜歡使用媽媽給孩子花錢補課,但是法院和管理人之間的關系更類似于媽媽和成年的孩子的關系。
那么,這個錢該管理人花嗎?
這個話題回到了我最開始接觸這類場景的問題:“管理人到底賺不賺錢?”
法律規定:
- (一)不超過一百萬元(含本數,下同)的,在12%以下確定;
- (二)超過一百萬元至五百萬元的部分,在10%以下確定;
- (三)超過五百萬元至一千萬元的部分,在8%以下確定;
- (四)超過一千萬元至五千萬元的部分,在6%以下確定:
- (五)超過五千萬元至一億元的部分,在3%以下確定;
- (六)超過一億元至五億元的部分,在1%以下確定;
- (七)超過五億元的部分,在0.5%以下確定。
好像很賺錢?我們忽略了一個問題,這是破產案件,往往被申請人是無產可破的。如果大概率不賺錢,又要使用高昂的軟件費用,誰都懂開源節流,誰還會用這樣一個軟件呢?
三、誰把產品賣出去了?
競品分析–通達海
下圖是通達海的產品,按照定位、特點、功能進行的一個簡單劃分。先說句題外話,政府部門的產品總是喜歡起一些“高大上”的名字,這個也是我特別想抨擊的一個現象?,F在接觸到的產品總是有一些兩極分化,比如,“內部最多跑一次”平臺這種就很明確,而“無感知XX機器人”咱就不知道咋說啥了。
通達海的產品單純從產品名稱上可以打一個及格分,大概可以讓圈外人知道這是個什么東西。我們將通達海的產品抽象著看,可以看出一些端倪,他的產品核心用戶還是在法院這一側。我們聚焦到破產案件管理或者執行案件的場景下。
我們會有很多用戶在這個場景下活動,破產案件中的被申請人,協同辦案的政府部門,接管案件的管理人,債權人,投資人,評估案件的專家等等,并沒有完全出現在通達海的視野內。更多的是法官活動中的一個元素。
如債權人會議的參與者。并不是在說這種處理方法是否有問題。整個公司均站在法院的視角研發問題,也許是他成功的關鍵。
對于我們后入場的普通公司而言,我們也可以選擇在某一個具體的場景下,讓各類角色紛紛登上舞臺。也許對于債權人來講,一輩子碰上一個破產案件已是一件倒八輩子霉才遇上的爛事。只需要聚焦他所需要參加的活動即可。但是對于和法院、政府深度交互的管理人來講,他不需要一個獨立的用戶端去以他的視角看待這個案件嗎?
每家公司都有自己的戰略布局,每個策略也都各有利弊。通達海給了我一些指引的方向,執行和破產本來也是一脈相承,破產難,執行也難?,F在這個年代,功能好做,但是從誰的口袋里掏錢都不容易。繼續思考吧。
本文由 @薯角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