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部門,對產品側關于聯合創新協同研發的思考

0 評論 4299 瀏覽 6 收藏 8 分鐘

如何設計一款好產品?首先需要了解產品本身,其次是了解用戶,而這只是產品經理要考慮的基礎。本篇文章,作者將系統分析做一款好的產品該從哪些方面入手,希望能對你有幫助。

一、兩個問題

  1. 知己:是否了解品牌的特性?
  2. 知彼:是否了解的用戶特性?

需要深入業務體系,如果業務部門沒有弄清兩個問題,那么我們就要去了解。不能兩個盲人走路全靠感覺,給業務團隊提供系統就要做到比業務團隊更懂業務,這樣才能設計出超出預期的產品。

為什么要聽你的,你能幫他們解決問題甚至是發現問題。

二、兩種模式

1. 模式 1

業務團隊只說明他們想要解決的問題,需要我們自己去挖掘,真問題還是假問題?解決這個問題的本質是什么?

甚至我們自己發現問題,然后才劃定邊界,確認需求。

  • 優點:充分發揮解決方案經理的能力,深挖需求;業務團隊只關注結果(是否能夠解決他們的問題),他好你也好。
  • 缺點:容易造成思想的沖突,我們自己認為的,不一定是業務認為的,會帶來一些爭吵。但是我反而認為這是對的,也是我們跟外包公司不一樣的地方。因為我們和業務團隊的目標一致,在爭吵中發現問題的本質,找到一條最優的解決。

2. 模式 2

業務團隊全程參與產品設計,每個功能都逐個確認確認(布局、配色、樣式)。

  • 優點:目標清晰,責任劃分清晰。
  • 缺點:生產出來的產品是工廠化的,自己的價值被降低,業務決策成了成敗的關鍵。同時每一次和業務部門的確認,都是一份責任的累加;也很難做出超出用戶預期的產品。

不同階段采用不同的模式。

三、兩種目標

  • 短期目標:業務滿意,這個就簡單了,他們要啥給做啥唄。我們就像個外包公司一樣,找外邊公司做和我們做有什么區別嗎(成本?質量?時間?還是更大的熱情,能夠倒推業務進度),本質上是一樣的。
  • 長期目標:互相成就,以業務目標為目標,互相成就。

萬事只求十全九美,學會在不完美中找平衡,業務滿意或是超出預期的同時以長期目標為導向,如果沖突了咋辦,如何選擇。

應該多一些思考,為什么做,怎么做。

四、兩類解決方案經理

我們都希望的合作伙伴(有權、有錢、專業),但是往往跟我們對接的部門或者人并不能完全滿足,事還得干,不同的解決方案經理就有了差別。

1. 一類產品

只接需求,業務部門提什么就做什么,好一些的會反推業務進度,能設計出更加SaaS化,更友好的體驗。但是結果不能由自己把控,短期目標可以完成,也就是業務部門滿意。

但是長期目標無法保障,只能把希望寄托在業務部門身上。他們用得好,能實際解決工作中的問題,那就算成功了。

但是真正能提出真需求的業務部門的人并不多,同時還有背鍋被甩鍋的風險,長此以往就是惡性循環。

靠幾次溝通會,往往解決的都是表面問題。

不是業務團隊不想表達清楚他們的真正需求,是真的表達不出來。

就像醫生給病人看病一樣,我們不能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病人說腰疼,難道我們就直接給做個靠墊嗎?還是說要查一下更深層的原因。

萬一他有什么難言之隱呢?也許他是腎虛呢?你說給他做個靠墊有啥用。

2. 另一類產品

會深入業務,主動發現并提出需求,需要對業務有更高更深刻的理解。

首先要解決的是一個核心問題:為什么做?背景是什么樣的?是真的嗎?有沒有特殊情況?

真正想服務好一個部門、提供一套好的產品并不容易的,不止停留在冰山的上層,需要挖掘更深層次的內容,而能夠挖多深就體現了一個產品的內在能力。

如果我們真正的解決了一次,哪怕只有一次業務部門的真正問題,他們會對我們無比的信任。

如果想快速進階產品,需要有那么一次甚至多次的沉浸式投入,做到比業務部門更懂業務。

五、和研發的關系

  • 一個失?。?/strong>研發和產品討論業務邏輯,那就是產品經理的問題,無可爭議,產品經理在出需求前就已經明確了業務場景,并且和業務團隊達成一致。
  • 一個成功:和研發目標一致,確認解決的核心問題,同步背景;研發也能充分發揮他們的能力,在設計底層架構、數據庫的時候能夠做到更科學、更高效、更靈活。

六、多個視角

看產品,看問題,更多的視角。

如果我是業務運營、如果我是業務領導視角、如果我是用戶,用一個詞概括就是共情。

視野更開闊,看待問題更加多元化,自己也會更踏實。

七、一套規則

產品的KPI設定不能只滿足于做了多少個需求、上線了多少個功能;幫助業務部門增加了多少用戶、提高了多少銷量、減少了多少人工、提高了多少效率同樣值得參考,牢牢綁定解決方案經理和業務團隊。

八、自身成長

悶頭做產品很難快速成長。

  • 開拓視野:每天看看36k、艾瑞咨詢這類網站,了解互聯網行業的最新動態,同時類似點燃、驛氪這類運營分享的公眾號也是要經常瀏覽,產品運營是一家,你得懂人家。
  • 論壇峰會:多和高手過招,才能發現自身的不足,有時間就線下,沒時間線上也是要聽聽的。
  • 產品分析:其實就是拆解外部產品,拆的過程就是學的過程,看看別人的架構、別人的設計;靈光乍現的一刻會經常出現,同時和自己設計的產品進行對比分析,不想成長都難。

本文由 @文輝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