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倉WMS的入庫功能模塊
本篇文章以海外倉入庫流程為例,主要介紹WMS的入庫流程。如何設計WMS入庫流程,需要考慮貨品入庫的狀態及庫存的變化等,而其中新品維護是比較容易忽略的環節,希望本篇文章能對產品設計的你有所幫助。
對于倉庫來說,貨物的流向主要是入庫和出庫,入庫就是從外部流入到倉庫內部,出庫就是倉庫內部流出到外部。
倉庫的貨物流入的原因多種多樣,對于WMS來說,這種一般會被定義為“入庫類型”或者“入庫原因”,主要有這么幾類:
- 采購入庫
- 備貨入庫
- 調撥入庫
- 退貨入庫
由于海外倉的業務比較特殊,所以一般來說比較常見的入庫就是備貨入庫,少量的是調撥入庫和退貨入庫,而國內倉庫可能最常見就是采購入庫。
海外倉的備貨入庫,其實就是指貨主將貨物在國內倉庫提前處理好(裝箱,貼箱嘜,打托等),然后委托物流貨代將處理好的貨物運送到海外倉中。
所以海外倉的入庫接收一般都是按箱維度的接收,這個之前講OMS入庫單的時候已經介紹過了。
海外倉的調撥入庫基本上和備貨入庫是一樣的,只不過這種調撥一般是指同一個國家但是不同地域的倉庫之間的調撥。
例如美東倉庫的貨物,調撥到美西倉庫入庫,所以美東倉庫要裝箱、貼嘜、打托等,然后美西倉庫按備貨入庫的方式進行接收即可。
而海外倉的退貨入庫則會在后續的文章中進行單獨介紹,所以在此就不做過多的贅述了。
本文所講的WMS的入庫主要是針對“備貨入庫”和“調撥入庫”這兩種的場景,它們的業務模式基本一樣,而且也是海外倉主流、常見的入庫方式。
一、入庫流程
WMS入庫流程
WMS的入庫流程基本上都是大同小異,先接收上游預報的入庫單(ASN),然后貨到了之后,對貨打印ASN收貨單,接著開始點數收貨。
收貨的時候可能需要貼標,如果不需要貼標則錄入數量即可。有些情況下會有質檢的要求,通過質檢將到貨的不良品區分出來,然后將良品上架即可,不良品拒收或者單獨處理。
1. 提前預報
關于提前預報,很多倉庫都會提出這樣的要求,一般來說客戶也都能接受這樣的要求。
但是也會有極少數情況下出現未預報,貨卻提前到的情況,這個時候倉庫一般會耽誤一些時間來識別這些貨到底是屬于誰的,是入庫還是退件還是什么情況。
所以這一塊需要特別地和客戶強調清楚,可以通過警告或者罰款的方式來規避這樣問題繼續出現。
早期的時候,由于海外倉的客戶少,而且也比較有話語權,所以入庫預報只需要提供SKU和數量就夠了。
對倉庫來說,倉庫知道這個入庫單預報了多少SKU,多少數量,然后到貨了對著清單點數即可。
但是隨著業務的發展,這種方式出現了一個問題——那就是當客戶預報了一個入庫單,入庫單中會有多個貨品,而且這些貨品會因為運輸方式問題不能同時到達,會有先后陸續到貨的情況。
此時倉庫收貨就會很頭痛,因為一個預報單要收貨多次,倉庫并不知道這個單到底有沒有收完,從數量上看還有一些數量沒有收完,但是不能確定剩余的部分是再也不會來了?還是已經到了但是放在某個倉庫的角落沒有被發現?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后來海外倉逐步學習亞馬遜的FBA入庫的預報方式,以箱子為單位去預報入庫。箱子相對來說體積更大,更好識別,同時也更利于追溯到底是還在路上,還是已經全部送達了……
海外倉收貨的時候貨物上的箱嘜
客戶在預報入庫單的時候,需要以箱為載體,有多少箱,每一箱里面裝的是什么SKU,多少數量,這些都要錄入進去。同時還要在每箱外表面貼上箱嘜號。
倉庫在收貨的時候,掃描箱嘜號就可以收貨,可以精確地知道還有幾箱沒有到,幾箱是已經收貨了的。
箱-SKU-數量
2. 收貨
海外倉收貨有一個和國內電商WMS很明顯的不一樣的地方在于:海外倉收貨基本上沒有拒收這種情況。
客戶千辛萬苦地將貨物出口報關,國際運輸,然后再進口清關,再從港口碼頭提貨派送到倉庫,結果倉庫因為貨物損壞或者沒有預報什么的就拒收,這個顯然不合理。
所以海外倉收貨如果遇到破損,丟失等問題,基本上只能先收了再說,至于索賠或者是換貨什么的都是線下溝通再處理。
這里有一個難點在于不同客戶對貨物的要求不一樣。有些客戶如果遇到了丟失那么要立馬處理,而不能按倉庫實到多少就收多少;還有一些客戶覺得破損了包裝是不能賣的,有些客戶覺得一點點破損沒問題,可以賣……
WMS主要是通過“貨主層的控制信息”來解決這種差異化的需求的,給不同的客戶配置不同的作業方式和判斷邏輯,以此來提供差異化的服務。
收貨的時候一般有兩種方式,一種是PDA收貨,一種是紙單收貨。
- PDA收貨就是拿著PDA,然后根據清點的情況實時錄入數據,好處就是數據很及時,而且可以多人同時作業,加快收貨效率。
- 紙單收貨就是打印ASN List,也有人叫做收貨清單。然后對著清單進行清點,清點之后將數據錄入WMS中即可,這種方式也稱之為Web收貨。
打印收貨清單(紙單收貨)
有條件的情況下推薦使用PDA收貨,因為Web收貨有一定的滯后性,中間有挺多個環境,然后紙單這個東西也容易丟失等,可能會導致數據錄入錯誤或者貨物搞混之類的。
PDA收貨
收貨的數量差異問題,取決于各個客戶的要求和倉庫的妥協程度,最好的方式或者最快速的方式就是:以倉庫實收為主,倉庫收多少就是多少。
PDA多人按箱號收貨流程
3. 質檢
收貨后根據預入庫的要求進行抽檢或者全檢,考慮到海外倉一般沒有拒收和二次加工等。
一般質檢后不合格的,都會標記為不良品,然后單獨上架到不良品區;而合格的產品一般會上架到好料區,然后提供銷售。
海外倉做質檢的比較少,原因在上面提到了,一方面是人工費用的問題,一方面是溝通的問題。
因為質檢的標準不太好界定,一般都需要獨立的部門負責,而讓海外倉庫來做這些有點太為難了。
所以很多客戶都會選擇將這類產品放在不良品區,然后固定的一個周期將其轉運回香港或者內地,然后由專門團隊進行維修和檢測。
當然,如果只是一些簡單的外包裝破損等,客戶可以提前準備一些替換的物料,然后備貨在倉庫。如有需要,則聯系倉庫幫忙更換包裝,系統一般就做一個出庫操作(扣減物料庫存)即可。
總體而言,海外倉WMS的質檢模塊都比較簡單一些,因為實際業務需求不是那么強烈。
4. 上架
PDA上架流程
上架的難點和痛點有這么幾個地方:
- 上架數量和收貨數量不一致怎么辦?
- 上架的策略是什么?
- 上架貨物能不能混放?
上架數量和收貨數量不一致一般是倉庫的責任——如果收貨的時候點數點錯了,那么上架的時候就會造成客戶的實際庫存不準確。
如果是上架比收貨多了,那么客戶庫存多了;如果上架數量比收貨數量少了,那么客戶庫存少了。無論是哪種,對客戶來說,看到收貨數量和上架數量不一致,都會很感覺很迷惑。
所以一般會強制要求上架數量和收貨數量要一致,如果確實有差異,則聯系客戶重新補推單或者倉庫及時做一個盤虧操作。
上架的策略也是上架的一個難點。
一般來說國內的倉庫會有一整套比較完整的上架策略的配置規則,主要是用于自動推薦合適的庫位。
而海外倉則在策略這一塊還是要看實際業務量的情況,如果倉庫業務量不是很大,那么上架策略這一塊也會做的簡潔一些,一般來說采用“根據歷史記錄推薦”的方式來做就夠用了,將某個客戶的貨物集中的放在一個區域,然后同樣的SKU盡量推薦放在一起。
如果想要詳細了解這一塊的內容,建議還是要看看國內成熟的WMS的上架策略方案,例如大寶WMS,富勒WMS等。
WMS上架策略的思路
聊完上架策略的問題,還有一個要重點考慮的就是上架貨物混放的問題。
上架的貨物混放一般可以分成:
- 產品混放,一個庫位上支持混放多種不同的產品。
- 批次混放,一個庫位上支持混放相同的產品但是不同的批次。
產品混放和批次混放是兩種不同的控制維度,可以同時開啟,也可以只開啟其中一個。
如下圖所示:
富勒WMS的庫位混放配置
在做上架庫位推薦的時候,也需要考慮到庫位混放的限制,避免推薦之后但是上架的時候又提示錯誤的情況。
對于海外倉來說,由于存放的產品大多數都是普貨,而且精細化批次管理的也比較少。所以一般都會開啟混放產品和混放批次,只有部分有精細化要求的產品才會不允許混放產品或者批次。
二、入庫單結構設計
之前提到過,海外倉的收貨一般是按箱嘜維度進行清點接收的,但是上架的時候則是按產品SKU維度進行上架的。
所以在收貨環節,需要根據外箱箱嘜進行定位和掃描收貨,收貨之后默認箱嘜中的所有產品都被接收了。
當箱嘜被收貨之后,則會根據不同的收貨提交時機去生成不同的上架單,一個入庫單多批次收貨就會生成多個對應的上架單,然后再通過上架單中的SKU明細去完成上架任務,即可增加相應的SKU庫存。
一個入庫單可以生成多個上架單
如果有一些海外倉是希望收貨之后可以進行質檢,然后根據質檢結果區分正品和次品,然后采用不同的策略,則可以在預到貨通知單和上架單中間再插入一個收貨單(也有稱為“待質檢單”的)。
預到貨通知單多批次收貨,則會生成不同的收貨單,然后針對收貨單的SKU明細進行質檢,可以區分出正品和次品。
正品則生成正品上架單,然后只能將貨物上架到正品庫位;而次品則生成次品上架單,只能將貨物上架單次品庫位。
入庫單-收貨單-正/次品上架單
三、入庫單和上架單狀態流轉說明
狀態流轉圖
入庫單即預到貨通知單(ASN),大概有以下幾個狀態:
- 待收貨,即OMS推送過來的入庫單的初始狀態,在待收貨的狀態下, 可以執行【開始收貨】的動作;
- 收貨中,當入庫單開始收貨之后,但是又沒有全部收完(因為會有多批次收貨的場景),那么入庫單就會變成收貨中;
- 已收貨,當入庫單的產品明細全部都收貨完成之后則會變成已收貨的狀態;
- 已上架,當入庫單中的產品明細全部都上架完成之后,則會變成已上架的狀態;
- 已取消,當入庫單是待收貨的狀態時,可以從上游OMS發起取消,入庫單就會進入已取消的狀態。
除了要關注入庫單的狀態之外,還要需要關注對應生成的上架單的狀態。
因為雖然入庫單是在收貨中或者已收貨的狀態,但是如果已經生成了對應的上架單,那么上架單就可以進行相關的上架操作了。
- 待上架,每收貨收貨完成一次(可以部分完成或者全部完成),就會生成對應的上架單,此時的狀態就是待上架;
- 上架中,當上架單開始上架但是又沒有完全上架完成的時候,狀態就會進入到上架中。因為上架是一個持續進行的事情,所以上架中也會持續比較久的時間,看倉庫的作業時間來決定;
- 已上架,當上架單全部上架完成之后,上架單的狀態會變成已上架。
以上的單據狀態流轉是基于“入庫單收貨之后就生成上架單”的方案來定的,如果中間插入了收貨單(質檢單),那么就額外考慮質檢之后怎么生成上架單即可。
四、庫存的變化
對于WMS收貨和上架場景下的庫存變化,一般來說業內有兩種方案,一種是收貨的時候增加庫存,一種是上架的時候增加庫存。
我分別做了兩張圖來闡釋這一塊的庫存變化。
收貨的時候增加庫存,即引入一個“收貨暫存庫位”的概念,當收貨之后,默認將收貨的產品統一放在這個暫存庫位上,然后會增加對應的收貨暫存庫位庫存。
但是由于這個是庫位是一個虛擬庫位,所以在統計庫存的時候會單獨將這一塊的庫存視為不可用的庫存,不能正常用于出庫。
當需要上架的時候,則從收貨暫存庫位移位到實際的揀選/存儲庫位,庫存也從虛擬庫位轉移到了真實的庫位,此時的庫存就可以正常使用了。
這種方案的優勢就在于可以做比較精細化的控制和追蹤,只要入庫了責任就在倉庫,所以就要做相關的數據記錄和實物跟進,同時也可以滿足一些入庫就算庫齡的需求。
方案一:收貨時增加庫存
另一種方案就是收貨的時候不加庫存,只有上架了才加庫存,這個時候的庫存就是直接可用的庫存。
此方案比較簡潔清晰,可以降低用戶的學習成本,同時也降低系統的研發難度,適用于一些輕量化管理的倉庫,例如海外倉就比較適合用這種模式。
但是弊端就是收貨后的庫存沒有在系統中記錄和追溯,如果業務量大,貨物繁多或者出現差異的時候不好核對,同時如果有一些場景下需要入庫就計算庫齡就不太能支持了。
方案二:上架時增加庫存
五、新品維護
在WMS入庫收貨的業務中,有一個場景經常會被人忽略,那就是入庫采集數據,也稱之為:新品維護。
新品維護的意思就是當貨主的貨物第一次入倉的時候,是需要對其進行測量的,主要是測量尺寸和重量。
為什么需要尺寸和重量呢?
主要是為了后續調用這些基礎數據的時候使用。例如要預估包裹的重量,那么就要有準確的產品重量;要預估包材的尺寸那也需要產品的尺寸,還有就是計算倉租的時候也需要這些產品的尺寸和重量……
大寶WMS的新品維護
關于新品維護,主要是有這么幾個重難點需要關注:
- 怎么判斷是新品?
- WMS維護的尺寸和重量如果跟客戶提供的不太一致怎么辦?
對于第1個問題,主要就是需要梳理出新品判斷的規則和節點,一般來說會引入一個“新品維護表”,所有入庫的產品都會插入一條數據到這里。
如果新入庫的產品不在新品維護表,那么就要自動插入并標示該產品沒有做新品維護。
入庫的產品指的是正向入庫的產品,即正常的入庫單中的產品,還有逆向入庫的產品,即退貨單中的產品。
新品維護表
對于第2個問題,核心是業務給出最終的處理方式。
因為倉庫測量的數據和客戶提供的數據肯定是會有誤差的,關鍵就是誤差的閾值范圍是多少。
滿足閾值范圍內的情況下,雖然WMS的尺寸重量和OMS的尺寸重量不一致,但是可以默認用客戶的數據。
如果WMS的尺寸重量和OMS的尺寸重量在閾值范圍之外,那么就要看業務怎么定奪了。
- 復雜的處理方式可能是打回OMS,讓OMS用戶去處理,到底是選擇用倉庫的數據,還是提出異議進行復測之類的。
- 簡單的處理方式那就是直接按WMS測量的數據為準,直接通知OMS的用戶某個產品已經改成了WMS的尺寸和重量。
如果選擇使用WMS的尺寸和重量也會面臨另一個問題,那就是不同海外倉可能都會入庫相同的產品。
那么是不是每個倉庫都要自己做一遍新品維護,如果做了新品維護,倉庫A和倉庫B的數據不太一樣,那么客戶看到一個產品有多個尺寸和重量怎么處理?
我們當時對這個問題的處理方案是每個倉庫都要測量新品,但是默認只會使用第一個倉庫測量的尺寸和重量,如果客戶對尺寸和重量有疑問,那么可以選擇發起復測或者選擇不同的倉庫的數據作為默認的數據。
總之,新品維護的處理邏輯本質上難點不在系統,而是在業務怎么定奪,如果是做自研WMS就比較好決策了,如果是做SaaS的WMS,那么就要做靈活的配置支持不同的業務場景了。
六、小結一下
WMS的入庫環節一般都會包含收貨,質檢和上架,但是海外倉由于質檢需求比較少,所以常用的就是收貨和上架。
而收貨和上架也分成了PDA處理和Web處理,這兩種不同的處理方式需要產品經理根據不同的終端去設計不同的解決方案。
在收貨場景下,由于海外倉一般都是按箱送達,所以收貨的對象一般都是箱子。
通過掃描箱子的箱嘜識別相關的數據,然后接收的時候自動帶出箱子中的產品明細,可以靈活輸入實際接收的數量,這個數量是指產品的數量。
在上架的場景下,收貨的時候的箱子一般都是當作容器使用。核心還是對產品進行上架,上架涉及到上架策略,庫位混放邏輯的判斷等,這些和國內倉WMS的內容都是相似的。
入庫和上架的內容其實還有很多細節之處沒有提及,相關內容在后續的文章中補充說明。
專欄作家
我叫維他命(Vitamin),微信公眾號:PM維他命。前PHPer,做過在線教育類產品,也做過4年多的跨境倉儲物流方向的產品,目前是一位外貿SaaS領域的供應鏈產品經理。主要專注于WMS/OMS/TMS/BMS/ERP等領域,分享供應鏈相關的產品知識。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如果以箱子為單位入庫,請問sku混放怎么處理
支持混箱裝的,點數的時候還是按SKU維度去錄入數量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