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經理啟示錄(三):需求和場景
在產品經理的日常工作中,挖掘用戶需求是必然要做的事情,那么,產品經理要怎么辨別需求的真偽?與此同時,產品經理在提煉需求時,還需要考慮到哪一因素?答案是“場景”。本篇文章里,作者便發表了他的看法,一起來看。
上一期我們聊完了產品經理的產品觀,這期我們聊聊產品經理最繞不開的兩個詞語:需求和場景。
作為產品經理,我們的最核心的職責,便是挖掘用戶需求,設計好的產品。
一、需求有真偽
需求有真偽通常會有兩種情況:
- 用戶說的是假的需求;
- 用戶說的是真需求的解決方案。
所以面對用戶提出的所謂的需求,我們要謹慎。喬布斯說的更夸張,人們不知道他自己想要什么,直到你把產品放到他面前,所以我從不依賴市場研究;福特亨利說過,你問用戶需要什么,他們只會告訴你他需要一匹更快的馬。在福特的例子里面,就是很典型的第二種情況,用戶提出的是自己的解決方案,不是原始需求。
上篇文章中,我提到的用戶找到我們說我們攝像頭尾線短的例子,其實最早的他跟我們說的是,你們的尾線需要1米。
甄別偽需求有一些方法:
第一個是多問幾個為什么。為什么要更快的馬?因為想要更快的到達目的地。為什么要1米的線?因為不夠長。為什么不夠長?因為要轉個彎。
第二個是實際觀察用戶碰到了什么問題。在不干擾用戶操作的環境下,去觀察用戶在操作過程中,哪一步他皺眉了,哪一步他有疑惑了,他的行為比他的話語更有說服力。
請各位回想下,自己在實際操作中有沒有遇到過用戶提的是偽需求的例子,當時你是怎么做的。
二、需求有先后
用戶的需求總是無限的,而我們做產品時候的資源總是有限的,所以當我們拿到需求時,通常是需要做兩件事情:
- 去除不需要做的需求;
- 對需求排優先級,評估是否分階段開發。
小米決定要干手機的時候,一上來不是投入大資源做手機,而是聚焦在軟件上,而軟件上面有很多功能,他們就聚焦在通話上。有很多人做產品的時候,總想著功能要越多越好。但越多越好會有兩個問題:
- 資源是有限的,如果做多了,很難做精;
- 功能太多,用戶會迷糊。
國產凌凌漆里面有句高效的臺詞,你以為他是個大哥大電話,其實他是個刮胡刀,但很多產品就是有這樣的問題。想做一個大而全的東西,最后定位混亂,產品功能難用,導致項目失敗。
阿里音樂以前做個一個應用平臺,上面你可以買演唱會門票,能聽歌,還能唱K,歌手還可以找策劃,找品牌方,后來這個不了了之。張小龍之前有句打趣的話,一個產品,要加多少功能,才能成為一個垃圾產品??!
大家想想為什么總有產品經理喜歡做大而全的產品?
其實是產品經理的不自信,通過這種產品功能的堆砌來掩飾自己在思考產品定位上的懶惰,模糊產品定位,或者幻想著萬一有個功能用戶很喜歡產品成為爆品了?但無數的血淚史告訴我們,消費類產品的功能如果企圖滿足用戶很多需求,最后往往每個功能都會比較爛。
到這里大家想一下:如果讓你設計一個夏天給用戶降溫的電子產品,你會怎樣設計?
你在思考上面這個問題的適合,第一反應如果是問這個產品是用在室內的還是室外的,那么恭喜你,關于產品經理的另外一個關鍵詞,你已經建立起了意識,這就是:場景。
三、場景
產品經理另外一個要時刻記在心里的詞語就是:場景。
產品的功能是滿足用戶的需求的,而需求大多是在場景下產生的,所以在定義功能的時候,需要實際地考慮用戶的使用場景。
比如一個家用攝像頭,如果考慮是室內使用的場景下,那在設計上就不需要過多注意防水設計。同樣是個攝像頭,如果是室外的,你要增加一個物理通話按鍵,就很雞肋,用戶不可能每次趴梯子按一下。所以產品的功能是在場景下產生的,我們在對產品功能有疑惑的時候,可以帶入到用戶的實際使用場景下去驗證。
這也是為什么我們要做用戶畫像和用戶體驗地圖的原因,有個用戶畫像后目標客戶的形象就立體了,然后使用用戶體驗地圖這個工具,模擬用戶在實際場景下會怎么使用這個產品。
聊完了需求和場景,下篇文章給大家幾個產品經理拿來就可以用的武器。
本文由 @Like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場景,其實也是一種邊界的劃定。一款產品也應該是一個自洽的系統,而作為一個系統,就應有邊界,不然這個系統就無法做到自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