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碳中和,想法簡單落地難
對于碳中和這個概念,不少人已經有所耳聞甚至熟悉,那么你了解產品的碳中和歷程嗎?這篇文章里,作者就結合案例,總結了產品碳中和的具體歷程和幾個階段,并對低碳環保的玩法進行了總結,一起來看看吧。
在今年年初,晨光攜手美團青山計劃、碳阻跡召開新品上市發布會,國內首款碳中和環保記文具系列首發上市。開學季來臨之際,晨光營造微信話題#我的開學之光#話題閱讀量破億,直接闖進了熱搜榜的16強,中國青年網,中國新聞周刊等大型V都下場稱贊晨光環保理念。
對于這次產品和營銷的成功,這里就不講他們的營銷方案。產品,營銷之基石。讓我們回顧一下這次策劃中關于產品的碳中和歷程。
一、產品碳中和歷程
在整個產品碳中和的歷程中是多方合作的過程,合作的企業主要是美團和碳阻跡。整個歷程分為三個階段:
1. 計算,量化碳排放
首先選擇參與本次參與的計劃的產品,并結合產品全生命周期,對產品每個階段的碳排放進行量化。
根據ISO14067-2018標準,采用全生命周期量化方式,對選中產品在原材料獲取、生產加工、分銷、使用及廢棄處置階段產生的溫室氣體(GHG)排放和清除量進行了核算。
從最終的數據中不難看出,文具產品中產生的碳排放并不高,這也是產品能夠輕松達到碳中和的前提條件。
2. 減排,規劃減碳路徑
某種意義上說,每次產品減碳是對自己產業鏈的生產、運輸等環節,實現低碳化的過程。因此產品減碳的路徑中可以采用多個方式去規劃。這些低碳化的過程大多可以沉淀下來,最終形成自身產品的低碳解決方案。
在生產過程中,采用節能減排方式,如工廠光伏發電全覆蓋、使用再生塑料原料等,通過一系列措施盡可能的減少產品碳足跡。
在原材料方面,中性筆系列筆身使用美團青山計劃收回餐盒再制造塑料,使用這種回收材料制作的記事本和便簽等紙質工具,能有效地防止紙張污染。與普通塑料相比較,該回收塑料可以降低大約2.3g塑料所造成的碳排放,因而更加低碳。
3. 抵消,購買碳匯抵消
對于不可避免的碳排放,可以由清潔發展機制執行理事會(CDM-EB)執行CER核證減排量注銷工作,完成本次碳抵消,最終實現了產品全生命周期碳中和。
當然如果有碳交易的權限,可以在平時中低價購入碳匯,方便后面需要時使用。
總體來說,產品碳中和的歷程并不是很復雜,但是需要考慮到的方方面面比較多,需要對產品全生命周期要有較深的理解,對全生命周期中每個階段進行低碳環保理念的植入和實踐。
二、低碳環保概念的玩法
上面介紹了產品碳中和的歷程,這是別人成功的案例。那我們是不是可以也借用一下低碳環保的概念為自己的企業拉拉股價呢。
隨著雙碳期限的臨近,雙碳環境下行業總體來說將會得到越來越多的低碳政策紅利,且市場的份額也會不斷的擴大,后面會不會是一次風口也不好說。
大概列舉一下低碳環保概念的幾種玩法:
1. 碳賬戶游戲
如果想對消費者傳遞低碳健康生活的理念,產品經理可以在應用中增加用戶碳賬戶的模塊。用戶的每一次業務流程中低碳行為可以被記錄變成碳積分,碳積分可以兌換商品或服務。
碳賬戶的效果考驗的是企業運營能力。戰場不在前面,在后面。目前國內運營最成功的碳賬戶就是螞蟻森林。
企業要有持續的亮點刺激用戶,就目前這種玩法的局限性,可以做一定的過渡形式:在企業運力沒有很強大的時候,可以不用做長期活動,而做短期活動,限時結束。
2. 塑造企業低碳環保品牌形象
通過打造一款又一款低碳/零碳產品,塑造企業低碳環保品牌形象。
并且隨著每推出一款低碳產品,就借助這款產品的研發來改造自己產業鏈的生產、運輸等環節,實現低碳化,最終就能帶動整個產業鏈各環節都沉淀出低碳解決方案。
利用碳中和這個理念,通過產品碳足跡核算認證及后續的品牌傳播,幫企業講好碳中和品牌故事,贏得市場認可和政策支持。
特地說明一下,產品可以是一個低碳產品,但并不一定要做到零碳,但仍然對企業塑造低碳品牌形象有幫助。
3. 提供碳足跡/碳中和服務
碳排放行業較為知名的企業提出并驗證了碳中和方法論CREOS,包含計算、減排、帶動、抵消、傳播五大環節的企業碳中和關鍵路徑。
- 計算(Calculation):量化碳排放是碳排放管理的重中之重;
- 減排(Reducing):盡可能減排,而不是選擇抵消與中和;
- 帶動(Engaging):積極調動內部成員與生態伙伴共同減排;
- 抵消(Offsetting):不可避免的碳排放可用種樹或購買碳信用等方式抵消;
- 傳播(Spreading):通過積極傳播碳中和目標及路徑,對行業產生更大影響。
因為在之前的文章也提過整個碳核算的流程并不復雜,其中最核心的要素是碳排放因子。所以在特定行業積累相對全面數量碳排放因子的情況下,就可以從事相應行業的碳足跡測算服務。
更近一步就是提供給客戶減碳解決方案,并提供碳匯交易來幫助客戶完成產品碳中和。
三、存在的問題
雖然前面提到了一些低碳環保概念的玩法,但是在整個產品規劃的過程中還是有一些很顯眼的問題,對于這些問題如何解決還是需要深入思考。
1. 用戶低碳意識不夠全面
在國家的有意宣傳之下,用戶知道乘坐公共交通、節約用水、光盤行動等等都是低碳環保的行為。但是他們對于企業的產品是否是低碳環保的感知和接受程度并不強。
這也就意味著如果要在用戶心智中營造出低碳環保的品牌形象就需要投入非常多的資源,并且這是一個非常長期的行動。
在這個市場教育的過程中,其中產生的成本如何讓用戶心甘情愿的承擔呢?
2. 產品碳中和的過程是復雜且艱難的
產品碳中和是碳中和進程中的一個縮影。我國目前市面上的可持續消費產品以大家熟悉的食品飲料切入居多,其他領域仍存在大片空白,非常需要相關頭部品牌引領行業發展,帶動供應商、消費者這些上下游加入,形成健康蓬勃可循環的碳中和生態。
但是對于其他領域而言,如家電行業生產制造體積較大的產品,其中的流程冗長、供應商多。碳排放測算艱難,對于供應商的生產工藝無法影響其進行改造。
這種情況下想要實現產品碳中和或產品低碳就需要額外投入較多的成本。
作者:妖;微信號公眾號:蔡蔡隨手記。
本文由 @妖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大佬好久沒有分享干貨了,自從去年8月到現在了,一直期待
頂妖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