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拆解:如何“防止用戶出錯”?

2 評論 1913 瀏覽 10 收藏 8 分鐘

在使用不同的產品時,一些巧妙的設計會給用戶體驗帶來不一樣的感受。本文拆解微信讀書,談談當中的一些巧妙設計。并論述如何“防止用戶出錯”?希望對你有所啟發。

在使用微信讀書時,微信讀書的巧妙設計,讓我感到非常的舒適。下面,針對微信讀書巧妙設計,展開說說~

一、用戶使用場景

打開微信讀書,上次閱讀記錄是在 232 頁。因為想要從前面幾頁的內容開始聽,回憶前面的內容,讓閱讀更加連貫。

于是右滑到229 頁,點擊【聽書】,回到了播放主頁。主頁底部彈出一個提示條“當前閱讀與播放位置不一致”。

app 識別到我想要聽 229 頁內容,并讓我選擇是否要聽當前。被這個巧妙設計打動了~

用戶可自主選擇:

1)選擇1:如果想要聽當前閱讀的內容,可以點擊 ②【聽當前閱讀】按鈕,即跳過當前播放內容,進度條將退回當前閱讀的位置,開始播放當前閱讀的內容。

2)選擇2:如果想要在原播放進度上繼續聽,可以點擊 ①【聽當前播放】按鈕,繼續聽書。

二、用戶操作流程

【當前閱讀與播放位置不一致】提示條出現時機,是用戶在當前閱讀頁左滑動或右滑后,點擊【聽書】按鈕回到播放主頁時出現。

三、業務拆解

業務目標:解決用戶在當前閱讀與播放位置不一致時的聽書問題。

想必設計師是有真正地去親身感受聽書的真實場景,才能洞察到【當前閱讀與播放位置不一致】提示條背后隱藏的用戶點擊【聽書】的動機。

下面,針對業務目標,拆解用戶行為背后的動機。

step1:觀察用戶在使用過程中存在兩種閱讀場景

場景 1:

用戶未開啟聽書模式,僅在當前看書狀態時,點擊【聽書】;

場景 2:

用戶已開啟聽書模式,邊聽邊看書時,點擊【聽書】;

用戶在這兩種場景下,都有可能點擊當前閱讀頁面的【聽書】按鈕。

step2:窮舉用戶在使用過程中的場景

場景1:

未開啟聽書狀態下,用戶點擊【聽書】回到播放主頁不會有提示,因為當前閱讀不存在與當前播放位置不一致的情況。

因為此時沒有當前播放,用戶當下只有一種選擇,就是播放當前閱讀,沒有其他選擇。

場景2:

邊聽邊看書狀態下,用戶點擊【聽書】回到播放主頁才有可能出現提示,因為當前閱讀可能與當前播放位置不一致。

step3:窮舉兩種場景中存在的狀態

case1:

用戶當前閱讀與當前播放位置一致。

用戶當前閱讀位置:P232

用戶當前播放位置:P232

用戶操作結果:不滿足提示機制,不會出現提示條。

case2:

用戶當前閱讀與當前播放位置不一致。

用戶當前閱讀位置:P229(或P232)

用戶當前播放位置:P232(或P229)

用戶操作結果:滿足提示機制,會出現提示條。

step4:還原用戶在 case2 中的行為動機

1)正常操作場景:用戶在閱讀過程中,操作了右滑頁面,想要重復聽前面的內容;或者是操作了左滑頁面,想要跳過當前并閱讀后面的內容。

2)異常操作場景:不小心誤操作左右滑動,導致當前閱讀與當前播放位置不一致。

四、設計思考

為避免用戶誤操作,在產品設計中需考慮如何防止用戶出錯。尼爾森的可用性原則中的“防錯原則”指的是:更用心的設計防止這類問題發生,在用戶可能犯錯時進行提醒。

應用在該場景下,用戶在聽書狀態下,存在誤操作【聽當前】的情況。為避免該情況的發生,給用戶帶來不好的體驗,當用戶當前執行的任務狀態(當前閱讀位置),與當前實際的任務狀態(當前播放位置)不一致時,需在用戶操作【聽當前】前提醒用戶,讓用戶明確了解當前狀態,自行選擇要使用哪種聽書模式。

設想一下,用戶誤操作滑動頁面,回到播放主頁繼續點擊了【播放】按鈕, app開始從當前頁播放聽書。在該場景下,用戶并不想要聽當前頁,就會給用戶增添煩惱(內心 OS:我要聽的不是這個位置的內容啊,為啥不提前告訴我點擊后是直接播放的?)。

總結

1、產品設計師需要代入用戶角色去真切感受,找到用戶真實場景下的行為動機。這樣才能做出貼合用戶使用場景的好產品。

ps:可以通過觀察用戶使用、收集用戶使用產品的運營數據,輔助做決策,將產品打磨得更貼合用戶使用。

2、產品設計需關注異常場景如何處理,避免給用戶增添煩惱,造成不可挽回的用戶流失。

3、為避免用戶誤操作,在產品設計中需考慮在用戶可能犯錯時進行提醒。

本文由 @Lena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理論和實踐屬實是相輔相成的兩個方面,筆者解讀的這個功能自己平時也有在用,但并沒有辦法解讀到這樣的設計是為了“防止用戶出錯”;
    如果之前了解過尼爾森的設計理論,那么便會聯想到這樣設計的初衷,并觸類旁通運用到之后產品設計的工作中。

    來自上海 回復
    1. 棒棒噠?????????

      來自廣東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