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載AR-HUD的現狀與發展趨勢

0 評論 4016 瀏覽 12 收藏 19 分鐘

隨著AR-HUD不斷取得技術突破,以及其成本的下降,AR-HUD在智能座艙中的應用也越來越多。如何理解車載AR-HUD的現狀與發展趨勢?這篇文章里,作者從多維度切入闡述,或許可以幫你更了解車載領域。

一、車載HUD的概況與市場分析

近幾年車載HUD逐漸走入尋常百姓的生活,HUD通過與行車電腦、導航儀及倒車雷達等設備配合,實時將車速、轉向燈及導航等關鍵信息投影到透明介質上,使駕駛員在行車途中無需低頭查看儀表盤就可實時掌握行車狀態,提升駕駛的安全性;隨著智能座艙和HUD的智能化升級,車載HUD已從簡單的查看行車信息到具備駕駛輔助功能,多維度提升駕駛沉浸感。

1. HUD相關廠家

從車載HUD的產業鏈來看,HUD產業鏈布局完善,上游為各零部件企業,其中PGU、芯片、光學零件、擋風玻璃等為核心部件,其中PGU作為關鍵結構,成像芯片為核心部件,除DLP投影技術的成像芯片由德州儀器壟斷外,其他技術路線的成像芯片國內均有布局,可實現國產化替代;中游為各大HUD生產集成廠商,國內代表廠商為華陽多媒體、水晶光電、澤景電子等,下游為國內外各大主機廠。

2. HUD市場發展趨勢

跟智能座艙一樣,一開始是飛機上出現的,后來才發展到乘用車。從HUD的發展歷程上來看,HUD已經歷四個階段發展,從2020年開始過渡到快速發展期,2021年以來,HUD以選配或高配的方式迅速進入大眾視野,2022年開始理想率先實行HUD標配,隨后其他車企也陸續布局,到2023年及以后標配HUD已覆蓋各價格區間,整體HUD標配價格已下探至20萬元以內。

從車載HUD的市場來看,2023年1-9月國內標配HUD的車輛累計達142.9萬輛,相比2022年整年增長0.4萬輛,從2020年到2023年9月份,HUD搭載量呈持續上升的趨勢,其中W-HUD占比89.8%,仍為當前主流配置。AR-HUD搭載量同比去年增長123%,且截至2023年9月,共有25家車企搭載AR-HUD,有19家為自主品牌,其中10家均為2023年新增,合資品牌僅有5家。

從車載HUD搭載派系來看,2023年1-9月,自主品牌車企HUD標配量為87.2萬輛,占比61%,較2022年整年增長12%;TOP10車企中有6家均為自主品牌,騰勢以及理想銷量同比增長最快,HUD搭載量隨之上升。

(以上數據來源于蓋世汽車研究院)

二、車載AR-HUD技術路線

AR-HUD根據光機投影技術選擇的不同,可劃分以下三類:TFT-LCD、DLP、LCOS。簡單概括如下:TFT-LCD技術比較成熟,具有成本優勢,但是清晰度差,耐溫性差;DLP為目前主流技術,成像效果好,但專利被德州儀器掌握;LCOS目前華為主導,國內自主開發,性能上和DLP不相上下。

圖片來源AutoLab,侵刪

通過簡單的示意圖能看到,其實最影響視覺體驗的是影像源。

TFT技術早期用的比較多,現在在市面上比較常見的成像技術大多數是DLP技術。LCOS是比較新的技術,華為最新為飛凡R7提供的AR-HUD就使用到了LCOS技術,畫面顯示和耐溫程度等等會有優勢。LCOS技術成熟度比較高,目測它也會成為以后發展的主流趨勢。

三、車載AR-HUD與儀表盤

隨著AR-HUD不斷取得技術的突破和成本的下降,在智能座艙中的應用將越來越多。與儀表盤所承載的功能和信息也開始出現重疊,“儀表是否會被取代”或者“儀表會不會消失”將成為業界重點討論話題。

與儀表相比,AR-HUD無疑是有一些非常明顯的優點,高科技感、實用性、某種條件下優越的顯示位置以及相應的信息獲取效率,都是儀表不可比擬的。在駕駛過程中,駕駛員不用低頭甚至不用將視線從前方路面移開,就可以看到駕駛相關的重要信息,比如導航車道信息、車道保持、前車距離、車輛行駛信息等。乃至周圍出現的車輛和行人預警,都可以直接疊加在車外實景路況上,這些都是AR-HUD的天然優勢。

但是,儀表并非一無是處。

首先,儀表能承載和展示的信息量比HUD要大得多,一些解釋類信息和無須立即做出反應的行為引導,更適合通過儀表顯示:其次,至少在當下和短期內,儀表性能的穩定性、數據的時效性優于HUD;最后,儀表不只用來顯示駕駛相關信息,也是車企傳遞自身品牌特色的一個窗口,各種動畫、場景切換效果在 HUD 上難以實現。

受制于各種客觀條件,AR-HUD短時間內難以普及,其定位更多是對儀表和中控上部分信息的同步和增強。如果徹底取消儀表,把儀表上承載的功能信息分攤到 HUD和中控上,不少人會擔憂,如果電子元器件不穩定,比如突然出現顯示故障、死機了或者卡住了,那要怎么辦?在 HUD和儀表兼具的情況下,HUD上的信息在儀表和中控上亦有顯示,所以即便HUD失效,用戶還有替代方案,駕駛不會受到影響。

而從中長期來看,儀表的不可替代性正在被打破。特斯拉Model3/Y就沒有配置儀表盤,而是把以往在儀表上顯示的信息挪到了中控大屏上,理想L9也取消了儀表盤,但座艙內仍有五塊屏幕:HUD、方向盤屏幕,以及中控、副駕、二排屏三塊 15.7英寸的 OLED 屏幕。當儀表的功能和所能呈現的信息,被轉移或分攤到其他屏幕或媒介上,那塊屏幕也就可以被“取消”了。

四、車載AR-HUD的現狀

業界普遍認為,HUD未來在智能座艙的應用會越來越多,顯示的質感會不斷改善,而AR-HUD是車載HUD的必由之路。據《2022中國智能汽車發展趨勢洞察報告》的預測,AR-HUD在HUD市場的份額將在2030年增至43%左右。

雖然大家普遍看好AR-HUD的未來,但要真正實現AR效果,為智能座艙錦上添花,還面臨很多難題。

1. 顯示信息有限制

AR-HUD在車輛行駛過程中,展示哪些信息、如何展示,展示的信息密度等都需要根據用戶場景需求謹慎取舍。AR-HUD的設計要點是將影響駕駛員駕駛決策的信息置于最高級別,以提高用戶認知效率,減輕認知負擔。

如果AR-HUD上信息量過大,可能引發認知捕捉問題,也就是駕駛員由于多種視覺刺激而分心,降低對外部環境中重要物體(如行人、前方車輛)的注意力。因此,在AR-HUD上的信息需要被精簡,信息架構應該簡潔明了,有明確的信息優先級,不顯示與當前駕駛任務無關或無用的信息。

基于用戶心智模型,AR-HUD上信息的需求有三大類:

  1. 實時了解車輛狀況;
  2. 實時掌握導航信息以做出駕駛決策;
  3. 及時獲知駕駛環中的潛在危險。

目前搭載了 AR-HUD的多款量產車,基本上都會顯示如下信息:車速、限速、行駛方向、車道保持以及自適應巡航等ADAS相關信息。與儀表上的信息相比,HUD或AR-HUD上的信息量大為減少。

上圖為AR-HUD通常顯示的信息

根據??硕?Hick’sLaw),界面上用戶面臨的選擇數量越多,反應時間會越長。在開車時,駕駛員需要同時留意多個視覺元素,當中包括道路前方的車輛和行人信息,留給HUD的信息展示空間并不多。用戶信息處理的臨界值還有待研究驗證可以肯定的是,不能把儀表上的信息照搬到AR-HUD上,而是要有所取舍,把儀表中控上與當前駕駛關聯性最高的信息提取出來。

2. 顯示效果待提升

  1. AR-HUD的顯示效果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具體而言包括:
  2. AR-HUD呈現的數字化虛像與實景道路環境的融合或自然貼合問題;
  3. 畫面位置如何根據駕駛員的視線和頭部姿態進行實時調節;
  4. AR-HUD展示能否根據天氣、光線等外部環境進行動態調整。
  5. 目前AR-HUD很難不出現延時,因為車速很快,但系統數據傳輸和成像有延遲,導致標記對象(如周圍的車、路口轉向箭頭等)遺漏或偏差,不利于行車安全。

目前,大部分量產車型的AR-HUD采用的其實是2D平面顯示技術,投影出的虛像固定在駕駛員前方特定距離,再通過實時渲染的3D動畫給人一種實時與航的立體感。但駕駛員身高體態不同,行車過程中車輛顛簸抖動,視線也會在定范圍內不斷轉移,看到的AR-HUD投影可能平移浮動、脫離路面環境,容易產生眩暈感,甚至對信息產生誤解。

AR-HUD很容易受車外環境影響,光線強度、天氣狀況、前方的物體遮擋等可能令顯示效果不佳。為了應對這些情況,從設計角度而言,AR-HUD上的元素普遍采用紅、黃、藍、綠這些高飽和、高對比度的顏色或半透明色塊,并且顏色語義與儀表等傳統保持一致,例如紅色表示高度緊急、黃色具有警示性、綠色表示正常運行或安全狀況。

建議不要使用超過四種顏色進行語義編碼,以免造成視覺干擾或認知負荷。不同品牌的AR-HUD 還通過尺寸大小、色彩亮度的變化、空間透視以及位置方向上的排布表現視覺元素之間的關系,塑造區分界面元素的視覺重量,以及構建視覺層次。

3. 成本和體積等客觀因素制約

AR-HUD的發展還受制于成本和體積問題。無論是HUD還是ARHD,其光學結構特殊性決定了難以大批量標準化生產,而需要為一款車定制,因此成本較高。

至于體積,AR-HUD設備的整體尺寸大過W-HUD和C-HUD當前量產或預研的AR-HUD產品最大可達I7L,大部分在12L左右,要占用前方儀表板(IP)不少空間,而且會干涉到前艙流水槽、IP風道和CCB(Cross CaBeam,儀表板橫梁)的結構和布置,所以業界建議在平臺架構開發階段就為ARHUD留出空間。下一代AR-HUD的研發重點之一,便是通過技術和結構創新進一步縮小體積及降低成本。

五、理想L9搭載的HUD案例

理想L9 給我們帶來最大的變化很顯然是取消了儀表屏幕,轉而用 HUD 和安全駕駛交互屏代替。理論上,HUD 是可以做到這一點,但從實際的產品來看,盡管這塊 HUD 已經盡量提高了亮度,超過了不少競品,而且顯示大小和精細度也更好,但它在實際情況下,仍不是 100%可用的。

第一是因為它在極限情況下還是不夠亮,在陽光充足的白天,如果前邊有白車,那么 HUD 的亮度沒辦法讓顯示的內容足夠突出,如果在夜間對面有開遠光燈,HUD 也是看不清的。

第二則是畫面疊加導致的可讀性下降。當路面有復雜紋理,或者前方的景物并非純色的時候,我們都沒辦法精確的識別 HUD 顯示的內容。

這就是為什么 L9 的 HUD 說是要代替儀表,但并沒有把傳統儀表屏幕能顯示的信息都搬上去,因為 HUD 注定不適合顯示小字符或者是細線條。

BMW M 2021大家可以回憶一下,為什么沒有一家汽車企業敢把 HUD 投射區域安排在視野正前方?

Mercedes-Benz S-CLass 2015為什么傳統 HUD 的信息都非常簡潔,只有大號加粗字體和大面積的純色色塊,其實都是為了 HUD 的可讀性,也為了不影響駕駛。

那么既然 HUD 只能盡量靠下,而儀表屏一直在盡可能靠上,那么實際上它們的視線還真沒差多少。

這時候我們來梳理一下整件事的邏輯:

  1. 首先,理想認為儀表屏需要低頭看會不安全→所以它想要用 HUD 解決這個問題;
  2. 接著,理想覺得傳統 HUD +儀表屏的設計不夠酷→所以它定制了更亮更大更精細的 HUD;
  3. 然后,理想發現 HUD 沒辦法顯示復雜信息,不能完全代替儀表盤→所以它弱化了 HUD 的功能,并且用其他的屏幕顯示儀表屏剩余的信息。

最后我們會發現,一頭一尾連起來了:理想花大價錢定制的 HUD 提供的功能并沒有比普通 HUD 多,大家還是只能用它來看時速擋位和要不要轉彎,需要看詳細地圖和導航的時候,還是得看中控屏。

一切似乎變了,但又好像沒有變,L9 的 HUD 可能是替代了儀表屏,但又仿佛沒有替代過一樣。我認為在真正能夠跟蹤識別顯示的 AR-HUD 出現之前,HUD 想要代替儀表屏,還是難。

本案例來源于知乎網友(Navis Li))分享。

六、總結:AR-HUD未來可期

隨著光學、AR、圖像識別、系統算力等技術進步,HUD進入AR-HUD時代。2020年,奔馳宣布在S級量產車上搭載AR-HUD,其后,紅旗E-HS9、大眾ID,4、奧迪 Q4 e-tron、長城 WEY 摩卡、北京汽車“魔方”、AITO 問界 M5等多款配備了 AR-HUD的量產車型先后亮相。

與C-HUD和W-HUD相比,AR-HUD不僅成像區域更大、投射距離更遠,而且與真實道路環境融合更為緊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顯示效果。AR-HUD可以顯示路上路況、行人、交通信號等實時信息,以及結合ADAS的感知功能,提供車道偏離、跟車距離、碰撞預警等。

AR-HUD 結合了HUD和增強現實顯示技術,以自然的距離將信息疊加在路面實景之上,等于在前方路面上加標注。并且,AR-HUD可以與ADAS等系統深度整合,基于實時路況提供車道偏離預警、前車距離警告等,提高駕駛員的態勢感知能力,也帶來更沉浸的駕駛體驗。

本文由 @ALICS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